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質量是現代人身心健康與否的一大標準。據統計,現中國有4億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礙,是僅次于疼痛癥狀的第二大身體癥狀。 失眠癥是指以頻繁而持續的入睡困難或睡眠維持困難,并導致睡眠感不滿意為特征的睡眠障礙,在中醫學屬“不寐”范疇。《黃帝內經》中稱之為“目不瞑”“不得眠”“臥不安”。 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時間不足、睡眠深度不夠,時寐時醒,眠后不能消除疲勞等。 1、表現和分類 (1)表現: 入睡困難:超過半小時不能入睡。 易醒多夢:保持熟睡難,醒后不能入睡,或者再次入睡困難,再次入睡超過30分鐘。 早醒:在睡眠過程中,總是易醒。有的一夜可能會醒來數次;有的在醒后就無法入睡;有的可能會很早就醒來,臨床常見醒來時間:凌晨1-3點,3-5點。 睡眠效率不高:睡眠時間很長,但睡后仍感疲乏,或者頭腦不清醒等。 注意:睡眠時間因人而異,大部分人睡眠需要的時間為6-8個小時,少數有5個小時也能滿足第二天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需求。所以,不以睡眠時間的長短判斷有無睡眠障礙。以晨起后精力是否充沛,能否勝任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為判斷標準。 (2)分類: 輕度(暫時性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偶爾出現失眠,間斷或者是連續幾天的失眠,對生活質量影響小。 中度(短期性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每晚或大多數時間出現失眠,已經影響到生活質量,并伴有易怒、焦慮、疲乏等癥狀。 重度(慢性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每晚發生,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質量,臨床癥狀表現突出。 頑固性:主要表現為難以入睡和維持睡眠,越想盡快入睡反而越難入睡,出現緊張,焦慮,情緒不穩定,過度擔憂等癥狀導致失眠,并形成惡性循環。 2、失眠的危害 1)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2)衰老速度是其他人的2.5-3倍; 3)免疫功能降低; 4)誘發焦慮和抑郁情緒。 5)影響臟腑(心、胃、肝膽等)功能; 6)與腫瘤的發生有相關性; 3、不寐的中醫治療 1)歷史沿革 中醫對睡眠的記載源遠流長,至少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在《黃帝內經》中,就對睡眠的生理機制,睡眠發生病變的病機,導致“臥不安”“目不瞑”等病變常見的臟腑、經絡病變,以及對于失眠等病變的治則、治療方劑等進行了詳盡的論述。 2)古籍記載: 《素問·逆厥論》有云 :“胃不和則臥不安”。 “不寐”之名最早見于《難經·四十六難》:“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 《靈樞·邪客》:陽氣盛則陽蹺滿,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脈經》用不得臥、不能臥、不得眠、不眠、臥起不安等來記述此類疾病。 《靈樞·寒熱病》論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于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3)辨證論治: 失眠是由于衛氣運行不循于常道,陽不能夠入于陰,營衛失調所致。 那么,為什么會導致“陽不入陰”呢?無非就是陽氣過盛,或者陽氣回歸路上出現了障礙,或者陽氣不愿回歸等等。 因此,在臨床中,我們就是要去尋找“陽不入陰”的病因,并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對于睡眠來說,引起的原因如此之多,其治療的時候,也一定要結合患者的情況,辨證論治。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我們把失眠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陽盛致陽不入陰:心火過旺、肝火上擾、胃火上炎、虛火不降等; 陰虛致陽不入陰:氣血不足,陰血虧虛等等導致陰虛不能納陽; 陽虛致陽不入陰:陽虛浮于外,無力入陰,而致失眠; 陰盛致陽不入陰:陰盛格陽,導致陽不入陰,而致失眠; 陽氣入陰路徑受阻:痰飲、血瘀、食停、氣滯等導致陽入陰的道路受到阻礙,因而不能很好地睡眠。 