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8 19:26 這輪“去美元化”進程需要大量的溝通與協調,也需要每個國家都愿意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才能推動全球貨幣體系的整體改革。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1971年,美國時任財政部長康納利這句話展現出的狂妄與傲慢,讓世人印象深刻。數十年來,美國憑借美元霸權在全球肆意收割資產,掠奪財富。 但隨著“苦美元久矣”的國家與人民越來越多,美國的相對實力越來越衰減,擺脫美元的主導地位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選項。在廣大非西方國家,一輪“去美元化”的浪潮正在興起…… 人民幣“救場”阿根廷匯市 在萬里之外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人民幣迅速成為市場的新寵。阿根廷Newsan集團表示:“我們從今年第一季度開始使用人民幣支付貨款。集團在阿根廷國內外都有人民幣賬戶,它在相當程度上確保了我們的貨物供應。” Newsan集團是阿根廷規模最大的電信與家電設備制造商,使用中國設備制造手機、冰箱和洗衣機已有歷史。通常來說,生產這些產品所需的配件需要先從中國等國家運到阿根廷,進行本土化組裝后才能進入市場流通。但是,這種“進口替代”戰略自去年開始愈發難以為繼,因為支付進口所需的美元儲備已經見底。 隨著美聯儲自去年開始不斷加息,阿根廷比索兌美元匯率持續暴跌,眾多的阿根廷企業被逼到生產線難以為繼的地步,普通民眾也感受到一波明顯的“消費降級”。 阿根廷今年2月份通脹環比上升6.6%,過去12個月累計通脹率達到了驚人的102.5%,刷新3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一數字僅次于津巴布韋、黎巴嫩、委內瑞拉和敘利亞。隨之而來的,是青年人群失業率飆升至30%,而官方貧困率早在去年下半年已達到39.2%。 一方面,物價飆升,超市里的物價幾乎每天都在變,連牛奶、西紅柿這些基本的生活物資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工資卻不斷縮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想方設法帶家人到工作單位蹭飯,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采購都要拿出手機算上半天……為了防止比索被進一步拋售,阿根廷央行不得不用手中的美元外匯收購比索。然而,阿根廷央行外匯儲備在一輪輪的救市中已然見底。 美元霸權導致阿根廷經濟嚴重衰退。圖源:GJ(下同) 阿根廷這輪經濟衰退的原因很多,但美聯儲加息難辭其咎。2015年12月,美聯儲首次宣布加息,阿根廷外資應聲回流美國,本土貨幣比索一瀉千里,當年跌幅就超過30%。到了2019年,阿根廷的全年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了54%。去年美聯儲不斷加息后,阿根廷經濟進一步陷入困境。 今年4月底,阿根廷政府在重重壓力下作出一項歷史性決定——停止使用美元來支付從中國進口的商品,轉而使用人民幣結算。此前,阿根廷央行與中國人民銀行分別在2009年和2020年簽署總額為700億和13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今年1月,阿根廷和中國再度擴大貨幣互換協議規模。 中國是阿根廷的第一大進口對象和第二大出口對象。這樣的抉擇,意味著阿根廷的外匯儲備幾乎在一夜間大增近2成。那么,人民幣“救場”的效果如何呢?根據6月中旬匯率,阿根廷比索兌美元已回升至約246:1。而在4月份,這個數字曾達到驚人的500:1。 印度飽受美元外逃之苦 正在試圖減少對美元依賴的國家,絕不止阿根廷。 6月11日,一艘滿載俄羅斯原油的油輪緩緩停靠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港。作為一個原油進口國,這不過是巴基斯坦海港每天都在進行的作業,卻引發各路媒體追蹤報道。究其原因,不在于巴基斯坦進口的是來自俄羅斯的原油,而在于支付原油的貨款既非美元也非盧布,而是人民幣。 巴基斯坦和俄羅斯今年4月達成了這筆交易,這是巴基斯坦首次用人民幣支付根據政府間協議進口的俄羅斯原油。對于巴基斯坦來說,這節約了本就縮水的美元外匯;對于俄羅斯而言,這幫助其規避了來自西方的制裁;放眼世界,人民幣幾乎是唯一滿足雙方需求且具備穩定購買力的貨幣。