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的診斷治療設備,消化內窺鏡您一定不陌生,比如電子胃鏡、電子腸鏡等等,如果哪一天聽到有人講到超聲內鏡(或內鏡超聲),您了解它嗎? 什么是超聲內鏡 所謂超聲內鏡,簡單說就是內鏡+彩超。 內鏡檢查是一種“直視”光學檢查,是通過微型攝像頭將消化道管腔內圖像實時呈現給檢查者;而超聲檢查,是一種“透視”的聲學檢查,主要通過人體組織不同的回聲特點進而對皮膚或粘膜以下的深部組織進行觀察。超聲內鏡(EUS)是將內鏡與超聲完美結合的一項技術,它可以在內鏡直視下對消化道(食管、胃、結腸)管壁或鄰近臟器(胰腺、膽管、膽囊、肝臟 等)進行超聲掃描檢查,其優勢在于,超聲探頭距病變部位近,無腹壁衰減及不受胃腸道氣體的干擾,可采用較高頻率的超聲波,因而能獲得較清晰的圖像,特別對消化道表淺病灶或臨近臟器病變的顯示遠優于常規超聲檢查。如果說電子消化內鏡延申了我們雙眼的視覺,超聲內鏡可以說是內鏡醫生的“第三只眼”。 目前臨床使用超聲內鏡分為2大類:一:微型超聲探頭(小超),二、縱軸超聲及環掃超聲內鏡(大超)。相對于超聲系統組合于內鏡前端的大超,小探頭超聲系統獨立于消化內鏡,臨床應用時,小探頭通過內鏡活檢道達到病變部位進行掃查,因此,消化內窺鏡能夠到達的地方,都可以用超聲觀察,且因其操作簡便,價格相對低廉,圖像清晰,各級醫院普及率更高;其不足之處,因普遍為高頻率,探查深度淺,故多局限于探查消化道管壁。本文主要介紹內鏡超聲小探頭系統。 小探頭超聲內鏡可以干什么小探頭超聲內鏡主要觀察消化道管壁。 解剖學概念,消化道管壁可以分為4層,從內到位依次為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漿膜層。 粘膜層是消化道上皮細胞貼附的地方,粘膜層是多數胃腸道疾患病變所在或起始的部位,可以通過內鏡直接觀察; 粘膜下層富含血管與淋巴管; 肌層是消化道4層結構中最厚的一層,是消化道的主體結構; 外膜層是胃腸道最外面的一層包膜,起限制和潤滑作用。![]() 如果將胃或腸腔比做一個房間,墻壁、地板、天花板表面就是黏膜面,我們要觀察它,只需要進入到房間里面,用我們的雙眼就可以細致地觀察有沒有瑕疵,這個時候,普通胃腸鏡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墻壁上凸出來一個包,而墻面還是好好的,我們靠眼睛就不能判斷:到底墻外面出了問題,還是壁紙下出了問題?這鼓包的原因和性質是什么? 這時候,超聲內鏡就可以大顯身手了。 可以相像,超聲內鏡的適應證廣泛,凡是消化道本身或鄰近器官的病變或疑有病變,經普通內鏡及體表超聲不能明確診斷者,都可以進行超聲內鏡檢查。 超聲小探頭常用于食管和胃腸黏膜下病變的診斷,消化道粘膜下病變是指消化道非上皮來源的一類病變,可源于肌肉、血管、神經等間葉組織,包括平滑肌瘤、間質瘤、脂肪瘤、囊腫、異位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血管瘤、神經鞘瘤等。上述病灶內鏡觀察表面多類似,為被覆正常黏膜的腔內隆起,活檢也只能取得表層黏膜,很難獲得有效的組織病理,無法明確其性質。而通過小超對病灶進行切面掃查,可見清晰判斷病變的起源、回聲性質、生長方式、大小等,可以對病變的性質進行判斷,從而制定相應的診療方案,另外,小超也常應用于黏膜病變的浸潤深度的判斷,比如早癌的判斷。 超聲內鏡檢查治療的開展,是消化內鏡診治水平的提升。 |
|
來自: xiaoqun8117 > 《疾病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