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專題|2020-2023年全國卷高考真題,文言文挖空與翻譯!

     當以讀書通世事 2023-07-08 發布于甘肅
    01

    2023年高考語文文言文新高考全國Ⅰ卷

    材料一:

    襄子(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圍(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于晉陽中,出圍(解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趙襄子的家臣)為賞首(受賞者中功推第一的人)。張孟談(人名,趙襄子的家臣)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為什么)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國家危,社稷(指國家。社,土地神。稷,谷神)殆(危險)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輕慢;侮慢)之意者,唯(只有)赫子不失君臣之禮(禮節),是以(因此)先(意動用法,以之為先)之,'仲尼聞之。曰:'善(善于;擅長)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有人)曰:仲尼不知(懂得)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 超越自己的職責侵犯他人職守),群臣不敢失禮。上(君主在上)設(設置)其法,而下(臣子在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像這樣),則(那么)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親近密切)之澤(恩澤),操(掌握;控制)令行禁止(下令行動就立即行動,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嚴正,執行認真)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失去懲罰原則)也。為人臣者,乘(計量;計算,此指謀事)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表轉折,卻)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的原因)異夫子(特指孔子)之論者紛如(眾多,紛繁復雜)也。予(我)每(常常)探(探究)其意而校(查對;核計)其事,持久歷遠(經歷久長),遏(阻止)奸勸(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相同)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合適,恰當)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談到最高的事物)必以極天(至天;達于天)為稱(稱述;稱說),言下者(談到最低的事物)必以深淵為名,好事(愛興事端;喜歡多事)而穿鑿(非常牽強地解釋,硬說成具有某種意思)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引用)圣以自賢(把自己當作賢人肯定自我),欲以取信(贏得信任)于群愚而度(使效法)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對的)。請(請允許我)說一隅(指一個狹小的地區。也可以指事物的一個方面或片面),而君子審(仔細觀察,考察;弄清楚)其信(真實準確)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從前,往日)趙、韓共并(吞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通“嘉”,嘉賞)具臣(1.備位充數之臣。2.泛稱為人臣者。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表示贊許)之\引(引用)以張本(原由;依據)\然后(這樣以后)難(質問;駁斥)之\豈有不似(不如;比不上)哉?然實(實際上)詐也。何以(以何,憑什么,為什么)明(說明)其然(這樣)?昔我先君(稱自己的祖先,孔子)以(在的時候)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去世),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這)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才)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竟然)無怍(zuò,慚愧)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一類人),皆非(認為……不對;非難;責怪)之罪;故吾以(認為)是默口(緘口不言)于小道(禮樂政教以外的學說),塞耳(堵住耳朵,謂有意不聽)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量(長短))天,植(豎立;樹立)寸指以測淵,朦(迷惘,愚昧)大道(.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則,包括倫理綱常)而不悟(明白;領悟),信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捏造事實毀壞他人名譽)之辭”并不一樣)以疑(懷疑)圣,殆(大概)非所望也。'(節選自《孔叢子·答問》》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1)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驕侮”(高傲輕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一隅”(一小部分,一個方面)、“審”(仔細考察)、“信”(真實)各1分,句子大意1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趙襄子被圍困在晉陽城中,突圍后,獎賞有功的五個人,高赫是受賞者中功勞第一的。張孟談說:“晉陽城突圍的事,高赫沒有大功勞,現在卻在受賞者中功勞排第一,為什么?”趙襄子說:“晉陽城被圍一事上,我的國家形勢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孔子聽說這件事后,說:“善于獎賞啊,趙襄子!獎賞一個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禮了。”有人說: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獎賞。善于賞罰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職權,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禮節。主上設置了有關法令,而臣子沒有奸詐的想法。像這樣,就可以叫作善于賞罰了。趙襄子有君臣相親的恩澤,執行著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還有高傲輕慢的臣子,這是趙襄子失去了處罰的原則。做臣子的,參議政事并且有功勞的就獎賞。現在高赫僅僅因為不高傲輕慢,趙襄子就獎賞他,這就獎賞錯了。所以說: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獎賞。

    材料二:陳郡有個叫武臣的,對孔鮒說:“韓非確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論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們言論的內涵并比較他們所做的事,發現它們歷久不變、長久流傳,在遏制奸邪、勸勉行善方面,韓非未必是錯誤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適的。像韓非那樣的人,也是當代的圣人了。”孔鮒說:“如今世人說到高的一定要說達到了天的頂點,說低的必然要說深淵。那些喜歡多事而且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定會引述經書中的話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援引圣人的話來顯示自己賢明,他們想以此取得愚昧民眾的信任從而使自己的學說有所依托。就像諸子的書,里邊的道理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武臣說:“好。”孔鮒說:“從前趙、韓一起吞并知氏,趙襄子進行獎賞,首先獎賞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然后才獎賞有功勞的臣子。韓非的書里記載說'孔子認為趙襄子獎賞得好’,引用孔子的話來為自己的觀點張本,然后非難孔子的說法。(韓非書里說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會有不同呢?然而實際上是欺詐之言。用什么來證明我說的是對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瑤和韓、趙、魏三家討伐鄭國,遇到陳恒(率齊國軍隊救鄭)而返,那時孔子去世已經十一年了,而晉國四卿都還在世。再往后到魯悼公十四年,知氏才滅亡。這兩件事情前后相隔很遠,而韓非(在書里)公然將兩件事情合為一件來說,竟然沒有慚愧之意。由此可見世上有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韓非的罪過。所以我因此對韓非這樣的小道沉默不言,對諸子的學說堵住耳朵不聽已經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來計量天的高度,豎起寸長的手指來測量深淵,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說妄言而懷疑圣人,這當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02

    2023年高考語文文言文新高考全國Ⅱ卷

    材料一:

    凡(但凡)戰,若(如果)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險要狹窄)之間,須要平易(平坦)寬廣之地。聞鼓(擊鼓聲)則進(進攻),聞金則止,無有(沒有)不勝。法(指兵法)曰:“用眾(指指揮大部隊)進止(指進攻停止的調度)。”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駐扎)壽陽,列陣(布列陣形)淝水,與晉將謝玄相拒(對抗)。玄使謂符堅曰:“君遠涉(長途跋涉)吾境,而臨水(在河邊)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稍稍)卻(退后),令將士得周旋(輾轉相追逐,此指打仗),仆(我)與諸君緩轡(放松韁繩,騎馬緩行的意思)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阻截)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萬無一失,絕對安全)。”堅曰:“但(只管)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逼近)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指揮)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玄、琰進兵大戰淝水南,堅眾大潰(潰敗)。(節選自《百戰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古代作戰以對陣交鋒為正,設伏掩襲等為奇;此處也可指奇謀),攻人不料想),)亦考察)變之法乎?”靖曰:“前代戰斗,多是以小術(指一丁點智謀)而勝無術,以片善(微小的善處)而勝無善,斯哪里)足以談論)兵法也?若謝玄之擊敗)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表原因)苻堅之不善也。”太宗回頭)侍臣檢《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什么地方)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保全)。堅帶領)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成功)。”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害)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符堅之)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分化聚合),各意動,以……為重)適宜。前代事跡,)為擅長)此者?”靖曰:“苻堅統領)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伐)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分營駐扎),相距離)二十里,述來攻擊)漢,尚出合擊,大打敗)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借鑒)。”(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⑵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⑴你們要能稍向后退,讓我軍渡過淝水,使雙方將士得以從容周旋交戰,我與諸君騎馬慢行而觀戰,不也是件樂事嗎?(考查“少”、“卻”、“周旋”,每詞1分,句意1分)

