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一起禪修的朋友,前幾天突然跟我說,他說:“我昨天因為一件事情跟別人生氣,然后一直到現在,這股氣還在,我想平復都平復不了。一晚上都沒有睡好,心理老是想著昨天發生的那個事情。感覺自己完全用不上力。” 因為他有禪修基礎,我說些云山霧罩的話,他也都能明白。于是我就直接說了句,“不需要平復。讓生氣存在就好。生氣就生氣吧。生氣又不是你。你該干嘛干嘛去。” 然后他說:“我試著觀呼吸讓自己去遠離這個妄想,但是還是沒用!” 我回答:“你好像有一個盲點。修行不是不會生氣了,修行也不是就一下能拉回來了。修行是生氣就是生氣,拉不回就是拉不回。你只是看著,體驗到而已。是你把它當成你了,你才有一個想要怎么樣。 要知道,修行好壞的衡量標準只看一點,那就是看你否有無掛礙。不管是對什么,特別是對不好的,你也能不掛礙、不在意、不評判,那你就厲害了!” 這個問題不僅在禪修中很常見,在我們生活中、在我們的心理咨詢中也是很常見的。 許多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的朋友來咨詢以后,就會有一個期盼,有一個對未來的期望,那就是希望自己以后康復了,就不會再有抑郁情緒、焦慮情緒或者強迫的念頭了。想法是好的,但是卻不實際。因為這樣的難度很大,而且也不太可能。但是我們實際并不需要把那些情緒消除,我們只需要不去認同那些情緒就可以了。當我們可以不去認同那些情緒,那么我們內心的那個苦也就自然消除了。而這個才是我們所說的康復,或者叫痊愈。 這個也是很多已經走出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的朋友常犯的錯誤。比如我之前有一位焦慮癥學員。在七次咨詢之后,自己的生活基本已經正常的。工作很情感也穩定了。可是在第八次咨詢的時候就又感覺不對了。他說他又開始焦慮不安了,又開始回避自己的正常關系了。 一般這種情況有幾種可能。一種就是自己后來沒怎么練習了。一種就是又開始追求那種完全沒有癥狀的“虛幻目標”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深層習性又浮現了。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我們都需要保持平等心,都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那就是癥狀的浮現是自然的,接受就好了。如果沒有這種正確認知,那么就會很自然對自己感到沮喪,對咨詢感到灰心。 正如《情緒自救》書上說的那樣,“其實所謂的癥狀并不是問題。我們可以做任何事情,包括順著癥狀。但是關鍵是你是否在為此而掛礙。這個掛礙才是根本問題。比如強迫洗手,我不洗手,這很好啊。我洗手,這也很好。可是問題就在于,我不洗吧,心理難受。我洗吧,心理更難受。這樣陷入思維的強迫和反強迫中,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心經》中的,“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這不已經說的很明白了嗎?一切的問題都來自于我們內心的掛礙,內在的執念。放下那個執念,當下即是自在清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