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應當記住的日子。 這一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但在這場舉世皆知的投降背后,有很多歷史細節值得一說。 ![]() 1945年2月,西線盟軍突破齊格菲防線,東線蘇軍勢破如竹。納粹德國的覆滅指日可待。 德國要是完了,日本將是什么下場? 對此,東京大本營其實心知肚明。 既然盟軍可以碾壓強大的德國。那么平推日本,自然不在話下。 但是,賭徒心態導致日本高層并不服輸,依舊幻想著如何有條件的“終戰”。 也就是保留日本主權和天皇地位,盟軍不能進入日本本土,拒絕處置戰犯等。 用陸軍大臣阿南惟幾的話說:大和民族是團結的,為了天皇和大和民族的榮譽,必須“本土決戰”!,必須“玉碎”!日本絕不接受以戰敗國身份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為了所謂的“一億玉碎”,日本政府規定15到60周歲的男人和17到45周歲的女人,除了服務于重要的科研、軍工單位者外,皆須編入“國民義勇戰斗隊”。 在短時內硬湊出了2800萬民兵。 ![]() 除了裹挾民眾,日本陸軍還在本土設立第一、第二及航空總軍。 總軍是日本陸軍在二戰期間的最高編制,司令官一般為大將。 日本陸軍的這三個總軍,下轄58個臨時拼湊的陸軍師團、2個戰車師團、7個戰車旅團、4個防空師團、28個旅團以及若干飛行師團,總兵力達240萬人之眾。 此外,日本海軍在本土也臨時拼湊了100多萬陸戰隊。 部署在本土的陸海兩軍合計370萬。 再算上部署在中國、東南亞及太平洋諸島嶼的派遣軍,投降前的日軍兵力約700萬。 一口氣搞出這么多炮灰后,日本政府瘋狂叫囂:我敢死一億人!你們盟國敢死幾個? 怕了吧?怕了就與我有條件的停戰。 ![]() 鬼子的虛張聲勢,并沒有嚇倒同盟國。 美國總統杜魯門強硬表示,要么無條件投降,要么被碾碎。日本沒有談條件的資本。 而早在1944年,美國軍方就籌劃了“沒落行動”。 沒落行動又包括兩個部分:奧林匹克行動和小王冠行動。 奧林匹克行動計劃于1945年11月1日實施,美軍投入250萬兵力,登陸并占領九州島。 小王冠行動則計劃于1946年3月1日實施,美軍加上100萬英聯邦軍,直接殺向東京灣。 力爭用一到兩年時間,徹底摧毀日本本土的軍事潛力! ![]() 當然,考慮到日軍的強烈抵抗,華盛頓當局也承認,如果實施“沒落計劃”,盟軍的損失必然不小。 按照預估,美軍和英聯邦軍的損失會在100萬人左右。 為了減少傷亡,美國極力希望蘇聯出兵,先消滅盤踞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 當美軍和英聯邦軍由南向北推進時,蘇軍再適時從北海道切入日本,掐斷東京大本營向北逃竄的退路。 巧的是,日本當時也把蘇聯視為救命稻草。 1941年4月,日本與蘇聯簽署《蘇日中立條約》。 此后四年,無論蘇德戰爭形勢如何,日本都沒有出兵幫助德國夾擊蘇聯。 至1945年時,蘇德在歐洲打得熱火朝天,美日在太平洋打得熱火朝天。 但日本與蘇聯之間,并沒有宣戰,竟然還詭異地維持著和平狀態。 或許在日本人看來,我在你蘇聯最困難的時候沒有落井下石,你現在應該拉我一把。 ![]() 但這不過是一廂情愿罷了。 且不論蘇聯對遠東地區本來就有企圖。 就說斯大林這會與杜魯門、丘吉爾的關系處得也還湊合。 怎么會因為一個行將就木的日本,而開罪于英美呢? 1945年4月5號,蘇聯通知日本,中立條約到期后,自動作廢,不會再延長。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按理說,日本也沒必要再把希望寄托在蘇聯身上。 