    ⑵古人在陣前出奇招,攻打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這也是奇正變化的法則嗎?(考查“奇”“斯”、“相變”,每詞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凡是作戰,如果我眾敵寡,就不能在險阻的地形上進行,而必須在平坦開闊的地方進行。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鑼聲就停止,這樣沒有不取勝的。兵法說:“用眾之法(即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就在于能共進和共退。”晉太元年間,前秦王苻堅進駐壽陽,在淝水沿岸列陣,與晉將謝玄相對峙。謝玄派人告訴苻堅說:“您從遠方來到我境內,靠近淝水布陣,這是不想速戰。請您稍向后退一點,(使我將士能夠渡水上岸),讓雙方士兵能夠(有地方)交戰,我與各位將軍騎著馬慢慢行走觀看,不也是很快樂的嗎?”苻堅部將都說:“應該將晉軍阻隔在淝水那邊,不要讓他們上到我們這邊岸上。我眾他寡,取勝是萬無一失。”苻堅說:“只稍稍后退,讓他們渡河,不等他們渡完河,我就率領幾十萬鐵騎向淝水沖擊而消滅他。”苻融也認為這樣可以。于是指揮軍隊后退,軍隊因為混亂不能停下來。在這個時候,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八千精銳部隊渡過淝水,在淝水南岸大戰苻堅,苻堅軍隊大敗。

    材料二:太宗說:“古人在戰場上善于出奇制勝,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這也是一種變化的策略嗎?”李靖說:“古代的戰斗多是通過小技巧而戰勝沒有技巧的對手,用微小的長處戰勝沒有長處的對手,這能夠論證兵法嗎?例如謝玄擊敗苻堅,并不是謝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堅不善于用兵。”太宗回頭叫侍臣拿出《謝玄傳》,讀了《謝玄傳》,說:“苻堅什么地方是不善用兵的呢?”李靖說:“我看《苻堅載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全軍覆沒,只有慕容垂的一支軍隊保全。苻堅帶著一千多騎兵前去投奔,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慕容垂殺掉苻堅,但未成功。’這可以看出秦軍內部有人制造混亂。慕容垂獨自保全,說明苻堅已經被慕容垂所困。被敵人所困卻想戰勝敵人,難道不也是很困難的嗎?所以我說沒有策略啊,符堅這這類人就是這樣的。”太宗說:“在軍隊中有分散和集中的時候,分散和集中以恰當為貴。前代的事例中,哪一個在這方面做得好呢?”李靖說:“苻堅統帥百萬大軍,卻在淝水戰敗,這是因為兵力能夠集中但不能分散所致。而吳漢討伐公孫述時,與副將劉尚分散駐扎,相隔二十里,當公孫述進攻漢中時,劉尚出兵合擊,大破敵軍,這是因為兵力分散但又能夠集中所致。”太宗說:“對的。前代的得失足以為后世提供借鑒。”



    03

    2023年高考語文文言文全國甲卷

    周堯卿,(男子20歲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子余。其(祖先)汝陰人。堯卿警悟(機警聰明)強記(記憶力特別強),七歲(擅長)賦詩,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還沒到壯年,叫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學行(學問品行)知名。天圣二年(“天圣”是宋仁宗趙禎的年號,天圣二年是公元1024年)(考中)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積官(累積官銜和爵位)至太常博士、通判饒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詩》《春秋》(解釋)各三十卷。堯卿十二喪父,憂戚(憂愁哀傷)如成人,見母氏則(抑制)情忍哀,不欲傷其(內心)。母(意動用法,以……為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像這樣)多知孝養我矣。(最終)能孝養,(志氣,意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同宗兄弟,堂兄弟。),尤(忠實)有愛。(執喪,奉行喪禮,守孝)倚廬(古人為父母守喪時居住的簡陋棚屋)三年,席薪枕塊(席薪枕塊:舊時居喪者以薪草為席,以土塊為枕,以示哀苦之意)(即使)疾病不飲酒食肉。(無定代詞,有人)(勸勉)以禮(狀語后置句,正確應為“或以禮勉之”),曰:“《禮》'老病不止酒肉’(年老有病的人不需停止喝酒和吃肉)(內心)或不(忍受)喪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親身。)自負土。有告之曰:“古之貧無以(沒有什么用來)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賓語前置,“苦自”)?”泫然(讀作:xuàn rán,意為水滴落的樣子。)流涕曰:“過(這個)(即使)(想要)竭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復可得乎?”堯卿為人簡重(莊嚴持重)不校(讀作:jiào,意為不計較),有(態度冷淡,沒有禮貌)己者,必厚為禮以(使羞慚)之。居官祿雖薄,(讀作:zhōu,意為周濟救濟)宗族(同一父系的家族)朋友,(盡,用盡)而后已。所至稱治(治理的好),民有去思(地方士民對離職官吏的懷念)。嘗(掌管)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簡稱提刑官,是中國宋代特有的一種官職名稱)楊紜入境,微伺(暗中伺察)刺史(部州監察長官)善否,有被刑(遭受刑罰。)耘苗(給禾苗鋤草)者,(人名,楊紜)(接近)(詢問)(原因)(回答)曰:“貧(因為)(原因)(替)(作動詞,證明……是直的、有理的)(指理虧或違法的行為)(縣令,此處指周堯卿)不可(欺騙。),而我欺之,我又何怨(何怨,賓語前置,怨何)?”紜至邑,不復他察(他察,賓語前置,察他)(只是)所聞(聽到的話)(推舉)之。慶歷間,范仲淹(舉薦)經行(舉用人的科目名稱,如“賢良方正”等)可為師表(品德、學識上值得學習的榜樣),未及用而(去世)。堯卿之學,不(被動用法。被……所迷惑)傳注(zhuàn 解釋經籍的文字)(詢問。)(辨別)(思考)(搜尋,尋找),以(精通)(限,限度)。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此處無實意,不翻譯)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揣測)志,是謂得(指《詩》之真諦)”。(研究)指歸(主旨,意向),而見毛、鄭(漢代《詩經》學者大、小毛公及鄭玄的并稱)之得失,曰:“毛之《傳》欲(想要)(簡潔)(有時候)(少)義理(講求儒家經義的學問),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箋》欲(詳細)(有時候)(遠離,引申為“違背”)情性(人情人性),非“以意逆志’者也。(這)可以無去取(舍棄或保留)乎?”其學《春秋》,曰:“左氏(指春秋末期史學家左丘明,著有《左氏春秋傳》,又稱《左傳》。)記之詳,得經之所以(……的原因)(書寫)者。”至三傳(指《春秋三傳》,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稱)之異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豈二(情感,志趣)邪?” 歐陽修以文(石碑,此處作動詞,樹立石碑)其墓曰:“若周君者,(侍奉)(指活著的人)盡孝,居喪(守喪)盡哀,而以禮者也。君(學問)(擅長)于毛、鄭《詩》,《左氏春秋》。”                (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泫然流涕日:“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

    (2)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

    (1)周堯卿傷悲地流淚說:“過了這個,即使想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又怎么可以得到呢?”