路透社稱,這標志著巴基斯坦以美元為主導的進出口支付政策出現重大轉變。 因為對俄制裁,石油美元體系正被美國親手削弱 與巴基斯坦關系素來不睦、與美國地緣戰略迅速接近的印度,也飽受美元資產外逃之苦。去年11月,外資在印度股市拋售總額已超20000億盧比,金額比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還要翻一倍。今年1月,美國知名做空機構興登堡研究公司發布了一份針對印度阿達尼集團的做空報告,致使阿達尼市值在短短兩個交易日內就蒸發480億美元,印度大批股民損失慘重。 對此,作為印度首富和印度總理莫迪重要政治盟友的高塔姆·阿達尼,憤怒指責這是針對印度的蓄意攻擊。“這不僅僅是對特定公司的毫無根據的攻擊,而且是對印度機構的獨立性、誠信和質量,以及印度的增長故事和雄心的蓄意攻擊。” 有分析認為,阿達尼集團損失巨額資產的背后,除了華爾街金融財團意圖牟利外,還與阿達尼集團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以低價大量進口俄羅斯能源有關。印度石油執行官維諾德·庫馬爾6月17日表示,俄羅斯原油在印度石油進口中的占比在2022年之前不足2%,但今年已占20%。到2024年,這個數字將達到30%。 面對美元帶來的麻煩,印度試圖在對俄能源貿易中推進雙方之間的本幣結算。但是,由于“印度制造”吸引力有限,盧比的國際信任度還不高,俄羅斯對此并不熱衷,印度在無奈之下開始采用人民幣結算。去年6月,印度進口一批價值1.7億美元的俄羅斯煤炭,結算時使用的就是人民幣。 盡管這筆交易在印度國內引起不小爭議,但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今年5月公開表示,不再在印俄貿易中接受盧比。原因很簡單,俄羅斯拿到了大筆盧比,卻很難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擺脫美元依賴難以“速成” 5月24日,一個名為亞洲清算聯盟的國際組織忽然受到關注。在該組織會議上,如何盡快建立一個與現行國際資金清算系統(SWIFT)并行的跨境金融結算系統,減少在國際金融與貿易中對美元的依賴,成為各方最為關切的議題。 亞洲清算聯盟成立于1974年,共有伊朗、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尼泊爾、緬甸、不丹和馬爾代夫9個成員國,屬于區域性的金融機構。該組織成立的初衷就是幫助成員國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但過去40年來長期游離在國際舞臺中央以外。 類似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并不鮮見,但面臨的問題卻一直存在——“去美元化”的想法早已有之,但想要找到美元的替代者并不容易。然而,2022年烏克蘭危機引發的西方對俄制裁,以及由此引發的全球通脹,為發展中國家嘗試擺脫美元依賴提供了新的動力。在世界經濟格局呈現“東升西落”的態勢下,從拉美的阿根廷與巴西,到亞洲的印度與巴基斯坦,已逐漸找到減少美元依賴的現實路徑。 但必須看到的是,大多數國家雖不排斥“去美元化”,但對“去美元化”的理解卻存在顯著差異:對于俄羅斯、伊朗、朝鮮等受到美國嚴厲制裁的國家而言,他們更多是從國家戰略安全的層面考慮貨幣選擇問題,使得這輪“去美元化”浪潮帶有鮮明的地緣政治色彩;對于更多的非西方國家而言,規避美元因利率與匯率波動形成的經濟風險才是首要考量。 美元的主導地位也并非短時間內可以替代。據SWIFT統計,2022年,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美元占比達41.3%,領先歐元的35.7%、英鎊的6.5%、日元的2.8%,以及人民幣的2.3%。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截至去年底,各國官方外匯儲備貨幣中美元占比高達58.4%,幾乎是第二名歐元的三倍。 兩者之間的差距,意味著令美元“去武器化”而非徹底拋棄美元,才是這輪“去美元化”浪潮最大的交集。這也意味著這輪“去美元化”進程需要大量的溝通與協調,也需要每個國家都愿意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才能推動全球貨幣體系的整體改革。 來源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艾舟 編輯 深海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