但由于《蘇日中立條約》還有一年才到期,日本人覺得在此期間,可能會發生很多事。 比如因為意識形態不和,蘇聯與西方撕破臉。 一旦如此,蘇聯將需要日本在遠東幫其牽制英美。 所以,東京大本營便病急亂投醫,將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蘇聯身上。 ![]() 求人幫忙,你得有籌碼。沒好處誰幫你? 東京大本營憋了半天,最終拿出了一個毫無誠意的籌碼。 想以廢止1905年簽訂的《樸茨茅斯和約》,讓出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和庫頁島,換取蘇聯出面調停。 為啥說毫無誠意呢? 因為按照1945年2月簽署的《雅爾塔協定》,這些地方早就被英美賣給了蘇聯。 羅斯福生前極力拉攏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出讓了相當多的權益。 所以此時的斯大林,完全是一種待價而沽的心態。 他想要的非常多。除了朝鮮半島、中國東北和庫頁島外,他還想與美國瓜分日本。 就像瓜分德國一樣,在日本駐軍。 就在蘇日各自打著小算盤時,美軍對日本本土實施了全面轟炸。 ![]() 轟炸過后的日本,滿目瘡痍,只剩下東京、京都、新潟、小倉、廣島、長崎等城市還有再次轟炸的價值。 而這幾個地方,就是后來杜魯門決定投放原子彈的備選城市。 1941年,羅斯福接受愛因斯坦建議,投入20億美元,研制核武器。 這個項目高度保密,杜魯門繼任總統前,連他也不知道。 1945年7月16日5時30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瘦子”在新墨西哥州試爆成功。 核彈爆炸產生的威力,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震驚。 隔天,杜魯門與丘吉爾和斯大林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舉行二戰期間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三國首腦會議。 雖然當時已經有原子彈了,但杜魯門還是希望蘇聯能出兵夾擊日本。 1945年7月26號,《波茨坦公告》發布。 中美英三國以宣言形式,敦促日本政府馬上無條件投降。 ![]() 《波茨坦公告》發布后,日本政府本來想投降來的。 因為盟軍持續不斷的轟炸,不僅摧毀了日本的工業,還影響了農業生產,導致日本當時面臨著極其嚴重的饑荒威脅。 美國預計登陸日本本土要死傷百萬人。 實際上,即將斷糧的日本,已經完全失去繼續作戰的能力。 如果1945年的秋收受影響,用不著盟軍打,日本會不戰自潰,將會有上千萬人餓死、凍死在1945年的冬天。 可是,日軍中的主戰派看了公告后,發現里面沒提要天皇退位的內容。 而且,蘇聯代表沒有簽字。 這就讓這些人又重燃信心,感覺事態仍有轉機。 其實,天皇是否退位的問題,是丘吉爾考慮到自家也有國王,想著做人留一線,反對一棍子打死。 所以在公告文本中,就沒提這一茬。 至于蘇聯沒簽字。蘇聯代表確實沒簽字,但174萬蘇軍此時已經在遠東部署到位,隨時可以發動攻勢。 日本高層不知道實情,一廂情愿,便再次拒絕投降。 1945年8月初,等了七八天,卻只等來日本的拒絕投降。 杜魯門煩了,隨即拍板:只要天氣情況允許,就扔原子彈吧。 ![]() 投放到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 往哪扔呢? 