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回幾尺中華地
留與吾民作市廛
華景街注定是有故事的,就在領土之爭結束之后,實業界的奇才又陸續登場了。
上次我們說到,大漢口有一條華景街,牽動了中德20多年的神經激蕩。在與德國纏斗20多年的時間里,幸虧有一位名叫陳景堂的華人富商出手,才保住了這一條街,沒有被德國人搶走。
那么,有朋友問了,你說的這條街在哪兒呢?在漢口的三陽路附近,怎么也找不著啊。是街道沒有了嗎?一般來說,就算街道沒有了,周邊的建筑也能留下蛛絲馬跡,但這個華景街,為何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呢?
那我們今天就來說說,華景街在被中國人收回之后,接著又發生了什么故事?“華景街”這三個字,每個字都有特別的含義,本來一個字都不能改,為何后來又改了名字呢?這條牽動中外神經的街道,曾被視為國人的驕傲,為何如今全無蹤跡,她去哪兒了呢?
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啊,我們還得先說說陳景堂那個特殊的愛好——正是因為他這個愛好,導致他沒能夠真正地保住華景街。
正常來說,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小愛好。這不是壞事,有句話說得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愛好。特別是對于小孩子來說,就更為重要了,因為人類是能夠舉一反三的生物,可以從如何做好一件事情中,悟出如何做好一切事情的樸素道理。
如果一個小孩子從來都沒有自己的愛好,那他就缺少成功的快感體驗,也就是說,如果他沒有體驗過如何細致精妙地把握一件事情在各個階段的不同狀態,也就沒有體驗過對于一件事情的掌控感,更沒有嘗到過做成一件事情之后的極致快感,那這是相當危險的,很容易發展成為無業游民。因此,對于我們這些帶孩子的家長來說,讓孩子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愛好,讓他自己多主動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培養起自己的小愛好,這是相當重要的。
那有個愛好是不是就全然是好事,沒有壞事呢?當然也不是,在這方面,教訓最深刻的應該屬于大明王朝的天啟皇帝朱由校了,好好的皇帝不好好做,偏偏想做木匠,把一個個木匠玩意兒做得精妙絕倫,卻無心搭理朝政,由此導致魏忠賢專權亂政,把大明王朝折騰得民窮財盡,直至敗亡。
所以,對于皇帝來說,有個不當的愛好,真是特別地費江山啊,那么對于普通人來說,有個不當的愛好,費什么呢?兩個字,費錢。這不,陳景堂的愛好,就特別費錢,因為他的愛好,是嗜賭成性。
1919年,在漢口的實業界人士中,流傳著這么兩句話:“景堂命中家要敗,打賭輸了一條街”。
他輸的這條街,就是華景街。
陳景堂這個人,今天找不到太多的資料。至于他為什么染上嗜賭這個愛好,大致還是能猜到原因——因為華景街的商業價值太高了。
時隔百年,我們怎么知道華景街的商業價值很高呢?說來有點搞笑,那就是因為這條街太容易毀損了。因為街市上人太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經常把馬路給踩壞。這并不是我瞎說,有證據的。
1919年9月3日的《漢口中西報》中,有這樣一條報道:“特別區所屬之各段馬路,首以華景街毗鄰者最易損壞。蓋華景街市繁人稠,往來如織,雖修理極為平坦,隔不多日,即變為崎嶇……”。報道中分析華景街路面極易毀損的原因,就是因為“市繁人稠,往來如織”,這就足以證明華景街的繁華和熱鬧程度非同一般了。
有了這么一條熱鬧的街道,作為開發商的陳景堂,自然是財源滾滾而來。人嘛,總是由儉入奢易,“家里有了礦”的陳景堂,很快就丟棄了艱苦奮斗的作風,并且染上了嗜賭。
錢這個東西,是很守恒的。如果來得很容易,往往去得也很容易。如果一個人染上了嗜賭,就是有萬貫家財,也是很容易被敗光的。
終于,陳景堂越輸越多,最后只能以華景街來抵債了。事情走到這一步,對于陳景堂的人生來說,真是成也華景街,敗也華景街。
這么大一條街,自然要價不低,誰能吃得下呢?這就要說到另一名成功的商人了。誰呢?韓永清。
韓永清是什么人?他怎么會有實力吃下這么大一條繁華的街道呢?他是富家子嗎?
還真不是。韓永清不僅不是富家子,而且出身貧寒。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撒手而去了,母親通過賣苦力撫養他長大,并且百般節省,供他讀書。要說這個韓永清,還真是一塊讀書的好料,他學習成績很好,尤其對英語特別感興趣。
在今天,會講英語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在100多年前,就完全不一樣了。那時候,如果你精通英語,就真是要發家的節奏啊。為什么呢?因為那個時候最好的發家辦法,就是與外商打交道,替洋人做生意,我們稱之為“洋行買辦”。
在講東湖落雁島的時候,我們提到過,洋人來到中國做生意,總有很多事兒不方便自己辦,因此就要找中國人替他們辦。落雁島上趙氏花園的主人趙宗濤,就是曾經身兼七國買辦的成功商人。他只用了短短的幾年間,就發了家,成為財大氣粗的富商。繁華落定之后,就在東湖邊選址,建造自己的修身之境,這才有了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趙氏花園。
那么洋人找買辦,一般都要找什么樣的人呢?當然是會外語的人。如果會外語,你還通官府,那就最好不過了。晚清時期,有4位大名鼎鼎的洋行買辦,分別是鄭觀應、吳健彰、唐廷樞和徐潤,或許,你們聽過他們的名字,大都是這樣的背景。
那么,韓永清有沒有這樣的背景呢?
