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推薦的一本好書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是2023年閱讀完的第23本書。這本書是日本著名哲學家岸見一郎的經典之作,他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弗洛伊德和榮格一起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三大心理學家。在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痹癥,其貌不揚,身材矮小,成績還不好。用現在網友的一個詞來說就是矮矬窮。他的經歷非常的坎坷,三歲的時候,弟弟死在他身邊,四歲的時候,兩次被車撞,五歲差點死于肺炎......這樣的生活經歷讓他有足夠的理由自卑自殘、自暴自棄,但他卻選擇了超越自我。而《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主要從哲學的視角去重新詮釋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精髓。通過講述一位焦慮的青年,與一位世外高人的一場有關人生幸福和煩惱痛苦的對話,來展開解決青年的問題。生活總會給我們各種束縛,看似這些束縛來自時間、金錢、人際關系,但實際上這些束縛來自于我們自身,是我們的心靈,我們并不是缺乏獲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獲得幸福的勇氣!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擺脫這些束縛,獲得心靈上的自由呢?書中青年有一個朋友,多年以來,一直躲在自己的房間中閉門不出,很希望到外面去看看,如果可以的話,能有一份像正常人一樣的工作就再好不過了,一直想要改變。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間之外,只要一踏出房間,就會心悸不已、手腳發抖。因為他從小與父母不和且由于在學校或者職場受到欺辱留下了心靈創傷,總之,就是過去很不幸。阿德勒認為,并不是因為他感到不安,才無法走出去,恰恰相反,他是因為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緒。他所感覺到的不安或恐懼是真實的,有時可能還會被劇烈的頭痛所折磨或者被猛烈的腹痛所困擾。但是,這些癥狀也是為了達到“不出去”這個目的而制造出來的。剛看到這個結論的時候,和青年的第一反應一樣,我是堅決不認可的,但讀完以后,恍然大悟。 還是上面朋友的案例,用原因論來解釋就是他只要走出家門,馬上就會心悸不已,手腳發抖,所以無法走出家門。用目的論來解釋就是:先有“不想走出家門”這個目的,才制造出了“心悸不已,手腳發抖”的不安反應。目的論之所以難以接受的原因是,正常人都不會做出不走出家門這種事。假設你因感冒、發高燒而去看醫生。如果醫生只就引起感冒的原因告訴你說“你之所以會感冒是因為昨天出門的時候穿得太薄”,你對這樣的話會滿意嗎?立足于原因論的人們,例如一般的生活顧問或者精神科醫生,僅僅會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為過去的事情”,繼而簡單地安慰“所以錯不在你”。所謂的心理創傷學說就是原因論的典型。用阿德勒的話來說就是: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呢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簡單來說:“無法改變 ”的本質,并不是他真的無法改變,而是無法接受改變之后的結果。 青年的朋友之所以選擇不走出家門,是因為他無法接受走出家門后的結果。因為他不走出家門,他的父母就會非常擔心,就能引起父母的所有關注,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顧。 相反,如果他走出家門,就會淪為無人關注的“大多數”,成為平凡的一員。而且這個時候,沒有人會重視他,可能會遇到各種挫折,比如—— 2.嘗試去接納,接受改變帶來的任何結果,即使結果很糟糕,不盡人意。青年的朋友原本不想出門的目的換成走出家門以后,我才能更好的成長。將面試可能失敗的目的換成參加面試以后,我就能收獲經驗,下次面試的時候,就能成功。將結交不到朋友的目的換成,即使結交不到朋友,我也嘗試過了,下次,說不定就能結交道朋友了。考試雖然會不及格,但我能面對真實的自己,下次再去努力就好了。阿德勒說:一切痛苦都是因為你想干涉別人的課題。 別人喜不喜歡你,是他們的事,我們不能讓所有的人都喜歡你,更不能干涉別人去喜歡誰。 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只有你是你自己的時候,才能吸引真正喜歡你的人。 為了避免沖突,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這一課題出發,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我選擇“喜歡你,然后追求你,并為之付出努力”這件事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是你拒絕我,不接納我。而拒絕和不接納最終承擔者是我而不是你,所以這個課題是我的課題。你把馬牽到河邊是你的課題,但是馬喝不喝水,是馬的課題。如果把馬牽到河邊強制馬喝水,這就是你在干涉馬的課題,結果就是你和馬可能都不愉快。所以,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簡單來說縱向關系是不平等的,而橫向關系是平等的。我們常說的鼓勵就是橫向關系,而表揚和批評則是縱向關系。比如——同學、朋友關系中,更多的是橫向關系。因為大家意識到相互間地位是平等的。這兩種關系中,我們只能選擇一種,我們要學會用橫向關系。這并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朋友或者像對待朋友一樣去對待每一個人,而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青年和哲人之間的溝通就是一種橫向關系。