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是唐代方形七層樓閣式磚塔,又名慈恩寺塔,系高僧玄奘的藏經塔,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西安市南)慈恩寺內,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之一。 ![]() 大雁塔 慈恩寺始建于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高宗李治為太子時,為追念生母文德皇后長孫氏的養(yǎng)育之恩,在隋代無漏寺舊址上建造的皇家寺院。據(jù)《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當時寺內重樓復殿,云閣禪房,計十多個院落,共1897間。寺建成不久,玄奘即由弘福寺遷至寺東院“譯場”譯經,創(chuàng)立了中國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唐代以后,寺院屢遭兵燹[xiǎn]。今寺內大雄寶殿、法堂暨藏經樓、東西廂房、鐘鼓樓、山門等,均為明、清時期重建。大雄寶殿面闊五間,硬山頂,五架梁;殿內供泥塑三世佛,東西兩壁前塑十八羅漢及文殊、普賢像;梁架有清光緒年題記1則。法堂暨藏經樓,為硬山頂二層樓閣建筑,底層為法堂,上層為藏經樓;殿內供明代彌陀銅像1尊。寺內另有舍利塔林,存清代塔8座,除1座為八角形幢式石塔外,其余均為六角形磚塔,高4.5—7.6米。 大雁塔始建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時為方形五層;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一說十層);五代時修葺。明萬歷年間對殘破的塔身包砌一層磚面,形成今日外觀。1991年5月—8月維修塔檐及塔頂時,發(fā)現(xiàn)明代包砌的外層塔壁,距離內層的唐代塔壁2—3厘米,形成了良好的內外層隔離式保護空間。現(xiàn)塔實測通高64.517米,底層每邊長25.5米。塔基方形,每邊長45.5—48.5米。塔身作仿木結構,以磚隱出倚柱、闌額,將壁面分作五至九間。其中一、二層為九間,三、四層七間,五層以上五間。倚柱各承櫨斗一朵,其上為疊澀出檐,施菱角牙子。每層均當心間辟券門,內設方形塔室。塔內有木梯盤旋而上。塔頂平磚攢尖,置釉陶寶葫蘆塔剎。其造型雄偉、莊重,風格簡樸、明快,為中國古代樓閣式磚塔的典型。底層青石門楣、框鐫刻有精美的花紋、人物和佛殿圖,后者工巧華麗、細致入微,是了解唐代建筑形制的寶貴圖形資料;南券門兩側辟碑龕,分別立有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兩通,均由褚遂良書,字體瘦勁秀麗,為中國書法藝術珍品。 大雁塔稱謂的由來:據(jù)玄奘《大唐西域記》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這一記事可謂雁塔名稱的初始出處。而名大雁塔,也是為了有別于小雁塔(薦福寺塔)之故。另外,為彰顯新科進士及第之榮耀,自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已形成京城風俗和一景觀。凡新科進士及第,先一同游覽曲江池,在杏園參加國宴,然后登臨大雁塔,并題名塔下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 1956年成立“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 1954—1955年、1989年、1991年相繼維修,加固了塔基,翻修了內壁、樓梯、樓板,整修了塔檐、塔頂,安裝了避雷設施。 1989年測出塔身軸心向西北方向偏離1.005米。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波及西安地區(qū),造成塔身輕微損傷。后局部維修。 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4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雁塔保護范圍。重點保護區(qū)為塔及塔基;一般保護區(qū)為大雁塔北至北院墻以北80米,東、西、南三面至圍墻;建設控制地帶以塔向東340米、西171米、南390米、北130米。 (稿件原載于陜西省文物局主編《陜西省志·文物志》) |
|
來自: 昵稱45199333 > 《文明文化文藝宗族姓氏易經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