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叛逆者 大衛·李嘉圖(1772-1823)是19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對經濟學理論和政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也是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 然而,李嘉圖的一生也充滿了矛盾和對比,他既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又是一個失敗的家庭成員,他既是一個幸福的戀人,又是一個悲哀的孤獨者,他既是一個理性的思想家,又是一個感性的作家。 李嘉圖出生在倫敦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他的父親是倫敦證券交易所的一名成功的經紀人。李嘉圖從小就顯示出了對數學和商業的興趣,他在14歲時就跟隨父親進入了股票市場,很快就掌握了交易的技巧和策略。他的父親對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繼承家族的事業和信仰。 然而,李嘉圖卻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對猶太教的教條感到厭倦,他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識和思想,他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他開始閱讀各種書籍,包括哲學、歷史、文學、科學等。 他尤其對經濟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他讀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時,他被其中的理論和見解深深吸引。他覺得經濟學是一門能夠揭示人類社會運行規律的科學,它能夠幫助人們提高生產力、促進貿易、增加財富、改善福利。 李嘉圖不僅滿足于閱讀經濟學著作,他還想要與其他有志于經濟學研究的人士交流和討論。他結識了一些啟蒙思想家,如杰里米·邊沁、詹姆斯·穆勒等,他們對李嘉圖的才華和熱情給予了鼓勵和指導。李嘉圖也開始用筆名在報紙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涉及貨幣、貿易、稅收等經濟問題。 李嘉圖的思想活動和社交圈子引起了他父親的不滿和反對。他父親認為李嘉圖應該專心于股票交易,不要浪費時間在無用的書本和空談上。 他父親更不能容忍李嘉圖對猶太教的背離,當他發現李嘉圖與一位貴格會女孩秘密戀愛時,他勃然大怒,斷絕了與李嘉圖的關系。母親從此之后再也沒有和他說過一句話。 李嘉圖為了追隨自己的心愿,放棄了繼承財產的權力,離開了家庭,與愛人結婚,并最終加入了基督教。 同樣是在愛人和母親之前為難,我們的陸游同志選擇順遂母親的意志,一生活在凄苦哀怨之中,只能說陸游更孝順,李嘉圖更勇敢。 ![]() 02 股神 理想是理想,生活是生活;愛情是愛情,面包是面包。李嘉圖雖然厭倦了股票金錢游戲,卻不得不面臨面包的問題。好在李嘉圖14歲那年開始就跟的父親習得了一身炒股的本領。 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奮,在短短幾年內就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富,使得他能夠過上舒適而自由的生活。他也沒有忘記自己對經濟學的熱愛,他繼續閱讀、寫作、討論,并與其他經濟學家保持聯系。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濟思想,對一些經濟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和解答。 這身本領讓他賺到面包,贏得愛情,追逐理想。李嘉圖在股票市場上最著名的交易是關于滑鐵盧戰役的結果的預測和投資。滑鐵盧戰役是1815年6月18日發生在比利時滑鐵盧附近的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是拿破侖戰爭的最后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的結果對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和經濟格局有著重大的影響,也對倫敦股票市場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果拿破侖勝利,那么法國將繼續統治歐洲,英國將面臨孤立和困境,英國政府債券和英鎊將大幅下跌;如果拿破侖失敗,那么法國將被迫接受和平條約,英國將成為歐洲的領導者,英國政府債券和英鎊將大幅上漲。李嘉圖對這場戰役的結果有著清晰而正確的判斷,他認為拿破侖必敗無疑,他因此大量買入英國政府債券和英鎊,以期待戰爭結束后獲得巨額利潤。然而,在戰爭結束后,李嘉圖卻遇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困難。由于當時通訊技術不發達,滑鐵盧戰役的結果傳到倫敦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有一些人利用假消息來操縱股票市場,他們散布拿破侖勝利的謠言,造成市場恐慌,導致英國政府債券和英鎊暴跌。李嘉圖由于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隨波逐流地拋售自己的持倉,反而逆勢而入購買更多的英國政府債券和英鎊,等待真相揭曉。當真相揭曉后,李嘉圖果然贏得了一筆巨額利潤,據估計超過100萬英鎊(相當于今天的1億美元,7個小目標)。李嘉圖在股票市場上的成功使得他成為了一個富豪和名人,他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時間和資源來從事經濟學研究和寫作。他在41歲時就宣布退休,將自己的財富交給了他的兒子管理。他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他覺得自己已經賺夠了錢,不需要再為了錢而工作;二是他覺得股票市場已經變得越來越復雜和不可預測,不再適合他的風格和理念。他曾經說過:“我認為股票市場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我不愿意把我的財富冒險在那里。”