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 這是“守株待字”的第114篇原創文章,關于賴聲川西方劇場史第6講,阿爾多、布萊希特和貝克特等,希望對你有用,謝謝你來看~ ![]() 關于戲劇,進入20世紀之前,你要懂易卜生、契訶夫、斯特林堡;到了20世紀以后你要懂阿爾多、布萊希特和貝克特。 ![]() 在他們之間,各種主義玩得很6??異彩紛呈。 首先向我們走來的是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 因畢加索《亞威農少女》,1907年成為美術史上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所謂的立體主義cubism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立體主義,簡言之,就是從不同的視角看同一個東西,從這個視角畫一部分,從那個視角畫一部分,斗(湊)在一起成為一幅畫。 藝術家與客體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到了畢加索,客體已經進到腦子里了。什么是現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詮釋我所以為的現實。 ![]() 接著,到了表現主義表現的時候了。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us是一把巨大的雨傘,下面有很多藝術家,畫家,電影、戲劇導演等。 表現主義戲劇《從清晨到午夜》,奧爾格·凱澤做的,跟斯特林堡有點像:一方面,所有角色沒有名字,只有職稱,老師,牧師,行人;另一方面,過程有點夢幻,像噩夢。 ![]() 1920 從清晨到午夜 電影藝術也發展起來了。早期電影跟劇場、美術之間的親切關系,遠非今日我們看到的可比。 1920年,出現了電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 提到卡里加里,賴聲川導演說特別有感情,因為當年《暗戀桃花源》在柏林拿了獎,就是卡里加里獎,獎狀上有卡里加里的照片。 20世紀初,在表現主義的舞臺上,已經開始拆掉寫實的東西。 ![]() 阿諾德·勃克林Arnold B?cklin 死亡之島 然后就到了我國觀眾的最愛?? 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Symbolism以寫實為基礎,同時又回到了中世紀的感覺,什么都有象征意義。 斯特林堡非常喜歡的畫家,勃克林的《死亡之島Isle of the Dead》,德國(應是瑞士)畫家。 “一幅夢一樣的畫作:它蘊含著一種寂靜,以至于在觀賞它的時候人們會被突然的敲門聲而嚇到。” ![]() 高更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將到哪里去 高更在大溪地畫的畫,充滿了象征寓意。 在戲劇方面,梅特林克《藍鳥》,可以說是象征主義的戲劇,在戲劇中聽到的一些聲音,看到的一些景象,象征著另外一個世界的感受。 ![]() 梅特林克 藍鳥,又譯青鳥 舞美上也出現了巨大的突破。 一個是美國人愛德華·戈登·克雷Edward Gordon Craig,,他研究的是古希臘,看著是古希臘有關,其實是以一種現代的眼光看古代的東西。 他為《麥克白》設計的舞臺,有一根巨大的希臘柱。什么意思?某種陽具的象征。麥克白夫人做夢,就是繞著大陽具在夢游。有弗洛伊德,有象征主義,有希臘,有莎士比亞。 ![]() Edward Gordon Craig手稿 很多舞美脫不了Craig的影響。