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3日,北京時間22:00。 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在莫斯科用平穩的語調說出了一個詞語:BEIJING。 剎那間,這個消息通過電波傳遍了整個神州大地。 薩馬蘭奇說出的“北京”,意味著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在這一刻成功了。 這一刻,許多中國人眼睛濕潤了,中華世紀壇禮花綻放,歡聲雷動;天安門廣場人如潮涌,全國各地一片沸騰。這個夜晚,成為許多人的不眠之夜。 ![]() ![]() 辦2000年第27屆奧運會申請開始。中國奧申委為此努力了兩年半之久,遺憾的是,在93年的最終投票中,北京輸給了悉尼。 首次申奧受挫,國家體委召開會議,研究接下來的問題,問題主要有兩個:是否繼續申辦奧運會?如果申辦,由哪個城市申辦? 經過討論,大家得出一致意見,繼續申辦奧運會,申辦城市仍是北京。 不過報告遞上去后,中央并沒有立即批準,建議等待時機更成熟的時候再申辦。 這一等,就等了五年。在此期間,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取得28金、16銀、15銅的好成績;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運動員更進一步,力摘34金、20銀、15銅,僅比美國少一塊金牌,屈居金牌榜次席。 五星紅旗一再在領獎臺上飄揚,中國已成為無可爭議的體育強國。 在國內,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很大成果,從1990年到1999年,中國的GDP從3608.58億躍升到1.09萬億,經濟常年保持高速增長。 中國正積極準備加入WTO,世界需要更了解中國,體育盛會是個展示自我的很好方式。 時機成熟了。 1999年4月,中國奧委會主席伍紹祖和北京市市長劉淇遠赴瑞士洛桑,向國際奧委會遞交了《2008年奧運會申請書》。9月6日,北京2008年奧申委成立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 由此,拉開北京第二次申奧的大幕。 遞交申請書只是個開始,接下來還有漫長而艱苦的工作要做。 大體來說,需要經過3個主要環節的較量。 首先是初篩,申請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城市共有10個,經過奧委會考察調研,第一輪先淘汰了五個城市:塞維利亞、曼谷、開羅、吉隆坡、哈瓦那。晉級的是:北京、大阪、巴黎、多倫多、伊斯坦布爾。 這還只是小試牛刀,接下來才是真正的對決。 此時,北京的形勢并不容樂觀,總排名在晉級城市中靠后,要想勝出,難度依然很大。 隨后需要提交的《申奧報告》是個挑戰,這份報告事關奧委會的考察和打分,北京能否扳回劣勢,這份報告異常重要。 為了編制出一份完美的《申奧報告》,中國奧申委的工作人員們不分晝夜地加班加點,有個叫張德耀的小伙子為此推遲了兩次婚期。到了后期,工作越來越緊張,許多人為了節省時間,干脆長期睡在了辦公室。經過大家日以繼夜的努力,一份頗為理想的《申奧報告》按時制作完成了。 2001年1月17日上午10點,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當代表薩馬拉齊接收中國奧申委報告的杰奎琳·布拉特女士,從明黃色的包裝中抽出深紅色封面的中國《申奧報告》時,她立即被驚艷到了。 這個設計采用的是典型的“中國紅”,也叫“宮墻紅”,里外配色放到一起,中國設計力量賦能傳統文化經典,一個古老大國的厚重與現代被第一眼展示出來。 杰奎琳·布拉特對此贊不絕口,連聲說道:“Very good!Very beautiful!” 整個報告共有596頁,使用法、英兩種文字,配有圖表和照片,詳細介紹了北京為申辦奧運會所作的規劃。 “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從設計到內容,北京的《申奧報告》都無可挑剔,讓奧委會對北京的打分大大提高,北京從不利形勢下走了出來。 接下來是第三關:實地考察。 2001年的北京,要說在城市硬件上與巴黎、大阪、多倫多等相比,能占多大優勢,其實說不上。不過,在北京,國際奧委會評估團感受到的是另一種在其他城市感受不到的情緒。 在北京,不論是在賓館還是街頭,評估團處處能感受到從官方到民間的申奧熱情。一切顯示出,北京申奧是情真意切的,人們都在熱切盼望著奧運會能在北京召開。 這種樸素的熱情,深深地打動了評估團。在5月底發布的評估報告中,評估團對北京的評價是:相信能夠成功舉辦。而對大阪、伊斯坦布爾,評價是:沒有信心。 經過幾個環節的較量,北京已經后來居上。北京很可能成為奧運會主辦地的消息已不脛而走,傳遍了整個莫斯科,國際奧委會正在這里舉行全會,將投票表決出勝利者。 不過,這畢竟還不是官方消息,沒有得到奧委會的最后宣布,算不得準。 接下來,還有最后一關要過:現場陳述報告。 北京代表團于7月7日就飛赴莫斯科,按照陳述的順序,一遍一遍反復進行演練,考慮到各種可能,力求滴水不漏。 7月13日,決戰時刻到了。 北京的順序依然是在第4位,與8年前陳述時一樣。 從上午到下午,大阪、巴黎、多倫多依次亮相。