李嘉圖退休后,將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都投入到了經濟學研究和寫作上,他與其他經濟學家保持了密切的聯系和交流,他也不斷地修訂和完善自己的理論和觀點。 李嘉圖自始至終明白錢是工具不是目的,錢是維持我一生熱愛的工具,既沒有憤世嫉俗對金錢不屑一顧,也沒有深墮其中成為金錢的奴隸。 ![]() 03 首席辯手 大衛·李嘉圖除了對愛情尤其的勇敢,對真理也是出奇的執著,面對真理寸步不讓。也因此少不了和其他經濟學家進行辯論,其中最出名的是和馬爾薩斯以及馬克思的辯論。 李嘉圖vs馬克思 李嘉圖與馬克思辯論的背景是19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和社會變革。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飛躍和財富的增長,但也帶來了階級分化和社會矛盾。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日益激化,導致了一系列的罷工、暴動和革命。 李嘉圖是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了亞當·斯密等人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主張自由貿易、反對政府干預、支持進步稅制等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 他認為,市場機制能夠有效地調節經濟活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促進社會福利的最大化。他用勞動價值論來解釋商品交換、收入分配、國際貿易等經濟問題,他用收益遞減定律來解釋地租、利潤和經濟增長等經濟問題,他用比較優勢論來支持自由貿易的主張。 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他受到了黑格爾等人的辯證法思想和法國社會主義者等人的批判精神的影響,主張階級斗爭、反對資本主義、支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等革命性的政治理念。 他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剝削和壓迫的制度,它導致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以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他用勞動價值論來揭示商品交換、剩余價值、資本積累等經濟問題,他用利潤率下降理論來預言資本主義危機和崩潰等經濟問題,他用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社會形態和階級斗爭等社會問題。 辯論的過程 李嘉圖與馬克思辯論并不是直接進行的,而是通過書面形式進行的。李嘉圖在1817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論政治經濟學及稅收原理》,這本書被廣泛地閱讀和評論,也引起了馬克思的注意和興趣。 馬克思在1840年代開始對李嘉圖的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他在1857年至1863年期間寫了一系列的手稿,這些手稿后來被整理出版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剩余價值理論》等著作。 馬克思在1867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資本論》第一卷,這本書是對李嘉圖理論的全面的批判和超越,也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全面的揭露和否定。 李嘉圖與馬克思辯論的主要內容是關于勞動價值論、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等問題。他們在這些問題上有著共同點和分歧點,他們既相互借鑒和吸收,又相互批判和反駁。 以下是他們辯論的一些要點: 勞動價值論:李嘉圖和馬克思都認同勞動價值論,即商品的價值取決于生產它所需要的勞動量。 但是,他們對勞動價值論的理解和運用有所不同。 李嘉圖用勞動價值論來解釋商品交換、收入分配、國際貿易等問題,他認為勞動價值決定了商品的自然價格或長期均衡價格,而市場價格則由供求關系決定,市場價格總是圍繞自然價格上下波動。 馬克思用勞動價值論來揭示商品交換、剩余價值、資本積累等問題,他認為勞動價值決定了商品的生產價格或生產成本,而市場價格則由競爭關系決定,市場價格總是偏離生產價格而形成平均利潤率。 李嘉圖認為勞動價值是一個客觀的、不變的、可度量的量,而馬克思認為勞動價值是一個社會的、歷史的、可變的、不可度量的量。 收入分配:李嘉圖和馬克思都認為收入分配是由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所提供的勞動量來決定的。 但是,他們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因素和變化趨勢有所不同。李嘉圖認為收入分配是由土地生產力差異、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等因素來決定的,他認為在長期均衡狀態下,地租會不斷上升,工資會維持在維持生活所需的最低水平,利潤會不斷下降。 馬克思認為收入分配是由剩余價值、資本積累和階級斗爭等因素來決定的,他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剩余價值會不斷增加,工資會被壓低到維持生存所需的最低水平,利潤會被轉化為利息、商業利潤、地租等形式。 李嘉圖認為收入分配是一個自然而公平的過程,而馬克思認為收入分配是一個人為而不公平的過程。 經濟增長:李嘉圖和馬克思都認為經濟增長是由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所驅動的過程。 但是,他們對經濟增長的可能性和前景有所不同。李嘉圖認為經濟增長是一個有限的、緩慢的、不平衡的過程,他認為經濟增長受到土地收益遞減和利潤率下降等因素的制約,他認為經濟增長會導致不同部門和國家之間的差距加大。 馬克思認為經濟增長是一個無限的、快速的、危機的過程,他認為經濟增長受到剩余價值、資本積累和階級斗爭等因素的推動,他認為經濟增長會導致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和外在沖突。 