他們在交流的時候,可以無所顧忌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瞻前顧后。對別人寄予關心、建立橫向關系、使用鼓勵法,這些都能夠帶給自己“我對別人有用”這一實際感受,繼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氣。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或者“我很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容易導致優越情結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 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說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對得了70分的自己說“這次只是運氣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這就是自我肯定。與此相對,誠實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礎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這就是自我接納。達觀,含有“看明白”的意思。看清事物的真理,就是“達觀”,不是悲觀主義。 肯定性達觀: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即做好課題分離),學會自我接納而不是一味的自我肯定,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與自我和解(即達觀),再拿出勇氣(關鍵的問題)去做出積極性的、肯定性的改變。 課題分離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雖然我們無法改變“被給予了什么”。但是,關于“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就是不去關注“無法改變的”,而是去關注“可以改變的”。接受不能更換的事物,接受現實的“這個我”,關于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我們要拿出改變的“勇氣”,然后去改變,這就是自我接納。我們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氣”。一切都是“勇氣”的問題。當我們擁有了這種“勇氣”,就能和平的看待關系。其次,我們還需要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這一點是阿德勒心理學非常重視的。因為我們每個人一出生都是普通人,所以沒必要去糾結這一點。我們要學會自我接納。如果能夠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這讓我想到了路遙曾說過的一段話:我們拼盡全力,只是為了過好這平凡的一生。很多時候,我們太過于執著追求遠大目標,卻忽視了過程。假如人生是為了到達山頂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時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說,“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頂的時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臨時的我”走過的“臨時的人生”。就好像我們上學時,寒窗苦讀10年,為了考上理想的大學,結果成績不如意,那么前面的努力,就沒有意義一樣。但其實,過程也一樣重要,甚至比結果更重要。如果只是重視結果,忽視過程的話,那我們的人生,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意義。相反,如果我們活在當下,那么每時每刻,對我們來說,都是充滿意義的。人生并不只是為了達成目標而活,即使一切順利,達成了所有的目標,我們也不一定會快樂。因為這個過程中,我們只有埋頭趕路,為了盡快到達山頂,不會去在意沿途的風景,從而忽視了日復一日的普通的平凡生活。我們要做的是不要把人生理解成一條線,而要理解成點的連續。如果我們用放大鏡去看粉筆化成的線,你會發現,原本以為的線,其實也是一些連續的小點,看似像線一樣的人生其實也是點的連續,也就是說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是“現在”這一剎那的連續,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中。亞里士多德的說明:一般性的運動。我們把這叫作移動——有起點和終點。從起點到終點的運動最好是盡可能地高效而快速。如果能搭乘特快列車的話,那就沒有必要乘坐各站都停的普通列車。也就是說,如果有了目的地,那就最好是盡早盡快的到達。而到達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還沒有到達目的地這個意義上來講并不完整,這就是潛在性的人性。另一方面,現實性運動是一種“當下做了當下即完成”的運動。可以理解為把過程本身也看作結果的運動。這就好像我們去旅行,一般性的運動是讓我們快速到達旅行目的地,然后在以最快的速度返回。顯然,這樣的旅行,并不算旅行。現實性運動,是在我們跨出家門的那一瞬間開始,旅行就已經開始了,朝著目的地出發途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旅行。在這個過程中,即使,我們因為某些原因,最后沒能到達目的地,那也不代表我們沒有旅行,這就是現實性的人生。旅行的意義已經在沿途實現了,人生并不是為了打卡,沿途也算風景。當我們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后,就等于放棄了遠大的目標,或者說,目標沒那么重要了,這個時候,我們的人生會因此不同,也會收獲更多沿途的風景。