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5個第一兵團。 一、湯恩伯所部(1947年3月-1948年1月) 1947年3月,國防部撤消徐州、鄭州兩綏靖署,改以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統一指揮二十四個整編師進攻山東解放區,意圖打通徐州至濟南間交通,蕩平當地的解放軍部隊。為了方便指揮,徐州司令部將所部編組為三個兵團。第一兵團以湯恩伯為司令,李延年、萬建蕃為副司令,轄整編第25師、整編第28師、整編第57師、整編第65師、整編第74師、整編第83師。是年6月湯恩伯因整編第74師被殲作戰不利引咎辭職,由范漢杰接任兵團司令,李延年亦于6月5日調任陸軍總司令部鄭州指揮所主任,是時該兵團轄第5師、整編第11師、整編第25師、整編第64師、整編第75師、整編第85師。 8月中旬,該兵團參加掃蕩沂蒙山區作戰的部隊完成任務,貫通魯中與魯北,打通膠濟鐵路東段濟南到青島一線,隨即向膠東發起攻勢。第一兵團改稱膠東兵團,司令官范漢杰,副司令官王凌云,轄整編第8師、整編第9師、整編第25師、整編第45師、整編第54師、整編第64師。1947年12月膠東戰役慘敗。1948年1月10日該兵團番號奉命撤銷,范漢杰改任東北冀熱遼邊區司令。 二、孫渡所部(1947年3月-1948年1月) 1947年9月由第一集團軍改編而成,該集團軍自越南受降后即乘船到東北,駐防遼西。改為第一兵團后,仍以孫渡任司令官,梁愷任副司令官,后任命范漢杰為司令官。該兵團轄第93、第60軍和葫蘆島港口司令部、騎兵第三軍以及地方保安團隊,司令部駐錦州。1948年1月改稱第六兵團。 三、鄭洞國所部(1948年3月-11月) 1948年3月25日,以負責長春城防的新7軍(由原新1軍新38師擴編)及從永吉撤至長春的第60軍約6萬人編成第一兵團,司令官為鄭洞國(26日飛抵長春就任),轄新7軍、第60軍、騎兵1旅、2旅、長春警備司令部、吉林省保安旅、吉林師管區、土雜聯勤部隊和空軍站等部隊。 司令官鄭洞國,副司令官彭杰如、曾澤生,副參謀長楊友梅,下轄: 第60軍軍長曾澤生,參謀長徐樹民,副官處處長楊重,副官長張維鵬,軍法處處長邵惠林,政工處處長王中興,參謀處作戰科長何賢,轄: 第182師師長白肇學,副師長李佐,參謀長楊正隆,轄:第544團團長胡彥、副團長黃宗堯,第545團團長朱光云,第546團團長鄧應斌 暫編第21師師長隴耀,副師長任孝忠,參謀長楊肇驤,野戰醫院院長關岳,軍醫主任趙增華,政治部主任張第東(后調任軍部政工處副處長),轄:第一團團長王國祥,第二團團長趙時雍(后調任第三團團長,該團團長由副團長李家禎升任),第三團團長李樹民(后由該團第三營營長彭讓升任團長)、團附葉于勤 暫編第52師師長李嵩,副師長歐陽午,參謀長湯啟圣,轄:第一團團長胡家駒、副團長賀良漢;第二團團長周曙初、副團長王鵬;第三團團長謝紹賢、副團長熊國禎 第60軍教導團團長凌發啟 騎兵團團長毛尊五 新編第7軍軍長李鴻,參謀長龍國鈞,政工處長楊天廷,軍部副官處處長楊振漢,軍部新聞處處長楊天挺,軍炮兵指揮官王及人,轄: 新編第38師師長史說,副師長陳鳴人,參謀長李性常 暫編第56師師長張炳言,副師長王正國,參謀長劉大名,轄:第一團團長徐尚均、湯克振;第二團團長舒劍、副團長趙廷樣 暫編第61師師長鄧士富,副師長寧偉,參謀長曾德輝,政工主任吳祥伯,轄:第一團團長李卓彧,第二團團長姚風翔,第三團團長黃醒 青年教導團團長涂尚均 騎兵團團長凌紹康 特務團團長龔次言 輜重團、憲兵第6團第2營、第六團第2營(欠第4連)、重迫炮11團1營(欠一個連)、輜重汽車第17團一部、輜重汽車第25團3營一部、裝甲汽車兵團2營六連二排,全兵團六萬余人, 1948年10月第1兵團在吉林長春地區投降。