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會太原,位于晉中盆地北端,同蒲鐵路(大同至運城蒲州)和正太鐵路(河北正定至太原)交匯于此。北面系舟山(小五臺)與汾河、滹沱河構成太原天然屏障,太行山位于太原以東,娘子關為此處咽喉,自古就是用兵之地。 太原會戰由忻口會戰、娘子關作戰、太原保衛戰三個戰役組成。從1937年9月13日日寇進攻山西開始,至11月9日太原淪陷結束,共歷時58天。 日寇投入4個半師團14萬人,中國軍隊投入6個集團軍28萬人。其中日寇傷亡2萬余人,中國軍隊傷亡10萬余人。在本次會戰中,國軍在忻口會戰中表現不俗,展現了中國軍人的戰斗素質和勇氣。而從整個會戰結果來看,中國軍隊和日寇傷亡比例為5:1,這主要是因為雙方的軍隊素質、特別是武器裝備懸殊所致,在整個抗戰的初期,各個戰場上國軍和日寇的傷亡比例大體也是如此。而后期這種情況有所改觀。 9月中旬,日寇關東軍察哈爾兵團繼續沿平綏路進攻,進入山西境內,至24日,日寇攻占天鎮、大同、豐鎮、集寧等要點。 1937年10月1日,日本召開內閣會議,其《處理中國事變綱要》,提出:“結束戰爭方略和十月攻勢”。此時,日寇正在淞滬地區,以及華北的平漢線和津浦線發動攻勢。日本方面希望“戰爭進行到一定程度時,與國民政府談判,迫使國民政府在日方所提的極其苛刻條件下停戰”。具體手段是“使用兵力,占據要地,以及與此有關的必要行動”。但日寇華北方面軍對《綱要》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中國政府有可能進行長期抗戰,因此,在河北中部完成會戰后,應迅速進入山西,并伺機向徐州方面作戰,爾后建立傀儡政權,并以此取代民國政府”。日寇統帥部贊同華北方面軍的意見,命令第5師團向太原發動進攻。 10月2日,第2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致電蔣介石,稱“山西抗戰關系全國戰局,必須保持山西抗戰陣地,堅持時間越長越好,最少堅持一個半月”。為此,國民政府抽調正在平漢線以西作戰的第14集團軍(衛立煌部)、第26路軍(孫連仲部)、第2軍團(李延年部)及第20軍團一部增援山西。同時,將第18集團軍劃入第二戰區。 10月4日,日寇第5師團攻占晉北陽明堡,爾后攻擊崞(guō)縣、原平,被國軍擊退。7日,日寇炮擊崞縣6小時,城垣被毀,第14集團軍第410團與突入城內日寇展開肉搏,經反復沖殺,守軍損失慘重,團長石煥然中彈身亡,殘部退出崞縣。 10月8日,因崞縣失守,第2戰區閻錫山調整6日制定的向日寇出擊的作戰計劃,全線改取守勢。 10日,日寇猛攻原平,守軍晉綏軍第196旅傷亡極大。第14集團軍司令衛立煌令第9軍(郝夢齡部)攻擊原平以南日寇,以解原平之圍。11日,第196旅僅剩200多人,仍堅守城東北角,旅長姜玉貞在與日寇肉搏中壯烈犧牲,原平淪陷。 因崞縣、原平的頑強防御,為國軍爭取集結部署的時間,至10月11日,第2戰區完成忻口一線防御部署,各部隊進入指定位置,由第14集團軍司令衛立煌統一指揮忻口會戰。衛立煌部署如下:右翼兵團轄第15軍(劉茂恩部);中路兵團轄第9軍(郝夢齡部)、第21師,及炮兵第23團,由郝夢齡任總指揮,第61軍軍長陳長捷為副總指揮;左翼兵團由第14軍(李默庵部)主力及第94師、第33軍、第34軍各一部組成,李默庵任總指揮;另配置空軍4個中隊,由陳棲霞指揮。 日寇將攻擊部隊分為左右兩翼,左翼為第5師團第21旅團,右翼為獨立混成第15旅團,10月12日,日寇攻擊部隊進入出發位置。 10月13日8時,日寇集中兵力向中路軍發起進攻,至10時,云中河陣地失守,日寇乘機攻占1300高地。郝夢齡隨即以第21師之第124、第125團發起反擊,經激戰至下午3點,奪回1300高地,并將日寇壓迫于云中河南岸。此時,左翼兵團也遭到日寇突入,被擊退。