讀這本書,是在共讀會和小伙伴一起讀的,所以閱讀的時間會比較久,差不多21天左右,其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慢慢去琢磨才能理解,當然也有很多地方是顛覆我認知的。其實還很小的時候,我一直以為我是世界的中心,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現,其實,并非如此。 因為你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事,都是你無法掌控的,不管是上學,還是工作,或者是交友。而這本書告訴我,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自己,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君臨于世界的中心。 在法國使用的世界地圖上,美洲大陸位于左端,右端則是亞洲,被繪制在地圖中心的則是歐洲,是法國。但是,如果在中國使用世界地圖,則全然不同,這個時候,中國就會被繪制在中心的位置,而美洲大陸在右端,歐洲在左端。在一個公司里,如果你把自己當做中心,那所有的同事都是在圍繞著你轉的,但事實是,公司就像一個地球儀,所有的人都是一個平等的系統,各司其職的同時,相互配合著。即使你是公司的老板,在生命面前也是人人平等的,我們要做的是,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如果你把自己當作中心,就會覺得自己高高在上,把別人當做中心,可能會對別人獻殷勤。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會在人際關系中迷失自己。所以,我們必須用自己的腳主動邁出第一步,去面對人際關系的課題;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么”,而是思考“我能給這個人什么”。假如你現在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已經很久很久了,現在有兩個選擇放在你面前:這個時候你會怎么選?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B,馬上行動去改變。但現實生活中呢,絕大部分都選擇了A。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你已經對迷茫輕車熟路了,知道該怎么應對現在的生活,相反,如果你選擇了B,就需要選擇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意味著有更多的可能,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痛苦和挑戰。這個時候,可能會更加迷茫,一旦熬過去了,就會看到新的改變,全新的人生。但,大部分人并不能熬過這段時光,反而會選擇現在的迷茫。因為,當下雖然有很多的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當下會更加的輕松舒適。說得更透徹點,就是你自己選擇了不幸,這件事會讓你覺得當下還可以過下去,但可惜的是,你贏了當下,卻輸了未來。 也就是說,如果40歲開始改變的話,需要20年的時間,而20歲開始改變的話,30歲就可以完成。這段話,雖然沒什么科學依據,但也值得我們深思,為什么呢?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不可能所有人做出改變都需要相當于自身歲數一半的時間,但我們要知道的是,改變地越早,你完成改變就越快。顯然20歲醒悟和40歲醒悟肯定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①當你急著奔向未來的時候,說明你已經不喜歡現在了。 ②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 ③無論過去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現在的狀態取決于你賦予既有事情的意義。 ④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⑤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 ⑥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⑦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度。 ⑧人只有在能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⑨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⑩不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只有你是你自己的時候,才能吸引真正喜歡你的人。
 這本書雖然不長,但信息量卻很大,還有很多深刻的地方,卻不知如何寫出來,但并不影響這本書的精彩,以及對我的影響。當然這本書的內容,并不一定要全部信任,也可以產生懷疑,這也是這本書的核心:不要在意他人的評價,不追求他人的認可,不害怕被別人討厭。被人討厭,它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命運,只有你擁有了這種被討厭的勇氣,才可以換得自由。同樣,質疑書中的內容,也是需要勇氣的,人生處處都需要勇氣。 因為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有高低起伏,調整好心態,積極樂觀面對所有困難,不要期待它是一條直線。這樣所有的點未來會以一種你意想不到的方式給你驚喜。
點亮【在看】,與君共勉。
大家好,我是愛讀書、寫作的阿浩,每一次的翻閱,都是一場久別重逢。點擊下方卡片,關注【阿浩讀書】(ID:716223201),每天一篇文章,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