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象”是一種意識。這種意識是中國人獨有的。黃賓虹所說“中國畫的一切奧妙盡在太極圖中”,便是“象”的思維的一個很好的注腳。因為太極圖昭示了一種關系,即世界是陰陽二元辯證的,而不是二元對立的,這就不是簡單的二元判斷。太極圖展示了黑白的辯證,而且那個線是曲線,就意味著太極圖是運動的。這樣一來,我們對形而下的繪畫技法理解起來就輕松得多,為什么有濃就得有淡,為什么有虛就得有實,有直線就得有曲線,有干筆就得有濕筆。因為只有如此,才符合太極的規律。如果說“象思維”是對中國畫形而上的一種認識,那么黃賓虹說的“一切奧妙盡在太極圖中”就是對繪畫的形而下的技法總結。“象思維”不完全屬于藝術學的范疇。西方美學的核心在于尋求美的本質,諸如美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總無法證實這個“客觀存在”的美究竟是什么。而中國古典哲學沒有用美學這個詞,用西方美學的框架來衡量中國古典美學總感到有些困難,這是兩個系統。《周易》中談到的“象”“易”等,既具哲學范疇的美學意義,又有藝術層面的意義。它要通過人才能發揮作用,通過具備理想人格的人,或者說有人格追求的人,或者說人格化以后在筆下顯現出來的氣象。這確實是中國人很獨特的一種思維觀和認識觀。對此文微明說得很絕對——“人品不高,落墨無法”。 中國畫特別強調人格,這大約是筆墨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柏拉圖把藝術家放在第六等級,他不以藝術為意是因為他認為在哲學面前藝術算不了什么。但是在中國,“士”介入了美術的活動,在西漢時期就有知識分子參與繪畫活動,這是因為中國文化強調“書畫同源”,畫跟文字有關,象形字本身就有繪畫的意味,所以以書入畫肯定是文人活動而不是工匠所為。以書入畫,畢竟有文字做基礎,得有文人的思考。梁元帝蕭繹撰《山水松石格》,皇帝不但畫畫還寫畫論。皇帝兼書畫家,這是中國的一個特殊現象。國外國王雇一個畫家來為自己畫像、服務,而宋徽宗自己就直接進行書畫創作。從漢代開始,兩千年來民間畫家、宮廷畫家、文人畫家各行其道。蔡邕是一個典型,他是“士”,又是史學家、音樂家、書畫家。他的“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這句話,就是放下。畫又何不是“歌”呢?不能端著,要“放下”才能畫好。中國傳統藝術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知識分子參與了繪畫,使這個“象思維”的脈絡能夠延續下去。民間繪畫、宮廷繪畫也都有象思維,象思維大約是中國人的思維特點。因文人的參與,文化淵源變得更清晰可尋,文人畫是象思維這個文脈發展的結果。 (摘編自程大利《從“象”到中國畫的筆墨形態》) 材料二: 人們慣用造型來表達物體形象。從廣義上來講,一切人和物體在繪畫中的形象都可以稱為造型。無論是西方繪畫還是中國繪畫,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造型特征。西方古典繪畫講究畫出人或物的體積、光感等。這與中國繪畫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國畫講求以書入畫、以線造型,注重造型的意象性。中國畫的造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為了達到理想的境界,就需要對客觀對象做出取舍。把與本質無關的給舍棄掉,只留下最能突出事物特征的部分。 潘天壽先生說:“東方繪畫之基礎。在哲理。”哲學思想滲入中國繪畫極深。中國哲學思想中對繪畫影響最深的當屬儒家和道家思想。其中,宇宙是一個統一的生命體。天、地、人息息相通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古代繪畫,這也就導致了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產生了本質上的區別:西方繪畫追求的是現實的真實,而中國繪畫追求的是心理上的“真實”。中國繪畫不是簡單的對客體的直接復制或臨摹。而是要加入創作者的情感體驗,體現自身處于大環境下的身心狀態,也就是表達心中所想。這也就決定了中國繪畫需要追求的是意象造型。 “意”指主體的所想、所思、所欲,如畫之立意。也可以指主體的情感、情緒、興味;“象”的基本的意思是形象,細分來說,“象”有著許許多多的含義。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朱良志把“象”歸結為四個理論層次:自然之象、意中之象、藝術之象、象外之象。這四者跨越了構思、表達、鑒賞三個階段。其中。象外之象是鑒賞者的意中之象。中國畫所追求的意象造型即藝術家通過觀察自然之象,體會出意中之象。提煉出藝術之象,觀賞者通過欣賞藝術家所創作的畫作。感悟出象外之象。象外之象在接受過程中形成的心靈境界,是藝術客體內蘊層次的感性化的釋放。“意”和“象”,這兩個看似相反的詞,組合起來卻有著特殊的含義,即要求畫者不僅描繪出事物的客觀形象,還要通過對客觀形象進行處理,表達出畫家想要表達的精神韻味,達到傳神的效果,而這正是中國繪畫自古以來一直追求的東西。 (摘編自林樂帆《論中國畫的意象造型》)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極圖昭示了世界是一種陰陽二元辯證的關系,黃賓虹所說“中國畫的一切奧妙盡在太極圖中”就很好地解釋了“象”思維。 B.其實,形而下的繪畫技法中的濃淡搭配、虛實結合以及直線曲線、干筆濕筆的運用,都是符合太極規律的,我們應該坦然看待。 C.《周易》中的“象”“易”等有著哲學范疇的美學意義和藝術層面的意義,但它離不開人,要通過人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D.柏拉圖認為,藝術在哲學面前不算什么,就把藝術家放在了第六等級,而中國的知識分子因為參與了繪畫使自身的地位顯著提高。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西方繪畫和中國繪畫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造型特征,但二者追求的境界并不相同 B.