為打亂日寇攻勢,閻錫山將晉綏軍第68師(孟憲吉部)和第71師(郭宗汾部)劃歸衛立煌指揮,向日寇實施反擊。并命令第7集團軍(傅作義)部第35軍、第61軍向界河鋪推進。 15日拂曉,第218旅旅長董其武帶傷指揮戰斗,并突破日寇中泥河陣地,但友軍第217旅未能取得進展,第218旅被迫退回。與此同時,日寇再次向1300高地進攻,雙方經7次反復爭奪,將日寇擊退,形成對峙。 16日凌晨2時,中路軍繼續向日寇發起進攻,因地形復雜,雙方形成混戰,傷亡均重,且無進展,中路軍總指揮、第9軍軍長郝夢齡,獨立第5旅旅長鄭廷珍壯烈殉國,61軍軍長陳長捷接替郝夢齡指揮中路軍。 此時,雙方傷亡均十分慘重,日寇以300輛汽車向忻口增援1萬多人。蔣介石也電令潼關之第22集團軍(孫震部)馳援忻口,同時閻錫山將晉綏軍第94師(朱懷兵部)和第529旅由五臺山一帶趕赴忻口,歸衛立煌指揮。 17日至19日,日寇再次向南懷化東北高地和官莊高地發動數次猛攻,均被擊退。此后,日寇也無力進攻。 10月24日,日寇第5師團萱島支隊投入戰場,隨即向官莊等陣地發起進攻,戰至27日,日寇向忻口全線發起進攻,甚至向國軍陣地使用毒氣彈,但都被守軍擊退,戰事再次陷入膠著。 由于淞滬戰場的發展也不容樂觀,日寇將華北的第6、第16和第5師團一部調往上海作戰,所以忻口方向無援軍可派,因此在忻口地區,日寇處于無力發動進攻的狀態。 在忻口會戰激戰之時,八路軍第115師和第120師進入日寇占領區,破壞日寇補給線。并收復晉東北、晉西北、晉西及察北等地多處縣城,配合了忻口守軍的作戰。 忻口作戰20多日,日寇無法前進,但晉東守軍防御失利,娘子關、平定、陽泉相繼失守,部隊向太原潰退。10月31日夜,第2戰區司令閻錫山決定忻口守軍全線后撤。11月1日,閻致電忻口總指揮衛立煌:“我晉東軍因受優勢之敵壓迫,正逐次向太原以東地區轉移中,除已令傅(作義)總司令在太原布置城防,以固我資源重地外,望貴部在菜水塢、青龍鎮、天門關一線占領陣地...”。2日10時,衛立煌下達后撤命令,忻口戰役結束。 娘子關作戰 1937年10月10日,日寇占領石家莊后,以第20師團沿正太路西進,企圖迂回忻口、太原側后,配合日寇第5師團奪取太原。同日,第2戰區副司令黃紹竑赴娘子關指揮戰斗。10月11日,黃紹竑命令第17師向井徑靠近,與日寇遭遇,雙方于金珠附近交戰。12日拂曉,日寇在飛機和炮火的支援下,向守軍發起進攻,至下午5點,第17師陣地被日寇突破,18時井徑失守。娘子關受到直接威脅。 為固守娘子關,閻錫山急令增援太原的第26路軍(孫連仲部)回援娘子關,孫連仲當即親率第42師和獨立第44旅于10月12日20時到達陽泉。13日拂曉,日寇逼近舊關,國軍第27路軍(馮欽哉部)急派工兵營和特務連趕赴舊關,剛趕到舊關就遭到日寇猛攻,下午14時,日寇攻陷舊關。 同日,國軍第17師(趙壽山部)雪花山陣地遭日寇攻擊,未能得逞,趙為固守雪花山陣地,令一部留守雪花山,自己親率一部分兵力于17時向日寇發起攻擊。在攻擊部隊進展順利時,不料雪花山陣地丟失。趙壽山立即向雪花山反擊,鏖戰至次日拂曉,陣地未能恢復,趙率殘部撤退。戰后經查,雪花山陣地失守系第102團團長張世俊和第1營營長魏炳高指揮疏忽,貽誤戰機所致,趙壽山依戰時軍律,將張、魏二人就地正法。 在舊關、雪花山激戰之時,黃紹竑令第3軍(曾萬鐘部)、第12師(唐淮源部)、第19旅(李世龍部)、第21旅(沈元鎮部)沿娘子關一線部署,10月13日夜,各部到達指定位置。10月14日,閻錫山致電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令第129師開赴陽泉,劃歸黃紹竑指揮。 14日拂曉,孫連仲令第27師向舊關發起反擊,第80旅向新關增援,雙發發生激戰。中國軍隊也于14日全線向日寇發起攻擊,雙方陷入混戰。15日至17日,第3軍連續三天在舊關方向,向日寇發起攻擊,希望能奪回舊關,但日寇憑借空軍優勢,增援部隊也及時到達,國軍的進攻始終不能如愿。