由于鄭洞國同時兼任吉林省主席和全省保安司令,因此還指揮該省的保安團隊,并且收編了一部分地方武裝,以及當時在長春的后勤情治等單位,計約4萬人,有以下單位:吉林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鄭洞國兼,李寓春為副司令。下轄兩個保安旅及一個獨立團。保安一旅,轄3個團,旅長何大剛。其第一團是偽滿警察及部分土匪組成,為該旅歷史最久、戰斗力最強者。裝備多為偽滿殘留。第二團是由磐石、樺甸之保安隊組成,戰斗力與裝備都不及一團。三團于吉林撤退時剛剛成立,當時尚未編好。保安二旅成立不久,旅長何恃氣。該旅是由收編九臺保安隊、警察、地主武裝與地方團隊等組成。獨立團,團長張貫三,原是流竄于吉東一帶之土匪“平推隊”所組成。曾一度編為蛟河保安團。以上共約8 000余人)、長春警備司令部(司令李鴻兼,轄憲兵營,吉林警察總隊600余人、500余槍,長春市警察約2 000人、槍600支,長春市人民自衛總隊約800余人,是受軍訓之商民組成,據說武器與戰斗力均優于警察)、吉林師管區(司令李寓春,共有6個新兵大隊,共約千余人)、長春團管區(司令李樹桂)、永吉團管區(司令周振聲)、吉林保安旅(旅長何大剛)、保安騎兵第1旅(旅長韓云五,其前身是收編長春市郊的土匪。因無經費,雖經收編,仍舊大部分散于市郊,靠搶掠過日子。我軍逐漸包圍長春,這些土匪兵在郊區的地盤越來越小,最后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縮回城里找飯吃。因而,曾一度移交吉林省政府,改名為騎兵第一、二支隊(也稱長白部隊)。爾后,歸長春守敵第一兵團司令部,改稱騎兵第一、二團。第60軍自吉林棄城抵長后,騎兵二團抽調5個連編為第60軍騎兵團。此后,又將騎兵第一、二團編為騎兵第一旅。共約3000人左右)、第2旅(旅長楊友梅兼,原為長春守敵聯勤16兵站支部挽馬大隊、監護連以及招收的松北聯中學生,并合編了一部分士匪組成。該旅下轄兩個團,約2000余人。但武器裝備不齊,又沒經過訓練,戰斗力較差)、第16兵站支部、第51兵站支部、第41、232、235醫院、第6補給區通信大隊、新1軍留守處(主任范純士,共約3 000人。5月初,選拔1500人編成1個團。該團多為老兵,戰斗力與裝備不低于新編第38師任何一個團)、青訓第三總隊第四大隊、保密局長春站(站長史祚炎)、幼年學兵團、國防部青訓第三總隊第四大隊、空軍長春站、“吉黑人民剿匪總隊”,以軍統局特務頭子袁曉軒為首領,子1948年4月5日受命成立。其成員主要是收編的土匪。共有1個炮兵隊,1個直屬隊和7個支隊,人數可能有四五千人。番號代字按7個支隊、直屬、炮兵的序列 。該兵團守衛長春,11月19日鄭洞國率所部放下武器,該兵團消失。 四、陳明仁所部(1948年11月-1949年8月) 1948年11月,第一兵團在武漢重建,轄第29、第71、第79軍,陳明仁任司令,1949年6月任命劉進、李志鵬為副司令,爾后任命傅正模、熊新民、熊笑三(3人均為增設)為副司令,參謀長文于一,副參謀長黃克虎,轄第29軍軍長陳明仁(兼),第197師師長曾京,第234師師長冉良臣,第307師師長張誠文、副師長余九成;第71軍軍長熊新民(兼),第87師師長楊文榜,第88師師長陳衡。 1949年2月該部開往湖南,改由長沙綏靖公署節制,第14軍歸該部節制,轄第14軍、第71軍、第100軍三個軍。 