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澄邁縣王氏家族中出現了“一門四杰”的奇跡。“一門四杰”是指王俊中將、王毅中將、王協初少將和王弼少將,其中,王俊、王毅和王協初系同胞兄弟,而且三兄弟都是國民黨將軍,王弼系王俊、王毅的胞侄兒。澄邁王家是一個權傾一方的家族,也是一個名震全瓊的家族,王家在抗戰時期亦為國家和民族做出過貢獻。 圖 澄邁王氏族譜關于王家三兄弟的事跡介紹 圖 王俊(左)、王欽寅(中)與王毅(右)于1945年在定安縣合影 王俊、王毅出生于名門世家,高祖時從海南省澄邁縣北雁峒(現文儒鎮)衙門前坡村遷往北雁峒排坡園村。祖父王熛,字躍南,號溟甸,清朝貢生,曾任廣東肇慶高明縣儒學正堂;父親王培栽,遜清貢生,欽賜五品官銜,曾任欽州學正,英德縣儒學,后又充任劉永福軍門幕僚,立有戰功,返鄉后參與纂修《光緒澄邁縣志》。母汪氏,生五子二女。 長子欽寅,字協初,是海南最早的留美學生,學成回國后任福建省兵工廠兼造紙廠廠長,廣東省參議員。 次子欽宣,字義初,例貢生,早年曾游學南洋,壯年在越南提岸經商而逝。 三子欽安,廣東法政大學畢業,曾任瓊崖守備司令部上校參議。 四子王俊,派名欽寵,號榮初,字達天,陸軍中將,歷任陸軍步兵學校第一任中將校長、軍事委員會第一部副部長、軍訓部次長、第七戰區參謀長、第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等職。 五子王毅,派名欽嶲,字任之,王毅實際上是六子,之前有五子早天,忌五,六相連,故被諸兄稱為七弟,曾任瓊崖守備司令兼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六十四軍中將副軍長等職。 一、王俊 王俊(1894~1976),派名欽寵,號榮初,字達天,日本陸軍大學畢業,國民黨陸軍中將。曾任中央陸軍步兵學校第一任校長,中央軍事委員會第一部副部長、軍訓部次長、陸軍大學將官班教官、集團軍副總司令、戰區長官部參謀長、國民黨中央六屆候補執委、立法委員等職。 王俊生于1893年農歷11月4日。清末入廣東陸軍小學五期畢業,1911年升入陸軍第一預備學校(北京清河)畢業。1921年考取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國學生隊十四期,1923年畢業回國,任廣東西江陸海軍講武堂學員隊隊長。1924年夏,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被選為少校地形教官兼二期學生工兵隊隊長,旋任第二總隊總隊長。同年冬,黃埔軍校教導團成立,第一團團長何應欽,王俊調任一團三營營長。1925年1月,升任該團中校團附,隨軍參加第一次東征,黃埔軍校教導團為東征右路軍。陳炯明叛軍向淡水敗退,2月14日右路軍直逼淡水城,距陳炯明老巢惠州城僅70里,城防工事十分堅固,叛軍熊略等部4000多人堅守。黃埔軍校教導團為攻城的主力,負責進攻城東南面。教導團組織以共產黨員與國民黨員為骨干的110人的敢死隊,擔負強行攻城任務。15日,在大炮和機槍的掩護下,王俊率部攻城,敢死隊用竹梯強行攀登入城,前仆后繼,不怕犧牲。上午8時,率先攻入城內,斃叛軍旅長一人,俘虜千余,繳獲槍支二千,軍用品無數。當天下午,叛軍洪兆麟部增援到達淡水。王俊奉命率教導一團三營配合友軍奮起阻擊,將來援之敵打得狽狽逃竄。淡水之戰,振奮了土氣,樹立了黃埔軍校的聲威,為第一次東征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攻克淡水后乘勝前進,2月17日占領平山,在海陸豐農會的支持下長驅直入,27日克海豐。3月初占潮州、汕頭,3月13日,與叛軍主力林虎部激戰于揭西棉湖。黃埔軍校教導團只有12個連,抗擊10倍以上敵人,戰斗異常慘烈,當天下午,教導二團、粵軍七旅以及海陸豐農民自衛軍及時趕到,教導一團轉危為安,擊敗了敵軍。棉湖之戰是第一次東征最大的戰斗。在激戰之時,廖仲愷、蔣介石、周恩來和蘇聯顧問加侖等親臨前線指揮。教導一團以干余人抵抗林虎部兩萬余精銳之師的進攻,英勇戰斗,不怕犧牲、俘敵500余,繳獲槍械700余支。但傷亡十分慘重。王俊營副營長楊厚卿、黨代表章琰、第八連連長胡士勛、第九連長余海濱皆陣亡,七連長郭俊重傷。全營排長九人,戰亡七人,負傷一人(吳斌,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僅梁華盛一人(黃埔軍校一期畢業)未受傷。全營官兵三百八十余人,傷亡二百多人,僅存一百二十人。 