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節是由人物之間的關系、矛盾和性格沖突所產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小說的主題思想需要在情節的發展過程中展現出來,有的小說甚至有多條線索多種矛盾相互交錯,要準確地理解作品的主題,必須理清作品的線索和情節。 一、梳理概括小說情節 1.根據結構來梳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2.根據場面來梳理:不同場景下按照活動地點概括情節 3.根據線索來梳理:某人、某物、某事、某種感情 【高考真題】 【2021高考乙卷《秦瓊賣馬》/談歌】王超杰為什么選擇《秦瓊賣馬》的唱段,且唱得壯氣不足?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第一問:①借唱《秦瓊賣馬》抒發胸中郁悶之情;②把自己賣瓷器與秦瓊賣馬類比,希望有人幫助自己渡過難關;第二問:唱得壯氣不足,更真實地表達了他當時的感受。 【2018全國卷Ⅲ《微紀元》/劉慈欣】請簡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變化過程。(6分) 【參考答案】①先行者著陸之前,已經知道地球災難的發生,一方面心存僥幸,一方面又深知連僥幸也不過是幻想,心情復雜糾結;②著陸后親身感受到地球的荒涼,自認是宇宙間最后一個人類,巨大的孤獨感和絕望使他瀕臨崩潰;③意識到畫面有可能并非虛擬,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教材典題】 【必修下第六單元《促織》/蒲松齡】《促織》的故事來源于《明小史》里的一個故事: 宣宗酷好促織之戲,譴使取之江南。蟲價貴至數十余。楓橋一舷長以郡督譴覓,入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蟲躍出,為雞啄食。妻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自經焉。 可以說上面的這個小故事基本上奠定了《促織》的前半部分的情節,但是其情節的曲折性還是和《促織》不能相比的。這個小故事只有“得蟲到失蟲”的一次情節突轉,而《促織》卻有三次情節上的轉折,請嘗試概括這三次情節上的轉折。 【參考答案】整個情節有三個比較大的轉折:一是從“覓蟲”這個低點開始轉好,二是從“得蟲”這個高點開始轉壞,三是從“失蟲”這個最低點又開始轉好。 【解析】 從第一段朝廷“征蟲”,然后到第二段造成成名“薄產累盡”、“憂悶欲死”,“覓蟲”又不得而“惟思自盡”,從“征蟲”到“覓蟲”,成名的命運是一路下跌的,然后到第三段,“卜蟲”給了成名一點命運的轉機,然后一直向上走到第四段“得蟲”,成名命運達到了一個高值,然后樂極悲生,到第五段“失蟲”,且兒子投井,成名的命運瞬間由高點跌落到最低谷,然后到第六段兒子復蘇“心稍慰",接著兒子"化蟲",使得成名復得一蟲,從第五段的最低谷到第六段結尾,成名命運又開始往上走,到“斗蟲”大勝,到最后“獻蟲”受賞,成名命運達到了最高點。正可謂是“一波三折”,使得整個情節跌宕生姿。 【必修下第六單元《祝福》/魯迅】追尋祥林嫂悲劇一生的軌跡,請結合全文分析造成她悲劇的原因。 【參考答案】(1)祥林嫂一生的軌跡如下:逃走——打工——被綁走——改嫁——喪夫失子——再打工——遭唾棄——慘死。 (2)首先是封建制度的壓迫。樣林嫂是窮苦的,她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是低下的,在那個社會里她沒有賴以生存的土地、房屋,沒有一定的物質財富,在魯四老爺家打工的工錢竟然被她婆婆領走了。如果她有充足的物質生活財富,她的命運可能會是另一番天地,而像祥林嫂這樣經濟地位的人在舊社會有千百萬,那個社會的政治制度必須砸碎。 第二,樣林嫂所處的那個社會是冷漠的、落后的、愚昧的,祥林嫂沒有得到來自那個社會的心靈救助。那個社會缺少人間溫情,充滿著封建禮教下的冷漠。 第三,封建思想的毒害,導致祥林嫂自身思想的局限,封建觀念和習俗將她禁錮起來。 二、小說情節結構 (一)單線結構 (1)順敘:按時間(空間)順序來寫。(情節發展脈絡分明,層次清晰。) (2)倒敘:將某些發生在后的情節或結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順序敘述下去的一種方法,開頭運用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讀者,引人入勝。如《祝福》,先寫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寫祥林嫂是怎樣一步步被封建禮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懸念的作用。 (3)插敘: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來的事件寫。如《故鄉》中關于閏土的一段。