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燕趙節度使 北非的阿拉曼戰役失敗之后,隆美爾為了不被英軍全殲,不顧希特勒不準撤退的命令,下令全線撤退,一直撤退到2500公里之外的突尼斯。 突尼斯山脈眾多地形復雜,軸心國雖然人數較少,但因為戰線縮短所以易于防守,而且距離西西里島較近,補給船從西西里的港口出發一晚就可以抵達。而能夠威脅軸心國運輸隊的、最近的空軍基地馬耳他島在320公里之外,鞭長莫及。 ![]() 突尼斯 飛回歐洲見了幾次希特勒之后,隆美爾要來了大量的援助,非洲軍團總算有了一戰之力。 不過,此時的形勢,對非洲軍團來說非常嚴峻。 東面,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從埃及阿拉曼一直窮追不舍,相繼占領了大片北非領土。雖然暫時沒有進攻突尼斯,但英國人利用的黎波里、托卜魯克等港口,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物資援助。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蒙哥馬利在積蓄力量,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向突尼斯發起總攻。 ![]() 英軍的十字軍坦克 在西面,1942年11月盟軍實施“火炬行動”,20多萬英美盟軍幾乎沒有遭到法國殖民軍像樣的抵抗,就在北非的法屬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登陸。登陸之后,盟軍一路向東,逼近突尼斯。 突尼斯的德軍陷入了東西兩面夾擊的狀態,岌岌可危。隆美爾并未坐以待斃、一味消極防守。在鞏固了馬雷斯防線、可以抵御英軍進攻之后,隆美爾決定來一個拿破侖式的兩面攻擊。 ![]() 登陸艇上的美軍 所謂拿破侖式的兩面攻擊,就是在被敵人夾擊的情況下,利用內線作戰路程短的優勢,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火速,先突襲敵人人數少戰斗力差的一方,以雷霆萬鈞之勢令其在獲得援軍之前就陷入潰敗,然后再調轉進攻方向進攻另一面的軍隊,從而達到各個擊破、打破包圍的目的。 位于突尼斯西面的是英軍第一集團軍、美軍第二軍以及一個法國師,這兩支軍隊對軸心國的運輸線威脅很大,所以隆美爾決定除掉他們。 比較了英軍和美軍之后,隆美爾認為美軍都是從美國國內調來的少爺兵,雖然裝備不錯,物資充足,但這些少爺兵僅僅是在國內接受過訓練,沒怎么上過戰場,沒有多少戰斗經驗,戰斗力差。 ![]() 北非的美軍 如果德軍集中兵力進攻美軍,會輕而易舉地將其擊敗,然后再進攻英軍,將其驅趕出突尼斯西面從而解除德軍西面威脅。下一步集中兵力全力攻打東面蒙哥馬利的第八集團軍。 這樣一來,隆美爾的戰術勝利就會變成戰略勝利,非洲軍團就會牢牢守住突尼斯這個堅固的堡壘作為立足之地,等獲得了大量的物資和人員補充之后,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就可以發動反擊,再現一年前在北非大殺四方屢戰屢勝的輝煌了。 ![]() 蒙哥馬利將軍 看起來這是個絕妙的計劃。 1943年2月3日夜里,德軍第21裝甲師進攻弗德山口,駐守這里的法軍部隊人數不多,很快敗走。弗德山口是一個重要的隘口,隆美爾當機立斷,決定從這里進攻美軍。 隆美爾的進攻目標是一個叫加夫薩的小小的綠洲,因為現在這塊綠洲已經成了美軍進攻突尼斯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但隆美爾的計劃遭到了第五集團軍司令官阿尼姆將軍的反對,他提議進攻加夫薩北面的西迪布澤德,兩人爭執不下,最后在凱塞林的調解下,各自行事。 