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古都控,《長安三萬里》全國上映的第一天,在IMAX最好位置觀影,是我致敬長安的態度。 進場時沒有發3D眼鏡,還專門問了工作人員,確認是2D電影,隱隱感到了什么,后來復盤,恍然大悟,那是滿滿砸向我的極致意境,2D就足以讓人神往的風光,大飽眼福!再次為中國文化的形意雙絕拍手稱絕! 追光誠不欺我,三個小時里,又哭又笑、又燃又悲、又滿足又遺憾,體驗感拉滿。追光動畫上大分!《長安三萬里》封神!封神好嗎! ![]() 故事的主線是高適的回憶敘事,監軍太監程公公夜入劍拔弩張的軍營,聽高適陳述與李白的過往。按歷史記載看,李白高適的相識大概是在他們40多歲的時候,而且是33歲的杜甫攢的局,這部劇的設置是20歲時兩人就萍水相逢了,而杜甫那時候還是一個小孩子。 一個故事,把邏輯主線交代清楚,而且符合歷史的大脈絡就是優秀的故事,所以不用糾結,畢竟歷史的記載也可能是有出入的,所以這里就以電影的敘述脈絡為主來討論。 先說人物形象設計,小短腿的造型可能不太符合現在很多人的審美,只能說主創是真的走心,但凡認真逛過國博和陜博的人都能看出來,電影里不論人物還是馬匹都是以唐俑形象為基礎建模的,而且我還仔細端詳了衣服的紋路質地以及馬匹皮毛的油亮和體型的健碩,這是盛世的大唐才有的“絲滑”,細節拉滿。 二十歲左右的“笨小孩”高適偶遇二十歲的李白,憨實的小古板對上劍眉星目的肆意少年,陽光明媚、野草瘋長,明明是少年意氣,卻隱隱嗅到了即將到來的人生跌宕起伏的酸澀。 初遇時,意氣風發的李白說:“高兄,你我身當如此盛世,當為大鵬。”而后就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出身“低賤”的李白“求職”屢屢碰壁,他在現實中一再掙扎,甚至兩度入贅,最終在玉真公主的舉薦下終于入得朝堂,但終究沒有實現他的政治理想。雖有鯤鵬之志,卻嘗遍了燕雀之艱。 前半段初看似乎略顯平淡,但一琢磨,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在體現盛世大唐“詩天下”的文化自信。有一個場景,李白求官不成,本欲題詩黃鶴樓,然而“自命不凡”的詩仙在看到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時也只能無奈擱筆,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慨。 電影里的李白,是一個“有缺點的”人,李白的“被祛魅”是很多的“李太白粉”不能接受的地方,然而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極度浪漫逍遙之外的李白,有些“荒誕”但是卻真實得可愛。他是一個天生的浪漫主義者,也許就是不拘小節讓他處處碰壁;天真浪漫影響了他的政治成熟度,甚至在晚年還出了個昏招,以十一首詩投誠叛亂的永王李璘,后永王落敗,李白頂上了“從逆”的罪名。 但是最可貴的是他總能活在當下,迅速地接納現實,遇到再大的磨難,他最終都能灑脫應對。電影中李白作《將進酒》的片段是里面的極致高光場景之一,一頭栽進水里,卻直抵銀河九天。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文化DNA被瘋狂躥動,熒幕上星河璀璨、瑰麗恢宏,熒幕前的人已經哭到抽搐。 真的誰懂啊! 鏡頭回到現實,頭發花白的李白垂下眼眸,輕聲重復一遍“與爾同銷萬古愁”,表情落寞,一股巨大的悲涼席卷過來,這是被命運一直敲打到年過半百的李白。 而《將進酒》后高適與李白分離,李白念起《俠客行》:“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高兄,這首詩二十年前我是照著你寫的。” 追光你這樣真的好嗎?王炸一個接一個,又戳。這種男人之間厚重而深沉的友誼真的鯊瘋了。 “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我真的很愛這個李白,短短幾個小時,在他并不完美的詩酒人生里與他同喜同悲,值了。 當然,李白到哪里都是萬眾矚目,但這部電影是以高適作為第一主角,寫的是他眼中的唐朝興衰。 高適是唐朝唯一憑戰功封侯的詩人,爺爺高侃是唐朝名將,但是到了他這代已經一貧如洗。他的設定是小時候的小學渣,遇到李白時候的小結巴。講高適的人生軌跡,電影是結合了一定史實的,只是輕描淡寫了他家境的窘迫,高適的人生里,壯年以前大多數時間都守著落破的梁園,種地釣魚糊口,仕途也沒有走出來。有個戲劇化的片段,他想通過玉真公主舉薦獲得機會,表演了一個槍法,公主卻說“有點兒嚇人”,轉頭對王維青睞有加,高適似乎就是那個總是踩不對點的“有志青年”。 戲劇化的是,他每十年就與李白有一次命定般的重聚,但幾乎每次都是李白大醉一場,高適悄然離去。 相比起李白,高適更像我們普通人,一直努力,卻不一定“被認可”,他羨慕李白的瀟灑不羈,但他清醒地知道他不是李白,所以高適才會說李白“他生在這世間,卻仿佛在這世間之外”。持重的高適甚至對李白的一些“荒唐”選擇報以明確反對的態度。