(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使行文有起伏,避免平鋪直敘;內容更加充實,人物形象更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照應上下文。 (5)平敘:指平行地敘述兩件或兩件以上同時發生的事。(可以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但要注意交待事件起訖的時間。) (二)復線結構 閱讀小說,抓住線索是把握小說情節發展的關鍵。多數短篇小說只有一條線索,部分有兩條線索,在分析“雙線”時,要注意理清“明線”和“暗線”。 1.明線與暗線: 明線敘故事,暗線寫主題。明線:在小說中由人物活動或事件發展所直接呈現出來的線索。暗線:未直接描繪的人物活動或事件所間接呈現出來的線索。兩條線索同時展開,可使人物形象更豐滿,主題更突出,結構更嚴謹,內容更豐富。 示例:分析魯迅小說《藥》的明線和暗線,并提煉主題 魯迅寫的小說《藥》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線是:清末 年間,華老栓的兒子小栓得了癆病,人們說此病吃了血饅頭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 衙門殺人,就拿著洋錢去買用囚犯血染的饅頭,并匆匆拿回家給小栓吃。此文暗線是:老栓 去取血饅頭那天清早,被殺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饅頭,但這劑“藥” 并沒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終還是被癆病奪去了生命。作者就將這明暗兩線交*,結成雙 環連套——在本文結局的墳場上,讓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錯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親、 夏 瑜的母親又都在給兒子上墳、燒紙……《藥》的主題:“愚昧的群眾享用革命者的鮮血, 不 是醫治病苦的良藥;資產階級脫離群眾的革命,不是療救中國社會的良藥。”就自然而然地 從墳地里奔出來了。 2.蒙太奇結構:鏡頭組合,立體感,省去交代與過渡 示例:先秦作品《弾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古“肉”字) ”使用了什么敘事手法?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四個詞,就是四個鏡頭,四個鏡頭組合起來,就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原始人類勞動狩獵的畫面,真實的再現了古 代人類的勞動過程。他們砍竹、接竹、制造狩獵工具,再用彈丸去追捕獵物。 三、小說情節手法 (一)小說線索 ★線索類型 1.人物線索“我”: 串聯故事,映襯主要人物 必修下第六單元魯迅的《祝福》的文章線索:文章的內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以深刻的筆觸展現了舊中國一個勞動婦女祥林嫂生存的社會環境及其悲劇的一生。 2.事物線索:便于組織材料,串聯故事 選必中第二單元王愿堅的《黨費》這篇小說主要線索緊緊圍繞繳納黨費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發展的一個橫斷面,著重描寫“我”和黃新的兩次會面。全篇結構嚴謹,沒有冗筆,情節發展曲折變化,人物和事件有著嚴密的內在聯系。 3.時空線索:結構清晰,順序條理,利于敘事 示例:時間為線索: 以時間為線索:都德《最后一課》以時間為線索(上學途中—上課前—上課中—散學) 以空間為線索:必修下第六單元施耐庵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以人物活動場所為線索(酒店遇故交—市場買刀尋仇—看管草料場—山神廟復仇) 4.某句話、某種情感: 便于凸顯情感,彰顯主題 示例:魯迅的《故鄉》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明線,依照時間順序,根據“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將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剖析“在故鄉”遇見的人和事。在理清這條明線的同時,還必須突出講好一條被忽視的抒情線索──這是一條暗線,但又是主線。這篇小說的暗線見故鄉—悲涼、在故鄉—悲哀、離故鄉—悲憫。 (二)小說視角與人稱 ★視角 1.全知視角:第三人稱,客觀真實,利于敘事 ★人稱 1.第一人稱:敘事親切,給人以真實感,便于抒情。比如:《祝福》 2.第二人稱:拉近距離,便于交流 【人稱轉換】以安勇《煙囪里的兄弟》為例:下面的文段以第三人稱來描寫麻雀,但在結尾“麻雀呀麻雀,你何苦要到生存艱難的城市里來安家呢”轉換為第二人稱來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我迅速跑出屋門,站在樓下的馬路上,抬頭看著從廚房伸出的那截煙囪。