19日2時,國軍一度攻入舊關,但無法固守,被迫撤出陣地。 19日4時,日寇向國軍第17師乏驢嶺、荊蒲關陣地發起進攻,戰至黃昏,第49旅耿介志率僅剩的100多余部撤出陣地,乏驢嶺陣地失守。 10月20日,日寇第20師團主力完成平漢線作戰,并經過短期修整,抵達井徑。10月21日,第20師團向娘子關正面守軍發起進攻,孫連仲于午后下達反擊命令,雙方激戰均無進展。21日,日寇再次在空軍的協同下,向國軍陣地發動進攻,守軍奮力御敵,傷亡慘重,但未丟失陣地。下午3時,黃紹竑偵悉日寇向國軍側翼運動,遂決定縮短戰線,向后撤退至神仙洞、綿山頂、葦澤關1853高地、宋家巖一線,此時,孫連仲部第26路軍兵力消耗至不足6000人。 24日,日寇繼續進攻,被守軍擊退。此時,黃紹竑認為娘子關防線已經趨于穩定,且第27路軍防線在20日以來沒有遭到日寇的進攻,僅有神仙洞附近遭遇日寇炮擊。乃于25日令第27路軍開赴忻口作戰,其防線由第26路軍負責警戒。正當國軍換防之際,日寇突然發動進攻,國軍陣地被突破。 26日,第18集團軍129師386旅(陳賡部)于日寇后方七亙村設伏,殲敵補給部隊300余人,但未能阻止日寇在娘子關的攻勢。當日拂曉,日寇進至娘子關、新關側后的柏木井附近,娘子關正面守軍受到嚴重威脅。黃紹竑在得到閻錫山同意后,下令部隊撤退,當日,日寇占領娘子關。 日寇攻占娘子關后,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命令第20師團繼續西進,乘勝進入晉中平原,同時命令第109師團加入正太路作戰。此時,軍事委員會令第1戰區抽調兵力向石家莊、娘子關迂回進擊,但未能奏效。遂于29日,令第26路軍固守壽陽,而此時26路軍所剩兵力僅5000余人,其第27師一個營僅剩6人都未脫離戰場。而日寇飛機和炮火占有絕對優勢,第26路軍已經無力再戰。當日,平定淪陷。11月2日,日寇2個聯隊到達壽陽 11月2日,忻口方向守軍奉命南撤,3日,第2戰區制定太原城防方案。4日,閻錫山、衛立煌、黃紹竑、孫連仲在太原召開軍事會議。閻錫山主張收攏忻口和娘子關撤回的部隊,依托太原現有工事固守太原。 會上,黃紹竑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為各部目前還在撤退途中,后有日寇追擊,恐各部隊還沒有進入陣地,敵人就已經到達太原城下,而且已有工事并不牢固,一旦突破,后果不堪設想。他主張娘子關后撤的部隊應在壽陽以南、榆次以東的山地收容整理,其余部隊撤至汾河西岸整頓,只留部分兵力依城守衛太原。衛立煌和孫連仲均贊同黃的意見,但閻錫山以部隊已經行動為由,堅持原定方案。會后,閻錫山即離開太原赴交城。 4日,日寇進至距離太原17公里的鳴謙鎮,并占領榆次。5日逼近太原城郊,開始向太原守軍發動試探性進攻。 6日,衛立煌下達“暫避決戰、固守太原、主力南撤、待機回殲日寇”的作戰計劃。并任命第7集團軍司令傅作義為太原守備司令,此時第7集團軍之35軍已經于4日進入城內,傅作義先期已經下令封城,并部署城防。 7日,日寇第109師團和第20師團于城東匯合,城西汾河各處橋梁均被日寇占領,太原完全陷入包圍。城內全部守軍僅有35軍7個營、新編第3團4個連、共2000多戰斗部隊。8日晨,日寇開始炮轟太原,城桓東北、西北角被炮火轟毀,東、北兩面城墻也被轟開十余處缺口,守軍一面封鎖城墻,一面與日寇拼殺。戰至下午4點,日寇千余人從城東北涌入,守軍隨即與日寇展開巷戰,至19時,日寇進至城防司令部,21時,傅作義下令撤退。守城部隊遂從大南門突圍,經汾河橋退至汾河西岸,向古交鎮方向撤退,太原淪陷。 日寇攻占太原,第5師團進至清徐后,停止追擊;第20師團進至平遙后停止進攻;第109師團在太原東南榆次集結。11月12日,第5師團調至保定、石家莊一帶休整,關東軍部隊歸還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