中國所有的哲學思想對繪畫的深遠影響導致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出現了本質區別。 C.中國繪畫追求意象造型是因為中國繪畫加入了創作者的情感體驗,要表達心中所想。 D.象外之象是鑒賞者的意中之象,在接受過程中形成的心靈境界是藝術客體內蘊層次的感性化的釋放。 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 ) A.梁楷的《潑墨仙人圖》用潑墨畫法畫出仙人步履蹣跚的醉態,再用細筆勾畫出五官,其他并未做出過多的描繪,而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B.《虢國夫人游春圖》不著一景,通過人物衣著的顏色、馬兒輕盈的步伐來表現初春的感覺,用輕盈流暢的線條表現出郊游人的愉悅心情。 C.倪瓚《疏竹圖》中說:“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或涂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辨為竹。” D.《李白行吟圖》中頭部刻畫得比較精細,肩部往下用瀟灑的線條,寥寥幾筆勾勒出李白飄飄欲仙的形象,給人隨意又不失穩重的感覺。 4.中國文化強調“書畫同源”。“以書入畫”有哪些作用?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5.如何才能順利完成中國畫的意象造型?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二、文學類閱讀-單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不看月亮 侯發山 細心的王隊發現,這段時間,朱明像經霜的倭瓜,蔫頭巴腦的,再沒哼唱過《想你的時候問月亮》。王隊私下向小劉打聽,小劉跟朱明同宿舍。小劉這才恍然大悟地說:“是,有一段時間了,之前那首歌是朱明每晚的主打。” 整個消防隊都知道,朱明的女朋友是一名護士,她叫月亮。兩個人的相識還緣于一場火災事故,在那次救火過程中,朱明意外受傷,一直陪護他的護士就是月亮。 小劉不止一次說過,朱明這叫因禍得福。聽出了小劉話里酸溜溜的味道,朱明心里跟抹了蜜似的,甜美著呢,也不去辯解。 因為疫情的鬧騰,以及朱明和月亮工作的特殊性,兩人聚少離多。月亮說,等支援上海回來,就來找他。誰知道,她從上海回來,他卻趕赴山西抗洪搶險。等到他從山西回來,她又奔赴鄭州抗疫…… 有一天,小劉悄悄給王隊匯報,說他在朱明的床頭看到兩句話:“我不看月亮,也不看你,這樣月亮和你都蒙在鼓里。我看月亮,也看你,你以為我只喜歡月亮,只有月亮知道,我喜歡你。”小劉疑惑地問:“王隊,朱明是不是失戀了?” 王隊說:“別聲張,我先找他聊聊。” 這天晚上,看到朱明吃完晚飯一直躲在宿舍,王隊一個電話把他叫了出來。 “王隊,是不是有任務了?”見到王隊,朱明一改萎靡不振的樣子,精氣神十足地說。 王隊心里很舒服,這就是他手下的兵,自己有天大的委屈,在工作面前跟打了強心劑一樣,沒有一個孬種。他笑著說:“你小子就知道任務,任務,沒事,咱隨便聊聊。”朱明抻了抻自己的衣服,不自然地笑了。 “今天農歷十五,正是月圓的時候。”王隊說罷,沒有去看天上的月亮,而是看著朱明。他發現,朱明垂著頭,嘴里“嗯嗯”地應答著,并沒有去仰望天空。 王隊心里一驚:難道他跟月亮分手了?王隊想了想,沒有捅破那層窗戶紙,對朱明說:“兄弟,你想不想聽聽我的戀愛經過?” 朱明這才抬起頭,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王隊說:“我談過三次戀愛,第一個只見過一次面,人家就拒絕了,嫌我的工資低。第二個認識不到半個月,人家提出了分手,很直白地說咱的工作太危險,擔心自己當寡婦。第三個,也就是你現在的嫂子,是我從火場里把她救出來的。她不顧家人的反對,死活要嫁給我……我現在體會到了那句話的含意:結婚找對象,不是要找自己喜歡的,而是找喜歡自己的。” “王隊,我……”朱明張了張嘴,似乎要辯解。 王隊打斷朱明的話,說:“別說了,早點休息吧,明天早上還要十公里越野訓練呢。”說罷,王隊轉身走了。 “王隊,事情不是你們想象的那樣,月亮她很愛我!” 王隊猛地停住腳步,回過頭,卻發現朱明已經小跑著消失在夜色中。月亮愛朱明,難道是月亮的家人反對?有可能。唉!王隊重重嘆了口氣,不過,很快他的心里就釋然了,消防隊員連死都不怕,難道還怕失戀?他相信朱明能夠渡過這一關,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不出王隊所料,過了一段時間,朱明像是度過寒冬經了春風的麥苗,又開始茁壯了。 消防隊有一個傳統習慣,只要有隊員過生日,就在隊里的餐廳,大家一起熱鬧慶祝。輪到朱明的生日了,跟其他隊員的生日一樣,王隊特意自掏腰包訂做了一個大蛋糕,還讓自己的媳婦到餐廳幫忙,給朱明搟面條,過生日一定要吃面條的,寓意長壽。 就在生日蠟燭點燃后,大伙兒嚷著要朱明許愿的時候,餐廳進來了一個手捧鮮花的女孩。一時間,大家都驚呆了,這女孩太漂亮了——高挑的個頭,白嫩的皮膚,走路像模特,很有明星的氣質。 “你怎么來了?不是說去外地支援了?”朱明迎上去,臉上開出了花。 女孩嫣然一笑,說:“半個月前回來了,一直在隔離,怕你擔心,沒給你說。” “月亮,謝謝你!”王隊叫起來。“王隊,她不是月亮。”朱明趕緊解釋。 女孩說:“我是月亮的孿生妹妹陽陽,也是一名護士。” 后來,大家才知道,月亮在搶救病人時被感染,醫治無效去世。她擔心朱明過不了這個坎,臨終前拜托妹妹開導朱明。 在那次生日宴會上,朱明和陽陽合唱了一首歌:“……我不看月亮,也沒說想你,這樣月亮和你都蒙在鼓里。我站在原地,等風也等你,把你寫書上,也寫心上……” 這首歌的名字叫《不動聲色》。 (摘編自《教師報》)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小劉在王隊向自己打聽朱明的事時才發現朱明有一段時間沒唱那首每晚必唱的主打歌,可見小劉有點冷漠。 B.因救火受傷的朱明又因禍得福,他和陪護護士月亮談起了戀愛。這讓同宿舍的小劉內心酸溜溜的,甚是嫉妒。 C.