我驚喜地發現,在煙囪的縫隙間挨挨擠擠地伸出三個小腦袋,小腦袋上全都長著稚嫩的黃嘴丫。我知道這三個小兄弟現在還不會飛行,每天只能躲在家里,等著爸爸媽媽叼回食物來喂他們。它們的父母此時一定正飛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焦急地尋找著食物。城市里沒有蟲子,更不可能有打谷場,它們要到哪里去給孩子們找東西吃呢?若在農村,尋找食物就不會是個難題了,憑著他們敏捷的身手,即使是從雞鴨的嘴邊也可以輕易地奪得食物喂飽孩子們。麻雀呀麻雀,你何苦要到生存艱難的城市里來安家呢? 【參考答案】作者在前面用第三人稱對麻雀在城市中尋找食物的艱難狀況作了客觀的描述,然后轉用第二人稱發出了這一充滿擔憂之情的反問,強烈地表達了我對三只小麻雀生存艱難狀況的擔憂之情。參考答案:用第二人稱,拉近“我”(包括讀者)和小麻雀的距離,既與“麻雀是我的兄弟”的文意切合,又表現了“我”對小麻雀的關懷和擔憂的情感。 3.第三人稱:不受時空限制,敘寫自由靈活 提示:高中階段所學小說大多以“第三人稱”進行敘事,比如《百合花》《荷花淀》《小二黑結婚》《復活》《老人與海》等 (三)小說情節安排方式 1.基本模式: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2.搖擺式:通常所說的“一波三折”。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稱“歐·亨利”式筆法。在結尾處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這個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節,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從而增加小說情節的生動性。 4.結尾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或引人深思。 (四)小說情節技巧 1.伏筆(草蛇灰線):為下文的描寫敘事做準備,凸顯因果關系。 伏筆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為了前后照應,在看到后面情節后恍然明白前面寫一些看似閑筆的內容原來是為此服務的。①有伏必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么在后文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②伏筆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伏筆一般做到別人無法輕易覺察到,要做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③伏筆要有照應,前后不宜緊貼。如果伏筆前后貼得過近,反而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讀起來反而顯得枯燥。 如《紅樓夢》中的重要人物在書中都有伏筆。我們不妨來看看第五回中的判詞。第一首是“霽月難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天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這里就為第七十八回晴雯的死埋下了伏筆,她的死因是毀謗,為什么有人毀謗?是因為風流靈巧招人怨。 又如必修下第六單元施耐庵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老軍指壁上掛一個大葫蘆,說道:'你若買酒吃時,只出草場投東大路去,走三二里便有市井’”。寫老軍絮叨之態,閑帶出葫蘆,當時看是為了買酒,實則是為了引出山神廟。“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看時只道天寒手冷,實則是為后來殺人時可立即使槍埋下伏筆。 林沖進了山神廟,“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止有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這個細節描寫為下文“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著了”埋下伏筆,陸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廟外邊看火邊說話,林沖躲在廟內聽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2.鋪墊:為下面敘事蓄勢,利于塑造人物,表現主題 鋪墊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 (1)背景式鋪墊,即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或環境。