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炎的尿中蛋白長期損耗,與脾腎有著密切的關系。 脾不攝精,腎失閉藏,而精氣不固,由發為此證,因此,健脾益氣、補腎固精亦是治療本病的關鍵所在。 給大家分享一方,方見: 玉米須,黃芪,茯苓,薏苡仁,山藥,丹參,山茱萸,烏梅炭,益母草 ![]() 之前的一位患者王女士,慢性腎炎病史多年,也曾多次住院治療,但依舊反復發作,長期蛋白尿在2+和3+左右。 而在2年前,她因感冒出現了雙下肢浮腫的情況,尿常規檢查尿蛋白已經(++++),由此入院治療,經綜合治療后,水腫消退,但尿蛋白還在(++與+++),久治不消。于是便找到我,想中藥治療。 診見:容易疲勞,腰酸乏力,易感冒,口苦,納差,睡眠質量不好,面色萎黃,尿黃,咽痛,舌尖紅邊有齒痕,苔根部黃膩,脈弦。 為其辨證為氣陰兩虛,濕熱內蘊。治療方向上,需益氣養陰、清熱利濕。詳細辨證后,方見: 黃芪,山藥,茯苓,黨參,生地黃,玄參,澤瀉,山茱萸,石韋,益母草,車前子,玉米須,烏梅炭(研末吞服)。 服用一段時間后,尿蛋白降為(++),多個不適的癥狀減輕,并且食欲也有所好轉,不過腰酸乏力的情況還較為明顯。于是調整方子,繼續用藥,直至尿蛋白轉陰,諸癥好轉。 ![]() 來給大家說一下這個方子。黃芪、山藥等可健脾益氣,山茱萸、烏梅炭等固攝精關。此外,蛋白尿較為嚴重者可能會小便渾濁不清,這是濕濁下注之象,是以濕邪下注而精微隨泄,或精微泄而脾益虛,脾虛而濕難運,而濕濁與精泄又互為因果。 以茯苓、薏苡仁、玉米須者,意在補澀中不忘清利。此外,“瘀血”也是本病發病機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而用益母草、丹參來化瘀和絡。 ![]() 慢性腎炎的起病方式各有不同,每個人的病情不一樣,具體癥狀和表現也有不一,所以還需具體了解,方能辨證準確。 提醒大家,個人具體情況和體質不同,請勿自診疾病,更不可自行用方,請一定要經過專業醫師的辨證指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