    (2)楊紜到了縣邑,不再察看其他東西,只是把聽到的話(報告給朝廷),推舉了他。

    參考譯文

    周堯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陰人。堯卿聰明機警,博聞強記,七歲時就擅長作詩,二十歲時以學識和品行而聞名。天圣二年考中進士,歷任太常博士和饒州通判。去世時年五十三歲。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詩》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堯卿在十二歲時失去了父親,悲傷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見到母親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讓母親傷心。母親對此感到詫異,對親戚說:“我的兒子這樣的關懷我,非常懂得孝順贍養我。”堯卿后來果然贍養孝順母親,他的志向如同母親所說的那樣。他對待兄弟,尤其厚道友愛。母親去世后,他結草廬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即使生病也不飲酒吃肉。有人勸他按照禮儀規矩適度保重,他說:“《禮記》上說'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許是因為忍受不了喪親之痛罷了。我雖然病了但還沒有年老,能忍心像這樣做嗎?”安葬母親時,他親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訴他說:“古代貧窮無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許會這樣做,現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淚流滿面地回答說:“過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現在這樣竭盡全力,還能有機會嗎?”堯卿為人正直嚴謹,不喜計較,對于那些輕慢他的人,他必定會以豐厚的禮儀來使其慚愧。盡管擔任官職的薪俸不高,但他會傾盡所能來救助親族和朋友,直到用完為止。無論到哪里為官,他都以治理得當而受到民眾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寧化縣任知縣,提點刑獄楊紜剛進入境內,暗中觀察刺史行為的優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卻仍在田間勞作的農民,楊紜就靠近并詢問原因。那個人回答說:“我因為貧窮而追求利益,(知縣)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違反而我卻違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楊紜到達縣里后,不再另行訪查,只是將聽到的情況上報來推薦他。慶歷年間,范仲淹舉薦堯卿為可作為學習榜樣的老師,可惜周堯卿還沒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堯卿的學問,不拘泥于經傳注釋,他不斷地提問、辨析和思索,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在學習《詩經》時,遵循孔子所說的“《詩》有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純真無邪”,以及孟子所說的“解說《詩》的人,要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鉆研經傳的主旨,同時也看到了毛氏和鄭氏注釋的得失之處,他說:“毛氏注想要簡潔,有時缺乏義理,不符合'用一句話概括’的經義;鄭氏注則想要詳盡,有時偏離了情性,不算是'推測詩人的本意’。我們還能不經過篩選地獲取知識嗎?”在學習《春秋》時,他說:“《左氏春秋》的記述詳盡,符合經典的編寫方式。”對于三傳的異同,他都有所取舍,說:“圣人的意圖,怎么可能是不一樣的呢?”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說:“像周君這樣的人,對待雙親恪盡孝道,處于喪期極盡哀禮,而且以禮行事。他的學識高于毛、鄭《詩》注和《左氏春秋》。”



    04

    2023年高考語文文言文全國乙卷

    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于曹,曹君袒裼(成語:袒裼裸裎。袒裼:露臂;祼裎:露體。指脫衣露體,沒有禮貌)而觀之。釐負羈釐負羈,又名僖負羈,生卒年不明,中國春秋時代曹國大夫。)叔瞻(春秋時鄭國人。文公時大夫。有賢名。與堵叔、師叔共同執政。晉公子重耳出亡過鄭,文公不禮。叔詹嘗諫文公,或以禮待之,或殺之免后患,文公不聽。后晉、秦圍鄭,欲得叔詹,遂自殺)侍于前。叔瞻謂曹君曰:“臣觀晉公子,非常(非常:非同尋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若:如果)有時(反,通“返”,返回)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曹君弗聽。釐負羈歸而不樂,其妻問之曰:“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也?”負羈曰:“吾聞之,有福不及,禍來(連,牽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是以,因此)不樂。”其妻曰:“吾觀晉公子,萬乘(萬乘:①指一萬輛兵車。②周代制度規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乘,因以“萬乘”指天子、帝王:萬乘之尊。③戰國時,諸侯國小的稱“千乘”,大的稱“萬乘”)之主也;其左右從者,萬乘之相也。今(窮,陷入困境)而出亡過于曹,曹遇之無禮。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子,您)(奚,為什么)不先自貳(自貳,指自別于人)焉。”負羈曰:“諾。”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送給)公子。公子見使者,再拜(再拜,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拜兩次,表達敬意),受其餐而辭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謀,商量)曰:“昔者晉獻公(晉獻公,春秋時期的晉國第19任君主,在位26年)與寡人交,諸侯(莫,無定代詞,沒有誰)弗聞。獻公不幸離群臣(離群臣,去世的委婉說法)出入(出入,大約)十年矣。嗣子(嗣子,有繼承權的嫡長子。這里指晉惠公)不善,吾恐此將令其宗廟(宗廟,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先的場所)祓除(讀作fú chú,意思是除災去邪之祭)社稷(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分言之社為土神,稷為谷神。“社稷”常常被用來代指國家或朝廷)血食(血食,是用于祭祀的食品。指古代殺牲取血以祭)也。如是弗定(弗定,不平定),則非與人(交,交往,結交)(道,原則,準則)。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士兵)革車(革車,古代兵車的一種)五百乘,疇騎(疇騎,精騎,指精選過的等類相同的馬)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于晉,立為晉君。重耳即位三年,舉兵而伐曹矣。(因,于是)令人告曹君曰:“懸(懸,吊出)叔瞻而出(出,使動用法)之,我(且,將要)殺而以為大戮。”又令人告釐負羈曰:“軍旅(薄,靠近)城,吾知子不(違,反對)也。其(表,標記)子之(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寡人將以為(以為,把……當作)令,令軍勿敢犯。”曹人聞之,率(其,自己的)親戚而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余家。此(禮,禮貌。)之所用也。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危猶累卵,比喻形勢非常危險,如同堆起來的蛋,隨時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也,而以無禮(蒞,對待)之,此所以(所以,……的原因)絕世(絕世,斷絕后嗣)也。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

    (2)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

    (1)他以后如果回國,必然要誅殺那些對他無禮的人,那么曹國必定首當其沖。

    (2)于是釐負羈就把黃金裝在茶壺里,冒充送餐,又加塊玉璧放在上面,夜里派人送給晉公子。

    參考譯文

    過去晉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過曹國,曹君趁他脫去上衣時偷看他的駢肋。釐負羈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對曹君說;“我看晉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對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有機會回國成為君主而發兵,那就怕會成為曹國的禍害。您不如殺了他。”曹君不聽。釐負羈回家,臉上不高興,他的妻子問他說:“您從外面回來,帶著不高興的神色,為什么?”負羈說:“我聽說,有福輪不到,禍來牽連我。今天國君召見晉公子,待他沒有禮貌。我夾在里面,因此不高興。”他的妻子說:“我看晉公子像大國的君主,他的隨從人員像大國的相國。現在困窘逃亡,路過曹國,曹國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果返回祖國,必會聲討對他無禮的人,那曹就是第一個了。您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區別開呢?”負羈說:“好吧。”就在壺里盛上黃金,用飯把它裝滿,用璧蓋上,晚上派人送給晉公子。公子見了使者,拜了兩拜,留飯而謝絕收璧。晉公子從曹到楚,從楚到秦。到了秦國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說:“過去晉獻公和我結交,諸侯沒有不聽說的。獻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繼位的兒子不好,我怕他會讓晉國的宗廟得不到打掃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長此下去不變樣,就不符合與人交往的原則了。我想幫助重耳讓他回國,怎么樣?”群臣都說:“好。”穆公因而發兵,革車五百輛,同一規格的馬二千匹,步兵五萬,幫助重耳回到晉國,立為晉君。重耳登基三年,就發兵攻打曹國了。于是派人告訴曹君說:“把叔瞻從城上吊下來,我將殺掉他陳尸示眾。”又派人告訴釐負羈說:“大軍迫城,我知道您不會反抗我。請在您住的巷門上做好標記,我將據此下達命令,使軍隊不敢去侵犯。”曹國人聽到后,率領他們的親戚去依附釐負羈住地的有七百多家。這就是禮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國,夾在晉、楚之間,君主的危險就像疊起來的蛋,卻用無禮來待人,這就是斷絕后代的原因。



    05

    2022年高考語文文言文新高考全國Ⅰ卷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n作狀,在夜里,連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將要)攻魏,子為(替、給)寡人謀,奈何(怎么辦)?”孟嘗君曰:“有諸侯之(結構助詞,的)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希望)子之行也!”重(重視、鄭重)為之約車百乘(指兵車一百輛)。孟嘗君之(去、到)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表目的,來)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孟嘗君曰:“夫敢(冒昧,斗膽)借兵者,以(表因果,是為了)忠(效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軍隊、兵力)非能強于(比)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每年,一年一年)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為什么)也?以(因為)其西為趙蔽(作為趙國的屏障)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歃血為盟)于秦是(這、這樣)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將、將要)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孟嘗君)又北(n作狀,向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收成不好)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表目的,來)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國都的城門,也指邊境)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獻上好的計策)于(向)王(狀語后置句),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主謂間助詞,取獨)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屈節)割地,以(把)國之半與秦,秦必去(撤兵)矣。秦已去魏,魏王悉(作V,傾其全部)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憑借、依靠)趙之眾,以(用)四國攻燕,王且何利(n作v,得到好處)?利(n,好處)行數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道路與鄉里)近而輸(這里指糧草的供給)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悅)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而且)亟(快)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講和、求和)于魏。因(于是)歸(歸還)燕、趙之兵,而(并且)封田文。

