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志遠先生臨證70年精華錄(72)藥物劑量,能轉化施治對象,如《傷寒論》麻杏石甘湯的麻黃為主調理支氣管哮喘,投大量石膏超過麻黃三倍,就轉成清火解表,醫寒包火證,俗稱內熱傷寒。多少之差,天地懸壤。小承氣湯有大黃、枳殼、厚樸組成,枳殼、厚樸之量低于大黃一倍,突出大黃瀉下作用;《金匱要略》厚樸三物湯將枳殼翻了一番、厚樸翻了三番,超過大黃一倍,化為行氣破滯,專療腹內脹痛。因此應用古方要看到量的問題,否則等于有方無藥、藥失準繩。1951年春季,老朽診一水飲停聚,心下悶滿,食水谷則劇,按之堅硬,拒絕手壓,脈弦而實,即以枳術湯加味授之,計枳殼15克、白術15克、半夏10克、茯苓30克。不僅病情未減,反覺增重。關鍵是驅邪力小,枳、術不宜放在同一天秤上,隨把枳殼升至45克,超出白術兩倍,每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五天起床,要求吃飯,所有不舒的癥狀已全部解除。這個案例說明當時辨證火候欠缺,經驗貧乏,導致誤治一幕。小郎中按:本文中張老有再一次強調了藥物劑量對處方作用方向的影響,張老用麻杏石甘湯和小承氣湯為例說明了這一問題。文中張老為我們分享了一則醫案,水飲停聚導致的心下悶滿。當我們在臨床中遇到以心下悶滿、痞滿、腹脹來就診的患者,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分清虛實,虛證的滿悶,喜溫按,饑餓時會有所加重,稍微吃點東西可緩解,吃多則脹滿更甚;而實證的滿悶拒按,一般不欲飲食,吃后會加重滿悶的癥狀。從文中張老的癥狀描述看,這個病案的患者是個實證,脈弦而實,說明是實證無疑,脈弦即可代表氣滯也可代表痰飲,從張老的提示看是水飲為患。因此張老選方枳術湯加味,加入化飲的藥物也是藥證相符,但是并沒有收到預期的療效,反而病情加重了,這時是最考驗醫者臨證水平的。此時醫者有時會對自己的辨證、選方、遣藥進行懷疑,這種疑問是正常的,從事醫生就會反思自己的辨證依據是否充分,方藥選擇是否恰當,雖然說起來十分簡單,但是在臨證的當時要做好分析判斷并非易事,這種狀態需要醫生不斷地臨證,積累經驗,也需要醫生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否則就容易犯錯誤,就像傷寒論中提到的一些誤治,發汗不已,后下之,盲目使用一些治法,最后把一個單純的病證搞得很復雜,成為變證和壞證。所以,小郎中一直在強調我們辨證一定要有臨床癥狀依據,符合辨證思維要求,就像做證明題一樣,一步步推導出我們的核心病機和證型,這樣即使治療無效,我們回過頭反思也有參考點和依據。文中張老反思到自己辨證無誤,是藥物劑量出現了問題,既然是實證的滿悶,那么枳殼的用量要大于白術才可,因此改換劑量后療效很快顯現,治愈疾病。從這個變動我們也可以得出,如果是虛證的滿悶選擇枳術湯時,白術的用量也可加大。小郎中臨證中針對老年人的脾虛便秘腹脹時,就這樣選擇,生白術用60克(嚴重者還可逐漸加大劑量),枳實用10克即可。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醫生參考學習,患者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勿盲目試用,因自行試用產生的任何問題,本號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飛雪初降已暮天 燭影搖紅憶殘年 春來人言無限好 吾愛書城不羨仙 志存高遠修仁術 勤勉篤行勵后學 
一襟明月,抱拙博覽古今書 兩袖清風,懸壺濟世百年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