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門診有個病例挺有意思,一個年輕男性拿著自治區中醫院的門診病例讓我看,問我他得的這個病是不是很嚴重?會不會傳染? 中醫診斷淋證(濕熱下注),主要是一個病名,主要癥狀是小便頻數,而且有小便痛,甚至小腹隱痛,給開了一些中藥吃,患者心里有很多疑問,但是也不敢問。 他的疑問主要是集中在疾病的名稱上,中醫的淋證和西醫的淋病是完全兩回事。 中醫所說的臨癥,主要是濕熱蘊結下焦,腎與膀胱氣化不利導致的,是從癥狀上說的,小便就像下雨一樣,淋漓不暢的感覺。 而西醫所說的淋病是傳染病,主要是泌尿生殖系統粘膜的化膿性炎癥,經常在皮膚科和性病科就診。 這種中醫和西醫的病名看著相似,但實際上完全不同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風濕,中醫的風濕和西醫的風濕都完全兩回事兒,很多專家也建議,把中醫的風濕和西醫的風濕這些概念要區分下來,直接把吸的方式改成免疫算了,嗯,但是積累下來的思維習慣是很難改的。 一個患者去中醫院看病的時候往往有兩個診斷,一個是中醫的,一個是西醫的,這個不僅操作起來很麻煩,也往往造成很多的誤解。 比如診斷冠心病,對于西醫來說這是很明確的一個診斷,但是如果中醫去看這個病,一定要加上中醫診斷的話,就要寫成胸痹,然后再去辨證,然后再開中藥。 不僅增加了臨床的工作量,也讓患者非常迷茫,肯定會再問醫生,這個胸痹是什么意思?如果想給患者解釋清楚,又要花很大的功夫。 所以在實際情況中,中醫的理論很多情況下都淪為一種形式,在形式主義盛行的文化制度下是非常糟糕的。 今天一個朋友去中醫院住院,想糾正一下自己的寒性體質,因為體寒引起的關節疼痛腹瀉、脾胃虛寒這些癥狀,就想住院治療一下,結果住院以后所有的檢查和抽血,讓他再懷疑這還是不是中醫院。 其實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中醫院和西醫院的這些模式,無非就是名字不同而已,實際上沒有什么太大區別,如果真要說區別的話,就是這兩個醫院可能效益有所不同。 在這里我要做個解釋,我在強調中西醫不同的時候,是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但在實際中大家在強調中西部用的時候往往是在增加工作量,說白了就是賺錢。 現代人已經搞不清楚中醫和西醫有什么區別,大家也不愿意去搞什么這些事,因為總覺得沒必要,因為醫院就是治病救人的,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行,但實際上如果兩種醫學模式共同參與一種疾病的話,往往會造成很大程度的資源浪費,對患者也是不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