在他自己的人生里,每次有機會他就會去爭取,失敗了又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但就是這個高適,他在十年又十年“未有成就”的時光里,從“不會讀書”到寫出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千古名句。所以,當李白再遇高適時,說他“你心中的錦繡終于開口了。”而他卻覺得“我是個笨拙的人,沒有李白、王維他們才氣縱橫,但我還有武藝在身。”無他,唯勤奮爾。 而我愿意理解為,高適一直都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他說“高家槍,不為舞蹈,為的是上陣殺敵。” 最后的云山城一役,歷史上,那場戰爭他敗,嚴武勝,電影里巧妙撰寫成他用計破吐蕃,為的是一直以來的家國情懷,但是卻把加官進爵的機會讓給了嚴武。這就對應了《俠客行》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妙啊! 同樣的設計,還有李白因“叛亂”入獄的時候,寫詩求助高適,歷史上記載的是高適并沒有幫忙,但是電影里,卻是高適私下求助他和李白曾共同救助的郭子儀幫助李白脫的險。 我愿意接受這個設定。 人生有多少不如意啊?盛世轉衰、現實殘酷,我理解高適所處立場的無奈,但是如果這成為了一個故事,我愿意相信那些戲劇化的改編,那是我們平凡人生里理想的友誼之光啊。 李白&高適 ![]() 整部影片里,高適和李白之間的友誼戳人的地方很多。因為兩個人性格的反差,也造成了一定的戲劇沖突。李白和高適都是滿懷志向卻在最好的年華里報國無門的人,而最讓人唏噓的是他們殊途同歸的命運。 兩個人的命運交纏里,處處充斥著大唐風云變幻的宿命感,人永遠無法脫離身處的時代和歷史環境而獨善其身,就算生性淡泊如王維,也經歷過不得不被“卷入”的無奈。 都說高適是唐朝詩人里政治成就最高的人,但是在古代,年近半百才得以一展抱負的高適已經是偏晚了些,而且也是因為安史之亂的歷史原因,盛世里被晾在一邊的高適才有機會臨危受命。高適在講述時問程公公,覺得人生是否有遺憾,程公公說會,就算戰功顯著,最后也只能被記錄在太監列傳里。所以,高適理解了人生注定會有的缺憾。 純粹的李白就更不用說了,詩名滿天下,卻始終與仕途格格不入,最后因為叛亂罪入獄而又在流放途中被赦免。他在離開白帝城時寫下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重已過萬重山”的千古名句,是的,“輕舟已過萬重山”,縱使不完美,謫仙人也與人生和解了。 高適說得對:“李白是謫仙人,該回天上去,而我們是世間人,在世間盤桓。” 高適說得對:“我們的人生,能有幾個知己。” 這一切,悲喜也好、格格不入也罷,你可能要到一定的年紀,經歷一定的起伏才能深刻理解。而就算到了一定的年紀,你也可以帶著少年的赤誠被詩感動,為文化動容。 忍不住抒了好多個情,但是我很自信地說,沖著咱們中國文化“寫意”的意境,就算劇透了,你去看照樣激動。 “人生譬如朝露,轉瞬即逝。”李白和高適,兩個人性格截然不同,卻一直有相同的堅定,面對如逆旅的人生,總是樂觀求索,就算屢屢碰壁,依然初心不改,并且在這個過程里,為后人留下了很多精神財富。 ![]() 當然,除了主線,好磕的人事還很多,你想想,盛唐時期的長安,萬國朝拜、舉世無雙的繁華,隨處可見的頂流:李白、高適、王昌齡、李龜年、杜甫、王維、孟浩然、賀知章、張旭、岑參密集出現,處處是勝景啊。而且開篇時,少年杜甫就說“寫詩,人人都會啊”,屬于頂級凡爾賽了,但怎么辦?這可是杜甫啊。 還有一些很悲壯的情節,比如有爭議的哥舒翰“投降”安祿山的歷史,也用無奈的現實去做了解釋;高適返回長安時看到的一片狼藉,對比昔日的盛唐光景,巨大的反差又讓人搖頭嗟嘆。這里面我看到了制作團隊滿滿的善意,以及不想以偏概全、非黑即白引導觀眾的嚴謹。 縱然山河破碎,只要文化不滅便有希望。高適說:“只要那些黃鶴樓的詩在,黃鶴樓就在。”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 長安的“形”遺落在歷史的長河里,長安的“神”卻已然永恒。 這部電影也讓我看到了追光動畫的野心。我覺得觀影的年齡層次可以非常廣,對于孩子來說,是一次詩詞盛宴,可以用一種新的方式去學詩、播種文化種子,形成教育閉環;對于成人來說,這就是人生啊! 最后想說的是國漫的崛起,真的是太6了!回憶起小時候被日漫或者歐美動畫電影圍繞的日常,萬萬沒想到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可以看到國漫如此的神來之筆,太激動了!大家一定要去電影院看,支持國漫!這是中國人才看得懂的形意雙絕,而且用動畫的形式講述,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祝國漫越來越好!有更多追光動畫這樣有情懷有底蘊的團隊去壯大國漫,輸出更多的文化,建立更強的文化自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