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分陰陽,陰陽化五行。五行本為一氣,是氣在圓運動中不同狀態(tài)的體現(xiàn)。 這是近期閱讀有關圓運動規(guī)律文章的感悟。 (一) 天有五行,人有五臟。 天地五行的變化,可從四季變化中反映出來。 《內(nèi)經(jīng)》言: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 四季氣候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 萬物生化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這反映了陽氣在四季的釋放與收藏的循環(huán)。 人體五行的變化,與天地陰陽相應。 五臟的功能與陽氣升降不同的階段相應。 肝主陽氣初升之時;心主陽氣盛大之時; 肺主陽氣肅降之時;腎主陽氣封藏之時。 脾土為圓運動的中心。 (以上三段話,結合下圖理解) 根據(jù)《內(nèi)經(jīng)》的相關論述及個人的實踐理論,黃元御將五行五臟的運行規(guī)律模型化,形成五行五臟圓運動理論。 (二) 人體圓運動以左肝右肺,上心下腎,脾胃居中為生理的基礎。 1.五行是陰陽升降圓運動的反映,是陽氣在釋放和收藏的不同階段。 木為陽氣之升發(fā),火為陽氣之釋放, 金為陽氣的收斂,水為陽氣的收藏, 土為陰陽變化的樞軸。 《四圣心源》言: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zhuǎn),降而化水。 這段話就是說: 清氣左旋上升過程為木,木之氣為溫; 清氣上升至頂端為心火,心之氣為熱; 濁氣右轉(zhuǎn)下降過程為金,金之氣為涼; 濁氣下降至底端為腎水,腎之氣為寒。 肝木、心火、肺金、腎水為圓運動之四象,四象代表了陰陽升降浮沉的不同狀態(tài)。 陰陽和四象本為一氣,是氣轉(zhuǎn)化過程中不同的狀態(tài)。 2.脾胃中土為圓運動的樞軸,四象和陰陽的轉(zhuǎn)化都需要脾胃樞軸的配合。 《四圣心源》言:“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 無論是陰陽清濁二氣的升降轉(zhuǎn)化,或五行中四象的轉(zhuǎn)化,都是以脾胃中氣為樞軸。 對于中氣脾胃為樞軸,四季的五行變化亦可有所體現(xiàn)。 春木為陽氣初升,氣候暖和; 夏火為陽氣之盛,天氣炎熱; 秋為陽氣之收降,天氣清涼; 冬為陽氣之收藏,天氣寒冷; 中土主四季之變化,寄于四季各十八天。 正如《內(nèi)經(jīng)》所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天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 黃元御以脾胃中土為圓運動中心的理論與《內(nèi)經(jīng)》中對脾土的認識一致,以脾土不獨主四維而主居于中。 在《四圣心源》中,黃元御從四季陽氣升降的角度討論五行的關系。 以陽氣半升而為春,以陽氣全升而為夏, 以陰氣半降而為秋,以陰氣全降而為冬。 木火主生長之氣而為春與夏,金水主斂藏之氣而為秋與冬,而土是“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故土合四象居于中而合為五行。 在五行的圓運動中,黃元御除了將五行配五臟,還把中土分陰陽,以戊土為胃,己土為脾,再配以心肝肺腎合成人體五臟的圓運動。 脾為中氣左旋上升,屬于己土;胃為中氣右轉(zhuǎn)下降,屬于戊土。 肝木為己土脾與陽氣升于左而成,心為陽氣升于上;肺金為戊土胃與陽氣降于右而成,腎為陽氣降于下。 以左肝木,上心火,右肺金,下腎水,脾胃中土居中而為人之五行。 在此圓運動中,唯獨是中土加入六腑中的胃,以脾升胃降作為中土樞軸的作用。同時肝升肺降需要有脾升胃降的配合,可見黃元御最重視脾胃中土作為身體升降的樞紐。 (三) 以上就是五行五臟圓運動理論,一句話就是:左肝右肺,上心下腎,脾胃居中。 我們可以運用它來分析臟腑辨證的一些內(nèi)容,比如: 1.心腎不交證 若腎陰虧損,不能上養(yǎng)心陰,心火偏亢,水不濟火,擾動心神,心神不安,則見心煩,心悸,失眠,多夢。 若心火不能下溫腎水,腎水獨寒,則見陽痿,腰膝冷痛,脈沉細無力。 2.肝胃不和證 肝氣郁結,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胃氣郁滯,故胃脘、脅肋脹滿疼痛,走竄不定,胃脘痞滿。 3.肝郁脾虛證 肝郁氣滯,橫逆犯脾,運化失調(diào),則腹痛欲瀉,瀉后氣機條暢,故瀉后痛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