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曾6次計劃動用核武器! 第一次:1950年7月11日,在駐英的美軍基地中,美國部署了一架攜帶核彈頭的B29轟炸機。一旦蘇聯出兵朝鮮,就先下手為強給蘇軍一通炸。但一直到朝戰結束,蘇聯都沒有出兵。 第二次:1950年7月底,當時美軍防線被朝鮮人民軍壓縮在大邱、釜山地區,惱羞成怒的麥克阿瑟申請動用原Z彈,并得到了美國時任總統杜魯門的批準。于是B29轟炸機被派往關島部署,但沒有攜帶核彈頭,只是宣稱在準備。 第三次:1950年12月,當時美軍將核彈頭裝在航母中運到了西太平洋,最后因擔心戰爭規模擴大,沒有打開這個“潘多拉魔盒”。 第四次:1951年4月7日,美國誤以為斯大林要出兵了,于是在關島部署了九枚“大殺器”,一旦蘇聯出現異動就立即動手(這回態度十分堅決!) 第五次:1952年的6月,在朝鮮戰場上志愿軍勢如破竹,美軍時任最高指揮官克拉克上將,也向總統申請動用原Z彈,這次沒有獲批。 第六次:1953年,在朝鮮戰爭結束前兩個月。新官上任的美國掌門人艾森豪威爾,為了挽回敗局決意動用核武器,但是在蘇聯警告威懾下,最終沒有拍板! 02 二戰戰敗后,日本淪為了美國的小弟,從此鞍前馬后為老大搖旗吶喊。那為何當時沒有出兵朝鮮呢?因為在日本投降之后,其部隊就解散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而且美國老大還給日本下了一道緊箍咒:和平憲法。限制日本的武裝力量出境作戰!至于后來的“日本自衛隊”,那也是在朝戰結束后的1954年才組建起來的。 03 朝鮮戰爭時期,蔣介石曾3次申請出戰,但是都被美國拒絕了! 第一次:朝戰剛爆發不久,蔣介石精神為之一振,他覺得機會來了,于是向美國總統杜魯門以及南韓的李承晚,表達了自己的出兵意愿,并宣稱灣灣可派遣三萬大軍助陣!有鑒于“國軍”以往的拉胯表現,杜魯門微笑的表示了拒絕。 第二次:當時朝鮮戰場上,不可一世的美軍被志愿軍打得損失慘重,南韓軍更是被打得灰頭土臉、一敗涂地!蔣介石瞅準形勢,再次申請出戰!這次美國沒有一口回絕,還特地召開了高層會議商討。在戰場上見識到志愿軍厲害的美軍,覺得國民黨軍能保住臺灣就算不錯了,于是再次婉拒。 第三次:朝鮮戰爭后期,美軍一方被我方一點點的趕出了“三八線”,屢屢戰敗的麥克阿瑟被擼職,蔣介石再次表達了出兵助陣的意愿,被新上任的艾森豪威爾果斷拒絕了!因為他看到大勢已去,戰爭敗局已定! 04 朝鮮戰爭中,我軍是夏戴解放帽,冬戴棉帽或皮帽!為何不像美軍那樣頭戴鋼盔呢? 主要考量有三: (1)當時老美掌握著制空權,這鋼盔閃閃一片,這不是明擺著告訴他們:我在這里! (2)解放戰爭時曾專門做過一些統計,頭部中彈的概率大約為百分之十五。 (3)朝戰期間,我軍的物資補給線被美軍“重點照顧”,后勤運輸十分困難。一個鋼盔就有3斤多重,把這份負重換成彈藥或糧食,相對要劃算一些。 05 朝鮮戰場上,因為后勤補給困難,相比于美軍每天供應不斷的新鮮蔬菜水果肉,以及各種咖啡和罐頭,我軍更多的是“一把炒面,一把雪”,憑借著頑強的意志與美軍周旋抗衡!這個炒面不是炒面條,實則是炒面粉。(炒面很香,且能保存很久) 06 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中,土耳其派出了大量的兵力,前后三個批次總共達一萬五千人!戰后統計傷亡達到三千多人,戰損比達1比5!可謂損失慘重!土軍之所以如此“賣力”,是因為它一直想加入北約,為了納一份投名狀也是豁了出去。 07 當時非洲小國埃塞爾比亞也來“湊熱鬧”,他們緊跟美國旗后派了一千兩百多名士兵來打朝戰。因為當時美國在竭力扶持埃塞爾比亞,要它做美國在非洲的代言人!為了表達對大哥的忠心,自然“義不容辭”的要出兵助陣!結果在那場上甘嶺戰役中,毫無懸念的被我軍胖揍一頓!傷亡六百多人。 08 1953中朝美三方在朝鮮板門店簽署了停戰協定!當時南韓很不滿,沒有人列席參加談判,因此也沒有在上面簽字。因為當時的南韓的頭頭李承晚不同意,覺得他們一方還能再打。但是老大(美國)已簽字認輸,他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只得照做執行! 09 想必看過電影《長津湖》的小伙伴會有這樣的疑問:長津湖緯度也不高,為何冷得像北極?最低氣溫竟接近零下40℃! 我們翻開相關的地圖可以知道,長津湖位于蓋馬高原,海拔高達一千三百米。因為高原地區的蓄熱能力比較差,而蓋馬高原四周又沒有高山阻隔,冬季無法阻擋自北而下的寒潮。適逢那年朝鮮遭遇了幾十年一遇的極寒天氣!所以才這么冷! 10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得知我軍入朝作戰的消息后,美國迅速派出飛機轟炸癱瘓我軍的運輸補給線,并在國際上宣布對我國實施物資禁運。我國巧妙利用香港這個“窗口”,獲得了諸如:石油、藥品、橡膠等一部分關鍵軍事物資。并通過霍英東等一批愛國商人,利用他們的船隊,在黑夜時分,突破香港海關層層監管,運入國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