先試圖在舞美上找到一個中心,找到這個中心就搞定了,現在很多舞美設計師都會這么想。 另一個是阿皮亞。 ![]() 阿皮亞Adolphe Appia的手稿 阿皮亞有他的韻律感,空間的韻律感,在空間打破不同的層次,自自然然,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舞美設計之一。很多人拿他的模型作為希臘悲劇的舞臺,都很好用。 阿皮亞已經開始在思考燈光了。 ![]() 阿皮亞的手稿 《永不消逝的電波》同款 “象征主義把我們的胃口弄壞了,有時候甚至要花點精神去掉象征,回歸到它就是它”,賴聲川說。 20世紀他們已經玩得很兇了,各種前衛,有一些走到更邊緣的,我們稱之為先鋒avant-garde。 先鋒派 阿爾弗雷德·俠瑞,他在巴黎是一個人物,1896年自編自導了《烏布王》,有點麥克白、李爾王的影子,很狂妄的一個王。 ![]() 阿爾弗雷德·俠瑞Alfred Jarry1873—1907 又譯雅里 雨果在巴黎演《歐南尼》是一次暴動,《烏布王》是另一次暴動。后者開場的第一句臺詞就是大便,臺下一半人指責為什么罵臟話,一半人叫好,觀眾和觀眾打起來,這都是有記載的。 后來,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打扮成烏布王,慢慢和角色畫上了等號。 ![]() 你叫他阿爾弗雷德他不理你,你要叫他烏布。他語言也像王,漸漸隱居到自己的戲里。 先鋒派很多玩假的,很多耍帥的,這種是玩真的。玩一個晚上叫cosplay,他不一樣,他后來變成自己創造的角色,比較徹底,比較純粹。 ![]() 烏布王插畫 人打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奏。第一次世界大戰堪稱人類最殘酷的戰爭,那么近的國家之間發生戰爭,歐洲人徹底感覺到人類已經瘋狂了。 人類在侮辱人性,人類在侮辱自己,藝術家當然有感受,達達主義產生了。 達達主義 達達主義dadaism是20世紀所有運動中最有趣的一個。 宗旨是說,這個世界已經瘋了,人類已經瘋了,一切都沒有意義,我們要做的東西必須沒有意義才對;戰爭已經已經沒有意義了,我們要做的事比戰爭更沒有意義。 它是這樣的一個宗旨,我們很難定義達達主義。 ![]() 1920年達達主義的一個展覽 雨果.包爾,達達的領袖之一。每天在蘇黎世的場子里做一些“無聊”的事情。好比說他穿上這個衣服,在臺上半小時,發出一些聲音,他說他在作詩,沒有語言,只有聲音。 他們是在亂搞 ,但還是有些方法。 ![]() Hugo Ball 1886-1927 他們還做event。好比說他們說某天晚上有演出,觀眾就買票了,去了發現所有人的座位都重了。觀眾吵起來,吵完問,演出什么時候開始?對不起,演完了,你們的吵架就是演出。 怎么樣?達達主義就這樣。 ![]() 很明顯,右為亞瑟·克雷文ArthurCravan 1916年,一個有錢的達達主義者(詩人亞瑟·克雷文),寫信給美國重量級拳王,要跟他打一場拳擊賽。花很多錢宣傳,他也真的學習了拳擊,幾秒鐘就被打垮了,觀眾不買賬。 超無聊對吧?就是超無聊。沒意義?就是一點意義都沒有。 ![]() 你可能覺得他們可愛,也可能覺得他們可怕。 最終這個有錢人在馬賽,劃了一個小船,好像公園里那種小船,說要去南美,跟大家拜拜,然后就再也沒看到他了。這就是達達主義的許多人之一。 ![]() 未來主義 futurismo 同時在意大利,也有一群人在瘋狂。 未來主義 Marinetti ,未來主義。他們在繪畫上的表現有點像立體主義,什么都在動。崇尚工業,汽車,速度,有一些很美的作品。 他們也做event,還集結成冊,有劇本集。