    (節選自《戰國策·魏策三》)

    翻譯:

    我國已經連續兩年收成不好,現在又要跋涉幾千里去援助魏國,這將會怎么樣呢?(得分點:“歲不熟”、“且”的意思)

    燕國不去援救魏國,魏王屈節割地,把國土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得分點:“折節”、“以”、“去”的意思)

    14.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

    【參考答案】對趙國:曉之以厲害,為趙王講清存魏對趙國的好處,也說明了魏國如果投降秦國將給趙國帶來的危害;對燕國:請求發兵不得,便曉之以厲害,為燕王講明如果魏國屈節割地求和于秦,轉頭向燕,對燕國極為不利。

    【參考譯文】

    秦國將要討伐魏國。魏王聽說,夜里去見孟嘗君,告訴他說:“秦國將要進攻魏國了,您替寡人謀劃一下,怎么辦?”孟嘗君說:“有諸侯援救的國家就可以保存下來。”魏王說:“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說。”鄭重地為孟嘗君準備了百輛馬車。孟嘗君來到趙國,對趙王說:“我希望從趙國借些軍隊去救魏國。”趙王說:“寡人不能借。”盂嘗君說:“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趙王說:“可以說給我聽聽嗎?”盂嘗君說:“趙國的軍隊并非比魏國的軍隊戰斗力強,魏國的軍隊也并非比趙國的軍隊戰斗力弱。然而趙國的土地沒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脅,百姓也沒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魏國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脅,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為什么?因為魏國在西面為趙國作了遮蔽。現在趙國不援救魏國,魏國同秦國歃血結盟:這樣就如同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了,趙國土地也將年年受到威脅,百姓也將一年一年地死去。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現。”趙王答應了,為魏國發兵十萬,戰車三百輛。盂嘗君又北上拜見了燕王,說,“從前家父經常為燕、魏兩王的交往約會,現在秦國將要進攻魏國了,希望大芏救救魏國。”燕王說:“我國已經連續兩年收成不好,現在又要跋涉幾千里去援助魏國,這將會怎么樣呢?”盂嘗君說:“跋涉幾千里去拯救別人,這將給國家帶來好處。現在魏王出城門盼望燕軍,其它諸侯即使想跋涉幾千里來幫助,可以做到嗎?”燕王還是沒有答應。盂嘗君說:“題下獻上好的計策給大王,大王卻不采用臣下忠誠的計策,我請求離開了,恐'陷天下將有大的變化了。”燕王說:“您說的大的變化,可以讓我聽聽嗎?”孟嘗君說:“燕國不去援救魏國,魏王屈節割地,把國土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秦兵撤離魏國后,魏王傾韓國、魏國的全部軍隊,叉西借秦國軍隊,再依靠趙國軍隊,用四個國家的力量攻打燕禹,大王將會得到什么好處呢?好處自己會跋涉幾千里寒幫助人嗎?好處會出燕國的南門而盼望援軍嗎?那么對于四國軍隊來說道路與鄉里很近,補給給養又很容易。大王還能得到什么好處呢?”燕王說,“您走吧,寡人聽從您的了。”于是為盂嘗君發兵八萬,戰車二百輛,跟從孟嘗君。魏王大喜,說:“您借燕國、趙國的軍隊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讓土地同魏國講和。魏國于是歸還了燕國、趙國的軍隊并且封賞了孟嘗君。

    2022年高考語文文言文全國甲卷

    (適用地區:云南、廣西、貴州、四川、西藏)

    齊助楚攻秦,取(攻占、攻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齊,齊、楚之(主謂間助詞,取獨)交善(交好、友好),惠王患(擔心)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正當、正在)歡(交好、友好),子為(替、給)寡人慮之,奈何(怎么辦)?”張儀曰:“王其(還是,表委婉商量語氣)為臣約車(準備車馬)并(和)幣(金錢),臣請試之。”張儀南(n作狀,到南方)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測、估計)于敝邑(古代對本國的謙稱,猶言偏僻的地方)之王甚厚[現在對秦王來說齊王的罪惡是最嚴重的],敝邑欲伐之,而大國(尊稱,指楚國)與之歡。大王茍(如果)能閉關絕(斷絕邦交)齊,臣請使(讓)秦王獻商于之地,方(方圓)六百里。若此(如果這樣),則是北(n作狀,在北面)弱(使動,使…削弱)齊,西德(n作v,施加恩惠)于秦[狀語后置句,在西面對秦國施加恩惠],而(并且,表遞進)私(動詞,私人占有)商于之地以為(作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說(通“悅”),宣言(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之于(介詞,在)朝廷曰:“不榖(也作“不谷”,古代諸侯自稱之謙辭)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聞見者畢(全、都)賀,陳軫后(最后、后來)見,獨(唯獨)不賀。楚王曰:“不榖不須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我不派遣一個士兵,不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認為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賀,只有你一個人不道賀,這是為什么?]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表轉折,反而)患(禍患)必至也。”王曰:“何也(為什么)?”對曰:“夫秦所以(…的原因)重(重視)王者,以(因為)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卻,表轉折)齊先絕,是楚孤(賓語前置,使楚國孤立)也,秦又何(怎么會)重(重視)孤國?且(況且,何況)先絕齊,后責(索取)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停止)口無言,以待吾事。”[我的計劃已經妥當了,你就閉口不要多說,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楚王使(派遣)人絕齊。張儀反(返回),秦使人使(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暗中合盟)。楚因(于是)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縱橫)六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發動軍隊)伐秦。陳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趁機)賂之一名都(大點的城池),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損失在秦國手里的再從齊國補償回來]。”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更多資料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高中語文資料整理與收集),楚兵大敗于杜陵。故(因此)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軫,過(過分,過于)聽于張儀。 (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

    翻譯:

    楚王不聽從,說:“我的計劃已經妥當了,你就閉口不要多說,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

    張儀在證實楚齊確實斷交以后,才出來接見楚國的索土使臣說:“是這里到那里,縱橫總共是六里土地。”

    【參考譯文】

    齊國幫助楚國進攻秦國,攻下了(秦地)曲沃。后來秦想要進攻齊國,由于齊、楚友好,秦惠王為此憂慮,對張儀說:“我想要發兵攻齊,無奈齊、楚兩國關系正密切,請你為我考慮一下,怎么辦呢?”張儀說:“請大王為我準備車馬和金錢,讓我試試看。”于是張儀去南方楚國見到楚懷王,說:“現在對秦王來說齊王的罪惡是最嚴重的,秦國準備征討齊國,然而楚國跟齊國交好。如果大王能關起國門跟齊斷絕交邦,讓我勸說秦王獻上商于的土地,方圓六百里。如果這樣,楚國就在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在西面對秦國施有恩惠,且獲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這就是一舉三得的上策。”楚懷王非常高興,在朝堂上宣布說:“我已經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聽見這話的群臣都向懷王道賀,陳軫最后晉見,唯獨不向懷王道賀。懷王說:“我不派遣一個士兵,不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認為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賀,只有你一個人不道賀,這是為什么?”陳軫回答說:“我認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會招來禍患。”懷王問:“為什么?”陳軫回答說:“秦王之所以重視大王的原因,是因為有齊國這樣一個強大盟邦。如今還沒有得到秦國的割地卻先和齊國斷絕邦交,是讓楚國陷于孤立狀態啊,秦國又怎會重視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何況楚國如果先跟齊國斷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讓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張儀欺騙。結果是西面惹出秦國的禍患,北面切斷了齊國的后援,這樣秦齊兩國的兵都一定會進攻楚國。”楚王不聽從,說:“我的計劃已經妥當了,你就閉口不要多說,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懷王派使者跟齊國斷絕邦交。張儀回到秦國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齊國,秦齊的盟約暗中締結成功。楚國派遣一名將軍去秦國接收土地。張儀在證實楚齊確實斷交以后,才出來接見楚國的索土使臣說:“是這里到那里,縱橫總共是六里土地。”楚國使節回國報告楚懷王,懷王大怒,準備發兵去攻打秦國。陳軫說:“攻打秦國,不是一個好辦法。大王不如趁此機會將一個大都市送給秦國,跟秦連兵伐齊,這樣可以把損失在秦國手里的再從齊國補償回來。楚懷王沒有采納,于是發兵北去攻打秦國。秦、齊兩國合兵,楚軍在杜陵慘敗。可見,楚國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和諸侯也并非軟弱,之所以會陷入幾乎亡國的慘境,是懷王沒有采納陳軫的忠告,而過于聽信張儀的緣故。



