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是顏真卿楷書的代表作。該碑立于唐大歷六年(公元771年),后遭雷電毀佚,有原拓影印本行世。碑文蒼勁古樸,骨力挺拔,線條粗細變化趨于平緩,筆畫少波折,用筆時出“蠶頭燕尾”,多有篆籀筆意。其結體因線條厚重,為了在字的中宮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擴張,外拓的寫法被推向極致。碑舊在江西臨川,明季毀于火。楷書,據傳世剪裱本計共901字。此碑楷書,莊嚴雄秀,歷來為人所重。此時顏真卿楷書風格已基本完善,不但結體緊結,開張一任自然,而且在筆畫上也從光亮規整向“屋漏痕”的意趣邁進了。歐陽修《集古錄》中說:“此碑遒峻緊結,尤為精悍,筆畫巨細皆有法。” 唐顏真卿麻姑仙壇記是顏真卿楷書碑文代表作品。碑文蒼勁古樸,骨力挺拔,線條粗細變化趨于平緩,筆畫少波折,用筆時出“蠶頭燕尾”,多有篆籀筆意。 臨習要點: 《麻姑仙壇記》是史上的典范之作,是我們學習楷書的優秀范本之一。下面,我們將分析《麻姑仙壇記》的各種筆畫、結體的特征,以便進一步幫助大家臨寫(可參照大字拓本臨寫)。 一、《麻姑仙壇記》的筆畫特征 顏真卿書法 作品眾多,風格多樣,絕少雷同,但總體上都表現出雄厚、莊重、郁勃的風貌。《麻姑仙壇記》的用筆以篆法入楷,骨力挺拔,起筆、收筆多藏頭護尾,精力內蘊,含而不露。 1、點畫的特征 點是構成漢字的一種重要筆畫,許多筆畫都是由點而出,由點而收。點在“永字八法”中叫做“側”,因筆鋒顧左瞰右,審其勢而側之,故稱之“側”。王羲之云:“倘一點失所,若美入之病一目;—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眩。”積點成畫,積畫成字,積字成篇,由是可見,要學好書法,就必須先把點學好。 《麻姑仙壇記》中點畫寫法多變,形態上有方、圓、長、橫、斜、挑諸多種類,但每畫無不落筆峻勁,呼應莊和。右側點是該碑中用得最多的一種,如下圖中“字”字上點。這種點畫狀如瓜子,上光下圓,如欲滴之露,富有張力美。有時,該點略微彎曲,以顯柔勁之姿。左側點是該碑中獨具特色的一種點畫,其位置與右側點一樣,距離字中心較遠,充分體現了顏字內松外緊的特點。如下圖中“少”字左點。《麻姑仙壇記》中的點變化多樣,如下圖中“被”字首點以短橫來替代,“麻”字上點則變為豎點,“亦”字左下點變為挑點。即使是同樣的曾頭點,在該碑中也是變化無窮,如下圖中“弟”字上兩點寫成“八”字狀,這是顏字的通用寫法,該碑也不例外;但“并”字上兩點卻寫成了兩小撇,一出鋒銳一出鋒鈍;到了“美”字,則又變化成“羊首法”,這是借鑒篆法的寫法,使字更顯生動。當有三點在—起時,它又用三小直并列來代替,如下圖中“經”字左下三點;而該字的右部幾點則以行書筆意將上下兩點連寫,使整個字顯得非常靈動。《麻姑仙壇記》中的點畫還有許多不同的寫法,臨寫時一定要仔細觀察,注意歸納。 2、橫畫的特征 橫畫在“永字八法”中稱“勒”,它主要起字的骨架作用。南宋姜夔云:“橫直畫者,字之體骨。”王羲之對橫畫的寫法也有這樣的論述:“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麻姑仙壇記》中的橫畫,均取斜勢,左低右高,但角度不大,起筆處多見方筆,收筆時則以圓筆藏鋒為主。其橫畫并無《勤禮碑》那樣強烈的粗細對比,而以相近的筆畫精心排列,顯得沉穩、端莊。如果有幾個橫畫并列一字中,也無《勤禮碑》中左尖、右尖之變化,—任粗細如一,更顯挺拔雄健、古樸凝重。 該碑中橫畫的變化多見于行筆過程中,書寫時,筆鋒稍有抖動,不是—滑而過、平鋪直敘,需略帶些“屋漏痕”之意。其粗細變化莫測,韻味無窮,忽而左邊粗,忽而右邊粗,忽而中間粗,運筆熟中帶生。多橫的字,其橫畫上下間距均勻,左右參差不齊,長短配合,在變化中體現生動自然。下圖中,“十”字長橫用分法行筆,筆毫平鋪,萬毫齊力,故筆畫顯得很精勁;“手”字下橫起筆重而粗,收筆圓而較輕,與中間短橫形成明顯對比;而“言”字和“王”字,其橫畫較多,但它們卻極盡變化,無一筆雷同,兼用篆籀、古隸筆法人楷,故其筆畫顯得質重遒厚。總的來說,《麻姑仙壇記》中橫畫的起筆較慢,在運筆時速度比起筆適當快些,以便產生力度,藏鋒收筆稍慢,以避輕飄板滯。這些都是在臨寫該碑時要注意的問題。 3、豎畫的特征 豎畫在漢字結構中起支柱作用。古人云:“豎如萬歲枯藤。”因此,豎在結字中占重要位置。《麻姑仙壇記》中的豎畫,由于所處的部位不同,因此筆法、筆勢也不盡相同:如處于字的左邊,則向左彎曲;如處于字的右邊,則一般向右彎曲,以取得外拓之勢。如上圖中“山”字的豎畫微向左靠,其形狀則微微向左彎曲。上圖中的“川”字,中間豎為垂露豎,起筆重按,中鋒向下行筆,最后回鋒收筆,形同水滴,垂而不落,而第三筆則為懸針豎,用筆健挺渾厚,兩豎與豎撇并立,使該字有頂天立地之態。 4、撇畫的特征 撇在“永字八法”中稱為“掠”,取飛燕掠檐而下之意。其出鋒時要爽利展開,但力量要送到,不可虛尖。唐太宗李世民曰:“為撇必掠,貴險而勁。”