李嘉圖認為經濟增長是一個可持續的、穩定的、和平的過程,而馬克思認為經濟增長是一個不可持續的、動蕩的、革命的過程。 李嘉圖vs馬爾薩斯李嘉圖與馬爾薩斯辯論是19世紀經濟學史上最著名的辯論之一,它涉及了經濟增長、收入分配、人口問題、貿易政策等一系列重要的經濟問題,它也展示了兩種不同的經濟思想和方法,即古典經濟學和馬爾薩斯主義。辯論的背景李嘉圖與馬爾薩斯辯論的背景是19世紀初期英國的工業革命和社會變革。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日益激化,導致了一系列的罷工、暴動和革命。同時,英國也面臨著外部的挑戰和競爭,如拿破侖戰爭、美國獨立戰爭、印度殖民地的反抗等。這些內外部的壓力促使英國政府采取了一些有爭議的經濟政策,如玉米法、貿易保護主義、金本位制等。李嘉圖和馬爾薩斯都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成長和思考的。他們都受到了亞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的影響,他們都認同自由市場、自由貿易、自由競爭等自由主義的經濟原則,他們都用勞動價值論來解釋商品價值和收入分配,他們都關注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然而,他們也有著不同的出身、經歷、立場和觀點。李嘉圖出生在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他在14歲時就跟隨父親進入了股票市場,很快就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富,使得他能夠過上舒適而自由的生活。李嘉圖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他主張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支持進步稅制等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他認為,市場機制能夠有效地調節經濟活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促進社會福利的最大化。馬爾薩斯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在劍橋大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成為了一名牧師。他在1798年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著作《人口論》,這本書引起了轟動和爭議,也使得他成為了一個知名的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是一個保守主義者,他主張限制貿易、支持保護主義、反對進步稅制等保守主義的經濟政策。他認為,人口增長是導致貧困和不幸的根本原因,他建議采取一些措施來抑制人口增長,如延遲結婚、節制生育、鼓勵移民等。李嘉圖與馬爾薩斯辯論主要圍繞著以下幾個問題:經濟增長的可能性和前景:李嘉圖認為經濟增長是一個有限的、緩慢的、不平衡的過程,他認為經濟增長受到土地收益遞減和利潤率下降等因素的制約,他認為經濟增長會導致不同部門和國家之間的差距加大。馬爾薩斯認為經濟增長是一個無限的、快速的、危機的過程,他認為經濟增長受到人口增長和需求不足等因素的阻礙,他認為經濟增長會導致貧富分化和社會動蕩。收入分配的影響因素和變化趨勢:李嘉圖認為收入分配是由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所提供的勞動量來決定的,他認為在長期均衡狀態下,地租會不斷上升,工資會維持在維持生活所需的最低水平,利潤會不斷下降。馬爾薩斯認為收入分配是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的,他認為在短期波動狀態下,地租、工資和利潤都會隨著市場價格而上下波動。人口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李嘉圖認為人口問題是一個次要的問題,他認為人口增長會隨著經濟發展而自然調節,他認為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有正面的作用,如提供勞動力、創造需求等。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他認為人口增長會超過經濟發展而造成失衡,他認為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有負面的作用,如消耗資源、降低生活水平等。貿易政策的選擇和效果:李嘉圖主張自由貿易,他認為自由貿易能夠促進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社會福利。他用比較優勢論來支持自由貿易的主張。馬爾薩斯支持保護主義,他認為保護主義能夠保護國內產業和就業,從而增加國內需求和收入。他用有效需求論來支持保護主義的主張。 ![]() 04 李嘉圖理論 李嘉圖的經濟思想是在古典經濟學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繼承了亞當·斯密等人的一些觀點,也對一些觀點進行了修正或批判。他的經濟思想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勞動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是李嘉圖的核心理論之一,它是對亞當·斯密的勞動命令價值論的發展和完善。李嘉圖認為,商品的價值取決于生產它所需要的勞動量,或者說,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決定的。 他區分了商品的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前者是由生產成本(主要是勞動成本)決定的長期均衡價格,后者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短期波動價格。他認為,自然價格是市場價格的中心或引力,市場價格總是圍繞自然價格上下波動,而自然價格又取決于勞動價值。 