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三國時期是將星云集、人才輩出的年代,不僅有著曹劉孫三家梟雄并立,文臣武將更是涌現出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優秀人才。

作為故事開篇桃園三結義之一便進入讀者眼簾的人物,關羽可以說是貫穿整本《三國演義》且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作者羅貫中對他有著“千萬雄兵莫敢當,單刀匹馬斬顏良”的極高評價。
從《三國演義》開始,關羽作為書中的武力值擔當,直到今天也被人們奉為“武圣”,忠義勇武無出其右者,由此也可以看出關羽的戰斗力之強悍。
《三國演義》塑造了無數生動人物,武將陣營更是高達數百人,在這其中能得到關羽認同的卻只有7個人,而其中更有一位連“武圣”都不想與之為敵。

那么此人究竟是誰?另外幾人又是何方神圣?他們和關羽“掰手腕”又孰強孰弱?
作為《三國演義》中絕對的頂尖戰力,關羽本人的性格是有著極其孤傲一面的存在,加上難逢敵手的戰績和傳奇的經歷,能夠入他“法眼”的將領屈指可數。

視作親兄弟的張趙二人
在得到關羽認同的7人之中,隸屬蜀漢陣營的就有4人,首當其沖的便是他的結義兄弟,有著“萬人敵”之稱的張飛張三爺。

在《三國演義》故事的開篇,關羽和張飛初次會面便大打出手,被劉備攔下后三人意氣相投決定結為異姓兄弟,這便是流芳百世的桃園三結義。
雖然關張二人僅有一次的短暫交手還未使出真正的手段便被劉備中途打斷,但僅從張飛面對關羽強大的臂力依然不落下風不難看出,張飛的武力值雖不一定在關羽之上,但絕對是難分伯仲的存在。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使用的武器是丈八蛇矛,然而大多數人卻忽略了張飛還十分精通拳法,根據作者羅貫中描述,張飛擅長“大刀門六十四路掌”,拳法兇猛威力巨大,再加上張飛強悍的體格,往往能夠在陣中給敵人帶來致命打擊。

在長坂坡戰役中,張飛單槍匹馬,僅憑手中的一桿丈八蛇矛便和曹操軍隊進行了上百回合交鋒,在成功阻截敵人退路的同時,舞如龍蛇的槍法讓對方損失慘重。
更重要的是,張飛有著作為優秀將領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顆勇猛無畏的大心臟,看似一副莽夫橫沖直撞的模樣,實則粗中有細,勇往直前的同時警惕性拉滿,進可猛攻退可固守,在多場戰役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說關羽大標簽是“忠義”,那么張飛就是絕對的“勇猛”,為人豪爽大大咧咧,不僅自身身體素質強悍武藝高強,帶兵打仗更是一把好手,是關羽生平除了大哥劉備之外最看重之人。

關張二人是義結金蘭的生死兄弟,而另一位蜀漢陣營中得到關羽認同和看重的則是和關張二人并稱“燕南三士”的趙云趙子龍。
在天下尚未三分諸侯并起的早期,趙云還在“白馬將軍”公孫瓚帳下的時候便和劉關張三人相識,在公孫瓚兵敗之后轉而投奔劉備,戎馬一生為蜀漢立下了赫赫功勞,被關張二人稱為“四弟”,由此可見趙云地位之高無人可比。
趙云的武功高強是毋庸置疑的,根據《三國演義》書中描述,趙云不僅有著強大的實力且精通多種武藝,除了最為世人熟知的槍法外,趙云的馬術、箭術、刀法等各種兵器的使用都是人中龍鳳的級別。

長坂坡為救少主單槍匹馬闖入曹營七進七出,在阿斗完好無損地交給劉備時,劉備甚至一把將其扔在地上親手扶起趙云,說道:“為救此子,險些損我一員愛將!”
除了強大的武藝,趙云過人的勇氣和敏捷的思維以及極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被后世稱贊為有著大局觀念的“儒將”,甚至被稱為三國時期的“完美將領”。
長板坡救主、漢中單刀赴會等等事跡證明了趙云的忠勇無人能及,而在關羽敗走麥城之后趙云又能夠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將部隊及時轉移到南陽,保住了蜀漢的有生軍事力量,過人的軍事智慧可見一斑。