1925年8月,黃埔軍校和其他軍隊合編組成國民革命軍,王俊調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蔣介石,何應欽任第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第一師第一團團長。10月,奉命率部參加第二次東征。10月13日進攻陳炯明老巢惠州城,,經過30多小時的激戰,終于攻克了惠州城。11月初,陳炯明逃竄香港,經過一個多月激戰,殲滅陳炯明叛軍一萬二千余人,繳獲槍支八千多支。至此,東征勝利結束,王俊戰功顯赫。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北伐,何應欽升任第一軍軍長,王俊升任第一師副師長(師長王柏齡)。1927年初,任東路軍第二縱隊總指揮,轄第一師和第二十二師(師長陳繼承)。旋調浙東警備司令,繼調潮梅警備司令,后奉派赴日,入日本陸軍大學深造。1931年冬學成回國,同年12月,調任南京陸軍步兵學校第一任校長,負責籌備創建步校。1933年,又兼任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廠制造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1935年4月8日,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陸軍中將。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前,王俊代表中央赴滬與日本軍頭頭們談判,歷時一個月之久。議和不成,于是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7月,調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一部次長(后改稱軍令部部長何應欽)主管作戰事宜,1938年調任第十二集團軍參謀長。1939年4月22日,任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兼參謀長(總司令余漢謀)。1939年12月及1940年5月,指揮粵北兩次抗日大捷,戰果輝煌。特別是第二次大捷,繳獲日軍大炮二門,戰利品二百一十五擔,日軍死傷2000余人。1940年余漢謀升任第七戰區司令官后,王俊出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此后不久,升任國民政府軍訓部次長(部長白崇禧)。1945年5月,在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 1945年9月9日9時,是中國選定的“三九良辰”。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原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8時58分,由軍訓部次長王俊中將引導日本投降代表、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及小林淺三郎等7人,自大禮堂正門步入會場,開始日軍投降簽字儀式。 抗日戰爭勝利后,任立法院立法委員,1946年4月,任“制憲”國民代表大會代表。1947年7月,續繼當選為黨團合并后的六屆中央候補執委,1948年5月,任國民黨“行憲”后的第屆立法委員。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隨軍去臺灣,赴臺后,任立法院立法委員。1976年3月23日病逝于臺北,終年83歲。 王俊一生戎馬,參加過無數次戰斗,充分表現出他的軍事才干,曾榮獲北伐紀念勛章、忠勤勛章、勝利勛章、美國自由勛章等,被國民黨人稱為著名的軍事教育家,學識淵博,著述甚豐,其一生編著有:《球形戰術》、《步行野外紀實》、《師長戰場統帥〈戰〉術》、《步兵操典草案》、《編制裝備之研究》、《圖上戰術講授錄》、《國軍戰術作業基準草案》、《湯山野外演習紀要》、《步兵操典第一部說明》、《步兵操典運用法之研究》、《軍隊協助國民軍訓實施辦法》、《空舍清野》、《廣東之戰》、《抗戰陣容整傷之研究》等書。由于抗日有功,2005年王俊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二、王毅 王毅,(1900-1949),字任之,派名欽嶲,先后畢業于黃埔軍校二期,日本軍校、陸軍大學將官班。陸軍中將,曾任瓊崖守備司令、六十四軍副軍長等職。 王毅于1923年秋考入江西講武堂,1924年春畢業。