李嘉圖用勞動價值論來解釋商品交換、收入分配、國際貿易等經濟問題。他認為,商品交換是基于勞動價值相等的原則進行的,即交換雙方所得到的商品所包含的勞動量是相同的。 他認為,收入分配是由勞動價值決定的,即社會總收入(或總產品)被按照各種生產要素(即土地、勞動、資本)所提供的勞動量來分配。他認為,國際貿易是基于比較優勢的原則進行的,即各國應該專門生產那些具有相對低勞動成本(或高勞動生產率)的商品,并通過貿易來互換那些具有相對高勞動成本(或低勞動生產率)的商品。 比較優勢論 比較優勢論是李嘉圖對國際貿易理論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如果說亞當斯是市場理論的奠基者,那么李嘉圖就是國際貿易理論的奠基者。李嘉圖認為,國際貿易不僅取決于各國在生產某種商品時所具有的絕對優勢(即絕對低成本或高效率),更取決于各國在生產不同商品時所具有的比較優勢(即相對低成本或高效率)。 他用一個著名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假設英國在生產布和酒時都比葡萄牙有絕對優勢,但英國在生產布時比葡萄牙有更大的絕對優勢,也就是說,英國在生產布時的比較優勢更大。那么,英國應該專門生產布,而葡萄牙應該專門生產酒,然后通過貿易來互換。這樣,兩國都能夠節省勞動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消費量,實現互利互惠。李嘉圖用勞動價值論來證明了這一點,他認為,只要兩國在生產不同商品時的勞動成本比例不同,就存在著比較優勢和貿易的可能性。 李嘉圖用比較優勢論來支持自由貿易的主張,他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壁壘或保護主義政策。他認為,自由貿易能夠使各國按照自己的比較優勢來分工和專業化,從而提高各國的總體福利。 他認為,貿易壁壘或保護主義政策會扭曲各國的比較優勢,從而降低各國的總體福利。他特別批判了當時英國實行的玉米法,即對進口糧食征收高額關稅的政策。他認為,玉米法不僅提高了糧食價格,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而且降低了工資水平,減少了利潤率,阻礙了工業化和經濟增長。 收益遞減定律 收益遞減定律是李嘉圖對生產理論做出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它是對亞當·斯密的生產函數分析的補充和完善。李嘉圖認為,在農業生產中,土地是一種固定的生產要素,而勞動和資本是可變的生產要素。當勞動和資本在土地上投入增加時,土地的邊際生產力會逐漸下降,也就是說,每增加一單位的勞動或資本所能增加的產量會逐漸減少。這就是收益遞減定律。 李嘉圖用收益遞減定律來解釋地租、利潤和經濟增長等經濟問題。他認為,地租是由土地的相對稀缺性決定的,即土地的供給量固定而需求量增加時所形成的剩余收入。他認為,利潤是由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所獲得的報酬,它取決于工資水平和商品價格之間的差額。他認為,經濟增長是由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所驅動的過程,它受到土地收益遞減和利潤率下降等因素的制約。 地租理論 地租理論是李嘉圖對分配理論做出的最突出的貢獻之一,它是對亞當·斯密的分配理論的修正和發展。 李嘉圖認為,在一個三部門(即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經濟中,社會總收入(或總產品)被分配給三種生產要素(即土地、勞動和資本)的所有者,即地主、工人和資本家。他認為,地主獲得地租,工人獲得工資,資本家獲得利潤。他認為,地租、工資和利潤之間存在著一種負和的關系,即一方的增加必然導致另一方或兩方的減少。 李嘉圖用地租理論來分析收入分配的決定因素和變化趨勢。他認為,地租的決定因素是土地的生產力差異,即不同質量或位置的土地所能產出的產品數量的差異。他認為,工資的決定因素是勞動的供求關系,即工人的人口數量和商品價格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利潤的決定因素是剩余價值,即商品價格和生產成本(主要是工資)之間的差額。他認為,在長期均衡狀態下,地租會不斷上升,工資會維持在維持生活所需的最低水平,利潤會不斷下降。 ![]() 05 第三章:經濟學之王 李嘉圖的經濟思想對后來的經濟學家有著深刻而廣泛的啟發和影響。他是古典經濟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與亞當·斯密、托馬斯·馬爾薩斯等人共同奠定了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他是新古典經濟學派最重要的先驅之一,他為新古典經濟學提供了一些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 他也是其他各種流派或分支的經濟學家的啟蒙者或靈感來源,如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經濟學、公共財政理論、貨幣理論等。他的一些理論和觀點被后來的經濟學家繼承、發展、批判或改進,從而推動了經濟學的進步和創新。 李嘉圖的經濟思想對社會和政治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他是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導了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支持進步稅制等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他的一些政策主張也被不同的國家和政府采納或參考,從而影響了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和發展。 李嘉圖在1823年去世時,享年51歲。他被埋葬在英格蘭格洛斯特郡的蓋特科姆公園。他留下了一個幸福而美滿的家庭,他有三個兒子和四個女兒。他也留下了一個偉大而不朽的名聲,他被認為是古典經濟學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對經濟學理論和政策方面有著深遠而廣泛的影響。他是當之無愧的“經濟學之王” 搞懂經濟學,順勢而為之 來者可追,往者可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