在陳壽所著《三國志》中曾有記載,關羽對趙云曾有“子龍久雖吾兄,即吾弟也”的說法,由此可見雖然關羽為人高傲,很明顯在他的心中是把趙云和張飛放在同一位置上看待的。
關羽一生最看重忠義二字,而趙云雖然是早期投奔劉備,但在多次戰役中身先士卒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比如長坂坡為了救劉備的兒子單槍匹馬闖曹營,七進七出最終將其救出。
而更關鍵的是,在劉備落魄四處逃難的時候,趙云不僅沒有背棄劉備而去,反而忠心護主,即便在分離的時候受到多方招攬依然堅定地尋找劉備,趙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對劉備的無二忠心。

對于這種有真本事且和自己一樣對劉備忠心耿耿的人,關羽不僅不會瞧不起,反而會十分尊重和認同,在關羽的心里趙云是和張飛同一位置的生死兄弟。
在蜀漢陣營中除了張飛趙云,另外得到關羽認同的二人分別是馬超和魏延,但和前面兩位比起來,馬超魏延雖然能得到認同,但背后的原因和對二人的態度卻是有著天差地別。

馬超和魏延
馬超雖然和趙云一樣都是中途投奔而來,但馬超是在劉備事業中期加入到隊伍中來,和趙云這樣的早期便一起經歷過起起伏伏依然忠心耿耿的將領還是有所不同的。

關羽本人雖然極為高傲,但他卻是實打實的出身“草根”,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等等事跡一路靠著自己的實力拼殺過來成就的名聲,因此關羽雖然高傲,但對出身方面毫不在意。
馬超不同,在當時的名氣不亞于關羽,卻是出身西涼名門望族,但卻并不是“將門犬子”,渭水之戰將曹軍殺得丟盔棄甲,甚至一路追殺曹操讓后者不得不得“棄袍割須”保全性命。
葭萌關之戰更是和關羽看重的三弟張飛在兩軍陣前挑燈夜戰,上百回合過后依然難解難分,由此可見雖然馬超的出身讓他擁有了一定的名望基礎,但更多的卻是靠著自身絕對的實力打拼出來的。

而在受封五虎上將時,從關羽的態度也能看得出端倪,對趙云關羽說的是“子龍久雖吾兄,即吾弟也”,對馬超卻只有簡簡單單的一句“孟起世代名家”,由此可見關羽對馬超的認同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后者的世家名望。
但馬超的強悍個人實力依然在關羽心中不容小覷,馬超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鎮守西涼幫助大漢王朝抵御匈奴入侵的名將,馬超從小便展現出了將門虎子的氣魄。
從小在西涼長大的馬超騎射功夫極其過人,“百步穿楊”的功夫信手拈來,胯下坐騎更是和關羽同樣的寶馬赤兔,因此還有著“錦馬超”的外號。

在著名的“馬超之亂”中,渭南戰場的馬超展現出了極其驚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過人的高強武藝,不僅親自沖鋒陷陣殺敵無數,還巧妙利用了地形和氣候,讓曹操手下大將徐晃、張遼等人束手無策。
可以說關羽對馬超的認同,一半是源自其家世帶來的名望,另一半是馬超確實有著對得起這些的忠勇,如果是在早期便投到劉備麾下,估計在關羽的心中地位能和趙云一較高下。
而另一位魏延則是有些不同,馬超屬于后期投奔到蜀漢陣營的將領,魏延則是一路跟隨劉備,在劉備入蜀的計劃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后更是鎮守漢中守護著蜀漢王朝的川中根據地。

魏延和關羽一樣,都是從最基礎的小兵一步一步靠著自己努力打拼出了一番事業,逐漸從陣前沖鋒殺敵的馬前卒成為了一代名將,因此關羽對魏延有著天然的好感,因為他的身上有自己的影子。
再加上魏延不僅和關羽長得相似,都是一張棗紅色大臉,平生更是將關羽視作偶像,對其畢恭畢敬,這讓生性高傲的關羽非常受用。
而且魏延的武藝雖然不及關張趙等頂級名將,但在三國后期蜀漢陣營人才極度缺乏,老一輩將領逐漸凋零,新人接替不及的情況下,魏延一人便撐起了蜀漢江山的十之二三。