一般來說,小說開頭的環境描寫——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大多是背景式鋪墊。 如選必下第二單元沈從文的《邊城》第一章關于茶峒小溪的描寫——“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廿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限于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只方頭渡船。”由小溪寫到渡船,再寫到老船夫和他的孫女翠翠,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自然環境。 又如《邊城》第二章關于茶峒碼頭、河街、吊腳樓等的描寫——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墻儼然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余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貫穿各個碼頭有一條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著陸,一半在水,因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設有吊腳樓。交代了故事發生的社會環境。 (2)襯托式鋪墊,即用次要情節正面襯托主要情節。襯托式鋪墊使文章收到“水漲船高”的藝術效果。 比如必修下第六單元施耐庵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前面林沖買刀尋敵的情節正面襯托最后雪夜報仇的情節,突出表現了林沖性格中快意恩仇的特點,使人物性格的發展更具合理性。 又如《邊城》中第四章翠翠偶遇儺送,情竇初開的情節正面陪襯第十四章翠翠夢游在儺送的歌聲里,使故事情節的發展前后貫通,扣人心弦。 再如2020年全國卷2葛亮的《書匠》:7TA.小龍與“我”父親毛羽的電話,既介紹了本文故事發生的起因,表現了書匠老董的性格,也為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屬于襯托式鋪墊】 (3)反差式鋪墊,即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相反。 前面的鋪墊與后面的情節形成巨大的反差,情節跌宕,意味深長,藝術效果強烈。 比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草場交接”和“出門沽酒”等情節在鋪墊的方向上與最后“雪夜殺敵”的結局就是相反的,不斷表現林沖性格中的安于現狀、委曲求全,就越能凸顯他忍無可忍、奮起殺敵的反抗精神。 再比如必修下第六單元《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前面用了極為豐富的筆墨鋪陳敘述別里科夫性格孤僻、逃避現實、因循守舊、恐懼變革的形象特征,后面突然出現別里科夫差點結婚的情節,使整個故事氛圍由壓抑沉重突變為滑稽搞笑,又是漫畫事件,又是自行車事件,又是吵架事件,故事情節陡然緊張又戛然結束。 3.照應:結構謹嚴,前后相合,情節完整 【教材典題】 【必修上第一單元《百合花》/茹志娟】《百合花》中小通訊員衣服上的破洞這個細節在文中出現了四次,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參考答案】此處使用了伏筆與照應,前兩次寫通訊員肩上的破洞,讀者一般不會介意。到第三次寫破洞,會引起讀者的“警覺”:破洞的描寫并非閑筆,一是靠它表現了通訊員的獻身精神。通訊員一心撲在革命事業上,連衣服上的破洞還沒有來得及補上,就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二是靠它節省了許多繁冗的敘述。一個被彈片炸傷的血肉模糊之軀,又混雜在眾多的傷病員中,如何辨認?破洞的伏筆在前,簡要的照應在后,辨認烈士遺體的筆墨又已節省在前文的鋪墊中。第四次描寫破洞,這一細節的反復照應,更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明知小通訊員已經犧牲,新媳婦還堅持縫補他肩上的破洞,而且針腳依然是細細的、密密的。小說人物這一異乎尋常的舉止,顯示了小說作者玲瓏剔透的匠心。如果說前幾次伏筆是箭搭弦上,引而不發,那么,這最后一次照應則是箭中靶心——表現了軍民之間親如家人的深厚感情;如果說前幾次伏筆是草蛇灰線,若斷若連,那么,這最后一次照應則是挈領振衣——展示了貫串全篇的通訊員獻身精神的紅線。 4.懸念:使情節波瀾起伏,吸引讀者 例如必修下第六單元施耐庵的《水滸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沖聽說仇人陸謙來到滄州,并與管營密謀,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著,管營卻派他去看管大軍草料場。