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發生磕、碰、跌、撞等意外情況,并造成人體筋骨傷損、腫脹疼痛,甚至臟器受損,中醫把這種情況統稱為跌打損傷。顧名思義,跌打丸正是治療跌打損傷的代表藥。下面一起來了解這款老牌中成藥。 組成與功效 跌打丸首載于196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原方由當歸、川芎、土鱉蟲、血竭、沒藥、乳香、自然銅、馬錢子、麻黃組成,可散瘀活血、消腫止痛,主治跌打損傷,皮膚青腫,瘀血疼痛。1962年,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和沈陽藥學院藥學系合編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中將該方以“北京方”收錄,并收錄南京、武漢、天蘭承(天津、蘭州、承德)、大同、濟南所制跌打丸方共6首,方藥及功效大同小異。 中成藥跌打丸完全采用天蘭承方藥物,處方由三七、當歸、白芍、赤芍、桃仁、紅花、血竭、北劉寄奴、燙骨碎補、續斷、蘇木、牡丹皮、制乳香、制沒藥、姜黃、醋三棱、防風、甜瓜子、炒枳實、桔梗、甘草、木通、煅自然銅、土鱉蟲加輔料蜂蜜制成。中醫認為,跌打損傷的關鍵病機是氣滯血瘀、經絡不通,并因不通而致腫脹疼痛,故治療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為法。方中三七活血化瘀,止血消腫,療傷定痛,為傷科之要藥和首選藥,故以為君。當歸、白芍、赤芍、牡丹皮、桃仁、紅花活血養血,祛瘀止痛;自然銅、土鱉蟲、甜瓜子、血竭、劉寄奴活血祛瘀,續筋接骨止痛;蘇木、乳香、沒藥、姜黃、三棱、桔梗、枳實破血行氣止痛。骨碎補、續斷補肝腎,強筋骨;防風、木通祛風濕,通經絡。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使瘀血散、氣血和、經絡通,而腫痛自消。主要用于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閃腰岔氣等,癥見傷處腫脹、疼痛、活動受限,或傷處劇痛、皮膚青紫斑塊,或腰痛劇烈、甚則連及下肢、活動受限,或胸脅脹痛、走竄痛,胸悶氣急、呼吸說話時有牽掣痛等。 現代還用來治療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骨折、脫臼、急性腰扭傷、胸脅迸傷,并外用治療靜脈炎、肌內注射后硬結、乳腺炎、腮腺炎、凍瘡、肋軟骨炎、落枕、足跟痛、腰椎病等屬于氣滯血瘀者。 中醫治療跌打損傷自古獨具優勢,且經驗成熟,目前流傳下來的經驗方、祖傳藥多不勝數,僅冠名“跌打”的中成藥除跌打丸外,還有中華跌打丸、神州跌打丸、傷科跌打丸、跌打鎮痛膏等,其組方雖有差異,但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卻基本一致,可酌情選用。 服法及禁忌 跌打丸為黑褐色至黑色的大蜜丸,氣微腥、味苦。每丸重3克,一次1丸,一日2次,宜飯后服用,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服用前應除去蠟皮、塑料球殼。 骨折、脫臼者應先予復位固定,而后服用。脾胃虛弱者慎用。孕婦禁用。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食物。兒童、經期及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以及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嚴重慢性病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尚學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