事實上魏延的軍事才能絕對能夠在名將云集的三國時期排的上號,他是擅長打防御戰的守城專家,自開始守衛漢中到諸葛亮開始北伐的近十年時間里,漢中不僅在魏延的守衛下完好無損,經濟建設也穩步提升。
或許在個人武藝方面魏延相比其他人略遜一籌,但是在軍事指揮才能上魏延絕對稱得上更是一代名將,不論是騎兵戰還是陣地作戰,魏延都是蜀漢面對曹魏進犯時候的一把利器。
可以說以上四人,如果只憑單兵作戰的個人能力,“武圣”關羽和趙云張飛馬超等人難解難分,誰也不敢說有著必勝的把握。

但如果以指揮軍隊進行作戰,憑借著敏捷的頭腦和過人的軍事才能,趙云或許可以和關羽一較高下,但馬超魏延張飛等人怕是要略遜一籌。
而除去蜀漢陣營的4人,關羽認同之武將還有3人,他們2人在曹魏,另外一人卻是關羽最不想與之為敵的人。

最后的3人
說起曹魏陣營中的名將,張遼是絕對是名列前茅的存在,早年間呂布兵敗被殺之后投奔到了曹操帳下。

早在張遼還在呂布賬下效力的時候,關羽和他便已相識,在呂布準備攻打劉備之時,關羽還主動向張遼搭話,苦心勸他不要助紂為虐,甚至在張遼被曹操抓獲的時候還曾下跪為其求情。
張遼之所以能夠被高傲的關羽一直高看一眼,歸其原因便是關羽認為他們倆都是忠義之人,向來將忠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關羽對待這樣的人自然是尊重有加。
在華容道關羽本打算放走曹操卻反悔的時候,是張遼聲淚俱下的一聲“云長兄”讓關羽的心理防線最終崩潰,放任曹操離去,即便是明知有軍令狀的情況下,關羽依然如此。

由此可見,張遼和關羽雖然從未在同一陣營待過,但兩人之間的過命交情卻是實打實的。
在個人武藝方面,曾被文丑擊敗的張遼和其他幾人相比顯然低了一截,畢竟斬殺文丑,關羽只用了一個回合,但張遼在騎兵沖陣和突襲方面的軍事才能卻極為突出,屬于曹魏陣營的一線將領。
而另一位被關羽瞧得上的曹魏陣營武將,或許應該用“曾經瞧得上”來形容更合適,那就是位列五子良將的徐晃。

早年間關羽曾短暫為曹操效力時期,他和徐晃的關系便極為親密,兩人是同鄉,在白馬戰役中關羽對徐晃又有著救命之恩,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武藝,關系日間親密。
因此關羽對徐晃的武藝和個人能力是認可的,但在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徐晃并沒有被兩人之間的兄弟情影響,對關羽刀兵相向,因此二人之間關系破裂。
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后,為解樊城之圍,徐晃領兵與關羽對峙,剛經歷過刮骨療毒元氣大傷的關羽不顧兒子的勸阻,執意與徐晃對戰。

在二人見面之后,徐晃絲毫不念舊情,厲聲下令若斬關羽首級賞金千兩,隨后二人大戰八十余回合不分勝負,右臂剛經歷過刮骨療毒的關羽不得已只能選擇了退兵。
但這并不能說明關羽不敵徐晃,在早年間關羽一人斬顏良誅文丑,獨自對抗許褚、徐晃二人依然取勝,由此可以看出個人武藝方面徐晃不是關羽的對手。
若是樊城之戰關羽沒有受傷,恐怕二人之間的對戰結果要以徐晃慘敗結束。

而關羽生平最不想與之為敵的人就是有著“三國第一猛將”之稱的呂布,在個人武藝方面,呂布是絕對的三國時期第一名,在劉關張三人的圍攻下依然不落下風,若是換成關羽一人恐怕是要落敗。
但呂布為人剛愎自用,雖然個人武藝方面占據了絕對優勢,但是在軍事指揮上的能力是遠遠遜色于關羽的,所以在早期便早早被自己的自大所害,狼狽退場最終被曹操所殺。

縱觀這7人的陣營分屬不難看出,關羽從未拿正眼瞧過東吳一方,即便是有著周瑜、陸遜等出色將領也未能得到關羽的認同,這也是關羽雖為一代武圣卻也難逃眼高手低的缺陷,最終導致了敗走麥城的悲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