于是林沖心想:“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這一懷疑不無道理;這一疑問形成了懸念:敵人葫蘆里到底裝的是什么藥?他們究竟設下了什么圈套要林沖鉆?布下了什么陷阱讓林沖跳?看罷后文,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敵人派林沖看管草料場,是想火燒草料場,燒死林沖;即使僥幸逃出,也難逃死罪。其用心之險惡、歹毒,令人發指! 這一懸念的設置,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深化了小說的主題,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5.突轉、意外:使情節陡轉,出乎讀者意料,突破閱讀預期 在小說結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轉的方法形成情節的某種“巧合”,某種意料之外的反轉,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劇轉變”。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波瀾起伏,耐人尋味,對表現小說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歐·亨利的很多作品都以突轉結局,比如《刎頸之交》(點藍字最后一篇即是)《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忙碌經紀人的羅曼史》等。 6.誤會:小說通過種種“誤會"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現人物的心靈世界,透露出一縷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如選必下第二單元沈從文的《邊城》一開始寫翠翠誤會祖父,而產生了"懲罰”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應誤會為一般的撒嬌,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實際的教誨;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親對歌的故事,又聽了一夜的歌,他以為翠翠已懂了,就沒告訴翠翠發生了什么,成為導致翠翠愛情悲劇的一大因素;祖父錯誤地以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愛的也是天保,結果一片好心反而傷了天保;在與天保交談后,他終于得知歌是儺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訴翠翠,使翠翠只能繼續生活在夢幻中。正是有了這一系列的誤會,才使我們從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獨特的感受。 7.巧合:內容集中,矛盾更突出,沖突更激烈,人物性格更鮮明。 關聯教材:必修下第六單元施耐庵的《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沖發配到滄州,他救過的李小二恰巧就到了滄州安家;滄州城那么多飯店,陸虞侯偏巧就到了李小二的飯店和差撥密謀;林沖被發配到草料場,大雪偏巧就壓倒了草料場的茅屋;林沖到山神廟避雪,陸虞侯等人偏巧也來歇腳。 8.抑揚:避免平鋪直敘,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1)欲揚先抑:如馬烽的《我的第一個上級》中寫老田,先是極寫其疲沓、懶散、遲鈍,然后在關鍵時刻顯示其指揮若定,身先士卒的英雄本色和沉著、堅毅的性格。先抑后揚,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2)欲抑先揚:如必修下第六單元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別里科夫處處表現的不可救藥。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毫無人情味的人物,居然與漂亮、熱情、充滿青春氣息的姑娘華連卡戀愛了。作者把別里科夫高高“揚”了起來。就在紛紛傳言別里科夫將要結婚的時候,由于談話言語不合,被華連卡的弟弟一推,他乒乒乓乓滾下樓梯。在華連卡哈哈大笑聲中,別里科夫一病不起,終于死去。至此,作者又重重地把別里科夫從高空摔到地上,達到了“抑”的目的。 (3)以揚寫抑和以抑寫揚法:如茅盾的《有志者》,寫一個"有志于"文學創作的青年想趁假期寫一部作品,嫌愛人、孩子干擾,獨身搬入環境幽靜的古廟,模仿巴爾扎克喝了大量咖啡,試驗了西方眾多文豪的各種寫作習慣,假期過半,咖啡喝完,錢袋用空仍未能寫出作品,卻喟然長嘆“難道社會就這樣不寶貴一個意志堅強的天才”,表面褒揚,實則貶抑,抑以揚出,富有喜劇色彩。 9.