    06

    年高考語文文言文全國乙卷

    (適用地區: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肅、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寧夏、新疆、陜西)

    圣人之(主謂間助詞,取獨)于(對,對于)天下百姓也,其(大概,表估計)猶赤子(剛生的嬰兒)乎!饑者則食(n作v,拿食物給人吃)之,寒者則衣(n作v,拿衣服給人穿)之,將之養之(將養:侍奉贍養),育之長之(培育…成長),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漂流)西河而下,中流(泛指河流的中游),顧謂(回頭)吳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險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曰:“在德(指施行德政)不在險。昔三苗氏(部族名稱,苗人之始)左洞庭而(表并列)右彭蠡(彭蠡湖,鄱陽湖古稱),德義不修(賓語前置,“不修德義”,不講仁義道德),而禹滅(使…滅亡)之。夏桀之居,左河、濟(黃河、濟水)而右太華,伊闕(山名)在其南,羊腸(羊腸阪,地名)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湯放(放逐)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更多資料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高中語文資料整理與收集)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盡(都)敵國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攻克,打敗)殷,召太公而(表順承)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奈…何:拿…怎么辦;士眾:士人和百姓)?”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連同)屋上之鳥;憎其人者,惡(厭惡)其余胥(墻壁)。咸(全、都)刈(割,這指殺死)厥(其,他的、他們的)敵,靡(沒有)使(讓)有余,何如(怎么樣)?”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怎么處理這事)?”邵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使…活下)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n作v,耕種)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只親近那些有道德的人)百姓有過在予(我)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主謂倒置,平定天下的胸懷多么寬廣)凡所以(…的原因)貴(認為…貴,,尊重)士君子者以(因為)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壽宮,睹長年(adj作n,老人)負薪(背著柴火)而有饑色,公悲(悲憫)之,喟然(嘆氣的樣子)嘆曰:“令吏養(贍養)之。”晏子曰:“臣聞之,樂賢而哀不肖(不幸),守國之本也。今君愛(憐惜)老而恩無不逮(達到),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見賢以(而,表順承)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不室者,論(評定、判定)而供秩(供養、安置)焉。”景公曰:“諾。”于是老弱有養,鰥寡有室。

    晉平公春筑臺,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貴德而務施(猶言樂善好施),緩刑辟(刑法,刑律)而趨民時(猶農時)。今春筑臺,是奪民時也。豈所以(用來…的)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罷臺役。

    (節選自《說苑·貴德》)

    翻譯:

    武王打敗了商朝,召見姜太公,問他:“該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辦?”

    現在我請求找來老弱而沒有人養活、喪妻喪夫卻沒有房屋的人,評定之后安置他們。

    參考譯文

    圣明的帝王對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對待嬰兒一樣!饑餓時就給他飯吃,寒冷時就給他衣穿,扶持他調養他,撫育他使他成長,總怕他不能長大。

    魏武侯渡西河順流而下,渡了一半,回頭對吳起說:“河山這樣險固,真壯美啊,這是魏國最寶貴的!”吳起回答說:“國家依靠的是德政而不是險要的地形。從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大澤,不講求道德仁義,大禹就消滅了他們。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黃河、濟水,右有長華山,伊闕山在他南邊,羊腸之險在他北邊,執政而不講仁愛,商湯就放逐了他。由此看來,國家依靠的是德政而不是險要的地形。假若君王您不施德政,那么現在船上的這些人都會變成您的敵人。”魏武候說:“講得好。”

    周武王戰勝了殷紂王,召見姜太公并問他道:“將怎么對待殷商的官員和民眾呢?'美太公回答說:“我聽說春歡那個人,就兼及他房上的烏鴉;憎根那個人,就連他房外的籬笆也厭惡。全部殺掉那些敵人,不要讓他們留下殘余,怎么樣?”武王說:“不行。”美太公退出,邵公進來,武王問他:“怎么對待殷商臣民?”邵公回答說:“有罪的殺掉他,無罪的留他一條活命,怎么樣?”武王說:“不行。”邵公退出,周公進來,武王問他:“拿殷商臣民怎么辦?”周公說:“讓他們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種自已的土地,對舊人新人一視同仁,親近仁德的人,老百姓有了罪過,都是我一人的責任。”武王說:“胸懷真寬廣啊,天下能夠平定了。”大凡君王之所以能尊重賢士,是由于他們講仁義有德行啊。

    齊景公在壽宮游玩,看見有老年人背著柴并面有饑色,齊景公為他們感到悲傷,他長嘆一聲說:“命令官府供養他們。”晏子說:“我聽說,喜愛有才德的人而哀憐不才的人,這是守國的根本。現在大王哀憐老人并且恩惠無所不及,這是治國的根本。”齊景公面帶喜色地笑了。晏子說:“圣明的帝王見到賢人就喜歡他們,見到不才的人就哀憐他們。現在我請求找來沒人供養的年老病弱之人,沒有家室的喪妻喪夫之人,評定等級后供給他們物品。”齊景公說:“可以。”于是,年老病弱的人都由國家供養,鰥夫寡婦都有了安身之處。

    晉平公在春季修筑亭臺,叔向說:“不行。古代的圣王注重德政并極力施行,寬緩刑罰并遵循百姓的時節。現在春季修筑亭臺,這就是耽誤農時。怎能用來穩定天命安撫百姓,被后世之人稱譽自己不愧為國君呢?”晉平公說:“好。”于是就停止了修筑亭臺的勞役。(選自《晉書·王恭傳》,有刪節)

    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高考Ⅰ卷

    (山東湖北 江蘇 河北 廣東 湖南 福建)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使強大)宗室以鎮天下,故( 所以 )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 即使 )童孺皆為王(封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語氣和緩)問群臣:“遍封宗子(皇族子弟)于(對于)天下利乎(嗎 )? ”封德彝對曰:“上皇敦睦(親善厚待)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高),多給力役,恐非(這恐怕不能)示(顯示)天下以至公(很公正)也。”上曰:“然(正確,表肯定 )。朕為天子,所以(用來  )養百姓也,豈可(  怎么可以)勞(使勞苦 )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爵位名稱 ),惟( 只有)有功者數人不降。上與群臣論止盜( 平息盜賊 )。或(有人)請重法(嚴格的法令)以禁之,上哂(笑)之曰:“民之所以(原因)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沒有時間)顧(顧及)廉恥耳(罷了)。朕當去奢省費(捐棄奢華,減少費用),輕搖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哪里要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后,海內升平(天下太平 ),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語氣詞,不翻譯)。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用政道詢問,狀后)。對曰:“隋主好自專庶務(把持所有事務),不任(信任重用)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沒有敢違抗的,賓前)。以(憑借)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天下事),借(即使)使得失相半,乖謬(犯的錯誤)已多,下諛上蔽(被下面阿諛奉承所蒙蔽),不亡何待(不亡國還等什么)!陛下誠(如果)能謹(謹慎)擇群臣而分任以事(將政事分別交付給他們,狀后),高拱穆清(自己安坐在朝廷)而考(考查)其成敗,以施刑賞(施以刑法或者賞賜),何憂不治!”上善(以之為善)其言,擢(擢升)為侍御史。上患(擔心)吏多受賕(接受賄賂),密使左右(身邊近臣)試賂(賄賂)之。有司(官員)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的確)當(應當)死。但陛下使人遺(送)之而受,乃(這是,表判斷)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用道德加以誘導),齊之以禮(以禮教來整齊民心)。”上悅,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當面順從我),儻(如果)每事皆然(這樣做),何憂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直言 )。”裴矩任(佞臣  )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討厭  )聞其過則忠化為佞( 諂諛 奸佞),君樂聞直言( 直言勸諫 )則化為忠。是知君者表( 如同測影的表 )也,臣者景(影子)也,表動則景隨矣( 表一動則影子隨之而動)。