王隊講述自己的三次戀愛故事,既顯示出當前消防員找對象的尷尬困境,又闡明找對象必須找一個愛自己的人。 D.小說寫大家誤認為來到朱明生日慶祝會上的那位手捧鮮花的漂亮女孩是月亮,增添了故事的曲折性和感染力。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開頭寫朱明近段時間精神不佳,既引起讀者對小說中人物的關注,又引起讀者的好奇。 B.月亮雖沒有出場,但她的形象很鮮明地展現出來,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寫作手法。 C.月亮為搶救病人而犧牲,朱明和陽陽竟然一起唱歌,這樣寫大大地削弱了人物的魅力。 D.作者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樸實語言傳遞給讀者一股真實可感、積極充盈的精神力量。 8.小說中的“王隊”是個不可或缺的人物,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這一人物的作用。 9.小說以一首歌詞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靖郭君善齊貌辨。齊貌辨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說。士尉以證①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孟嘗君又竊以諫,靖郭君大怒曰:“刬②而類,破吾家,茍可慊③齊貌辨者,吾無辭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長子御,旦暮進食。 數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辭而之薛,與齊說辨俱留。無幾何,齊貌辨辭而行,請見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說嬰甚,公往,必得死焉!”齊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請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齊貌辨行至齊,宣王聞之,藏怒以待之。齊貌辨見宣王,王曰:“子,靖耶君之所聽愛夫!”齊晚曰:“愛則有之,聽則無有。王之方為太子之時,辨謂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過頤豕視,若是者信反,不若廢太子,更立衛姬嬰兒郊師。’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聽辨而為之,必無今日之患也。此為一。至于薛,昭陽請以數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聽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雖忍于后王,吾獨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與楚乎!’又不肯聽辨。此為二。”宣王太息,動于顏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來靖郭君乎?”齊貌辨對曰:“敬諾。”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劍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請相之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七日,謝病強辭。靖郭君辭不得,三日而聽。 當是時,靖郭君可謂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為沮。此齊貌辨之所以外生樂患趣難者也! (選自《戰國策·齊策一》) 【注】①士尉:人名。齊國人。境邪君(田嬰)的口客。證:通“諍”。規勸。②刬(chǎn):同“鏟”。鏟除。消滅。③慊(qiè):滿意。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劍/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請相之/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 B.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劍/宜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請相之/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 C.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劍/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請相之/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 D.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劍/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請相之/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嘗君又竊以諫”與“信陵君竊符救趙”兩句中的“竊”字含義不同。 B.“王之不說嬰甚”與“鯫生說我曰”(《鴻門宴》)兩句中的“說”字含義相同。 C.“不若廢太子”與“彼與彼年相若也”(《師說》)兩句中的“若”字含義不同。 D.顏色,意思是臉色,與我們今天所說衣服的“顏色”含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齊貌辨的為人有不少小毛病,門客們都不喜歡他,但靖郭君對齊貌辨很好。 B.