有一部戲叫《沒有一條狗》,好比是一臺戲,空的舞臺,燈光亮,沒有一條狗,燈暗,結束。 ![]() futurists Luigi Russolo, Carlo Carrà, 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 Umberto Boccioni and Gino Severini 還有演員對著觀眾獨白,大家好,今天我拿著的是一份柏林日報,我要自殺還是讀這份日報?我決定自殺好不好?啪!假裝自殺。他們也搞過一大堆聲音,說這就是音樂;John cage也玩過這些東西。 很多這樣的演出,極短,基本是一兩分鐘可以演完,賴聲川導演說他翻譯的時候樂死了。 觀眾能不能體會他們的幽默、他們對于世界的一種厭恨、對于所發生的事情的一種反感?不知道。 ![]() 然后,拼貼出現了,不同的元素拼貼在一起。 一步一步,藝術的調色盤上多了很多色彩,可以玩的東西多了起來。 曼.雷,他做攝影也作畫,漸漸走入超現實主義。 ![]() Man Ray 達達主義大概持續了5年,風氣向超現實主義轉變。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也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匯集在這個名字下的藝術家畫風都不一樣。 先有一群人做了第一次宣言,然后等第二次宣言出現的時候,第一次做宣言的人已經走了一半。 ![]() 最有名的,達利,描畫夢中的景象;杜尚《自行車輪》,1913年的作品,賴導說應該歸到超現實主義。 ![]() 《一條安德魯的狗》,20分鐘,b站應該可以看,是電影史上值得一看的東西。 這個劇照??是戲中最驚人的一場戲的前一秒,下一秒鐘就要劃開眼睛,要割眼球,有點無厘頭,從a到b隨便跑。夢的邏輯,形式非常自由。 ![]() 同時在德國,包豪斯這一派在嚴肅地做設計,搞建筑,他們也設計劇場和舞臺,做出很多好玩的東西。 這是1922年的一張照片,在包豪斯,在柏林柏林設計院做的這樣一個展現。 ![]() 這還是一個樂團,據我了解,他們還有樂器,帶聲音的,都不是傳統的那種。 設計遇上表演藝術可以這么有趣。 20世紀初的人,動力很強,社會變化太快,碰到的社會問題太大,刺激了藝術的發展。 ![]() 這些東西的酷,超過現在能看到的大部分東西。 接下來到了阿爾多和布萊希特,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 阿爾多和布萊希特 阿爾多,他是演員,在電影里跑龍套;也是藝術家,寫了很多理論方面的書,《劇場與它的重影》影響尤其大。 劇場是這個樣子,還有另外一個它double,另外一個它是真正的它。 “一整套跟潛意識有關的東西,有點像他的潛意識和我的潛意識在溝通。” ![]() 阿爾多的書Antonin Artaud(1896-1948) 布萊希特不一樣,所謂政治戲劇,史詩戲劇,他直面社會、政治,直面社會的不公。 在他的戲劇里,演員在劇場里直接對觀眾說話,會產生什么樣的轉化,產生什么樣的效用?大家可以自己想象。 ![]() 布萊希特 四川好人 事實上他從沒來過中國 我們來看看這兩個人的戲劇主張。 殘酷劇場 阿爾多的書很難懂,阿爾多的劇本很難演,阿爾多的東西像謎。殘酷劇場是從阿爾多來的,但經常被誤解。 筆者有一個感覺,不一定對:殘酷劇場就是“掏心窩子”的一種劇場,掏心掏肺地剖析自己,掏心掏肺地與觀眾對話。 ![]() 阿爾多有非常嚴重的偏頭痛,治不了,可導致他暈倒、失去意識,好幾個鐘頭醒不過來,他不知道自己何時會倒下去,也不知道何時會醒不過來。對他來講,人生的意義跟我們不一樣。 彼得·布魯克:“看他的文字,這個人顯然是瘋了,但他說的都是對的。” 