司令官陳明仁,副司令官傅正模、熊新民、張際鵬、劉進、彭壁生,參謀長文于一,副參謀長黃克虎、陳庚、吳迪基,下轄: 第14軍軍長成剛,副軍長胡鎮隨、谷炳奎、方定凡、李精一、湯季楠,參謀長湯季楠(兼),轄: 第10師師長張用斌,參謀長陳滌環 第62師師長夏日長,副師長黃漢中、黃范 第63師師長湯季楠,副師長劉郁文,參謀長龍耆光 第71軍軍長熊新民,副軍長鮑志鴻、楊馨、彭鍔,參謀長楊馨(兼),轄: 第87師師長楊文榜,副師長吳濤 第88師師長劉塤浩,副師長陶富訓 第232師師長康樸,副師長張鏡白,參謀長任蘭圃 第100軍軍長杜鼎,副軍長鄧定遠、劉光宇,參謀長劉云楷,轄: 第19師師長衛軼青 第197師師長曾京,副師長程杰、劉克悅 第307師師長張誠文,副師長余九成。 1949年6月間,兵團對湘西中共地下武裝姜亞勛部進行清掃,收獲不大。7月18日,第四野戰軍進入湖南。20日,197師與四野部隊接觸,隨即后撤。29日,以長沙綏靖公署副主任唐星為首的和平代表團與解放軍方面代表商討起義事宜。30日,國民政府免除程潛現任職務,調任考試院院長,并任命陳明仁接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及湖南綏靖總司令。8月1日,彭鍔接熊新民任第71軍軍長。8月4日該兵團在長沙起義。程、陳通電起義當日,第14軍軍長成剛就率第10師、第62師和63師一個團離開防地撤向湘西。5日,第71軍脫離防地撤衡陽。6日,杜鼎100軍19師主力及197師一個團脫離防地撤向衡山。聽從陳明仁指揮的部隊,則有兵團部、第14軍的63師大部、第100軍運輸團、第19師一個團、第197師師部及兩個團、第307師全部。起義部隊于同年10月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仍由陳明仁任司令,并兼湖南省政府臨時主席,副司令官李覺、魏鎮、傅正模、唐生明、王勁修,參謀長李覺(兼),副參謀長黃克虎、文蔚雄、王昌烈,第1軍軍長王勁修(兼),副軍長文于一、張誠文、康樸,第1師師長曾京,第2師師長康樸,第3師師長余九成;第2軍軍長傅正模(兼),副軍長湯季楠、賀光謙、戴文,第4師師長湯季楠(兼),第5師師長戴文,第6師師長姜和贏(原憲兵第10團團長);第3軍軍長彭杰如,副軍長張際泰、蔡杞材、程邦昌,第7師師長何元凱,第8師師長周篤恭,第9師師長張際泰(兼)。1949年11月1日,陳明仁所部七萬余人整編為兩個軍六個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21兵團,所轄兩個軍改稱第52、第53軍,至1966年撤消。 未參加起義部隊,后分別編入第一兵團與第十七兵團,繼續與解放軍部隊作戰。 五、黃杰所部(1949年8月-1950年12月) 1949年8月,陳明仁第一兵團起義后,白崇禧趁起義部隊情緒末穩,進行策反。1949年8月7日4萬余人叛變南逃,被白崇禧收編,國民黨政府重建第一兵團,以黃杰任司令官,副司令官熊新民、王天鳴、蔣伏生、成剛,參謀長何竹本,副參謀長范湖,轄第14軍、第71軍、第97軍。第14軍軍長成剛,副軍長李精一,第10師師長張用斌,第62師師長夏日長,第63師師長李精一、副師長李中興;第71軍軍長熊新民,副軍長鮑志鴻、楊正凡,參謀長楊正凡,第87師師長吳燾、副師長劉珍漢,第88師師長倪中純;第97軍軍長蔣當翊,副軍長郭文燦、段海洲,參謀長伍國光,第33師師長黃慮世,第82師師長唐夔甫,暫編第一師師長葉藹青。同年底由湖南退至廣西,一部被殲滅,一部由黃杰帶領退入越南境內,被法國殖民者繳械,與其他入越國軍集中于蒙陽、萊姆法郎兩地,決議以第一兵團部作為入越國軍的最高指揮機構,全面負責入越軍民。 1950年3月至8月,法國殖民當局將第一兵團陸續移往金蘭灣的富國島。12月奉國防部電令,第一兵團部改編者按為留越國軍管訓總處,黃杰任司令官,原有軍師撤銷。1953年5、6月部,留越部隊分三批船運臺灣。 1949年8月初,第四野戰軍進至桃源、常德一線。