靖郭君因為和齊宣王的關系不好而選擇回到自己的封地,齊貌辨為緩解靖郭君和齊宣王的關系而冒死進宮。 C.齊宣王問靖郭君是否對齊貌辨信任寵愛,齊貌辨完全不承認,而是對自己丑化一番,來襯托靖郭君的忠心。 D.齊貌辨沒有辜負靖郭君的器重和信任,他通過卓越的口才換取了齊宣王的信任,為自己的主人挽回了一切。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刬而類,破吾家,茍可慊齊貌辨者,吾無辭為之。 (2)于是舍之上舍,令長子御,旦暮進食。 14.齊貌辨為什么樂于為靖郭君效勞?請簡要概括。 四、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元詞,完成下面小題。 太常引·端陽日當母誕不得歸 陳孚 彩絲①堂上簇蘭翹②。記生母,在今朝。無地捧金蕉③。奈煙水、龍沙④路遙。 碧天迢遞⑤,白云何處⑥,風急雨瀟瀟。萬里夢魂消。待飛逐、錢塘夜潮。 【注】①彩絲:古代端午節,有用五彩絲線裝飾廳堂、纏系手臂的風俗。②蘭翹:指母親及家中其他女譽所插戴的華美首飾。③金蕉:一種底托為蕉葉形的酒杯。④龍沙:古代指我國北部、西北部邊緣山地或沙漠地區。⑤迢遞:高遠的樣子。⑥白云何處:《新唐書·狄仁杰傳》中有“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 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極寫堂上熱鬧場面,既點出了時間,也與題目暗合,節日氣氛躍然紙上。 B.次句轉入敘事,用平易的文字把思母之情融入客觀敘述之中,語言凝練,貼切自然。 C.“碧天迢遞,白云何處”兩句對上片進一步渲染,巧妙地強化了思念母親的赤子之心。 D.這首詞采用倒敘結構,完全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來遣詞謀篇,情真意切而自然通脫。 16.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來抒發思母之情?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 五、情景默寫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宮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明作者認為秦國滅亡的原因在于不愛護百姓。 (2)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在描寫了周瑜的年輕有為、躊躇滿志后以自嘲語氣表達傷感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人喜歡用“孤舟”這一意象來表達人生旅途的漂泊寂寞之感或隱逸山林孤高傲世的思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簡答題組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葉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可以說是“早期的剪紙”,但不像今天的剪紙那樣 ① 。自然界的樹葉形態各異,不可復制,由此創作出來的每一幅葉雕作品更是 ② 。當然,并不是每一種葉形都適合制作葉雕,還需要考慮葉片的質地、紋理。由于葉子形狀各異,葉脈 ③ ,即使同一個人采用同類植物的葉片雕刻同一個圖案,做出來的成品也不會重樣。因此,葉雕具有不可復制性。 葉雕巧借天然,突出意趣,它采用自然界原生態的葉片傳遞天人合一的創作理念,利用葉片縱橫交織的脈絡來創造全新的生命狀態,造就了神奇的藝術瞬間,顯示出無窮的藝術魅力。 葉雕制作工序復雜,技藝難度高,葉片選取與圖案的配合設計匠心獨運,其作品異常精美,圖案豐富、工藝精密更是非比尋常,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學虛擬、暗示、借代、引喻等文化技巧,正所謂“小蟬翼,大世界”。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小蟬翼,大世界”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及表達效果。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你或許會有這樣的感覺:只要吃上一片薯片, ① 。這是為什么? 要調動我們的食欲,大多數的食物主要靠色香味,也就是通過視覺、嗅覺和味覺;而酥脆食物則主要通過觸覺和聽覺。所有的感官系統都有一個共性——習慣化,當感覺神經元持續地接受某種刺激一段時間后, ② 。比如,衣服剛剛穿上我們身體時,我們會深深感覺到衣服與皮膚接觸,但這種感覺很快就會隨著我們習慣這種感官刺激而被忽略。 人腦要通過眾多感官刺激來感知周圍環境,因此習慣化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感官刺激越強烈、越豐富,習慣化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當我們吃酥脆食物時,食物被咬碎而發出的咔嚓聲和牙齒咀嚼產生的振動會傳達到耳朵,不間斷的聽覺刺激混合視覺、味覺和嗅覺的多重刺激,會給人帶來比非酥脆食物更強烈的感官刺激,因此,我們會覺得酥脆食物越吃越香。根據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受試者喪失聽覺時吃酥脆食物,感受到的滿足感比聽覺正常的受試者低。另有研究發現, ③ ,人們就會覺得薯片越脆、越美味。 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1.請結合材料,用一個單句概述“我們覺得酥脆食物越吃越香”的原因。要求:不超過55 個字。 2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七、材料作文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如果你了解世界之大,你會明白現在的苦難就是杯中風暴。