    參考譯文

    唐高祖顯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這一天,唐太宗在東宮顯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達數十人。為此,太宗語氣和緩地征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親善厚待皇親國戚,大肆分封宗室,自東西漢以來都沒有如此之多。封給的爵位既高,又多賜給勞力仆役,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大公無私吧!”太宗說:“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為了養護百姓,怎么可以勞頓百姓來養護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將宗室郡王降格為縣公,只有功勛卓著的幾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討論如何平息盜賊。有人請求用嚴格的法令來禁止,太宗面含嘲笑著說:“百姓之所以成為盜賊,是因為賦稅勞役繁重,官吏貪污,民眾饑寒切身,所以才不顧廉恥的。朕應當捐棄奢華,減少費用,輕徭薄賦,任用清廉的官員,讓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盜賊了,哪里需要用重法!”這樣過了幾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外面的大門都不用關閉,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擔心治安問題。太宗聽說了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的名聲,召見他詢問政道,張玄素答道:“隋主喜歡自己把持所有事務,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懼,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沒有敢違抗的。以一人的智慧決定天下事,即使能夠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錯誤也已經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諛奉承所蒙蔽,不亡國還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夠謹慎地選擇群臣,將政事分別交付給他們,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敗而施以刑法或者賞賜,如果能夠這樣,何必擔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將他升為侍御史。太宗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便秘密安排身邊的人去試探他們。有一個刑部的司門令史收受絹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殺掉他。民部尚書裴矩勸諫道:“當官的接受賄賂,罪的確應當處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門去讓其接受,這是有意引人觸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謂'用道德加以誘導,以禮教來整齊民心’的古訓。”太宗聽了很高興,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員,對他們說:“裴矩能夠做到在位敢于力爭,并不一味地順從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這樣做,國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馬光曰:古人說過:君主賢明則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則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變化。君主討厭聽人揭短,則大臣的忠誠便轉化為諂諛;君主樂意聽到直言勸諫,則諂諛又會轉化成忠誠。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測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動則影子隨之而動。



    07

    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文言文挖空答案

    九月,契丹大舉入寇( 侵略 )。時以(因為  )虜寇(敵寇  )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 方法謀略 ),王欽若臨江人,請幸( 巡幸 )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帝以(因此  )問寇準,準曰:“不知誰為陛下畫(謀劃  )此二策?”帝曰:“卿姑( 姑且 )斷其可否,勿問其人也。”準曰:“臣欲得獻策之人,斬以釁鼓( 把他的血涂在鼓上 ),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 神明威武 ),將臣協和(團結和諧  ),若( 如果 )大駕親征,敵當(應當  )自遁( 逃跑 );不然( 不這樣 ),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使敵人疲勞 通假字,勞 )其師,勞佚( 疲勞和安逸 )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 為什么 )棄廟社( 宗廟社稷 ),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潰,敵乘勝深入,天下可復保耶?”帝意乃( 就 )決,因( 于是 )問準曰:“今虜騎馳突(快跑猛沖  ),而天雄軍實為重鎮,萬一陷沒,則河朔( 黃河以北 )皆虜境也。孰( 誰 )可為守?”準以王欽若薦,且曰:“宜(  應該)速召面諭( 當面曉諭 ),授敕(授予詔令  )俾bǐ( 讓 )行。”欽若至,未及( 沒有 來得及)有言,準遽( 急忙 )曰:“主上( 皇上 )親征,非臣子辭難( 躲避危險辭難 )之日,參政為國柄臣( 國家的掌權之臣 ),當體此意。”欽若驚懼不敢辭。閏月乙亥,以(讓  )參知政事王欽若判(兼任  )天雄軍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緒同其母蕭氏遣(派遣  )其統軍順國王蕭撻覽攻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之,斬偏將,獲其輜重(軍用物資  )。又攻北平砦zhài及保州,復為州砦兵所(  為 ┄所表被動)敗。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合眾(聚集兵眾  )攻定州,宋兵拒(抵抗  )于唐河( 狀后,在唐河抵抗 ),擊其游騎。契丹遂(于是  )駐兵陽城淀,號二十萬,每縱(縱使 )游騎剽掠( 搶劫掠奪),小( 稍稍 )不利輒(就  )引去,徜徉( 來回游蕩 )無斗志。是時( 這時 ),故將王繼忠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為( 認為 )然( 正確 ),遣李興議和。帝曰:“朕豈( 難道 )欲窮( 濫用武力 )兵,惟( 只是 )思息戰( 停止戰爭 )。如( 如果 )許通和( 溝通議和 ),即( 立即 )當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詣(去往  )契丹軍。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韓杞持書與曹利用俱( 一起 )來,請盟。利用言契丹欲得關南地。帝曰:“所言歸地事極無名,若(  如果)必邀求,朕當決戰!若(如果  )欲貨財(貨物錢財  ),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先例  ),宜(應當  )許之。”契丹猶覬(覬覦  )關南,遣其監門衛大將軍姚東之持書復議,帝不許而去。利用竟以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成約而還。

    參考譯文

    九月,契丹大規模地入侵宋朝。當時因為敵寇深入宋境,朝廷內外震動驚駭。宋真宗召集群臣詢問應對的方法謀略,王欽若是臨江人,請求皇帝前往金陵;陳堯叟是閬州人,請求皇帝前往成都。皇帝因此詢問寇準,寇準說:“我不知道是誰替陛下謀劃的這兩個計策呢?”皇帝說:“你姑且判斷這兩個計策是否可行,不要問出計策的人是誰。”寇準說:“臣想要抓住提出計策的人,殺了他把他的血涂在鼓上,然后北伐!如今陛下神明威武,武將文臣團結和諧,如果您親自領兵出征,敵人應當自行逃跑;如果不這樣做,那就出奇兵來打亂敵人的計劃,堅守陣地來使敵人困乏疲憊,從疲勞和安逸的敵我形勢來看,我們有必勝的把握。為什么要拋棄宗廟社稷,想要到楚、蜀之地呢,問題在于人心潰散,敵人趁著勝利的形勢深入宋境,天下還能夠保得住嗎?”皇帝的心意就決定了,于是詢問寇準說:“現在敵人的騎兵快跑猛沖,而天雄軍實際是重鎮,萬一被攻陷,那么黃河以北的地區都成為敵人的地域了。誰能夠擔任守將?”寇準舉薦王欽若,并且說:“應該快速召見他當面曉諭,授予詔令讓他前去。”王欽若到了之后,還沒來得及說話,寇準急忙說:“皇上親自領兵出征,現在不是臣子躲避危險辭難的時候,參政是國家的掌權之臣,應當體察這個意思。”王欽若驚慌恐懼不敢推辭。閏月乙亥,(皇上)讓參知政事王欽若兼任天雄軍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緒和他的母親蕭氏派遣遼統軍順國王蕭撻覽,攻打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遼軍,斬殺遼軍副使,俘獲了遼軍軍用物資。遼軍又攻打北平砦及保州,又被州砦兵打敗。蕭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親聚集兵眾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擊遼軍游騎。契丹于是在陽城淀駐守軍隊,號稱二十萬,常常縱使游動騎兵搶劫掠奪,稍稍失利就撤退,來回游蕩沒有斗志。這時,降遼舊將王繼忠對契丹進言議和的好處,契丹表示認同,派遣李興議和。皇帝說:“我難道想要濫用武力嗎,只想著停止戰爭。如果答應溝通議和,立即派遣使者去往契丹軍中。”冬十月,派遣曹利用到達契丹軍營議和。十二月庚辰,契丹使者韓杞持書與曹利用一起來到澶州,請求訂立盟約。曹利用進言契丹想要得到關南土地。皇帝說:“遼所說的歸還土地的事極其沒有理由,如果一定求取,我一定決戰!如果想要貨物錢財,漢朝曾賜給匈奴單于玉帛,有先例,應當答應他們。”契丹還覬覦關南,派遣遼監門衛大將軍姚東之持書復議,皇帝沒有答應他,他就離開了。曹利用最終用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匹絹定成盟約回來了。