《麻姑仙壇記》中的撇畫逆鋒著紙,隨即頓筆,順勢中鋒力行,逐漸提收,力送筆端,沉著矯健,如斷犀象之牙,無半點靡弱之氣。下圖中,“方”字撇畫用篆籀法,行筆時筆亳亦鋪亦堆,筆象沉郁雄強;而“爪”字上撇為短撇,逆鋒起筆后極力兩面削鋒出筆,勁速鋒銳;“大”字為長弧撇,其弧度較勻稱,而且.筋骨蒼勁、堅韌、厚重;“威”字左撇則是回鋒撇,是該碑較為典型的一種撇畫,用篆籀法向左下弧行,筆行至下鉤處,即提筆略縮回,繼續循勢向左下頓筆圓足后退回,待筆直鋒正、蓄勢已足后,用爆發力向左或左上方超出,使出鋒處銳如短刺。 5、捺畫的特征 捺在“永字八法”中稱為“磔”。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云:“捺為磔者,勒筆右行,鋪平筆鋒,盡力開散而急發之。”唐太宗也云:“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亳。”《麻姑仙壇記》中的捺畫獨具特色,與顏真卿其他帖中的捺法有較大區別。其尾部捺腳變化最為豐富,似乎有兩個鋒尖,一長一短,中間凹陷,筆畫的腰部有時略顯側鋒,下部邊緣出現折線狀,捺腳處具有一種金石韻味的殘缺美。 上圖中“及”字捺畫為斜捺。此種捺如向下凸的弧線,有時在后面還有一小段直線,行筆往下而鋒乃漸開,畫亦漸粗,至三分之二處畫已最粗,駐筆微頓,縮回,再拖鋒出筆,顯得老練遒勁。上圖中“之”字的捺畫是平捺,一波三折、“蠶頭燕尾”,粗細、方向也隨勢調整,戰筆外發,得意后徐徐出之,古意盎然。 6、鉤畫的特征 鉤在“永字八法”中稱“趯”,即跳躍的意思。王羲之云:“鉤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清包世臣云:“鉤之超者,如入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發,而全力遂注腳尖,故鉤末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 《麻姑仙壇記》中的鉤畫特征是鉤尖短小尖利,狀如鳥嘴,下部重頓,呈垂露狀,古樸渾厚。有些鉤稍出鋒,有些鉤干脆不出鋒,將其隱跡于豎中,含蓄而凝重,筋力內含,鋒隱勢存。在寫鉤時,還要特別注意此碑用筆的一個重要特征——篆籀、古隸法。如下圖“色”字、“忽”字、“求”字的鉤畫。 7、折畫的特征 折畫是由橫畫和豎畫組合而成的筆畫,寫好該畫的關鍵是要把兩筆的結合處寫好。《麻姑仙壇記》中的折畫以圓折為主,緩折輕頓,橫與豎的粗細差別不大。它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如上圖中的“神”字,此折內外皆圓,完全是運用篆書的書寫技巧;第二種折是外圓內方折,如上圖中的“再”字;第三種如上圖中的“便”字,折分成兩筆完成,先寫橫畫,至折處再起筆寫豎,兩筆之間筆斷意連。 8、挑畫的特征 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指出:“挑趯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或長,或短,或向上,或向下,或向左,或向右,或輕出而肖斜,或隨衄而峻發,名隨字之用處。”《麻姑仙壇記》中的挑咽變化豐富,但有一個明顯的特征是起筆較重,出鋒較短,尤其是“三點水”中的挑畫更為明顯,給人以犀利、剛勁的感覺。如上圖中“汝”字:“括”字、“瀑”字的挑畫。 二、《麻姑仙壇記》的結體分析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風格拙樸古雅、內斂含蓄,融篆籀之氣于楷法,線條如萬歲枯藤,結體寬博大方,寓奇逸于剛正,真可謂蒼古沉雄,筋骨盡備,內蘊宏博,儀態萬端。要臨寫好《麻姑仙壇記》,除了對其筆畫特征有一個明確的理解外,還必須掌握其基本的結體特征。 1、結構下壓,靜中寓動 《麻姑仙壇記》中的每個字,其結構極盡變化,但其中有許多字是重心下移,妙在平中見奇,給人以一種端莊、憨厚的感覺,越看越讓人覺得可愛。而且有些字的筆畫處理非常到位,靜中寓動,妙趣橫生。如下圖中的“半”、“華”二字。 2、四角撐滿,端嚴緊密 《麻姑仙壇記》的結體筆勢開張,四滿方正。其筆畫組合疏密均勻,嚴整不懈,平穩雄健。如下圖中的“倒”、“蔡”二字。 3、凝重古樸,寓巧于拙 清傅山云:“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在理論上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觀點。然而顏真卿卻早就將這一審美觀念付諸于其書法作品中,《麻姑仙壇記》便是很好的—例。如上圖中的“何”字、“麻”字,這蓄勢藏鋒的筆法,分熔篆鑄的線條,還有這氣勢恢弘的結體,無不顯示出它的“拙”味。此外,我們在品味其“拙”的同時,還能感覺到“巧”的氣息。 4、體態沉雄,氣象恢弘 《麻姑仙壇記》中,每個字都是體態沉雄,氣象恢弘,這是該碑結體上的一個奧妙。