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庭院里,遠(yuǎn)處是某大學(xué)的畢業(yè)典禮,直播可見現(xiàn)場歡笑中夾雜著淚水。而面前,卻是萱草花靜靜的開放,三三兩兩。萱草花開,自覺蘇東坡形容得最是貼切:“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似乎可見,在世事紛雜中,一個孤獨(dú)前行的身影。據(jù)《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中《伯兮》篇記載:“焉得諼(xuan)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主人公思念的對象是出征在外的夫君,她在想,到哪里能得到一枝萱草,種在后庭院呢?南齊王融《奉和南海王殿下詠秋胡妻》詩:“思君如萱草,一見乃忘憂。” 萱草有忘憂之功效,并非純文學(xué)演繹,也有其科學(xué)依據(jù)。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提及,忘憂草可“安五臟、利心志、明目”,其花和根均可入藥,能“祛溫利水,除濕通淋,止渴消煩,開胸開膈;令人心平氣和,無憂郁。”其引李九華《延壽書》說:“嫩苗為蔬,食之動風(fēng),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憂。”“憂思不能自遣,故樹此草玩味,以忘憂也,吳人謂之療愁”。 ?唐代白居易《酬夢得比萱草見贈》曰:“杜康能散悶,萱草解忘憂。”說的是萱草如杜康酒一般能解愁。 ?歷代醫(yī)書有討論,《本草注》謂:"萱草味甘,令人好戲,樂而忘憂。" 晉代嵇康《養(yǎng)生論》提:"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古時,子欲遠(yuǎn)行,則在母居北堂植上萱草,借以減輕母思子之情,使母樂而忘憂。久而久之,母親的居所被稱為“萱堂”“萱室”,母親的生辰被稱為“萱辰”“萱壽”,萱草與母親之間建立起了緊密的聯(lián)系。▲(明)陳淳萱草壽石圖,題詩云“愿母如花石,同好復(fù)同壽”,意為母親祝壽。 成語典故“萱花椿樹”,語出明朝湯顯祖《牡丹亭·訓(xùn)女》,意指父母雙親,萱花指母親,椿樹指父親。萱草,也由此,除忘憂草之名外,又成為中國的母親花。古時指的萱草花,是花開類似百合的大花萱草,花開晚一些,這里插花所用是金娃娃萱草,外來雜交矮化品種,株型小,適合文房插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