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 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 ——愛默生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奧斯特洛夫斯基 以上材料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發言稿,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D 2.B 3.C 4.①以書入畫,有文字做基礎,使繪畫含有文人的思考在里面。②繪畫中的線條與書法中的線條都是藝術的支柱和形式,有助于完成中國畫的意象造型。③使“象思維”的脈絡能夠延續下去。④使文化淵源變得更清晰可尋。 5.①理論上講求以書入畫、以線造型,注重造型的意象性。對客觀對象做出取舍,把與本質無關的給舍棄掉,只留最能突出事物特征的部分。②繪畫時不是簡單的對客體的直接復制或臨摹,而要加入創作者的情感體驗,體現自身處于大環境下的身心狀態,要表達出心中所想。③繪畫者要描繪出事物的客觀形象,還要通過對客觀形象進行處理,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精神韻味,達到傳神的效果。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而中國的知識分子因為參與了繪畫使自身的地位顯著提高”錯誤,文中只說“中國傳統藝術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知識分子參與了繪畫,使這個'象思維’的脈絡能夠延續下去。民間繪畫、宮廷繪畫也都有象思維,象思維大約是中國人的思維特點。因文人的參與,文化淵源變得更清晰可尋,文人畫是象思維這個文脈發展的結果”,原文中沒有信息表明知識分子因之地位提高,選項無中生有。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B.“中國所有的哲學思想對繪畫的深遠影響”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說“中國哲學思想中對繪畫影響最深的當屬儒家和道家思想。其中,宇宙是一個統一的生命體,天、地、人息息相通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古代繪畫”,選項擴大了范圍。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觀點為中國畫造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C.倪瓚認為自己的《疏竹圖》之竹能“聊以寫胸中逸氣”,但他人“視以為麻為蘆”,像這樣的“絕不似”不符合材料二表現的中國畫造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理論。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 結合“以書入畫,畢竟有文字做基礎,得有文人的思考。”可知,以書入畫,有文字做基礎,使繪畫含有文人的思考在里面。 結合“中國畫講求以書入畫、以線造型,注重造型的意象性”可知,繪畫中的線條與書法中的線條都是藝術的支柱和形式,有助于完成中國畫的意象造型。 結合“蔡邕是一個典型……他的'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這句話,就是放下……中國傳統藝術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知識分子參與了繪畫,使這個'象思維’的脈絡能夠延續下去”可知,使“象思維”的脈絡能夠延續下去。 結合“因文人的參與,文化淵源變得更清晰可尋,文人畫是象思維這個文脈發展的結果”可知,使文化淵源變得更清晰可尋。 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章內容,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 結合“中國畫講求以書入畫、以線造型,注重造型的意象性。中國畫的造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為了達到理想的境界,就需要對客觀對象做出取舍。把與本質無關的給舍棄掉,只留下最能突出事物特征的部分”可分析出,理論上講求以書入畫、以線造型,注重造型的意象性。對客觀對象做出取舍,把與本質無關的給舍棄掉,只留最能突出事物特征的部分。 結合“中國繪畫不是簡單的對客體的直接復制或臨摹。而是要加入創作者的情感體驗,體現自身處于大環境下的身心狀態,也就是表達心中所想”可分析出,繪畫時不是簡單的對客體的直接復制或臨摹,而要加入創作者的情感體驗,體現自身處于大環境下的身心狀態,要表達出心中所想。 結合“'意’和'象’,這兩個看似相反的詞,組合起來卻有著特殊的含義,即要求畫者不僅描繪出事物的客觀形象,還要通過對客觀形象進行處理,表達出畫家想要表達的精神韻味,達到傳神的效果”可分析出,繪畫者要描繪出事物的客觀形象,還要通過對客觀形象進行處理,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精神韻味,達到傳神的效果。 6.D 7.C 8.①從情節發展的角度看,王隊對朱明的表現“起疑”“問疑”“解疑”構成了整個故事,起到了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②從人物關系的角度看,王隊是一個穿針引線式的人物,使小說中的人物聯系在一起。 ③從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王隊的言行側面襯托了朱明的形象。 9.①含蓄地表現主題。小說結尾的歌聲,用“我不看月亮,也沒說想你”等含蓄地表達了朱明心中對月亮的想念,深化了主旨。 ②引發讀者想象。歌聲藝術化地彰顯了人物的復雜情感,言有盡而意無窮,韻味深遠,引發讀者想象,增強了文章感染力。 ③情節上前后對照(照應)。小說開篇寫到主人公“再沒哼唱過《想你的時候問月亮》”,結尾寫到主人公和陽陽一起唱《不動聲色》,前后呼應,形成對照,體現了主人公從“情緒低落”到“慢慢回歸”的心路歷程。 ④呼應標題(點題)。文章以“我不看月亮”為標題,其實是這首歌的歌詞,末尾呼應標題,結構更加嚴謹。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 A.“可見小劉有點冷漠”錯,原文說“小劉這才恍然大悟地說:'是,有一段時間了,之前那首歌是朱明每晚的主打。’”小劉可能由于其他原因忽略了朱明的表現,并不能就此判定他“有點冷漠”。 B.“這讓同宿舍的小劉內心酸溜溜的,甚是嫉妒”錯,原文說“聽出了小劉話里酸溜溜的味道”,這不一定是小劉的真實心理,也許是故意說的羨慕的話,也不代表就是嫉妒。 C.“又闡明找對象必須找一個愛自己的人”錯,從文中“我現在體會到了那句話的含意:結婚找對象,不是要找自己喜歡的,而是找喜歡自己的”看,這只是王隊安慰朱明的話而已,并不是在“闡明找對象必須找一個愛自己的人”的道理。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的能力。 C.“這樣寫大大地削弱了人物的魅力”錯,從文中“她擔心朱明過不了這個坎,臨終前拜托妹妹開導朱明”可知,這樣寫應是更好地突出人物的形象。 故選C。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小說中人物作用的能力。 從情節發展的角度看,“細心的王隊發現,這段時間,朱明像經霜的倭瓜,蔫頭巴腦的……王隊私下向小劉打聽……”“這天晚上,看到朱明吃完晚飯一直躲在宿舍,王隊一個電話把他叫了出來……王隊心里一驚:難道他跟月亮分手了”“'月亮,謝謝你!’王隊叫起來。'王隊,她不是月亮。’朱明趕緊解釋”,王隊對朱明的表現“起疑”“問疑”“解疑”構成了整個故事,起到了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從人物關系的角度看,王隊對朱明起疑,引出小劉,由此提到朱明的女朋友月亮,王隊給朱明過生日,引出妻子,王隊的誤會又明確出月亮的妹妹陽陽。由此可見王隊是一個穿針引線式的人物,使小說中的人物聯系在一起。 從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王隊心里很舒服,這就是他手下的兵,自己有天大的委屈,在工作面前跟打了強心劑一樣,沒有一個孬種”“你小子就知道任務,任務”“王隊說罷,沒有去看天上的月亮,而是看著朱明。他發現,朱明垂著頭……”,從王隊的言行看出朱明作為消防隊員責任感,以及朱明的狀態,側面襯托了朱明的形象。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中相關內容作用的能力。 含蓄地表現主題。朱明內心強烈思念著月亮,而小說結尾的歌聲卻說“我不看月亮,也沒說想你”,以表面的不想,含蓄地表達了朱明心中對月亮的想念,讓思念升華,深化了主旨。 引發讀者想象。“我不看月亮,也沒說想你,這樣月亮和你都蒙在鼓里。我站在原地,等風也等你,把你寫書上,也寫心上……”,歌聲藝術化地彰顯了人物的復雜情感,表面說不想,其實是很想,以“蒙在鼓里”揭出真實感情;“寫書上,也寫心上……”,言有盡而意無窮,韻味深遠,引發讀者想象,不由想到永恒的思念,讓人淚目,增強了文章感染力。 情節上前后對照(照應)。小說開篇寫到主人公“再沒哼唱過《想你的時候問月亮》”,結尾寫到“朱明和陽陽合唱了一首歌……這首歌的名字叫《不動聲色》”,主人公和陽陽一起唱《不動聲色》,前后呼應,形成對照,開頭是強烈的思念,結尾能夠“不動聲色”,體現了主人公從“情緒低落”到“慢慢回歸”的心路歷程。 呼應標題(點題)。文章的題目是“我不看月亮”,結合歌詞內容可知,這其實是這首歌的歌詞,末尾呼應標題,結構更加嚴謹。 10.D 11.B 12.C 13.(1)鏟除你們這類人,毀掉我的家業,如果能讓齊貌辨滿意,我都不會拒絕去做。 (2)于是安排齊貌辨在上等的客舍居住,派自己的長子侍奉他,早晚給他送去食物。 14.靖郭君了解齊貌辨(靖郭君有知人之明),他力排眾議相信齊貌辨,善待齊貌辨,所以齊貌辨樂于為靖郭君效勞。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靖郭君穿戴上齊威王賜給的衣服帽子,佩戴齊威王賜給的寶劍,齊宣王親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著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齊宣王就請他做國相。靖郭君推辭,后來不得已才接受了。 “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中,“于郊”為后置狀語,不能斷開,排除BC; “因請相之”的主語是“宣王”,故應與“靖郭君至”斷開,排除AC。 另外“靖郭君辭”“不得已而受”也都是句意完整的結構,兩句之間要斷開,也可排除AC。 故選D。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的能力。 A.私下;盜竊。句意:孟嘗君也私下勸說靖郭君不要親近齊貌辨/信陵君盜竊兵符救趙國。 B.“含義相同”錯誤,前一個“說”是通假字,同“悅”,意思是“喜歡”;后一個“說”意思是“勸說”。句意:君王非常不喜歡我/有個小人勸我說。 C.如;相似。句意:不如把太子廢掉/他和他年齡差不多。 D.正確。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齊貌辨完全不承認”錯,“愛則有之,聽則無有”意思是“寵愛倒是有的,聽信可沒有”,他只是否定了“信任”,而承認了有“寵愛”。 故選C。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而”,你們;“茍”,如果;“辭”,推辭、拒絕。 (2)第一個“舍”,動詞,安排住所;“御”,侍奉;“旦暮”,早晚。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結合“齊貌辨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說。