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魚以后大家有沒有注意過魚鉤的位置呢?可能很多人會觀察,比如到底是上鉤中魚還是下鉤中魚,再比如魚鉤是不是正中魚的上嘴唇十二點方向,然后通過這兩點來判斷靈鈍。
你們應該有這樣的想法,或者看到過這樣的文章,即:總是上鉤中魚是釣鈍了,總是下鉤中魚是釣靈了;如果魚鉤正好鉤在魚的上嘴唇中間,那就是剛剛好,如果鉤下嘴唇或者左右兩邊,那是釣鈍了,如果深喉了那就是鈍的離譜。
后者還比較能理解,但前者會把很多人整懵,上鉤中魚是太鈍,下鉤中魚是太靈,那到底怎么樣才是剛剛好呢?那么今天這篇文章就給大家解解惑,包括釣雙尾的事也會講,一定要看到最后,會對你們有幫助的。 
上鉤中魚好還是下鉤中魚好?
其實沒有什么好不好的,要我來說,釣到魚了怎么都好,釣不到魚才不好。非要說魚鉤鉤在上嘴唇和下嘴唇這個事,那也得先從鉤餌狀態說起。
理論上說,如果是一鉤觸底或到底,一鉤懸浮的狀態,那么按照野生鯽魚(包括鯉魚)頭下尾上的吃法,通常就是下鉤中魚多點,因為下鉤吃起來方便點,更容易進嘴。
而我們通常把“一鉤觸底一鉤懸”的狀態稱為“靈”,因此才有下鉤中魚多就代表釣靈了的說法。 
如果說雙鉤都老老實實到底,那么理論上說兩個鉤子中魚的概率是差不多的,因為狀態一樣。但為什么說上鉤中魚多就是釣鈍了呢?
假設兩個鉤子完全躺底,但子線仍是保持彎曲狀態還沒有平躺,那么這種狀態下,由于下鉤的子線更長所以彎曲幅度自然更大,彎曲幅度大盲區就大,因此會錯過一些真實的進口信號,同時魚沒有吃死口,把鉤餌吃進去后又吐出來了,那我們就釣不到了。而上鉤子線短,彎曲小,盲區小,所以相比較而言會捕捉更多信號。
這里要補充一點:如果你的鉤距很大釣的又很鈍,那么在雙鉤到底的情況下,上鉤中魚的概率就要越大。因為鉤距越大就意味著下鉤子線更長,彎曲幅度更大。
如果八字環和鉛墜到底,兩根子線完全橫臥,這種狀態下,雙鉤中魚的概率差不多;同理,雙鉤都到底,但子線只是微微彎曲,且鉤距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兩個鉤子的中魚率有差不多。 
在實際作釣中出現一鉤中魚多,另一鉤中魚少的情況怎么辦?要調整嗎?
按照正常的邏輯,上鉤總是中魚意為釣鈍了,應該釣靈點;下鉤總是中魚意為釣靈了,應該釣鈍點。但實際上我覺得不需要做調整,能中魚就行了,為什么非要多此一舉呢?調它干啥?
只有兩種情況是需要二次或者多次調漂的,一種是沒口,尤其是窩子里有魚但沒口,雖然不一定是浮漂導致,但調整一下也可以。第二種是經常脫鉤、錨魚、有口打不到,這時你也可以調整一下浮漂,看看能不能解決問題。
還有一種情況比較特殊,那就是總上雙尾,這個我覺得也是要調整的,理由下面會講。 
魚鉤鉤在魚唇的不同位置代表什么?和靈鈍有關嗎?
有點關系,但也不是絕對的關系,比如我們把魚鉤鉤中魚的上嘴唇正中間的位置稱為“正口”,很多人就喜歡看這種口,但凡鉤子下唇或者左右位置,都不舒服,感覺是釣鈍了,非要調整浮漂。
但我還是那句話,能上魚就好了,別折騰,很多時候明明可以很好的上魚,你折騰來折騰去,弄到最后漂沒調好,魚還沒了~
而且通過魚鉤鉤在魚唇的位置來判斷靈鈍,也不是百分百準確的。什么叫靈?什么叫鈍?一般都是以鉤餌的狀態為標準吧,鉤餌輕觸或者離開水底叫靈,鉤餌越躺底就越鈍,鉛墜到底子線橫臥算最鈍是吧?