    08

    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文言文挖空答案 

    戴胄忠清公直(忠誠清廉公正耿直),擢(提拔)為大理少卿(掌刑獄案件審理相當于現代的最高法院)。上以選人多訴冒資蔭(偽造資歷),敕令(下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不久),有詐冒(偽造資歷)空營(未自首)者,上欲殺之。胄奏(上奏)據法應流(流放),上怒曰:“卿欲守法(遵守法律),而使朕(皇帝自稱)失信乎?”對(臣子對皇上的回答)曰:“敕者(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法律)國家所以(用來)布(公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對皇帝的尊稱)忿(痛恨)選人之(主謂間取獨)多詐,故欲殺之,而既(已經)知(知道)其不可,復斷之以法(以法斷之:依法裁斷),此乃(是)忍小憤而存(保持)大信也。”上曰:“卿(對臣子尊稱)能執法,朕復何憂?”胄前后(多次)犯顏(冒犯皇上)執法,言如涌泉,上皆從(聽從)之,天下無冤獄(案件)。

    鄶令裴仁軌私役(役使)門夫,上怒,欲斬之。殿中侍御史長安李乾祜諫(進諫)曰:“法者,陛下下所與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獨有也。今仁軌坐(犯罪)輕罪而抵極刑(判處死刑),臣恐(擔心)人無所措手足(不知所從)。”上悅,免仁軌死,以乾祜為(使…擔任)侍御史。

    上謂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曰:“朕以(認為)死刑至重(極為重大),故(所以)令(下令)三覆奏(三次回奏),蓋(發語詞,不譯)欲思之詳熟(深思熟慮)故(緣故)也。而有司(負責的官吏)須臾(片刻)之間,三覆已論;又(另外),古刑人(處決犯人),君為之徹樂減膳(撤掉音樂演奏,減少膳食)。朕庭(宮庭)無常設之樂,然常為(因為)之不啖(吃)酒肉;又,百司(百官)斷獄,唯(只)據(依據)律文,雖(即使)情在可矜(同情),而不敢違法,其間豈能盡無冤乎(哪里…呢,表反問)?丁亥(貞觀五年十二月丁亥日),制(下詔):“決(判決)死因者(死刑犯),二日中五覆奏(五次回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主管膳食的)勿進酒肉,內教坊及太常不舉樂(奏樂)。皆今門下(門下省)覆視(督察),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記下情況)以聞(上報朝廷)。”由是(因此)全活(保全性命)甚眾。其五覆奏者以(在)決(處決)前一二日,至(到)決日又三覆奏。惟(只有)犯惡逆者(犯惡逆罪,十惡之一)一覆奏而已。

    上嘗(曾經)與侍臣論(討論)獄。魏征曰:“煬帝時嘗有盜發,帝令於士澄捕(逮捕)之,少(稍微)涉(牽連)疑似,皆拷訊(拷打審訊)取服(迫使服罪),凡(共)二千余人,帝悉(都)令斬之。大理丞張元濟怪(奇怪)其多,試尋(查究)其狀(罪狀),內五人嘗為盜,余皆平民,意(考慮)不敢執(堅持公道)奏,盡殺之。”上曰:“此豈(哪里)唯(只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你們)宜(應該)戒(借鑒)之。”(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參考譯文 

    皇上(唐太宗)認為兵部郎中戴胄忠誠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皇上認為舉薦入選的官吏中,多有偽造資歷者,下令這些人坦白自首,不自首的就處死。不久,有個偽造資歷而未自首的人(被發現了),皇上要處死他。戴胄上奏說:“依照法律,(這個人)應當被流放。”皇上大怒:“你只管遵守法律,卻讓我失信于天下嗎?”戴胄回答道:“皇上的命令多出于一時的喜怒,而法律則是國家用來公布于眾,取大信于民眾的根據。皇上痛恨選拔的人當中有偽造資歷的行為,所以要殺他們。皇上已經知道不能這樣,再交由法律裁決,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說:“你擅于依法辦事,我還有什么值得擔憂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嚴格執法,爭辯的言論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決斷。天下就沒有了冤案。

    鄶縣縣令裴仁軌私自役使門夫,皇上(唐太宗)大怒,想要斬首裴仁軌。殿中侍御史長安李乾祜上諫言:“法律是陛下和百姓們共同遵守的,不是您一個人獨有的。現在縣令裴仁軌犯輕罪卻判處死刑,我擔心天下人以后會不知所從。”皇上(唐太宗)龍顏大悅,免除裴仁軌死刑,任命乾祜為侍御史。

    皇上對近侍大臣說:“我認為死刑極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慮的緣故。可是負責的官吏在片刻之間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處決犯人,君主為此撤掉音樂演奏,減少膳食。我的宮庭里沒有常設的音樂,然而常常為此而不吃酒肉,只是沒有制定法令。再者,百官斷案,只依據法律條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違法,這當中怎能完全沒有冤枉的呢?”(貞觀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詔:“判決死刑犯,二天之內要五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許上酒肉,內教坊和太常寺不許奏樂。(這些規定)都由門下省督察。有依據法律應當處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記下情況上報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處決前一二天(兩次回奏),到處決當天還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惡逆罪(惡逆是十惡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  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討論訴訟案件,魏征說:“隋煬帝時曾發生盜竊案,隋煬帝命令于士澄逮捕竊賊,稍微牽連是非難斷的,全都拷打審訊迫使服罪,總共二千多人,隋煬帝下令全部處斬。大理寺丞張元濟奇怪竊賊如此之多,試著查究他們的罪狀,(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盜賊,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張元濟)最終沒敢堅持(公道)奏報(真相),把所有人都殺掉了。”皇上說:“這豈只是隋煬帝無道,那些大臣也沒有盡忠。君臣全都這樣,怎么能夠不滅亡!你們應該以此為鑒戒!”



    09

    2020高考全國Ⅰ卷文言文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①于是,就②總是,常常③專擅,獨斷專行)能語其要。嘉祐二年,試(于)禮部(狀語后置句)。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項事務的官員,又可轉指科舉的主試官,文中指后者)歐陽修驚喜,殿試(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選舉行,由皇帝主持)中乙科。后以(用)書見(謁見)修,修語(告訴)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使之)出一頭地。” 洵卒,贈光祿丞。既(之后)除喪(守喪期滿,脫除喪服),還朝,以(憑借……身份)判官告院(任職)。

    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新政日(一天天地)下,軾于其間,每因(憑借)法以便(使……便利)民,民賴(之)以安。徙(調任)知密州。司農(是官名,又稱為大司農,主要掌管農桑,倉儲、租稅等相關事務)行手實法,不時(按時)施行者以違制(詔令)論(論罪)。(附:詔、制、敕的區別:只有一點就是圣旨因具體的內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詞所表達內容不同:1.“詔曰”是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2.“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達皇恩浩蕩時,都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制曰”只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達于普通百姓。3.“敕曰”有告誡的意識。皇帝在給官員加官進爵的時,告誡官員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不要驕傲自滿,恃寵而驕。)

    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①跪坐②座位 ③因犯……罪或錯誤 又:入罪,定罪 ④因為 ⑤訴訟時在法官面前對質),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是擅造律也(判斷句)。”提舉官驚曰:“公姑徐之。”未幾(不久),朝廷知法害民,罷之。

