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我國的高考大省,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大省,每年參加高考人數全國第一。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是河南省最好的兩所院校,現在的鄭州大學名氣要比河南大學大得多,也是河南唯一的一所211。河南作為全國高校數量第四多的省份,數量和質量上的不匹配,沒有頂尖學府,一直是河南人民心中的痛。 殊不知,在河南的歷史上,曾經也有一所非常厲害的大學,它是河南教育界的扛把子,聲譽名揚海內外,它就是國立河南大學。很多人對河南大學的印象是民國時期全國排名top3,跟清華北大齊名。 但其實這是不太準確的。民國時最強的肯定是國立中央大學,之后是西南聯大,還有在交通部下邊的工科top1交通大學(號稱東方麻省理工),國立浙江大學(號稱東方劍橋),這樣看清北的排名,在民國時期應該在五六名,河大肯定比不過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幾個大名校,但作為三大留美基地和五大老中山大學之一的河大,憑借人口基數和大量牛人,國立河南大學綜合排在top10是穩妥的(抗戰后更是成為全國第五大高校)。 01 “中國三大留學基地”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當時中國在清朝末期的保守與腐敗下,民不聊生,百廢待興。大批有識之士意識到,只有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大力發展教育,才能讓中國擺脫長期落后的局面。 以林伯襄先生為代表的一批河南教育家,在袁世凱與河南都督張鎮芳的支持下,在清代開封國家貢院舊址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河大前身),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與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和南洋公學(今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呈三足鼎立的局面。 ![]() 學校的首任校長,就是開創了河南高等教育先河的林伯襄,和胡適是同窗校友。林伯襄主張“以教育致國家于富強,以科學開發民智”,眼光獨到,辛苦經營,廣羅有識之士,為學校之后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的《大中華報》還刊登了《籌備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公啟》,白紙黑字間,林伯襄、林維鎬、劉銘晟、王敬芳、龔肅健等名士全力倡議:“夫國之強,強于學,一省亦然。” ![]() 圖源河大官網 明倫校區林伯襄校長雕像 02 “國立第五中山大學” 1926年,國民政府開始意識到,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于是開始重視教育,宣布成立五個大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人才。名為五大中央級國立大學。 ![]() 03 “流浪” 解放前,河南省城一直是開封,解放后,因為隴海鐵路、京漢鐵路的修通,鄭州的區位優勢便凸顯出來,這才將省會設在鄭州。 1937年,隨著抗日戰爭的節節敗退,豫北、豫東相繼淪陷,省城開封自然受到多方面的嚴峻考驗。以河南大學為代表的高校,先后組織五次搬遷,異地辦學多達8年之久,堅持“不停學,不停辦”。 ![]() 歷經戰火的淬煉,回到故地的河南大學重整旗鼓,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抗日戰爭勝利后,自1942年改名為國立河南大學以來,河大經過五年的潛心發展,在1947年就已經形成了文理工法學醫六院14系的辦學格局,擁有正副教授110人,成為華北地區院系最多、校園最大的大學。 當時全國擁有6個學院以上的綜合性大學總共才10所,而河南大學憑借著雄厚的學術力量,更是一舉躋身國內高校前五,成就輝煌。 ![]() 04 “拆出入若干211高校” ![]() 河南醫科大學 農學院---河南農業大學 河南農業大學 行政學院---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現并入到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水利系---武漢水利水電大學(現并入武漢大學)。 水利系和中原大學水利系(他倆的水利系來自于兩大國立水利高校中的黃河水利專科學校,另一個是河海大學)加上武漢大學水利系成立了武漢水利水電大學,這是一所211,在它被武漢大學合并以后,水利水電部第二個211名額才給了華北電力大學,而在成立之前,武漢大學水利系去了湖南大學,并入武漢水利水電大學的那個只建立了兩三年,也就是說這大學基本上就是老河南大學水利系和黃河水利建起來的。 并入了武漢大學 財經系---中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植物病蟲害系---華中農學院(現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此外還有畜牧獸醫系拆分并入江西農學院(現江西農業大學),土木系、物理系與數學專業拆分并入湖南大學。 接著就是中原大學。他一部分并入華中師范大學,是華中師范大學的主體(1953年河南大學與平原師范學院合并,變成了師范類院校)。之后又被拆出了現在的河南師范大學和信陽師范學院。至此,河南大學完結了。 如果河南大學像當年的蘭州大學,沒有拆解得那么多,如今至少可以排進一個末流985的水平,和湖南大學、蘭州大學平起平坐應該問題不大。 在河南大學鼎盛時期,名師薈萃,大師云集,范文瀾、馮友蘭、董作賓、馮景蘭、蕭一山、郭紹虞等一大批頂尖大家云集河大,從河大走出杰出校友中,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多達56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