但很多時候玩跑鉛,釣上來的魚也是正中魚上唇中間的,這個該怎么說?跑鉛很明顯是鈍的,難道此刻也變成靈了?
而有的時候明明釣的“很靈”,甚至在釣浮的時候,魚鉤偏偏鉤在下唇了、深喉了,難道變成鈍了?
我覺得單純看魚鉤的位置來判斷靈鈍是不準確也沒必要的,一定要往這方面討論,你還不如多想想自己的提竿時機是不是晚了。為什么是晚了而不是早了?因為提竿過早是不中魚的,要么空槍,要么脫鉤! 
要深究的話,其實和魚的體型、線組搭配、饑餓程度等等都有關。畢竟魚的體型大吸力就強,輕輕一吸直接入喉都有可能;非常饑餓的時候也是同理,他會狠狠的吃,直接入喉;而小鉤細線小餌料的話,也更容易入嘴鉤的很深。
所以正常來說不需要糾結這個問題,我平常也懶得說,因為一說就會涉及到很多東西,不講全吧心里難受,講太細吧,有人要罵我把簡單的東西復雜化。但你仔細琢磨一下,我說的這幾點是不是也有道理?
小的時候我經常在鄰居家的魚塘釣,那個塘魚特別多,而且他不喂飼料,所以魚都很瘦,皮包骨的那種。這種魚但凡見到東西就和瘋了一樣,說出來你們可能都不信,我拿三爪鉤釣浮(那個三爪鉤有多大呢,差不多三個12號伊勢尼拼起來的樣子),然后半斤都不到的小鯉魚,每次一吃就是吃到喉嚨里,你能想象嗎?這就是魚的饑餓程度決定了咬鉤程度。 
總是上雙尾的問題
首先來講為什么會上雙尾,大多數情況都是窩子里魚多造成的,魚多,就可能出現兩條魚同時吃兩個鉤,或者多條魚搶食兩個鉤,這樣浮漂信號就重疊,一起竿就是雙尾。
但有的時候窩子里魚并不多,并沒有下去就吃的情況,沒有連竿,為什么也有雙尾?這種情況要么是巧合,兩條魚剛好同時間吃了,要么就是釣鈍了、起竿晚了,導致第一條魚吃了鉤餌,浮漂沒反應或者你沒發現、沒及時起竿,然后另一條魚把另一個鉤餌也吃了,你才起竿。
很多人喜歡釣雙尾,甚至主動調漂調鈍點去增加雙尾概率。其實我覺得雙尾并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如果窩子里魚特別多,下去就來、連竿的情況,這種情況你就算不調整,雙尾也多,挺好。 
如果窩子里魚并不是很多,那就不要主動去釣雙尾,因為快速把窩子里的魚釣完,那就徹底停口了。你別著急,一條一條釣,甚至主動釣慢點,那么窩子里的魚就沒那么快被釣完。所以當窩子里魚不多但總上雙尾時,我還建議往靈了調釣,抓口也及時點,這樣加快了抽竿頻率,但釣的更慢了,從長遠看是好的。
我們都知道可以通過“魚誘魚”的,窩子里有魚在吃東西,旁邊路過的魚看到了也會進窩,而且警惕性很低。如果你快速把窩子里的魚釣完了,那么就沒辦法通過魚誘魚了,即使有魚路過,它也未必進窩。
舉例:大街上人來人往,偏偏有家飯店門口排了很長的隊,你是不是也想去嘗嘗呢?就算不喜歡排隊,總也好奇的吧,總會停下來看看。要是某家店冷冷清清,飯點都沒人,你會去嗎?是不是也會覺得是服務不好、或者菜不好吃呢? 
最后補充一句
對于大部分釣友來說,還是簡單釣魚比較好,想太多頭疼沒必要。能中魚就好了,管他魚鉤中哪個位置呢,只有發生有魚沒口、有口空槍、中魚跑魚等情況,才需要折騰一下、調整試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