    元佑元年,軾以(憑借……身份)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賜銀緋(銀印紅綬),遷(升任)中書舍人,三年權知(代掌某官職。權:①秤,秤錘又:秤量 又:衡量②權勢,權利 ③權變,靈活 ④權且,暫且 又:暫代官職)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①閉口不說話 引:關閉 ②因冷而哆嗦)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之)得盡技(使技盡,充分發揮)巡鋪(①宋代貢院內設巡鋪所,糾察舉人應試時是否遵守場規、有無舞弊情事。  ②防盜防火的哨所)內侍每(①每一,每個 又:每次,每逢②常常 ③雖然)摧辱舉子且持暖昧(模糊)單詞(單一言辭)誣(之)以(之)為罪軾盡奏逐之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指官處在重要的位置,當軸者則指身居顯赫職位的當權官員)者所恨(被動句)。軾恐不見(①表被動②放在動詞前,表對自己怎么樣,譯作“我”,賓語前置③通“現”,出現)容(被動句),請外(外調),拜(授予)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發生)。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文書),易米以救饑者。明年(第二年)春,又減價糶(tiào賣。注:糴dí,買)常平米,多作饘(zhān,稠)粥藥劑,遣使挾(帶著)醫分坊(城中的住宅區)治病,活(救活)者甚眾。軾曰:“杭,水陸之會(判斷句),疫死比他處常多。”乃裒(póu①聚集 ②減少 ③bāo衣襟寬大)羨(①希望得到,羨慕②剩余,有余③超過 引泛濫 ④yàn延請,邀請 ⑤yán通“埏,墓道”)緡(mín成串的銅錢)得二千,復發橐(tuó一種口袋 又用口袋裝)中黃金五十兩,以作(建造)病坊,稍(①小 引稍微,略微②逐漸,漸漸地 ③稍食:官吏的俸祿 ④通“梢”,樹枝的末端)畜錢糧待之。徽宗立,更(①改變 ②經過,經歷 ③抵償 ④gèng另,另外 引:再 如:更上一層樓 ⑤更加 ⑥夜里的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三大敖,遂提舉(①提而舉之 ②提拔,薦舉 ③掌管)玉局觀,復朝奉郎。軾自元佑以來,未嘗以歲課(歲課:①漢時,每年從太學中選任官吏的考試。②一年的賦稅。③一年的勞績。課:①試驗,考核 ②督促 又學習或教授 ③征收又賦稅 )乞遷,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軾師父洵為文,既而(不久)得之(寫文章的本領)于天(天賦),嘗自謂:“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他的文章)渾涵(博大深沉)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①鮮魚,活魚 引新鮮,新宰殺的 ②夭折,早死 ③xiǎn少 ④xiàn獻)矣。(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010

    2020高考全國Ⅱ卷文言文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陽曲人。進士及第(應試中選),歷秘書省著作郎。政和間,天下爭言瑞應(瑞征,祥瑞的表現),廷臣輒(就)箋表(上表)賀,徽宗觀所作,稱為奇才。他日,特出制詔三題使具草,立就(寫完),上即草后批:“可中書舍人。”未幾(不久),自秘書少監除(擔任)中書舍人,擢(提拔)御史中丞。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捆綁)以為盜。民訟(告狀,訴冤)諸(之于)府,不勝(承)考掠(拷打 )之慘,遂誣服。安中廉( 訪查,察考)知之,按(追究 )得冤狀,即(立即)出民,抵吏罪。

    時上方(正)鄉(向往,崇信)神仙之事,蔡京引(推薦)方士王仔昔以妖術見,朝臣戚里(外戚)寅(攀附)緣關通(勾結,串通)。安中疏請自今招延(聘請)山林道術之士,當責所屬保任(責任);并言京欺君僭(僭越)上、蠹( 動詞,蛀)國害民數事。上悚然(驚懼狀,形容震驚)納之。已而(不久)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因為)近天寧節,俟(等)過此,當為卿罷京。”京伺(探查)知之,大懼,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懇祈(祈求)。上為遷(官職變動,升遷)安中翰林學士,又遷承旨。宣和元年,拜(授予官職)尚書右丞;三年,為左丞。金人來歸燕,謀帥臣,安中請行。王黼贊于上,授慶遠軍節度使、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遼降將郭藥師同知府事。藥師跋扈(獨斷專行),府事皆專行,安中不能制( 制止,制裁),第( 只管)曲意( 違背本心)奉之,故藥師愈驕。

    靖康初,言者論其締合(結交)王黼、童貫及不幾察(糾察)郭藥師叛命,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又責授朝議大夫、秘書少監、分司南京,隨州居住;又貶單州團練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內徙道州,尋(不久)放自便。紹興初,復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幾(不久)卒,年五十九。

    安中為文(寫文章)豐潤敏拔,尤工(擅長)四六之制(體)。徽宗嘗(曾經)宴(行宴會 )睿謨殿,命安中賦詩百韻以紀(記述)其事。詩成,賞嘆不已,令大書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賜之。其見(被,受到)重如此。

    (節選自《宋史·王安中傳》)



    012

    2020高考全國Ⅲ卷文言文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須鬢皓(白,潔白)白,時人謂之王白須。初除(任命,授予官職)佐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從伯(堂伯)導謂(告訴、對……說)曰:“選官欲以(任命)汝為(擔任)尚書郎,汝幸(有幸)可作諸王佐(輔官)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不值得)計(計較),自當任之于時。至于超遷(越級提拔),是( 這)所不愿。”遂為郎。累(多次)遷(調動官職、升官)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時永嘉太守謝毅,赦后殺郡人周矯,矯從兄球詣(到……去)州訴冤。揚州刺史殷浩遣從事收(拘捕)毅,付( 交付 )廷尉。彪之以球為獄(案件、官司)主,身無王爵,非廷尉所料(處理),不肯受(受理),與州相反復(書信往返 )。穆帝發詔令受之。彪之又上疏執據,時人比之張釋之。時當南郊,簡文帝為撫軍,執政,訪(詢問)彪之應有赦不(通“否”)。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古人對自己的謙稱 )意嘗謂非宜(合適),何者?黎庶( 百姓  )不達( 明白 )其意,將謂(認為)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即使)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無不染。若以( 因為 )之不復入宮,則直侍頓( 困頓 )闕(缺乏),王者宮省空矣。”朝廷從之。及簡文崩( 皇帝、皇后、太后去世),群臣疑惑,未敢立嗣( 繼承人   )。或(有的人)云,宜當須大司馬處分(處理、處置)。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面(當面)咨,必反為所責矣。”于是朝議乃定。及(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沖幼(年幼),令溫依(按照,依據)周公居攝故事( 先例,舊例 )。事已施行,彪之曰:“此異常大事,大司馬必當固(堅決)讓(推辭,辭讓 ),使萬機( 當政者處理的各種重要事務 )停滯,稽(拖延、耽誤)廢(荒廢)山陵(皇帝陵墓),未敢奉令。謹具封還內,請停。”事遂( 于是,就)不行(沒有實行)。加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未拜。疾篤(病重,嚴重),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賜錢三十萬以(用來)營(買)醫藥。太元二年卒(去世),年七十三,即(就)以光祿為贈,謚曰簡。(節選自《晉書·王彪之傳》)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欧美福利久久|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国产第一页浮力影院草草影视 |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不卡 | 2019国产精品青青草原| 在线天堂中文官网| 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乳大丰满中文字幕|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系列|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码| 中文字幕制服国产精品| 西西人体44WWW高清大胆| 国产不卡免费一区二区| 丰满人妻被黑人猛烈进入| 国精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国产不卡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人妻丰满熟AV无码区HD| 日本一道一区二区视频|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免费人动物 |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97午夜理论电影影院| 国产精品第一二三区久久蜜芽| 欧美成人免费做真爱|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麻豆 |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粗壮挺进邻居人妻无码|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图片|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福利免费观看体检区|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狠狠色噜噜狠狠亚洲AV| 日夜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