隆美爾大為不滿,認為現在首要作戰任務是消滅美英軍的有生力量,而不是攻占地盤。但他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受制于凱塞林,無法指揮所有的非洲軍團了。 ![]() 凱塞林 當德軍攻占了弗德山口后,盟軍司令艾森豪威爾威爾和英軍都認為德國人下一步是進攻更北方的豐杜克,因此把重兵部署在豐杜克附近。這樣的誤判就為軸心國的進攻創造了有利戰機。 阿尼姆的進攻取得了大勝,打得美國兵丟盔棄甲,美軍損失了百余輛坦克和半履帶車,50多門大炮。此戰的勝利更加讓隆美爾確認美軍就是一群少爺兵根本不懂坦克戰,連英軍都不如。如果運用坦克對他們發動一場閃擊戰,可以毫不費力地將他們擊敗。 一個大膽的計劃在隆美爾腦海中形成了。嚇破膽的美軍立即從加夫薩撤軍,隆美爾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這里。此刻隆美爾提議,應該繼續向西進攻,穿過西部山脈,攻占所有的隘口,迂回到美英軍隊的背后,切斷其補給,從而將其包圍,再聚而殲之,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 ![]() 隆美爾 在一兩年前,隆美爾就是利用這種戰術屢敗英軍,一路開進到埃及邊境的阿拉曼。 但阿尼姆猶豫不決,氣急敗壞的隆美爾只好再次找到凱塞林調解,終于獲得了第10和第21裝甲師的指揮權。但缺了第10裝甲師的一半兵力和虎式坦克營,他們被阿尼姆留在了后方。 ![]() 虎式坦克 隆美爾開始大展拳腳。 隆美爾軍隊首先進攻的就是戰略要地凱塞林隘口。為了盡快攻下這個隘口,隆美爾下令使用新式武器“奈比爾威費”火箭炮。火箭炮發揮了巨大威力,火箭彈在美軍陣地中炸開,美軍亂作一團,紛紛逃走。 在戰斗開始前,美軍在凱塞林山口駐扎。因為北非當地土質堅硬,美國士兵偷懶居然不挖戰壕或散兵坑,而且他們的上級竟然同意了。結果戰斗打響后,德軍坦克在美軍陣地中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這群少爺兵為自己的懶惰付出了生命和流血的代價。一支英軍部隊得知凱塞林隘口失守后前往救援,結果被德軍打退。 ![]() 北非戰場上的德國士兵 一個美軍少將臨危受命前往戰場視察,他后來回憶道,望著那些從戰場上倉皇逃竄的美軍士兵,凱塞林隘口之戰是他唯一一次看到美軍敗得如此狼狽不堪。 隆美爾原本期待盟軍反攻,在凱塞林隘口展開一場激戰,但盟軍反應遲緩,隆美爾只好親自發起進攻。第十裝甲師擊潰了一個英國加強旅的抵抗,繼續向通往塔萊的方向進攻。 為了麻痹敵人,德軍把一輛俘虜的英軍瓦倫丁坦克開在最前面,德國坦克開在后面,讓盟軍以為這是一支英軍部隊。 ![]() 傍晚時分,德軍沖入塔萊的英軍陣地,消滅了許多步兵和裝甲車輛。但隨著盟軍的堅守和援軍的趕來,隆美爾寡不敵眾,被迫下達了撤退的命令。如果攻克了塔萊,就可以與其他德軍部隊會師,將盟軍部隊切成兩段,把盟軍從北非趕走的戰略就可以實現了。 隆美爾把失敗的原因歸結于阿尼姆違抗軍令,將第10裝甲師的一半兵力和虎式坦克營留在了后方,使他喪失了優勢兵力。而隆美爾原本想要將這些虎式坦克作為進攻的矛頭。 凱塞林隘口之戰,3萬人的美軍第1軍陣亡3000人,被俘4000人,損失了260輛坦克和數百輛軍用車輛,3天內后撤了100多公里。憤怒的艾森豪威爾威爾將第1軍司令弗雷登道爾撤職,繼任者是巴頓。而德軍傷亡不到2000人,坦克僅損失了34輛。 ![]() 艾森豪威爾 此戰,隆美爾戰果輝煌,險些實現他的戰略目標。如果不是混亂不堪的指揮體系,扯后腿的豬隊友阿尼姆保留兵力,那么隆美爾的進攻說不定真能迫使盟軍從突尼斯西面撤退,從而改善德意軍隊中在北非的處境。 1943年5月,也就是隆美爾離開北非兩個月后,盟軍消滅了北非的德意軍隊,俘虜25萬人,解放了突尼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