第一兵團奉命以第14軍向粟口、巨口鋪反擊。8月21日攻入新化。9月初,湘鄂邊綏靖總部撤消,所屬第97軍劃歸第一兵團。9月10日,白崇禧以武定字2862號令發布作戰計劃,決定在衡陽、郴州地區集結主力,誘殲衡陽以東的解放軍部隊。第一兵團負責邵衡公路及以北地區警戒,遲滯解放軍進攻。但國軍尚未集中完畢,第四野戰軍已先行發起進攻,至10月初占領湘西。10月2日,駐永豐東蔣市街的第71軍遭四野第45軍攻擊,陣地被突破,經奮戰與四野部隊形成對峙局面。5日,第71軍向界嶺、金仙鋪一帶四野第41軍進行反擊,失敗。同日,四野45軍135師迂回到國軍側后,白崇禧為防部隊被包圍,下達撤退命令,第一兵團部指揮第14、第71軍退守塘田市、桃花坪、竹篙塘一線防御,并掩護第三兵團行動。其駐郴州之第97軍配屬第10兵團向道縣撤退。11日,因第7軍主力被四野消滅,第一兵團奉命以一部在新寧、城步一線占領陣地防御,主力并掩護第305師向全縣撤退。13日,防守武岡的第62師遭四野第49軍殲滅,師長夏日長被俘。 11月上旬,第一兵團奉白崇禧命令沿湘桂鐵路及桂黔鐵路轉向宜山、南丹前進,增援貴州。18日起陸續到達柳州,但解放軍二野已于15日占領貴陽。21日,又奉命令擔任柳城、羅城地區守備,掩護當地物資向南寧轉運,而后集中于來賓、遷江地區,阻止解放軍南下。25日四野第39軍占領柳州,致第62師覆沒。第一兵團以第71軍為后衛南撤。29日,奉命向南寧撤退,以掩護長官公署撤往欽州。同日即遭四野第39軍攻擊。12月1日第97軍在遷江遭重創,第82師幾乎全滅。6日,第71軍在大塘圩地區被四野第39軍截擊,致第87師覆沒,師長被俘。9日第71軍在那隆全軍覆沒,軍長被俘。11日第97軍在旭塘亦遭重創,第33師被殲滅。第一兵團余部原準備入云南,因盧漢起義,12月13日由廣西隘店一邊與解放軍交戰,一邊退入越南境內。14日,第97軍余部在浪圩被消滅,副軍長、參謀長被俘虜。 第一兵團退守廣西后的作戰序列: 司令官:黃杰 副司令官:能新民、王天鳴、蔣伏生、成剛 參謀長:何竹本,副參謀長:范湖 第十四軍軍長:成剛,副軍長:李精一 第十師師長:張用斌 第六十二師師長:丁廉 ,副師長:袁錫權 第六十三師師長:李精一 ,副師長:李中興 第七十一軍軍長:熊新民 ,副軍長:鮑志鴻、楊正凡,參謀長:楊正凡 第八十七師師長:吳燾 ,副師長:劉珍漢 第八十八師師長:倪中純 第九十七軍軍長:蔣當翊 ,副軍長:郭文燦、段海洲,參謀長:伍國光 第三十三師師長:黃慮世 第八十二師師長:唐夔甫 暫編第一師師長:葉藹青 黃杰兵團在廣西戰役兵敗后逃入越南,后經國民政府安排由法國殖民政府船運臺灣。 第一兵團進入云南后即被法國殖民當局繳械,與其他入越國軍集中于蒙陽、萊姆法郎兩地,決議以第一兵團部作為入越國軍的最高指揮機構,全面負責入越軍民,重新整編后的第一兵團下設機構為: 第一兵團進入越南后的編制: 司令官黃杰,副司令官王天鳴 、蔣伏生、成剛,參謀長何竹本,副參謀長范 湖,下轄: 第一總隊總隊長高樹華 第二總隊總隊長張紹昌 第三總隊總隊長李毓芳 第四總隊總隊長張 勵 直屬大隊大隊長李慶長 入越的國軍經統計為32457人,含第26軍3879人,第272師1161人,粵桂滇游擊隊1080人,及第46軍千余人。 1950年3月至8月,法國殖民當局將第一兵團陸續移往金蘭灣的富國島。第一兵團部駐于島上陽東內河一帶,分設營區,進行屯墾。后又將第26軍入越部隊等部改編為第三管訓處,處長彭佐熙,轄兩個總隊。1950年12月,奉國防部電令,第一兵團部改編為留越國軍管訓總處,黃杰任司令官,原有軍師番號撤消。1953年5、6月間,留越部隊分三批船運臺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