士尉以證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孟嘗君又竊以諫,靖郭君大怒曰:'刬而類,破吾家,茍可慊齊貌辨者,吾無辭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長子御,旦暮進食”“靖郭君可謂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為沮。此齊貌辨之所以外生樂患趣難者也”分析可知,靖郭君了解齊貌辨(靖郭君有知人之明),他力排眾議相信齊貌辨,善待齊貌辨,所以齊貌辨樂于為靖郭君效勞。 參考譯文: 靖郭君對待門客齊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齊貌辨為人不拘小節,門客們都討厭他。士尉為此勸說靖郭君不要親近齊貌辨,靖郭君沒有聽從,士尉辭別離去。孟嘗君也私下勸說靖郭君不要親近齊貌辨,靖郭君非常生氣,說:“即使鏟除你們這些人,毀壞我的家業,如果能讓齊貌辨滿意,我也毫不推辭地去做!”于是靖郭君就給齊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長子去給他駕車,每天早晚送飯侍候。 幾年以后,齊威王駕崩,齊宣王即位。靖郭君與齊宣王交往很不友善,就離開都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和齊貌辨一起居住在薛地。沒多久,齊貌辨決定辭別靖郭君,請求回都城去拜見齊宣王。靖郭君說:“君王非常討厭我,你前去拜見他,必定會被處死。”齊貌辨說:“我根本就不想活,請允許我一定去。”靖郭君無法阻止他。 齊貌辨動身到達齊國都城,齊宣王聽說后,滿心怒氣地等著他。齊貌辨拜見齊宣王,齊宣王問他說:“你是靖郭君言聽計從寵愛的人嗎?”齊貌辨回答說:“靖郭君寵愛我,卻沒有言聽計從。當君王正做太子時,我曾對靖郭君說:'太子面帶不仁之相,不如把太子廢掉,改立衛姬的兒子郊師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著對我說:'不可以,我不忍心這樣做。’靖郭君如果聽我的話去做,一定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禍患。這是第一件事。靖郭君到了薛地,楚國令尹昭陽要用幾倍的土地來換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說:'一定要接受這個請求。’靖郭君說:'從先王那里接受薛地,雖然與后王關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換出去,)將來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待呢?況且先王的宗廟就在薛地,我難道能把先王的宗廟交給楚國嗎?’又不肯聽從我的。這是第二件事。”齊宣王聽了不禁長聲嘆息,變了臉色,說:“靖郭君對我的感情竟然深到這種程度啊!我太年輕了,很不了解這些事情。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請回來嗎?”齊貌辨回答說:“謹遵王命。” 靖郭君穿戴上齊威王賜給的衣服帽子,佩戴齊威王賜給的寶劍,齊宣王親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著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齊宣王就請他做國相。靖郭君推辭,后來不得已才接受了。七天以后,又以有病為名堅決要求辭職,(一開始)靖郭君辭職沒有被允許,三天以后齊宣王才答應了他的要求。 此時此刻,靖郭君可以說是有知人之明啊!自己能夠了解別人,所以即使有人非議那個人,他也不因此而沮喪。這也就是齊貌辨置生死于度外、樂于解憂患、急于救人危難的原因。 15.D 16.①直抒胸臆。“記生母,在今朝”,直接抒發了思母之情。 ②反襯。上片首句運用反襯手法,達到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效果,充分表達了母誕之日不能歸而祝壽的痛苦心情。 ③對比。“奈煙水、龍沙路遙”“無地捧金蕉”把家鄉親人為母親祝壽時的喜氣洋洋與異地游子不能到場的孤寂痛苦構成鮮明的對比,表達了無可奈何的郁悶和悵惘之情。 ④用典。“碧天迢遞,白云何處”暗用唐代狄仁杰望云思親的故事,寄托作者對母親的深切思念之情。 ⑤想象(虛寫)。思念母親的那顆心,千山萬水難以阻擋,在夢中,追趕錢塘江的潮水,連夜飛到母親身旁。全詞以想象之景作結,將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綜合賞析的能力。 D.“采用倒敘結構,完全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來遣詞謀篇”錯,應是按照情感的發展順序來遣詞謀篇,不完全是倒敘。 故選D。 1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記生母,在今朝”,在今天,想起了我的生身母親,直抒胸臆,直接抒發了思母之情。 “彩絲堂上簇蘭翹”,適逢端午,家里五彩絲線裝飾廳堂,指母親及家中其他女眷都插戴上華美首飾,一派歡樂景象。這里運用反襯手法,以樂景寫哀情,充分表達了母誕之日不能歸而祝壽的痛苦心情。 “奈煙水、龍沙路遙”“無地捧金蕉”,怎奈我這里路途遙遠,不能回去給母親祝壽。首句把家鄉親人為母親祝壽時的喜氣洋洋與異地游子不能到場的孤寂痛苦構成鮮明的對比,表達了無可奈何的郁悶和悵惘之情。 “碧天迢遞,白云何處”暗用唐代狄仁杰望云思親的故事,是為用典,含蓄蘊藉,寄托作者對母親的深切思念之情。 “萬里夢魂消。待飛逐、錢塘夜潮”,想象夢中歷經萬里,追趕錢塘江的潮水,連夜飛回到母親身邊。這是虛寫。思念母親的那顆心,千山萬水難以阻擋。全詞以想象之景作結,將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17.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詞:復、華、蓑笠、翁、釣。 18.