時適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凡是江西講武堂畢業學員,志愿進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受訓者,均可保送入校,編入第一期,因一期開學已久改入第二期工兵學生隊。在工兵學生隊修業期間,曾參加黃埔軍校第一次東征,及第二次東征,任工兵排排長,圍攻惠州城時率工兵排參加戰斗。 1925年秋畢業后,由排長晉升連長,1926年隨軍北伐。1927年春晉升營長,同年冬,保送赴日本入陸軍士官學校工兵科。銳志修工兵學術,勤奮好學。1930年冬畢業,王毅學成回國后,正值陸軍工兵學校籌備開校之際,先后任命為該校籌備員、少校教官、中校教官。不久奉命調南昌委員長行營侍從室副官、科長,旋赴洛陽航空學校任職,又調任上海保安總隊上校參謀長。時值廣東綏靖公署主任余漢謀羅致軍事人才,被調任廣東省少將參議,派赴瓊崖協助當時鎮守瓊崖最高長官張達軍長,處理綏靖地方工作,為軍長張達嘗識,乃于1937年初,派其接任駐瓊之廣東省保安第十一團團長。繼而任瓊崖保安副司令。不久晉升廣東保安第五旅少將旅長,轄第十一、第十五兩團,防衛海南。 在華南戰爭爆發前,為鞏固廣州指揮中樞,原防守海南之張達軍長所轄陳章師,奉命調穗。張達軍長倉卒調離之際,乃派王毅代理其瓊崖守備司令職務,另電上峰核委為瓊崖守備司令兼保安司令、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1938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后,日敵飛機軍艦更加頻繁地窺視海南島,瓊崖危在旦夕,瓊崖形勢吃緊。國防軍全部上調離瓊,王毅臨危受命無空、海軍配合,僅以保安團和分散于各縣之壯丁常備隊八個大隊守衛瓊崖。其編制不完整,裝備陳舊,彈藥不足總共不過五千人而已。瓊州海峽被敵人封鎖,接濟幾乎斷絕。處境極端困難。 1938年10月,王毅任國民黨瓊崖守備司令后,在抗戰初期,在國家、民族生死危亡的緊急關頭,抱定正義必勝、唯戰能存的信心堅持抗戰。他下令釋放在押的政治犯,與中共瓊崖地方黨組織合作,推動瓊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在與瓊崖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時,以馮白駒為首的中共瓊崖特委始終堅持政治上、組織上獨立自主的原則,即同意將瓊崖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但政治上、組織上要獨立,有獨立的編制,獨立的駐地、防區。經國民黨瓊崖守備司令同意,雙方達成了合作抗日的協議。 1938年12月5日,瓊崖各地紅軍游擊隊集中在瓊山縣云龍墟舉行改編暨誓師抗日大會,各地老百姓有十幾萬人參加,改編后的部隊番號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馮白駒為獨立隊隊長,馬白山為隊附,張興為政訓室主任。他給獨立隊隊長馮白駒授予軍旗、軍印,并發表抗日講話,每月給獨立隊發給8000洋的軍餉、槍支彈藥,并準許獨立隊擴編、舉辦抗日軍政干部訓練班,組織隨軍工作隊。還要求獨立隊派干部到瓊崖守備司令部戰時黨政處協助工作。由此,瓊崖抗日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合作,團結抗戰,從而開創了瓊崖人民團結抗戰的新局面。獨立隊駐在云龍,訓練了2個月零5天。日軍入侵海南后,隊伍就轉入新的斗爭,至1940年秋,瓊崖國共武裝部隊對日軍作戰120多次,殲敵1500多人,其中獨立隊抗擊日軍70多次,打死打傷日偽軍800多人,曾獲國民政府軍委會及國民政府嘉獎,王毅代表國民黨當局頒獎給獨立隊步槍100支,子彈數千發。 1939年2月10日及12日,日寇分別由瓊山縣屬西邊地區天尾港(距海口10公里左右)、榆林兩港登陸。馮白駒命令獨立隊第一中隊在南渡江渡口(潭口)阻擊日敵,與日軍展開了戰斗,有力地打擊了日軍長驅直入的氣焰,鼓舞了全瓊人民的斗志,隨即兵分兩路向海口、府城進攻。王毅的警備部隊分別在海口市的大英山和府城南面的甘蔗園進行抗擊后,就撤退到海南內陸山地。瓊崖守備司令部撤至定安山區,為擴充兵力,相繼成立第一、二團。但杯水車薪,無濟于事。鑒于抗日形勢所迫,以及海南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下,王毅表現開明和進步,他公開宣言:“我們為什么要奮起抗戰?是為了保住瓊崖,為了保衛國土,為了驅逐日寇出中國”。他對官兵揭露日本侵略者占領東三省,繼而侵占華北、華東、華中,又進犯華南,企圖吞并整個中國。