梔子花別名黃梔子、黃枝、山梔、白蟾花。梔子花枝葉茂密,芳香素英,為花葉并美的觀賞樹木。梔子花原產我國,十七世紀傳入歐洲,十九世紀初又傳到美國。也有人認為梔子花是由印度傳入我國的。如陳淳《梔子詩》云:“竹籬新結度濃香,香處盈盈雪色裝。知是異方天竺種,能來詩社攪新腸。”天竺乃古印度,為佛教發源地,故因以稱梔子為禪友。 據《野人閑花》載:蜀主昇平喜愛治理花圃,奇花異草畢集其間,一天,從青城山來了個申天師,獻花苗兩株,說:“這里的紅梔子品種不好,我知圣上治理園圃,就帶來兩樹名花,以助佳趣。”蜀主賜給他許多金銀布帛,他到街上皆散給貧民,遂不知去向。蜀主叫園丁載好,沒過多久,成樹兩株,其葉婆娑,紅梔子花斑斕燦然,香氣襲人。蜀主非常喜愛,命令把它描在團扇上,或繡在衣服上,或用絹素鵝毛等物做成紅梔子首飾。及結實成梔子,又比平常梔子不太相同,用作染料成赭紅色,甚是妍翠,當時甚為貴重。 梔子花香氣濃郁,不僅蜀主昇平器重,民間也喜栽植。據《四川志》載:銅梁縣東北六十里的白上坪,地宜梔子,有的人家載至萬株,開花季節望如積雪,香聞十里。 ![]() 摘同心梔子贈謝娘因附此詩 【南北朝】劉令嫻 兩葉雖為贈,交情永未因。 同心何處恨,梔子最關人。 南北朝時南朝梁的劉令嫻出身官宦之家,是當時的貴族名媛。劉令嫻頗具才情,喜歡吟詩。她性情率真,于梔子花開的季節,特意摘了梔子花送給閨蜜謝娘,并賦詩一首:“兩葉雖為贈,交情永未因。同心何處恨,梔子最關人。” 自此人們常把梔子花和同心聯系起來,象征友情心意相通、情誼長久。劉禹錫就在《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里寫:“且賞同心處,那憂別葉催。”梅堯臣《植梔子樹二窠十一本于松側》里寫:“同心誰可贈,為詠昔人詩。” ![]() 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 【唐】劉禹錫 蜀國花已盡,越桃今已開。 色疑瓊樹倚,香似玉京來。 且賞同心處,那憂別葉催。 佳人如擬詠,何必待寒梅。 植梔子樹二窠十一本于松側 【宋】梅堯臣 舉世多植梨,而我學種梔。 顏色固不別,良苦誠異宜。 團團綠階側,豈畏秋風吹。 同心誰可贈,為詠昔人詩。 ![]() 詠梔子花詩 【南北朝】蕭綱 素華偏可憙,的的半臨池。 疑為霜里葉,復類雪封枝。 日斜光隱見,風還影合離。 在一個著名的故事里,東晉詩人謝道韞把冬天雪花飛舞的景色化為一片暖春氣象。蕭綱在這首詩里所做的正好相反,把潔白的梔子花比作霜和雪,而無論霜、雪,在日光的照射下都會反射強烈的光線,雖然它們也會很快被日光消融。在這首詩里,只有梔子花的枝與葉具有某種實質,堆滿枝頭的花朵被化為一片燦爛的白光,因為陰影的反襯而顯得更加耀目。 ![]() 江頭四詠梔子 【唐】杜甫 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 于身色有用,與道氣相和。 紅取風霜實,青看雨露柯。 無情移得汝,貴在映江波。 杜甫這首詩所寫不是梔子之賞,而是梔子的實用。杜甫筆下的梔子,至少有兩大功用,即入藥與染色。梔子在古代是很重要的染料,其果實經過壓榨可以獲取黃色的汁液,不僅能浸染織物,還可以浸染各種生活器皿,故而詩人稱它“于身色有用”。然而相較于染色,梔子“與道氣相和”的藥用價值則更加值得稱頌了。 正如杜甫所言,“紅取風霜實,青看雨露柯”,梔子為常綠灌木,秋風、霜露不改其色,有類似松柏那樣不畏嚴寒的性格,能以茂葉挺立于嚴冬。稟受了冬季的嚴寒之性,可知梔子性寒且寒性較重,藥味單一,只有苦味。味苦能瀉,性寒清熱,故梔子的核心功效都是與清熱有關。梔子歸心、肝、肺、胃、三焦經,表明它善于清瀉幾乎所有的臟腑火熱。 ![]() 梔子 【宋】潘鄭臺 未說司花刻玉工,已知名與佛相同。 可憐結了薰風子,依舊身歸色界中。 白潔如玉的梔子花是司花之神憑著精妙的技藝,精心著意地地刻成的。梔子花有清芬,為佛家所重,素有禪友、禪客之稱。可嘆的是梔子實由綠變黃,不再如梔子花那般素凈清淡,晚節未全,令其并未臻于完美,真正出類拔萃,超乎世俗。 這首詩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哲理詩,詩人托梔子來諷喻世人善終,清操自守,不斷修身,這應當是詩人寫這首詩的意圖。這首七絕的理趣也恰恰在這里。 ![]() 水梔子 【宋】朱淑真 一痕春寄小峰巒,薝卜香清水影寒。 玉質自然無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 小小的峰巒之上有一株梔子寄身于此,她的香氣清新襲人,花影倒映水中倍感清寒,她玉質冰潔秀出天然,令人頓去暑意,此情此景更適宜移到靜夜的月下細細地賞看。 在朱淑真的筆下,梔子花玉質冰心,清寒而孤獨。那在月下水中的倩影,讓人不禁心生憐意。頗有蘇東坡筆下的“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的絕代風華。 ![]() 梔子花 【宋】楊萬里 樹恰人來短,花將雪樣年。 孤姿妍外凈,幽馥暑中寒。 有朵篸瓶子,無風忽鼻端。 如何山谷老,只為賦山礬。 梔子樹在我到來的時候還長得不高,但她卻開滿了一樹雪樣潔白的花朵。幽居于山谷中的梔子花,芳姿翩然,冰清玉凈,幽香馥郁,讓人聞之暑意頓消。小小一枝梔子插在瓶中,不用清風徐來,花香便撲鼻而來。為何甘于終老山谷之中,只為賦上一首梔子詩。 ![]() 詠余商卿梔子花 【宋】劉過 捍不求知色自然,朝來何許雪華鮮。 如行佛國參知識,未嫁仙姿益凈娟。 梅子已黃猶夜雨,客游方倦作春眠。 地卑山近征衣潤,不費熏爐一炷煙。 梔子花色澤自然,不求聞達四方,被世人知曉。早晨梔子樹上開滿雪一樣白的花朵,是如此鮮亮。見到這素有禪友之稱的梔子花,如同到佛國去參透了知識,她的綽約仙姿是那樣娟好而潔凈。梅子黃時夜雨下個不停,客游閑倦后如在春日里臥眠。在地僻山近的地方被花香浸潤,不必再耗費熏爐的一柱煙火。 劉過受到過陸游、辛棄疾的賞識,也和陳亮、岳珂友善。他以詞聞名,或發抒平生豪氣,或感慨國事,大聲疾呼,其風格多慷慨激昂,氣勢豪壯,在題材和內容上頗多創新,但偶爾也難免粗率、叫囂之譏,他工于詩,古體、律詩兼備,多悲壯之調,也包含清新秀美的山水之趣。這首《詠余商卿梔子花》就寫得清空自然,雅趣橫生。他與劉克莊、劉辰翁被譽為“辛派三劉”,又與劉仙倫合稱“廬陵二布衣”。 ![]() 梔子花詩 【元】王義山 當年曾記晉華林,望氣紅黃梔子深。 有敕諸宮勤守護,花開如玉子如金。 此花端的名薝卜,千佛林中清更潔。 從知帝母佛同生,移向慈元供壽佛。 ![]() 還曾記得當年山西的佛寺之中,長滿了梔子花樹,遠遠望去升騰著紅黃之氣。圣上敕令諸宮勒加守護,梔子花開潔白如玉;梔子則如黃金般閃爍。這種花名字就叫薝卜,生長于千佛林中更顯得冰清玉潔。自從知道與帝母和佛一同誕生,便將其移到慈元之前作為供奉壽佛的仙品。 王義山是宋初文學大家王禹偁的后裔,富州(今江西豐城)人。精《易》學,善詞賦、宋末進士。歷永州戶曹,升通判瑞安軍府事。至元十七年(1280)被薦掌江西學事,一年后,退老于東湖之上,環所居皆蓮花,因名其堂曰“君子”以自況,又題所居祖宅曰“稼村”,從學者稱為稼村先生。《四庫全書總目》稱其為文“往往自出新意”。其論詩有“吾聞詩之天,不在巧與新,纖種寄淡泊,清峭寓簡淳”之句。這首詩就很好地體現了其詩纖種淡泊、消峭簡淳的藝術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