托物言志、象征: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豐富文章的內涵,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如《一顆小桃樹》《紫藤蘿瀑布》。 【高考真題】 【2021浙江卷《麥子》/紅柯】賞析文中畫線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藝術效果。(4分) 老婆婆走到濃密的樹林里,老頭發現她竟然一身金黃,飄動著團團芳香,就像一頭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麥田里,麥子嘩嘩響起來。麥子的金光灑在榆樹上,榆樹葉子油汪汪的;麥子的金光灑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籠頭,云跟牲畜一樣彎下脖子在明凈遼闊的蒼穹上吃草,云吃草的聲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麥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麥芒上,麥芒濃密綿長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觸摸到夏天最美麗的地方。 【參考答案】①把麥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寫出她戰勝惡劣環境的強悍性格和守護領土的強烈意識。②把老婆婆撫摸麥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寫出了她對麥子的深深愛意和對豐收的喜悅。③用麥子的金光鋪灑原野,象征豐盈的生命是守護邊疆的希望。 10.襯托、渲染、烘托 11.卒章顯志、畫龍點睛 12.延遲:在小說創作中,作者故意延遲故事發展的進程,竭力給故事、人物心理的進展設置障礙,拖延讀者到達故事結尾的時間。 為達到“延遲”的效果,常常使用重復(反復)、心理對照、延緩、重復敘事等手法,目的都在于盡量拉開讀者與故事終點的距離,拖延到達結局的時間。使原本激烈緊張的情節節奏舒緩下來。例如“劉備三顧茅廬”“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等,這些故事都沒有讓主人公直接到達情節發展的終點,而是通過“三顧”“三打”“七擒七縱”來推動故事前進并且延緩故事的節奏。需要注意的是,“三顧”“三打”“七擒七縱”并不是造成小說情節曲折的動因,而是呈現小說曲折情節的一種方式。 作用:①使原本激烈緊張的情節節奏舒緩下來。②使情節產生波瀾,跌宕起伏,曲折動人。③豐富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說主題,豐富作品主題的內涵。⑥制造懸念,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高考真題】 【2017年全國1卷《天囂/》趙長天】小說以“渴”為中心謀篇布局,這有什么好處?請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①省去許多不必要的敘述交代,使情節更簡潔;②集中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狀態與感受,使主題更突出。 四、小說情節作用 【答題要點——四循環(人物、情節、環境、主題)+讀者】 (一)對情節的作用:(內容+結構+手法) 1.就開頭而言: ⑴懸念式 ①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思考,吸引閱讀興趣等。 ②引出下文情節。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說的主題。 ⑵寫景式 ①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②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③烘托人物心情。 2.就中間而言: ①考慮某個情節與全文中相關情節的關系。主要是照應和伏筆。②考慮情節與主題的關系。 ③考慮情節與人物性格的關系。 3.就結尾而言: ①情節上前后照應,或解除懸念。 ②突出人物形象。 ③深化主旨。 補充知識:小說結尾的類型和作用: ①出人意料式。(歐·亨利式結尾) 結構上,使故事陡生波瀾,表現手法上,與前文的伏筆相照應;內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題。表達效果上,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主要作用在表達效果上:留下空白,讓讀者馳騁想象,進行藝術的再創造。 ③補敘式。 結構上,與上文情節的呼應,解釋懸念;內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顯志式。 往往有解釋懸念、揭示主題的作用。 ⑤令人感傷式。 