他在世博會看到了引進的巴厘島舞者,他看了之后非常受啟發,提出了殘酷劇場。 ![]() 殘酷劇場 阿爾多在書里提到,美國好萊塢電影里的鬧劇如馬克思兄弟讓你笑到痛,是殘酷劇場,笑到痛的境界就是一種殘酷。 賴聲川導演認為,“阿爾多所謂的殘酷,未必是巴厘島儀式那樣拿刀刺自己,像塞內卡伊底帕斯拿刀刺自己;他的啟發在于,要往潛意識內心挖很深,去尋找戲劇的東西。 首先要對自己殘酷,剖析自己,解析自己,了解自己,挖進去之后,才可能做得出一些東西。我們的潛意識深處是在跟觀眾的潛意識深處溝通。” ![]() 蘇珊.桑塔格編的阿爾多的書 在潛意識層面對話,潛意識能不能對得上,很玄的一個東西,很稀有,很邊緣,很前衛。 阿爾多的劇本有很多家常的臺詞,很多奇怪的東西發生,拼貼,又有點達達主義的無厘頭,最后臺上一大堆血,不好演。 他影響的人太多了。1967年,彼得布魯克后來用他的理論做《馬拉/薩德》(Marat/Sade),后來做了一季的殘酷劇場《伊底帕斯》。 ![]() 彼得布魯克 馬拉/薩德 我們再講布萊希特,他的戲經常被討論的是間離效果(Verfremdungseffekt)。 賴聲川認為,間離效果是創作一個框,然后打破這個框給你另外一個框,從這個框看原來的框,會產生另外的看法。 “我所以為的戲劇不是我所以為的戲劇,我所以為的社會,政治都不是我所以為的,有新的一些看法。” ![]() 貝托爾特·貝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 間離效果 在布萊希特的戲里,故事進行到一半,演員跳出來直接和觀眾對話。賴聲川認為,演員和觀眾對話的時候,不是演員本身在和觀眾對話,而是演員在扮演著另一個角色。 對觀眾說話,在古希臘有這樣的演出。布萊希特是阿里斯托芬的徒弟,雅典舊戲劇的徒弟。 ![]() 誰的小眼睛,沒有看布萊希特老師? 布萊希特的戲,探討的都是人性的問題,社會的問題,不是很令人舒服;10分鐘,30分鐘,更大的都有,今天經常被演出。 他是一種沖撞型的個性,就是要跟你沖撞,就是讓你不舒服。后來,出現了很多這樣碰撞型的、讓你重新看一個事實的一種演出。 ![]() 布萊希特 三分錢歌劇 布萊希特的創作方式也很特別。當時在東柏林他的劇場,臺上的團隊在聊天,吃東西,時間過去了一個多鐘頭。你可能想問“什么時候開始?”,其實一直在進行。 “他的創作就是這樣”,賴聲川導演說,“如果你進到我的排練室,可能也是這樣的情況。吃吃喝喝聊聊,我們在逃避一個事情叫做創作,真的動起來就很快。” ![]() 舊金山默劇團 布萊希特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劇種,讓觀眾可以透過劇場重新看社會。 后來很多劇團都受他影響,像金山默劇團,一個小車開來開去,指涉一些社會的問題,替社會弱勢群體發聲;60年代產生的面包與傀儡劇場,針對社會的一些議題,在一個農場做一些戲劇。 又是一些新的方式,讓你思考什么叫演出。 ![]() 面包與傀儡劇場Bread and Puppet 達達主義往下走,是50、60年代的happening。 幾點鐘什么地方會有一個happening,就是要發生什么,什么事不知道,去了也不一定知道。 有很多關于happening的描述。等人到齊了,可能主持人也不說話,開始爬爬爬,其他人看著也開始爬,你拽我下來,我打你,最后爬到上面的人向大家吐口水,9點多自然結束,各回各家。 什么意思?沒意思,就是又度過一個愉快的夜晚。 ![]() 18 Happenings in 6 Parts, 1959 你要做觀眾你就做觀眾,你要做演員就做演員,你坐旁邊看也可以,會發生什么就發生什么,我們在這個地方留下一個烙印。很多happening一點不好玩,但事情本身是有趣的。 