示例:①家喻戶曉 ②獨一無二 ③千姿百態 19.①構成:本體是葉雕作品,喻體是蟬翼。②效果: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葉雕作品很薄的特點,激發讀者想象,突出葉雕制作工藝的精湛。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①語境說今天的剪紙相比葉雕為更多的人知曉,可填“家喻戶曉”。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②對應樹葉“形態各異,不可復制”,則葉雕作品更是只有一個,可填“獨一無二”。獨一無二:只有這一個;而沒有別的可與其相比。形容非常突出。 ③對應“葉子形狀各異”,則葉脈形態更多,可填“千姿百態”。千姿百態:形容姿態多種多樣或種類十分豐富。 19.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修辭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 句子本體是葉雕作品,喻體是蟬翼。 蟬翼很薄,把葉雕作品比喻為蟬翼,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葉雕作品很薄的特點,激發讀者想象,拓展讀者想象空間,突出葉雕制作工藝的精湛。 20.示例:①就想吃完整袋 ②就會產生習慣化的反應 ③咀嚼薯片產生的噪聲越大 21.酥脆食物被咬碎的咔嚓聲和牙齒咀嚼的振動產生的聽覺刺激混合著視覺、味覺和嗅覺的多重刺激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 22.修改示例: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喪失聽覺的受試者在吃酥脆食物時,獲得的滿足感比聽覺正常的受試者低。 【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薯片屬于酥脆食品,結合后文“當我們吃酥脆食物時……會給人帶來比非酥脆食物更強烈的感官刺激”可知,此處應是說,一吃薯片就會停不下來的意思,可填“就想吃完整袋”。 ②此處上承感官系統的“習慣化”,闡釋其產生的過程及結果,可填“就會產生習慣化的反應”。 ③此處上承聽力對食物滿足感的影響,“覺得薯片越脆、越美味”是因為聽到咀嚼薯片的聲音越大,可填“咀嚼薯片產生的噪聲越大”。 2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變換句式的能力。 “我們覺得酥脆食物越吃越香”的相關內容為“當我們吃酥脆食物時,食物被咬碎而發出的咔嚓聲和牙齒咀嚼產生的振動會傳達到耳朵,不間斷的聽覺刺激混合視覺、味覺和嗅覺的多重刺激”,據此可概括出單句的主體為:聽覺刺激混合著視覺、味覺和嗅覺的多重刺激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 再找出相對重要信息作修飾語,“食物被咬碎而發出的咔嚓聲和牙齒咀嚼產生的振動”可作聽覺刺激的定語。 整合以上信息,去掉重復部分,得出答案“酥脆食物被咬碎的咔嚓聲和牙齒咀嚼的振動產生的聽覺刺激混合著視覺、味覺和嗅覺的多重刺激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 22.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畫橫線的句子有三處語病: 一是句式雜糅,“根據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句式雜糅,應刪去“根據”或“表明”; 二是“受試者喪失聽覺時吃酥脆食物”語序不當,由后一分句“聽覺正常的受試者”可知,應把“受試者喪失聽覺時吃酥脆食物”改為“喪失聽覺的受試者在吃酥脆食物時”; 三是成分贅余,“感受到的滿足感”可改為“獲得的滿足感”。 23.略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本題是一則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 材料一說的是我們很多時候都把自己的苦難看得太大了,遇到磨難就感覺天塌了,感覺是世界末日,這些磨難看起來引起了很大的波動,其實只是像茶杯里水的波動,帶來的影響無足輕重,甚至根本不會產生什么影響,不需要大驚小怪。對于強者而言,一切挫折和苦難都只是墊腳石。永遠記住,一切苦難都會過去。材料二指出“失敗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挫折、不利、失敗,總是能給我們以收獲。而因為這些,能夠促使我們看見自身的不足,從而能夠找準方向完善自己。而且失敗和挫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人采取積極態度,激發人戰勝困難的勇氣。材料三,洪水遇到島嶼、暗礁的阻攔才能激起美麗的浪花,而人遇到挫折和磨難才能奮進。三則材料表現的是理性看待困境,努力前行。寫作時當圍繞理性看待困境挫折而展開,具體任務是寫一篇發言稿,注意演講稿的格式。 行文構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觀點,如:理性看待困境,勇于探索拼搏。接下來從怎么辦的角度展開論述,一、面對挫折,需要有“很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智慧,從挫折中尋找有利。二、面對挫折,需要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韌性,在挫折的磨礪中,堅守腳步。三、面對挫折,需要“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昂揚。 立意: 1.陽光總在風雨后。 2.理性看待困境,勇于探索拼搏。 3.成功是心血和汗水的結晶。 4.點亮心燈,勇敢拼搏前行。 5.戰勝挫折,勇往直前。 |
|
來自: 昵稱54220507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