他說,要抗日,就不要分黨派,要聯合友黨友軍,一致對外,同時,對一些頑固反共分子肆意中傷中共瓊崖特委,破壞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言論嚴詞責備,他說:“毅之職責,在于抗戰。”并指出“唯戰能存,屈服必亡”。現在,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平鎮乘坡河的一塊巨石上,清晰地刻著遒勁的“唯戰能存”四個紅色大字,這是王毅于1944年5月題刻的。 圖 “唯戰能存”石刻 1939年2月21日,經國共雙方協商,在定安縣翰林墟成立瓊崖統一戰線組織——瓊崖戰時黨政處。王毅任處長,中共瓊崖特委派王業熹、王均、劉秋菊、韓慶華等到黨政處工作,著名的民主人士王集吾任秘書,在全瓊統一指導抗日救亡宣傳。瓊崖戰時黨政處經常組織宣傳隊下鄉,對民眾做口頭宣傳,發傳單,貼標語。同時,恢復《瓊崖民國日報》,免費分發給戰區軍民及淪陷區廣大民眾。 1939年6月,吳道南被委任為廣東省第九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王毅被排斥、削權,只保留著一個名不副實的守備司令職務,團結抗日政策也逐步被國民黨頑固派的“溶共”“防共”“限共”政策所代替。此后的王毅并沒有離開瓊崖,而是一直在海南島堅持抗日斗爭,直到抗戰勝利。 1940年6月,廣東省銀行瓊崖辦事處為了解決抗日戰爭所需軍政經費,根據1939年4月國民政府財政部第二次金融會議的決議,為節省法幣,防止日偽以法幣套換外匯,經國民政府財政部批準,發行由廣東省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吳道南、瓊崖守備司令王毅、丘岳宋等3人簽名的瓊崖區流通券,海南稱之為“王毅紙”,由香港印刷,面額有2角、1元、5元3種。據資料統計,發行額達700萬元。流通券與法幣同值在瓊崖區內(含游擊區)流通。抗日戰爭勝利后,由廣東省銀行收回。 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國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促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8月,美國以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蘇聯向日本宣戰,在中國東三省分三路進兵。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宣告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王毅代表海南軍民正式接受日本侵瓊司令官的投降書。抗戰勝利后,瓊崖守備司令部撤銷,王毅被調離瓊崖,晉升陸軍中將,調入陸軍大學將官班受訓。其離職報告呈文中,建議政府,欲鞏固海南,應依照1912年孫中山先生發表之意見,將海南改為行政省,直隸中央,以加強建設為妥。后由其四胞兄立法委員王俊及苗啟平委員等提案,經立法院審查通過,呈報政府,先改為海南特別行政區,作為日后改省之準備。著有《瓊崖抗戰記》及述職報告書,印入《海南抗戰紀要》附錄。 圖 王毅在1945年的照片 王毅在1945年被調離海南實為受到國民黨內其他人的排擠,他離開的時候很多軍民對國民黨內這種不良之風表示極大憤慨。王毅在離開海南前發表了《告別瓊崖同胞書》,其中寫道:“我瓊崖抗戰之初,兵僅兩團。糧無隔宿,械既窮劣,彈絕來源,加以人心渙散,力量不能集中,敵勢如火,極兇殘之壓迫。以眾寡之懸殊,臨智窮力竭之境遇,毅此時即抱定以身殉國。……于是,忍死馳驅,節節抵抗,深入腹地,瘴毒交攻,閱歲經年,衣食盡絕。戰士無百結之袍,征人斷巧婦之飲。七年光陰,過非人之生活。國雖未報,誓九死而不移。所最痛心者,以氣候水土之惡劣,軍中每逾半數之呻吟。毒蛇山蜞之交侵,十人恒七八之疽爛;無醫無藥,只聞慘號之聲。……然處境雖難備極艱危,我官兵殺敵之志,并不以此稍餒,必勝信念,并不動搖,愈困難愈奮,愈苦愈堅。七年如一日,罔敢告苦。官兵年來抗戰之經過,亦即我官兵年來抗戰之精神。此為我同胞告者一也。”王毅所述國民黨官兵抗戰之艱苦,共產黨所處山區后方抗日更加艱難。在國共建立統戰線、民眾全力抗日的情況下,終于迎來了抗戰勝利、大快人心的時刻。 1945年秋,王毅在侵瓊日軍投降后不久后到天涯海角巡視,看到巨石上只有“天涯”二字,王毅揮毫寫下“海角”二字,刻在巨石上,讓帶有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天涯海角”得以完整顯現。 1947年陸軍大學畢業后,王毅調任軍事委員會戰地視察組第十五組組長,派赴北平工作,并當選為澄邁縣首屆制憲國大代表。