主題上,深化主題;表現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強悲劇色彩;表現效果上,令人感動和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團圓式。 主題上,凸顯出美好人性;表現效果上,符合大眾對審美的追求,引起讀者的共鳴,同時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耐人尋味;讀者的感情體驗上,讀者與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構成和諧的一體,給人以欣慰、愉悅之感。 (二)對人物的作用: ①表現人物……性格 ②豐富人物形象 (三)對主題的作用: ①凸顯主題…… ②深化主題…… (四)對環境的作用 (五)給讀者的感受:余味無窮,引人深思,讓讀者身臨其境,給讀者留下充分想象空間等。 ★小說某部分內容常見的作用有: 1.突出人物形象的性格或對比、襯托人物 2.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 3.為后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或埋下伏筆。 4.起線索作用。 5.揭示主旨或深化主題。 ★突發事件的作用 1.什么是突發事件 小說中的“突發事件”,是突發的(偶然的),某種程度上是情節邏輯運行之外的,其發生進一步推動了情節發展,或促成情節轉折(或改變運行方向)的事件。 典型的“突發事件”:祥林嫂第二任丈夫去世和阿毛被狼吃了;林沖草料場的房子被雪壓塌;別里科夫要結婚和畫像——騎車事件;促織暴斃等。 不是所有的偶然事件都可以稱作小說中的“突發事件”。如祥林嫂被迫改嫁時撞破了頭,雖然這一事件是突發的,但它沒有導致情節發生任何變化,祥林嫂還是改嫁了。所以不能稱作小說中的“突發事件”。反之,如果祥林嫂撞破頭導致她改嫁不成,因此以后又發生了某事情(件),這樣則可以說撞破頭是“突發事件”。(原文本中的撞破頭與后文鑒賞傷疤相應,可以說是為后文做鋪墊) 所以,小說中的“突發事件”是在小說語境下的突發事件,不是廣義的偶然事件。(所謂在小說語境下,指的就是和情節之間的關系) 2.突發事件的作用 (1)情節方面:①推動情節發展/促成情節轉折 ②情節展開的基礎《變形記》③使情節有波瀾(起伏,曲折——特別是多個突發事件) (2)主題方面:表現主題/揭示主題 (3)人物方面:刻畫人物形象(《裝在套子里的人》 (4)讀者方面: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吸引讀者) 【高考真題】 【2017年全國Ⅰ卷《天囂/》趙長天】小說以一個沒有謎底的“美好的謎”結尾,這樣處理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①小說人物“他”所知有限,這樣寫很真實;②故事戛然而止,強化了小說的神秘氛圍;③打破讀者的心理預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間。 【教材典題】 【必修下第六單元《祝福》/魯迅】小說中,祥林嫂經歷了第二任丈夫去世、兒子阿毛被狼吃了等事件,談談你的理解。 【參考答案】①促成情節的轉折(推動情節發展)。②與后來祥林嫂反復講阿毛的故事相照應(做鋪墊),使其成為被鑒賞的對象,表現民眾的麻木冷漠,自私;表現批判國民性的主題。 【必修下第六單元《祝福》/魯迅】《祝福》中,柳媽提出捐門檻的事情可不可以刪掉,為什么? 【參考答案】不可以。因為該事件①進一步推動情節發展,致使祥林嫂走向末路。 ②表現民眾的愚昧迷信。③雖然后面捐了門檻,但仍不允許參與祭祀,表現對封建禮教的批判。④為后文與“我”相遇問“魂靈”的事做鋪墊,我不能回答,表現對思想啟蒙運動與啟蒙者自身問題的思考的主題。 【必修下第六單元《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施耐庵】小說安排李小二店里來了東京人陸謙、富安的作用是什么? 【參考答案】①推動情節發展。 ②產生懸念,使情節有波瀾。 ③如果聯系林沖此處未與陸謙富安相見,而后來林沖明了燒草料場的陰謀,此為“逼”蓄勢,亦有表現主題: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之作用。 【必修下第六單元《促織》/蒲松齡】《促織》中,作者為何要安排成名子撲死青麻頭,導致促織暴斃的情節? 【參考答案】①推動情節發展。②設置懸念,吸引讀者。③此處造成大悲與成名后來大喜對比,悲喜無常的荒誕性,引人深思,表現主題。 【必修下第六單元《裝在套子里的人》/契訶夫】 小說讓別里科夫經歷結婚事件、漫畫事件、騎自行車事件的用意是什么? 【參考答案】①推動情節發展。 ②表現別里科夫保守,膽小的性格(人物形象)。③批判(沙皇)封建專制制度對人的扭曲,奴化的主題。 【必修下第六單元《變形記》/卡夫卡】談談小說把主人公變成大甲蟲的情節安排的作用。 【參考答案】①吸引讀者閱讀興趣。②展開故事情節(是故事情節展開的基礎)。③表現異化主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