尤其是在一些左右結構的字上,它并不講求穿插,而是恰恰相反,盡量在體態上使左右各自獨立,但神情上又要形成藝術整體,這樣就使得該碑沉雄、圓渾而又蒼老。如上圖中的“顏”、“謂”二字。 麻姑仙壇記 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 顏真卿撰并書麻姑者葛稚 川《神仙傳》云:王遠,字方平,欲東之括蒼 山,過吳蔡經家,教其尸解,如蛇蟬也。經 去十余年忽還,語家言:“七月七日王君 當來”。過到期日,方平乘羽車,駕五龍,各 異色,旌旗導從,威儀赫弈,如大將也。既 至,坐須臾,引見經父兄。因遣人與麻姑 相聞,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 敬報,久不行民間,今來在此,想麻姑能 暫來。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 曰:“麻姑再拜,不見忽已五百余年。尊卑 有序,修敬無階。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 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今便暫 往,如是便還,還即親觀,愿不即去。”如此 兩時間,麻姑來,來時不先聞人馬聲。既 至,從官當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經亦 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頂中 作髻,余髪垂之至要。其衣有文章,而非 錦綺,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 也。得見方平,方平為起立。坐定,各進行 廚。金盤玉杯,無限美膳,多是諸華,而香 氣達于內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 侍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間蓬萊水, 乃淺于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 陸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復 揚塵也。”麻姑欲見蔡經母及婦,經弟婦 新產數十日,麻姑望見之,已知,曰:“噫,且 止勿前。”即求少許米,便以擲之,墮地即 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 復作此曹狡獪變化也。”麻姑手似鳥爪, 蔡經心中念言:背蛘時,得此爪以杷背, 乃佳也。方平已知經心中念言,即使人 牽經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謂其 爪可以杷背耶?”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 人持鞭者。方平告經曰:“吾鞭不可妄得 也。”大歷三年,真卿刺撫州,按圖經南城 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云麻姑于 此得道。壇東南有池,中有紅蓮,近忽變 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壇,傍有杉松,松皆 偃蓋,時聞步虛鐘磬之音;東南有瀑布, 淙下三百余尺;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 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西北有 麻源,謝靈運詩題:入華子岡,是麻源第 三谷,恐其處也;源口有神,祈雨輒應。開 元中,道士鄧紫陽于此習道,蒙召入 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見虎駕龍車, 二人執節于庭中,顧謂其友竹務猷曰: “此迎我也,可為吾奏,愿欲歸葬本山。”仍 請立廟于壇側,玄宗從之。天寶五載, 投龍于瀑布,石池中有黃龍見,玄宗 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儀,侍從云鶴 之類于戲。自麻姑發跡于茲,嶺南真遺 壇于龜源,花姑表異于井山,今女道士 黎瓊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夢 瓊仙,而飡花絕粒。紫陽侄男曰:德誠,繼 修香火;弟子譚仙巖,法籙尊嚴。而史玄 洞,左通玄,鄒郁華,皆清虛服道。非夫地 氣殊異,江山炳靈,則曷由纂懿流光,若 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余烈,敢刻金石 而志之,時則六年夏四月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