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坤輿萬國全圖》底本創作時間為永樂六年底 一直以來,我們歷史教科書上接受的歷代疆域版本是譚其驤版本,被視為最權威版本。但所謂的權威也有著很多錯訛和局限,以及對不同朝代的雙標,今重新論證明朝疆域,以還原本貌。 ![]() ![]() 譚其驤版本的明朝前后期 由于歷史上并沒有留下精準的版圖地圖,特別是邊疆地區,多以文字描述記錄史冊而已,后人繪制版本大抵根據文字資料去推測,加上時代的政治原因,繪制出的歷史版圖并非精準符合歷史。 被教科書譽為漢字版的第一幅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真的是利瑪竇帶來的嗎?其實坤圖本身就隱藏著答案,以及對解開明朝版圖和邊疆地名、方位有著巨大的幫助。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坤圖并非利瑪竇帶來的,而是中國人自己繪制的,利瑪竇只是和徐光啟一起根據中國的資料翻繪刻制而已。這一點請詳細去看李兆良先生的相關文章論述,此處不贅述。 但就坤圖底本的創作的年代各有不同說法。 坤圖上留下的文字資料其實也是不同年代累加的。比如坤圖上印度半島印度河上游出現了莫臥兒,而莫臥兒是夷歷1526年,嘉靖五年建立的,這符合利瑪竇來華后已有莫臥兒的情況,屬于在坤圖底本上累加新名。 ![]() 但同時當時已經滅亡的一些國家、地區,依舊寫在坤圖上,證明后來的坤圖是在底本坤圖上累加的。 所以這就很難判斷坤圖底本創作的年代了。 累加地名國名信息是在原圖基礎之上的,所以有些無法篡改的或被忽略的,恰恰就暴露了底本的創作年代。 明朝中期修了一部《大明會典》,弘治十五年(夷歷1502年)書成,共180卷。萬歷四年(夷歷1576年)重修,共228卷。完成《大明會典》和重修年代都遠遠早于利瑪竇來華的時間,所以,若坤圖是利瑪竇帶來的并有徐光啟增補中國地名的話,那么一定是晚于《大明會典》上的記錄的。 《大明會典》上記錄了關于東北奴兒干都司,一共設有三百八十四個衛。 ![]() 事實上明朝在此之后并未增加東北的衛所,所以明朝中期的努爾干三百八十四衛也是整個明朝前后努爾干都司的衛所數量。 解密坤圖的創作年代就在此,坤圖上記載奴兒干都司的衛所是一百一十四個。 ![]() 很顯然,若是徐光啟等明臣在利瑪竇的世界地圖上增補的中國地名和信息,他應該寫三百八十四衛,絕對不會寫一百十四衛,難道他想賣國丟掉那么多衛所? 此處是否定《坤輿萬國全圖》是利瑪竇帶來的又一鐵證,同時也是解開《坤輿萬國全圖》底本的創作年問題。 坤圖上的一百十四衛,說明創作此圖時,奴兒干都司當時只有一百一十四衛。而根據《大明會典》和《太宗實錄》記載,到永樂六年結束,奴兒干都司共設有一百一十八衛,那么創作《坤輿萬國全圖》時就是永樂六年尚未結束下半年時。 那么為什么利瑪竇和徐光啟在翻刻坤圖時,不改呢?推測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徐光啟盜取國家檔案給利瑪竇,讓利瑪竇自己先去完成,而利瑪竇一個外人根本不知道明朝衛所多少,就因循前圖。第二個原因是徐光啟作為一個文官,對軍事衛所并不了解多少,而且明朝是三司相對立的,互不干涉。都指揮使司管軍事,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提刑按察使司管刑律案件。作為文官的徐光啟大抵自己也不了解多少衛所。 另外還有佐證。 康熙二年,姑蘇(今蘇州)人王君甫翻刻了明朝的《大明九邊萬國人跡路程全圖》 ![]() 此圖屬于嚴重的王道政治朝貢圖,所以刻意把明朝漢區畫大,世界其他地區縮小,完成一個方圖,符合天圓地方的政治喻義。 此圖也是只知是明朝底圖,而不知創造年代和作者。 同理,看努爾干關于衛所的記載也能確定創作年代。 ![]() 九邊圖記載奴兒干都司有衛所一百零四個,比坤圖上還少十個。可以確定九邊圖創作年代也是永樂六年,但比坤圖早幾個月。 也就是永樂六年官方組織了力量先后繪制了九邊圖和坤輿圖,與利瑪竇沒有絲毫關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