作為備選城市,京都是日本的文化古都,出于日后的統戰需要,首先被排除; 東京此前已經被燒烤大師李梅炸成了廢墟,這會兒往東京扔原子彈,不容易評定效果,起不到威懾作用; 新潟距離過遠,也不合適; 小倉和長崎是日本的重要工業基地,廣島是日本的陸軍之城。 摧毀這三座城市,不僅有實際意義,而且還能起到威懾作用。 就這三個地方了! 1945年8月6日9點15分,一架B-29在廣島上空投下原子彈“小男孩”。 核彈卷起的巨大蘑菇狀煙云,在頃刻之間將廣島摧毀。 ![]() 核爆后的廣島 聽說廣島挨了核彈后,日本高層竟然很詭異的不當回事。 因為高層的那幫馬鹿,不相信美國搞出了原子彈,就算有,也認為只有一顆。 比如當時的海軍軍令部總長豐田副武就信誓旦旦稱:米畜頂天也就一顆原子彈。扔了一顆,現在已經沒了。 日本民眾聽聞廣島被夷為平地后,也沒太當回事、 因為此前的李梅轟炸,老百姓已經被炸麻木了。無所謂了。 躲得了原子彈,也躲不了汽油彈。管它什么彈。小老百姓最終還不是個死。 也正因為這種無所謂的態度,廣島挨了核彈后的8月7日,日本內閣居然都沒有開會,專門研究這件事。 直到8月8日,蘇聯突然對日宣戰,日本最后一張底牌失效,內閣這才慌忙召開緊急會議。 也就是說,廣島核爆對日本高層的震撼,沒有蘇聯出兵來得大。 ![]() 所以8月8日的會議,日本高層討論的議題便不是原子彈,而是如何應對蘇聯進攻。 蘇聯人可不是美國人。這幫鬼畜來了,日本的一億國民那就真有可能集體“玉碎”。 會議期間,以首相鈴木貫太郎為代表的投降派主張馬上停戰,只要保留天皇就行。 而以阿南惟幾為代表的主戰派,則依舊堅持有條件投降。 由于雙方分歧實在太大,屢屢爭吵,會議便一直開到了次日凌晨。 就在兩派人爭論不休時,突然有人推門進來報告——長崎又挨了一顆原子彈。 8月9日上午10時58分,美軍投下原子彈“胖子”,將長崎夷為平地。 美軍原計劃是摧毀小倉,但因為天氣原因,無法投彈,便改炸了長崎。 ![]() 核爆后的長崎 聽聞長崎也被核爆了,剛剛消停的會場又開始爭論了起來。 鈴木貫太郎和海軍大臣米內光政主張立即、馬上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只要保留天皇即可。 阿南惟幾、豐田副武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以及“神風特攻隊”創始者大西瀧治郎等人仍然不甘心失敗,宣稱“加強防空就能避免原子彈轟炸”。主張“死中求生”,頑抗到底。 到了投票表決環節,兩派人平票,繼續相持不下。 看到這個結果,鈴木貫太郎和米內光政差點沒氣死。 阿南惟幾和梅津美治郎是陸軍出身,海軍管不著。 但豐田副武和大西瀧治郎是海軍出身。為此,米內光政把兩人叫到辦公室大罵一通。斥責兩人將把日本帶向滅亡之途。其聲音之大,隔著門板都能聽得到。 結果,豐田和大西二人壓根不當回事。 二人和阿南惟幾一樣,始終堅持米國鬼畜縱然有核彈百枚,足可夷平日本。但我大日本帝國軍人就是不慫! 見實在說不動主戰派,鈴木貫太郎只好請天皇裕仁出來圣裁。 ![]() 有意思的是,東京大本營在本土臨時拼湊的幾十個師團,大部分都是裝備短缺的狀態。 很多人連槍都沒有,只分到一根竹竿。 所以這些部隊又被戲稱為“竹槍師團”。 然而,美軍接管日本后,卻在日本政府控制的倉庫中發現了246萬支步槍、8.1萬把手槍、18.6萬挺自動武器20.1萬門各式火炮(含擲彈筒)以及119萬噸彈藥。 明明有武器,為什么卻扔在倉庫里吃灰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當時的日本軍隊和政府是相互獨立的。 軍隊只知道自己的控制工廠生產了多少,政府那頭到底生產了多少裝備,軍隊不知道。 但是,裕仁肯定知道。因為軍隊和政府都要向他負責。 