1948年冬,調任駐海南之六十四軍中將副軍長,1949年1月27日,由上海乘太平輪赴臺灣,擬先安置眷屬,再赴海南就職。不料中聯輪船公司的太平輪因超載又夜間航行,在舟山群島海域的白節山附近與一艘載著2700噸煤炭及木材的建元輪相撞沉沒,王毅連同船上931人遇難。 王毅由于守備瓊崖抗戰有功,曾獲國民黨政府頒三等云麾及忠勤干誠勛章、青天白日勛章、一等寶鼎大綏勛章;由于抗日有功,2005年王毅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三、王協初、王欽安和王弼 王欽寅(1886~1975),字協初,以字行。1901年考中秀才,嗣補廩生,受聘瓊崖中學堂(今瓊臺師范)任教,旋即考取廣東廣雅高等學堂就讀,成績優異。1906年廣雅高等學堂畢業,被選入出洋留學生預科館學習,經考選被選派赴美國留學,成為海南首次留美學生第一人。1915年12月,串聯瓊山的王鴻龐、王鴻鑒,定安的吳仲則,萬寧的紀澤能、曾三省為“勤進代表”投票擁戴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袁氏死后,又擁護新政權。 1937年7月王協初投身抗戰,不久奉派在第一戰區第1集團軍充任少將參議。1938年調回瓊崖,協助六胞弟王毅加強防務。隨后返回故鄉澄邁縣,協助縣長丘海云和縣黨部書記長李有政等人成立“澄邁縣抗日自衛團統率委員會”,建立17個自衛大隊,每個大隊有100~300人,并配備一定數量槍支,為澄邁縣抗戰準備武裝力量。1939年2月10日,被侵瓊日軍逮捕,后王毅暗遣抗日人員營救脫險。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選任廣東省參議員、瓊崖守備司令部少將參議員等職。后棄官習教,先后出任嶺南大學、私立海南大學教授。1975年在廣州病故,終年90歲。 王欽安(1891-1940),字允初,號立波,生于1891年,廣東政法大學畢業,曾任瓊崖守備司令部上校參議,卒于1940年。王欽安的長子王弼是國民黨少將。 王弼(1912-1984),字輔軍,派名興宗,先后畢業于黃埔軍校七期、日本軍校二十六期,陸軍少將。王弼先后進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期步科和日本士官學校第二十六期步科畢業,奉派在國民黨軍隊中任職,歷任排、連營長,抗日戰爭期間,任瓊崖守備司令部第二團上校團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調任臺灣警備司令部保安處副處長。旋升少將處長,退役后,曾任臺北市海南同鄉會顧問等職,后病故于臺北。著有《瓊崖守備第二團作戰紀要》翻譯《日本侵略海南作戰沿革志》,編入《海南抗戰紀要》一書。 后記 9月初,筆者看《海南通史》(民國卷)有關于王俊、王毅的事跡,便進行了一些資料挖掘,同時約一些朋友前往王俊、王毅故居探訪,查詢一些書上沒有的資料。幸運的是筆者就讀的大學的王學長是王俊、王毅的宗親,他帶我們找到了王俊、王毅的故居,并做了相關介紹。 王俊、王毅的故居位于澄邁縣文儒鎮墟東側1華里處的文豐村委會排坡園村。王俊、王毅的故居在村子最北端一塊10畝左右的平坦的三角形坡地中央,是一座坐南向北、平頂水泥鋼筋結構、兩房一廳的房屋。房屋目前極為破舊,四周的院墻有些已經倒塌,屋頂與墻壁不少地方的鋼筋裸露著,外墻的水泥大面積脫落,已完全成為一座危房。日軍侵瓊時,故居的房屋被日軍燒毀泄憤。日本投降后,王俊、王毅故居依原樣修復,解放后在土地改革時又遭破壞,房屋木料被拆下來建學校和醫療站,未拆房屋用做生產隊倉庫,后來全部損壞。1985年,文儒鄉政府上報澄邁縣統戰部門,由組織撥款1萬多元,加上部分籌款,建成了目前的鋼筋水泥結構平房。 圖 王毅故居 此外村里還有保存較為完好的王俊、王毅宗族的老宅,能夠展示出王家200多年來的財富和權勢。 圖 王家宗族祖屋 今天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王俊、王毅兄弟倆在抗日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對中華民族來說算立有戰功。雖然他們在政見上和中國共產黨有分歧,但是在2005年他們兄弟倆都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希望王俊、王毅的故居能夠得到澄邁縣政府乃至海南省相關部門的重視和修繕,讓后人能夠認識抗日英雄的英雄事跡。 金江居士2019年10月1日初稿,10月2日發表于通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