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別的電影被雪藏多年不同,《封神》三部曲不是因為內容審查,而是出品方北京文化的自身財務亂局。 如今第一部終于定檔7月20日上映,能拿出來放到臺面上就已經是勝利,結果輸也可算做贏。 ![]() 從四五年前人人口中的“蓋世英雄”,票房不可限量,到現在大家都擔心的是:它能收回成本嗎? 很難說,看運氣吧。 ![]() 打仗貴在審時度勢一鼓作氣,今天的的市場環境已經不是2014年《封神》籌備立項時的那個生態了。 香港電影大佬向華強五億重金打造的《封神傳奇》,票房只有兩億出頭; 烏爾善《畫皮2》合作伙伴楊真鑒7.5億投資的《阿修羅》,上映三天緊急撤檔錄得票房不足5000萬,至今再無消息; ![]() 國師張藝謀被好萊塢邀請1.5億美元拍攝《長城》,國內票房11.7億人民幣,海外票房亦是同樣讓人失望; 直到前年由烏爾善《畫皮2》《尋龍訣》合作演員陳坤領銜的大投資電影《侍神令》,票房2.3億虧本無需明言。 ![]() 一路走來樁樁件件的“慘案”,已經讓古裝神話奇幻大片成為片商投資重災區,觀眾聞之色變棄之如履的信任負+級。 當然,這期間也有周星馳+徐克共同炮制的《西游伏妖篇》取得了超16億的票房成功,不過口碑方面則并不樂觀。 ![]() 在當下的電影市場,“大投資”、“大場面”、“幾百幾千個特效鏡頭”、“好萊塢技術支持”等等宣發賣點,早已不能讓觀眾吸睛或者動心,也不再是院線的救市福音。 觀眾的口味在變,娛樂的潮流在變,社會的關注點在變。 ![]() 況且,四五年前的技術和審美,會不會在今天顯得陳舊過時,進而失效無感呢? 看看幾款預告片下的留言評論,就知道這種擔心絕非多慮。 天價投資不是制勝法寶,特效技術也未必能引以為傲。那么,在內容創作和藝術表達上呢? ![]() 首先,《封神演義》原著文學水準有限,相比《西游記》等而下之已是文壇公論。 獵奇故事為主,思想性藝術性和引申層面先天不足。 其次,烏爾善導演在七叔眼里,也是不做深挖不做個人表達的標準純粹商業片導演,簡潔敘事工于視效,如同舞臺上的傳統說書人。 ![]() 熱衷兩軍人馬對陣廝殺,滔滔不絕細節滿滿。至于情緒情感共鳴和主題內涵深度,則基本欠奉,或者說不是強項。 這樣的電影無需深究,看著不累。典型的的爽片范疇。 所以,七叔也相信《封神》第一部10億+票房基本盤自當無疑。 ![]() 但是,沒有跟觀眾的強烈情緒與心理共鳴,不能形成扣合當代生活熱點或痛點的社會話題,做不到破圈而出的現象級關注度,僅在類型片觀眾接受之內是很難邁出爆款神作票房奇跡這一步的。 《消失的她》就是一個正向例子,沒有社會話題的破圈就不會有影片眼下烈火燎原的市場熱量。 ![]() 還有,《封神》第一部看似巨星薈萃,其實就如片方所言,因為劇情所限黃渤陳坤戲份不多,費翔和李雪健等才是這一階段的真正主角。 我們都知道,好演員不一定就有票房號召力。 但好在這電影的看點,也并不過分依賴演員。 ![]() 《封神》三部曲總投資30億人民幣,每部成本平均10億左右,加上宣發費用,實在不是一個小數字。 按照票房分賬比例,《封神》第一部賣不過30億就收不回制作成本。 不是神話,就是笑話。 ![]() 七叔不是烏鴉嘴,只做就事論事的分析。 《封神》回本很難,20億應該就算燒高香了。 這當然不是什么好事,也當然不是什么壞事。 ![]() 作品說話,市場裁決。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而負責, 每部電影也都要面對它本來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