盛行一段時間的happenings,后來就沒有了。 今天很多所謂的裝置藝術,你在美術館里能看到的,都是happenings的延伸,happenings又是達達主義的延伸。 意象劇場 前面提到象征主義的舞美設計師阿皮亞。阿皮亞這條線到哪去了呢?就是所謂的意象劇場。 ![]() 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 沙灘上的愛因斯坦 以羅伯特威爾遜為中心,很多人玩。《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是當時劃時代的一個演出,格拉斯Philip Glass做的音樂。 很多的元素包括有神經障礙的、有發音障礙的元素做主角,說很多話,話說不清楚。 從前面的各種主義,一個脈絡下來,一直在解放再解放,我們的調色盤一次次被豐富,要做什么都可以,anything,就像威爾遜這樣。 ![]() 沙灘上的愛因斯坦 阿爾多的后代是誰?格洛托夫斯基可以算是50年代后最重要的一個,戲劇理論探索的,所謂貧窮劇場,質樸劇場,樸素劇場。 質樸劇場 ![]() 格洛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 1933~1999 格洛托夫斯基在波蘭,在世界各地,做戲劇本身的實驗——什么是劇場,什么是戲劇? 他在波蘭有一個實驗中心,早年的演出很驚人,觀眾近距離地看,成功展示了阿爾多所謂潛意識與潛意識對話的感覺。 他本來要到伯克利教書,但要求給他一個農場,學生要到農場上住一年,不能回來上課。伯克利什么都能接受,就是學生不能上其他課程談不攏。后來加州大學另外一個分校接受了,他去了一年。 ![]() 質樸劇場 臺灣的劉若瑀,《暗戀桃花源》第一個春花的扮演者,趕上了加州大學那一年的訓練,得到了格洛托夫斯基的真傳,后來創辦了優劇場,做了《優人神鼓》。 在加州大學的那一年都做什么?她說其實很簡單,清晨之前起來,到森林里面慢跑,慢跑的時候規定不要看任何東西,一整年都在做這個,他們覺得很棒。 這是自己發明的一種修行,不接受任何已經存在的意義。很勇敢,很值得敬佩。 ![]() 劉若瑀 優人神鼓 “我的導演老師看過格洛托夫斯基的戲。 有一年,他去威尼斯一個戲劇節,是那一個團的團長,拿著所有人的護照。聽說格洛托夫斯基要演出,就打聽在哪里,多少錢幾點鐘。錢不是問題,但是要幾點鐘到什么地方才有下一步的消息。 老師帶著整個團,約好時間到一個碼頭等,突然冒出來一個人,說要看戲是吧,把所有東西交出來。老師考慮了5秒鐘,交出了所有人的護照。然后上了一艘船,到一個小島看演出,他說太值了。” ![]() 格洛托夫斯基 忠貞的王子 “還有另外一個故事。我朋友說買好票,去看演出卻進不去,'大師說今天他今天只要200個人’。他今天不能對400個人演出,只能對200人演出,你要告他就告他,他就這樣決定了。 后來近距離跟他接觸,我感覺他一直在尋找一種東西,一直在重建一種儀式,他想重新發明一些儀式,他想做的事情已經有太多人做過了,在宗教的領域。 他不,他就是要自己找,我也很佩服。后來他所做的戲,是越來越不給人看。” ![]() 《浮士德》設計圖與劇照 導演 格洛托夫斯基 格洛托夫斯基把心靈修行和劇場放在一起,應該是阿爾多向往的一種做法。 然后就到了巴爾巴。巴爾巴是意大利人,在丹麥做劇團。之前巴爾巴和格洛托夫斯基工作了很多年,巴爾巴說挺愉快的,跟格洛托夫斯基在一起很豐富。后來他自己創了團體,他來過烏鎮好幾次。 他繼承了格洛托夫斯基的某一方面。 ![]() 巴爾巴今年80多歲了,非常有活力,丁一滕就是在他那里學的,回來也在做新的創作。師傅徒弟的線,接下來還有丁一滕。 