4)從陰陽、六經的思路入手治療睡眠障礙 陽盛致陽不入陰:四逆散證、柴胡龍骨牡蠣湯證、大柴胡湯證(多見于少陽病、少陽陽明合病等); 陰虛致陽不入陰:酸棗仁湯證、黃連阿膠湯、豬苓湯證; 陽虛致陽不入陰:真武湯證(少陰病); 陰盛致陽不入陰:潛陽丹證(少陰病); 路徑受阻導致陽不入陰:半夏厚樸湯證(痰氣交阻)、溫膽湯證(痰阻)、陳平湯(痰濕阻)證、三仁湯(濕大于熱阻)證、半夏秫米湯證(濕阻)、瀉心湯證(痞)、保和丸證(食停阻滯)、桂枝茯苓丸(瘀阻)、血府逐瘀湯證(瘀阻)等等。(多見于太陰病、太陰陽明合病) 其他:上熱下寒之柴胡桂枝干姜湯證、營衛不和之桂枝湯證等等,待今后失眠專欄一一論述。 4、六經辨證治療失眠案例 案例:陽虛致陽不入陰,真武湯證。 患者:女,42歲,就診時間:2023.03.29; 主訴:反復入睡困難多夢、眠淺20年,加重3月; 病史:20年前因高考精神壓力大,出現睡眠困難,多夢,入睡時間需要1-2個小時,長期眠淺,多夢,自覺睡眠效率不高,次日感疲憊。 近20年睡眠狀況時好時壞,反復發作。2022年12月新冠后,入睡困難加重,需要1-2個小時才能入睡,伴多夢,眠淺。精神差。既往服用中藥(具體不詳)療效不佳。經人介紹到醫館就診。 現狀:入睡困難,最想解決入睡難的問題。精神差,情緒可,納可,無汗出,怕冷,無鼻塞流涕,無口干口苦,二便調。 舌脈:舌胖大,舌質淡,苔水滑,脈沉細,舌下絡脈瘀筋。 六經辨證:少陰病。 處方:真武湯加龍骨牡蠣。 炮附子15克(先煎1小時)干姜10克 赤芍15克 茯苓45克 蒼術20克 生姜10克 龍骨45克(先煎30分鐘)牡蠣45克(先煎30分鐘)遠志12克 石菖蒲30克 夜交藤30克 合歡皮15克 炒稻芽30克 3副,水煎服,2天一副。 二診:就診時間,2023.04.06 服用藥物后,可在1小時內入睡,睡眠深度較之前有好轉,有做夢的感覺,但是自訴記不清楚夢的內容,治療之前夢里的內容記得清楚。 繼續守方治療6劑。 備注:服用中藥的同時,配合頭部經絡推拿治療、瑜伽冥想等放松原本緊繃的神經,綜合治療半個月后,能在30分鐘內入睡,多夢和眠淺的現象明顯改善。 因患者工作忙碌,未能繼續服用中藥鞏固。2023年5月隨訪,近2月,除工作勞累、情緒波動后出現過幾次入睡困難,其余時間睡眠情況良好。繼續頭部經絡推拿治療,結合瑜伽身心放松,身心同調。 分析: 本案例的抓手是:舌胖大,舌質淡,苔水滑,脈沉細,失眠出現該類型之典型舌像,可考慮使用真武湯治療。注意符合以下方證,更是放心大膽使用。 ①陽虛失眠者,舌質不紅,舌苔較潤,可有口干但并不多飲,甚至有下肢水腫。 ②雙下肢涼,或者全身畏冷,穿著較一般人多。 ③一般夜尿頻。 ④多為高齡,病程久,體質較弱。 注:以上案例收集于成都武侯上合元中醫診所 5、小結: 1)正常睡眠是陰陽相交的過程,“陽入于陰則寐,陽出于陰則寤。”這就是中醫經典理論的睡眠觀,是解鎖睡眠難題的金鑰匙。寤就是清醒,寐就是睡眠。 2)睡眠的治療,分為兩個特別重要的兩大版塊,第一個版塊就是中醫作用于“身”的治療為主,身心不二,身健神安。第二個版塊,運用古典瑜伽、芳香療愈、頌缽、禪修等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與精神層面,關注人心靈,心定而身安,更是以睡為點,打開人的廣袤斑斕的內心世界,讓我們擁有另一個美好的白云藍天。 作者簡介:郭小燕,畢業于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 師從中醫世家第四代傳人、成都中醫藥大學李勝濤教授;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婦科主任醫師、四川省名中醫彭衛東教授;欽州名中醫、胡希恕經方醫學欽州傳承基地負責人林佳明先生。 善于運用黃帝內針、中藥、現代康復技術等多種方法防治內科、婦科、老年科常見病、多發病。將辨病與辨證(六經辨證)相結合,采取中醫適宜技術,重視健康宣講,結合養生及自我保健調養,多手段綜合療法干預臨床慢性病、多發病。近年來,專注于失眠、焦慮、抑郁等情志疾病,在六經辨證指導下,使用中藥、針灸、杵針(團隊協助)、結合心理疏導、睡眠和情緒項目專項調理(團隊協作)等方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林氏醫門: 醫門宗旨:秉承祖國醫學,造福人類健康。 醫門理念:研習仲景醫學,匯集醫案,傳承經方學術,踐行古中醫學術思想,用中醫中藥守護一方百姓健康。 醫門精神: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做一代經方傳人! 撰稿|郭小燕 編輯|劉德祝 校對|溫睿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