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是人體內的通道,血管堵了,問題就來了。 心腦血管堵塞的人,經常會感覺到眩暈。患者在起身或情緒激動時突然眼前發黑,伴隨持續性耳鳴暈倒在地。 有些人比較幸運,只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醒來發現自己手腳還能自主活動,嘴巴也沒歪,說話也利索。 還有絕大多數患者就沒那么幸運了,腦血管被堵塞,出現腦梗死甚至腦出血,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心血管被堵塞,突發胸悶胸痛,這是心梗的征兆,是心臟發出了求救的信號,嚴重危及生命,必須要馬上就醫! 所以血管最怕堵,可它卻最容易堵。 ![]() 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都在影響血管的健康,抽煙、喝酒、大吃大喝都在不斷的損害血管,血管內的廢物粘附在管腔,血液變得粘稠,粥樣斑塊出現,不就容易堵塞么?而其中心和腦的工作量最大,因此也最容易堵。 中醫認為心腦血管堵塞是脈絡瘀阻,原因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被痰濕瘀阻,另一種是被瘀血瘀阻。 對于瘀血引起的脈絡瘀阻,我這里有一個方子,配方簡單,只有四味藥,但活血化瘀、疏通血管的功效卻很強大。 方子具體如下: 西洋參15克、三七15克、丹參20克、天麻15克。 以上藥材研磨為末,早晚兩次溫水送服。 喜歡中醫的朋友對三七并不陌生,三七味苦微甘,藥性溫和,有散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 ![]() 近現代中醫學界泰斗張錫純曾這么描述三七:“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為血衄要藥。”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 更有藥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三七為“金不換”。用金子都不換,可見三七的可貴和價值。 日常生活中如果碰到磕傷、擦傷,皮膚出了血,就可以用三七敷在傷口處,既能止血,還能止痛,效果立竿見影。 三七藥性溫燥,用的多了,在體內難免成為一匹脫韁的野馬,讓人燥的受不了,這時候怎么辦呢? 中醫常將三七與西洋參配伍,用以中和藥性。 西洋參性甘、微苦,藥性寒涼,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和形態相似的人參比起來,它更適合“虛不受補”的人使用,氣虛陰虧的人,往往承受不住三七溫燥的藥性,這時候就可以借用西洋參的涼性調和三七的熱性,達到溫補的效果。 西洋參補氣功效顯著,補氣和補血往往相輔相成,氣血的關系非常密切,如果血是小船,那氣一定是船帆,氣補足了,身體就有了動力,很快就能揚帆起航。 反過來,氣滯則血瘀,沒有氣的推動,血液容易在體內瘀積,形成血栓和斑塊。經過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西洋參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凝固性,保護心腦血管系統。 方中丹參,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涼血消癰的功效。 ![]() 丹參藥性苦、微寒,有種說法是“一味丹參功同四物”,是說丹參活血養血的功效可以等同于補血方劑之首“四物湯”,在中醫不斷的實踐和治療過程中,丹參樹立起了極高的地位和藥用價值。 丹參歸心、肝兩經。心主血脈,心掌管著全身的經絡和臟腑,它就像是身體里的皇帝,日理萬機,心堵了,身體不就亂套了嗎? 所以這時候用丹參,讓它補心養心,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方中還有一味天麻,它藥性甘、平,前面有三七、丹參大刀闊斧的打通脈絡,后有西洋參補氣增加動力,到了天麻這里,它能夠保護血管,同時息風止痙,祛風通絡,最終一切恢復平靜,體內氣血、津液、陰陽回歸到正常狀態,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運行。 這個方子從古流傳至今,被無數臨床醫案所驗證出確切療效。只要身體內有淤血,這張方子就能派上用場,哪怕你的癥狀還未顯現。 曾經有一位患者向我問診,身體并沒什么癥狀,只是偶爾頭暈,直到我在望診時看到了她的舌底盤臥著兩根又黑又粗的經絡,而這明顯的“血瘀”也成了我給她使用這張方子的依據。 事實上,她在使用這個方子之后,體內的瘀血果然被清理的干干凈凈。 這四味藥組成的方子,配方簡單,但功效強大,治療效果顯著,在疏通血管方面得到了醫者的肯定和廣大患者的認可。 再提一句,藥有三七,養生也得有“三七”:吃飯七分飽、日行七公里、夜睡七小時。能夠做到這三點,活血化瘀便不再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