裕仁和政府文官故意扣押著武器,說明他們都不想打了。 所謂的“一億玉碎”,不過是做做樣子。嚇唬敵人。 裕仁很清楚,真要是把這些武器分發給一線部隊,死扛到底,大家都得玩完。 ![]() 裕仁天皇 由于裕仁不想“招核”,圣裁的結果,自然便是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按理說,既然天皇已經裁決了,內閣和軍部照命令執行就好了。 可散會之后,阿南惟幾卻拉著梅津美治郎等人,繼續與投降派爭吵不休。 這一吵,又是三天。 在此期間,蘇軍席卷中國東北,并準備在千葉群島發動登陸。 按照“落日計劃”,美軍至少要在1946年的一季度才有可能拿下東京灣。 蘇軍按計劃也是在同一時間對北海道發動攻勢。 可蘇軍的進展過于迅速,不僅超出了日本的預料,也超出了美國的預料。讓人不寒而栗。 由此,美國對日本的態度也出現軟化。 為了避免蘇聯染指日本,杜魯門突然接受了日本方面打了折扣的“無條件投降”。 也就是可以保留天皇地位,不改變日本國體。 為此,杜魯門還提前公布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并宣布全國放假兩天。 ![]() 美國的態度有所松動,裕仁在8月14日,再次召開御前會議,又再次裁定“終戰”。 君無戲言,天皇兩次裁定“終戰”。這事本應該就這么定了。 然而,裕仁的第二次裁定居然被主戰派給扣下了,這幫人拒絕向下傳達命令。 當天下午,見爭吵沒個結果,裕仁明白,就算自己第三次裁定,也不會有結果的。 于是,他便讓首相鈴木起草《終戰詔書》。 準備第二天直接通電全國,造成既定事實。 8月14日夜,裕仁拿著詔書去錄音,錄完音后,讓人保存,準備在8月15日中午12點,交由電臺廣播宣布。 ![]()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國廣播投降詔書 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 天皇決定投降的消息傳出后,陸軍軍官竹下正彥等人連夜殺死近衛師團師團長,又假借師團長森赳的名義,發布軍事動員令,起兵叛亂。 叛軍一度控制了皇宮,四處尋找錄音。并派人搜尋鈴木貫太郎,想要將其除掉。 早在“二二六兵變”時,鈴木就被陸軍刺殺過。 叛軍近距離向他連開3槍,但這老頭也是命硬,3發子彈居然都沒有擊中要害,得以死里逃生。 有了先前被刺殺的教訓,這回聽到風吹草動,衛兵立即抬著鈴木逃出首相官邸,讓這老頭又僥幸撿回一命。 ![]() 叛軍沒找到鈴木,一怒之下,放火燒了首相府。臨走前還打死一個中將。 隨后,叛軍搜遍皇宮也沒找到錄音。 內大臣木戶幸一提前得知陸軍有人要叛亂,將錄音藏了起來。 8月15日中午12時,天皇的《終戰詔書》被播報了出來。 廣播結束后,參與叛亂的軍士全部自殺。 阿南惟幾等三十幾名主戰派高層也選擇切腹自盡。 ![]() 回頭看日本投降的過程,不難發現。 盡管二戰結束以來,日本舉行了多次原子彈死難者紀念活動,將自己打扮成受害者。 但實際上,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其實救了日本。 因為原子彈的出現,讓天皇有了說服軍國主義分子投降的“臺階”。 要是沒有這個“臺階”,沒有廣島、長崎的那20多萬死鬼。日本投降的時間,肯定至少要晚上半年至一年。 而如果再拖上一年半載,日本人不僅會餓死、凍死上千萬人。日本本土也會被蘇聯強勢挖走一大塊。 或許,歷史也會因此變成另一副樣子。 |
|
來自: lixj1028 > 《二戰之亞.太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