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中醫稱之為中風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發生之因多由情志失調,飲食不節,過食肥甘等諸多因素導致氣血不足,陰陽失調,“血脈相傳,壅滯不通”的病理狀態。“不通”二字揭示了氣機失常,血凝瘀滯,痰脂互結,阻于腦絡,從而表現出頭目眩暈,語言蹇澀,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少氣乏力等癥狀。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腦梗死與血管、血液流變學、血脂的改變相關。針對腦梗死恢復期的發病機理和現代醫學研究成果,治療方法應以益氣活血、調脂通絡為主。可用復方地龍片、培元通腦膠囊、天丹通絡膠囊等。 1、復方地龍片 復方地龍片,是根據瘀血阻絡理論和臨床經驗制成的。組方為地龍(鮮)、川芎、黃芪、牛膝。化瘀通絡,益氣活血。用于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恢復期氣虛血瘀證,癥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乏力,心悸氣短,流涎,自汗等。 方中地龍味咸、性寒,性走躥,善于通行經絡,為入絡之佳品。現代研究也表明,地龍具有降壓、抗血栓、溶栓和改善血液循環、平喘、抗腫瘤、解熱、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故為君藥。 川芎味辛、性溫,為血中之氣藥,辛散溫通,活血化瘀,氣行則血行,配合地龍促進血液運行,其所含主要有效成分為川嗪和阿魏酸等,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鈣拮抗、擴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多種作用,故為臣藥。 牛膝與黃芪共為佐使藥,牛膝味苦、酸,性平,善于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引血下行。黃芪味甘、性溫,入脾、肺二經,能大補元氣,使氣旺血行,血行則瘀祛絡通,與地龍、川芎、牛膝配伍活血而不傷正。諸藥合用,辛而不散,滋而不膩,清中有補,補中有通,從而發揮益氣活血、通絡止痙之功效。 2、培元通腦膠囊 組方為制何首烏、熟地黃、天冬、龜甲(醋制)、鹿茸、肉蓯蓉(酒制)、肉桂、赤芍、全蝎、水蛭(燙)、地龍、山楂(炒)、茯苓、炙甘草。益腎填精,熄風通絡。用于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恢復期腎元虧虛,瘀血阻絡證,癥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不清、偏身麻木、眩暈耳鳴、腰膝酸軟、脈沉細。 方中何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入肝腎經,養血滋陰,祛風寧心,主治血虛眩暈,心悸不寐,現代藥理研究有抗衰老、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熟地黃味甘苦、性寒,養陰生津,清熱涼血,《本草綱目》:“通血脈、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天冬味苦平,入手太陰、足少陰經,滋陰潤燥,有抗氧化、延緩衰老作用;龜鹿二仙滋陰填精,益氣助陽,專治真元虛損,精血不足,腰膝酸軟、頭眩目暈,陰陽不足之證。 肉蓯蓉、肉桂治虛勞內傷,腰膝冷痛;赤芍、茯苓行瘀散結、寧心安神,有擴張腦血管,改善腦微循環作用;全蝎、水蛭、地龍等蟲類藥通絡散結、活血化瘀、清熱鎮驚、抗凝利水,含有較多的血栓溶解因子,如:水解蛋白酶,它們能夠起到軟化血管的作用,并可以將動脈硬化斑塊、血栓進行有效溶解,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恢復其動脈的彈性,專治中風、半身不遂病證;炙甘草則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陰陽平調、氣血雙補,對中風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絡,虛煩失眠,均有良好治療作用。 諸藥合用,標本并舉,氣血雙補,共奏補氣活血,祛瘀通絡之功效。同時對腦血管病后抑郁癥和焦慮反應,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心情不好、心境悲觀、睡眠障礙、多夢或早醒、食欲減退、興趣和愉快感喪失、自責自罪、消極失落等癥狀,也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3、天丹通絡膠囊 組方為黃芪、丹參、水蛭、川芎、槐花、石菖蒲、牛膝、豨薟草、人工牛黃、天麻。活血通絡,熄風化痰。用于中風中經絡,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癥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語言蹇澀;腦梗死急性期、恢復早期見上述證候者。 方中黃芪補氣生血,通調血脈;丹參活血祛瘀,養血安神,黃芪與丹參合用專治半身不遂;水蛭破血逐瘀;川芎行氣活血;槐花調節血脂;石菖蒲開竅豁痰,療失語蹇澀;牛膝、稀簽草溫陽益氣,化痰祛瘀;牛黃清心化痰;天麻主治眩暈。全方共奏益氣活血,調脂豁痰,通絡開竅之功。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天丹通絡膠囊能降低腦缺血所致的腦水腫、腦血管通透性,減輕腦組織損傷,減慢心率,并具有輕微降低血壓、降低腦血管阻力和總外周阻力作用,能延長動脈血栓形成時間,使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解聚率增加,縮短纖維蛋白原溶解時間,延長凝血酶、凝血酶原時間,并能改善血瘀患者的血液流變學。 總之,減輕腦缺血時組織的水腫病變,抑制血栓形成,促進血栓溶解的藥理作用,是天丹通絡膠囊治療中風病的藥理學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