在陳述階段,他們都拿出了絕招,大阪預算最高,市長磯村隆文大打經濟牌,甚至號稱要造出兩個“奧林朋克島”來,并稱之為“海上運動天堂計劃”。 巴黎則請來了他們最著名的體育名人:齊達內。當時他憑一己之力帶領法國奪得世界杯不久,在世界體壇已成傳奇人物。 多倫多大打共情牌,找來土著人打鼓,一個小女孩現場唱歌,臺下爺爺奶奶輩的委員們都被帶動得跟著節奏一起拍手,氣氛很是熱烈。 下午3點,輪到了北京。 北京代表團首先出場的人,依然是何振梁先生。72歲的何先生繼續扮演著8年前的角色,在他流利的法語開場和介紹下,李嵐清副總理第一個發言。 嵐清總理代表政府,一句“我們(中國政府)堅決支持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開頭,一句“北京奧運會將是一屆偉大的奧運會”收尾,把中國人對勝利的渴望,講得既誠懇,又堅決。 隨后,北京市市長劉淇用數據證明了北京辦奧運的能力,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做出了反興奮劑的承諾,中國奧委會體育主任樓大鵬全面介紹了申辦工作,北京奧申委秘書長王偉描繪了宏偉藍圖,鄧亞萍分享了火炬接力故事,楊瀾展示了偉大的中國文化。 最后,為奧林匹克事業奉獻一生的何振梁先生動情地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一直夢想把奧林匹克帶到中國,讓我的同胞們在祖國體驗奧林匹克夢想永恒的魅力!” 經過緊張的兩輪投票,北京時間22點08分,薩馬蘭奇主席向全世界鄭重宣布: “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的城市是,北京。” 時隔8年,中國申奧的夢想終于成功,代表團相擁而泣,個中付出多少努力,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一瓶保存了8年的紅酒,當初未能打開,在這天終于成為了慶功酒。 經歷了無數大賽的鄧亞萍說,只有這一場是她經歷的最艱難的“比賽”。但,也是贏得最暢快的一場“比賽”。 北京申奧成功后,人們有多激動。如果大家有心去找一找那一天的視頻,會發現大家歡呼雀躍的樣子,即使現在來看,都還是那么有感染力。能讓人們爭相走上街頭,在天安門廣場徹夜狂歡,記憶中只有兩件事,一是香港回歸,二是申奧成功。 并不止北京,全國所有城市差不多都是一樣的。 對于如今許多人到中年的人來說,在當時,本身就是中二的年紀。那天晚上,我只記得正和小伙伴走在街道上,突然間鞭炮響了,街邊各種店鋪里響起了歡呼聲。然后禮花什么的也放了起來。我就知道了,啊!這肯定是我們申奧成功了。 當時很多人就涌上了街頭,根本不用思考,我們跟隨著人群去到市中心廣場。來的人越來越多,有唱歌的,有大喊大叫的,有笑的,有哭的。這都是自發前來慶祝的人們,無論是誰,身臨其境都會深受感染,那種感覺,真的很自豪,很興奮,很激動。 人們為何激動不已? 當時的中國,遠沒有今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腰桿和自信,93年申奧又惜敗于悉尼,大家更是都憋著一股勁,既有受挫之后的臥薪嘗膽,也渴望走上國際舞臺被世界認可。 申奧成功,國家的昂揚朝氣和個人的家國情懷在那一刻得到了集中釋放,高漲得令人難以置信。 那些自發的愛國情懷,和對未來的熱切憧憬。看到當年的照片和視頻里那些令人激動的畫面,心里還是免不了唏噓感慨。 從國家層面講,中國需要這么一個機會展示改革開放后的新自我,同時拉動國際商機。奧運會作為體育盛會,是當時中國迫切需要的一次機會。 從個人層面講,東方人講究大國小家,為了國家貢獻個人力量是東方文化的一種道德傳承。而且畢竟是第一次舉辦這種世界性的大會,普通人也會深受感染,所以會有舉國歡慶的局面。 奧運會是一次向全世界展現自己國家的機會,對于改開以來的中國來說,08奧運會真的是意義重大。 而7年后,北京更是用一屆成功的奧運會驚艷了世界。 2008年8月24日,在閉幕式上,面對“鳥巢”內9萬多名激動的觀眾,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形容北京奧運會,“這屆奧運會真是無與倫比!” 北京,實現了當初申辦時的承諾: 如果你們選擇北京作為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地,我們將竭盡全力支持幫助參與并監督北京奧運會組委會,將2008年奧運會辦成奧運史上,最好的一次運動會。(時任北京奧申委執行主席,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發言) 那一年,你幾歲?還記得當時在做什么嗎? ▼▼▼▼ 有的當時年紀還小,大概印象模糊。
有的人真實地感受到,歲月真的是一把殺〇刀……
有些東西多年未變
而有些東西,難以忘懷……
視頻截圖 也許我們的激動不僅僅來自于申奧,2008,更是一個讓人念念不忘的數字。
視頻截圖 道理很簡單——所有的熱淚盈眶,還不是因為愛得深沉?
別說我們太傻。自豪,不僅僅是因為成功申辦一次國際盛會,而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終于告別百年前的窘迫與不甘,在數十年的奮斗發展以后,告訴全世界:看,這是今天的中國!
最后,戳視頻,一起回味16年前那一聲燃到淚目的“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