還真有。一方面,他的外語水平很好,另一方面,他還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
韓永清19歲這一年,在一次商會活動中,他被張之洞相中,安排他到巡警道署當通譯。正是在這個崗位上,他與外商接觸的機會多了起來。由于他辦事干練,很快就得到了官府的信任,也得到了外商的認可。不久,他就到了英商的和記洋行,擔任長沙收購莊的經理。
這里插一句,和記洋行是干什么的呢?它是一家由英國資本家在中國開辦的食品加工廠,主要生產冷凍肉類、蛋制品、罐頭等。和記洋行在中國經營了近百年,直到1994年才被中冶集團收購,并改名為中冶和悅港有限公司。
1913年,南京和記洋行正式開業。第二年,韓永清開始正式經辦南京和記洋行,并從此定居南京。
在這個過程中,韓永清開始經辦自己的實業,采取自己投資、與人合辦等方式,陸續開辦了大陸銀行、鹽業銀行等七八家企業。
在南京幾乎可以呼風喚雨的韓永清,還不滿足,抽空又與武漢的實業家賀家衡開辦了武漢桐油公司等企業……就這樣,韓永清把視線從南京轉向了武漢。
恰好在這時候,陳景堂因為嗜賭賠錢,正在甩賣資產。大肆擴張、手握現金的韓永清,遇上了債務纏身、饑不擇食的陳景堂,二人一拍即合。就這樣,華景街的開發商,就從陳景堂變成了韓永清。
那么,韓永清有沒有認真經營華景街呢?答案是肯定的。以他的商業眼光,他深知這條相當于黃金寶地的街巷,肯定會給他帶來更多收益。因此,他憑借著自己雄厚的資本,對華景街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造。
首先,他沿街修了上百棟樣式一致的樓房,下設商鋪,進行出租。怎么樣,這是不是已經相當接近我們今天的做法了?
我們都知道,菜場的人流量是很大的,韓永清也注意到了這一點。為了給自己吸引更多客流,他還修建了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菜市場。大家可別小看這個菜場,它可是開創了一個“武漢第一”。
在有據可查的地方史籍中,大都認為韓永清建立的這個菜場是武漢市的第一家菜市場。不過,這個事兒也有爭議,也有人認為,漢口最早的菜場不是這家,不過離得也不遠,就在隔壁的小華景街上。這個小華景街,就是后來的建設街,至今還在。
可是,人流量太大,把路面踩壞了怎么辦?韓永清有辦法,那就是把原來的灰石路面,改成整齊劃一的花崗巖條石,不僅干凈整潔,而且結實耐用。
1924年,煥然一新的華景街市場全部建成開業。各種店鋪林立,有柴火鋪、雜貨鋪、醬菜鋪、花圈店、菜市場等,在茶樓內,說書人、皮影戲應有盡有,再度呈現了“市繁人稠、往來如織”的局面。趁這個時候,一些討好韓永清的人,就把“華景街”的名字改成了“華清街”。這個新建的市場,就是后來名聞三鎮的“華清市場”。
華清市場開業這天,滿街張燈結彩,鞭炮轟鳴,余洪元等一班漢劇名角也來捧場獻演。據《武漢市志-商業志》記載,華清市場“蔬鮮會聚、菜販競爭,擺設整齊,滌污剔萎,務術精心。”看看,真是一個干凈整潔,令人賞心悅目的全新市場。
從1924年到1938年,華清市場一直都是武漢三鎮最重要的副食品市場。即使到了建國后,這里也是漢口山貨行最集中的銷售場所之一。
2005年,擁有了上百年歷史的華清街,終于完成了自己的歷史命名,開始拆除。消息一出,牽動了無數老武漢的心,很多人都無數次的前往尋訪,希望能夠留住這段歷史。
當年的華清街菜場有一個圓形拱門,在特殊年代,曾被水泥封死,以便保存下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封就是幾十年之久。
直到2005年,在拆除整個市場的時候,有歷史文化愛好者爬上拱門上方,一錘一錘地敲碎了覆蓋在上面的水泥,“華清街”三個字,才得以重見天日。
可惜的是,華清街牌坊雖然重見天日了,但隨著街道的拆除,華清街卻要永遠地從我們的城市中消失了。
雖然見證時代風云的華景街和華清街已經一去不返了,但在這附近,還有華清園、華清社區等地名,在記錄和訴說著那段風云往事。
今天,我們來回顧華景街和華清街的故事,也是讓人無限感慨。一條小小的街道,竟然裹挾了這么多的時代風云和傳奇故事,有商業驕子的凌云壯志,也有英雄末路的無奈悲情,有市井商業的百態眾生,也有無數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一路看來,有時讓人熱血沸騰,有時讓人一聲長嘆。
寫到這里,不禁讓人想起了《漢口竹枝詞》中的那些句子:華景街前馬路邊,魚籃菜擔免挑肩;爭回幾尺中華地,留與吾民作市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