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學”熱潮興起,很多教育培訓機構,適時推出了“國學教育”,讓小朋友們穿著各種古裝cosplay服,搖頭晃腦的背著各種不理解的古文典籍。這些培訓與其說是國學啟蒙,不如說是借“國學”之名趁機斂財。 那么,什么是國學?它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又包含哪些內容呢? 什么是國學 “國學”一詞出現得比較晚。清朝末年的時候,中國受到西方文化的劇烈沖擊,我們的傳統文化卻逐漸迷失。為了與西學相對應,張之洞、魏源等人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并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既要學習西方文化,又要恢復傳統文化,自此“國學”概念逐漸建立起來。 “國學”即中國之學,包含中國所有的傳統文化。學習國學的目的,就是了解中國的歷史和傳統,從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現在和未來。 國學包含哪些內容
基于以上對國學的認知,個人認為小朋友學習國學,可以通過學習文化名人、文化名著、漢字、節日、節氣、衣食住行等方面學習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簡單梳理如下: 傳統文化名人: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莊子、屈原、司馬遷、曹操、陶淵明、王羲之、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司馬光、李清照、陸游、辛棄疾、王陽明、曹雪芹 傳統文化名著:《詩經》、《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離騷》、《史記》、《紅樓夢》 中國漢字之美:《象形識字》、《部首識字》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人的衣食住行: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國古代建筑文化、中國古代車馬文化、中國古代玉石、中國古代青銅器 古代的游戲:射覆、蹴鞠、投壺、酒牌令、斗草、斗雞、曲水流觴、酒籌令、解九連環、猜燈謎、斗草簪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