看他的戲,開始不知道在干嘛,然后莫名其妙被帶進去,看完了超感動,什么意思不知道,很多人都是這樣一種感覺,特別過癮特別開心,好像不太需要追求什么意思,它觸動了你很深的東西。 潛意識與潛意識的一種對話。 ![]() 所謂質樸劇場,回歸到最簡單的情況,他們所有的道具不需要另外再運,隨身可以攜帶所有的東西。 最近的一次演出是2019年,在烏鎮雕花廳里面演,規定80個人,一個都不能多。想看的人太多了,怎么樣都不行,嚴格得不得了。沒辦法,我們只能尊重藝術家。 阿姆斯特丹工作劇團,賴聲川導演的傳承,有幾位成員是在格洛夫斯基那兒做訓練的。 ![]() “他們有12個人,都是荷蘭人,有三四位是在格洛托夫斯基那邊訓練的,另外一些人來自馬戲團,表演,體操,12個人在 一起10年,每年做兩個大戲,其他時間分開做小戲,一年400多個演出。 有自己的小劇場,自己的排練室,自己的行政人員,我看的時候是在梵高博物館附近,搭了一個帳篷,800人的帳篷。最前面的一位就是我的恩師——Shireen Strooker。 這個就是他們做的演出??,《紅色的天空》。” ![]() 左圖前一為Shireen.Strooker 賴聲川導演和阿姆斯特丹工作劇團的相遇,是一個特殊的時期,當時他熟讀劇場史,寫完博士論文就可以拿到學位了,突然陷入了一個危機,一個恐慌: “我開始懷疑我在干什么,什么叫戲劇,為什么希臘人偉大,莎士比亞偉大,偉大有什么用,為什么我今天看不到那種狀態?是不是我的要求太高? 古雅典全民參與的戲劇,用非常藝術的方式探討全族群的問題,我找不到了。如果臺上和臺下的關系只剩一張票的金錢關系,這條線一下子斷掉了,我覺得這門藝術要完蛋了。” ![]() Shireen Strooker 她的材料既不是一支寫字的筆也不是一支畫畫的筆,她要面對的既不是一張紙也不是一塊畫布;她是在劇場里,主要與演員合作,用舞臺的所有元素塑造出一部氣韻生動的戲。 by 賴聲川 “我那個時候打算回臺灣,什么都沒有,沒有劇團,不知道要干嘛,很恐慌。我老師剛好知道我夏天要去一趟歐洲,有個翻譯活兒,他說你要不要去荷蘭,寫了一個地址給我,說他們做的戲跟這個社會的關系特別密切。 我就去了,打電話給他們。我還能記得那通電話,荷蘭人英文都很好,我說我是誰,找誰,他說你過來,到梵高美術館旁邊,草坪上有個很大的帳篷,后面兩輛公車,我們就在里面,你來拿票。” ![]() “我就去了,帳篷很大,里面可以坐800人,后面那個公車很老,政府送給的,他們拿來做巡演,做化妝室,我進去找他們拿了票,坐在觀眾席。 臺上一個公共廁所,他們講荷蘭語,我一個字都聽不懂。有唱的跳的演的,跑來跑去,把一個公廁管理員一生的心酸演出來。周圍的觀眾跟著呼吸,跟著哭,跟著笑,最后是巨大的掌聲。 第二天,我看了一下午兒童劇,臺上什么都沒有,同樣的一批演員在演,說這里有個洞,敢去嗎,不敢。其實沒有洞,是他們用手比出來的。臺下說要去。最后說好吧,就進那個洞,觀眾驚呼。” ![]() “這就是戲劇的魅力,戲劇的魔力,最美的戲就是透過觀眾的想象力完成的。我感動得不得了,我好像找到了我想找的劇場,回歸到一個我可以努力的位置,在他們身上重新通過戲劇找到信心。 第二年Shireen他們來伯克利客座半年,教他們慣用的即興創作方式,從沒有到有,從想象一場戲,然后怎么去找那場戲的核心,那個核心是感覺、情感世界,找到那個之后,戲就出來了。 從他們身上學到這個東西之后,我們做了一個作品,法國作家《美人魚》的一場戲,她很滿意,到紐約去開會。” ![]() 契訶夫之后是誰?賴聲川導演認為是貝克特。 貝克特 “沒有契訶夫就沒有貝克特。貝克特是20世紀的天才,真的要懂戲劇,你得好好地了解他。” ![]() “貝克特作品不是很多,但每一部都很厲害。《等待戈多》我翻譯成《等待狗頭》,在臺灣有翻譯成《等待果陀》,果陀我覺得太具象,狗頭比果陀更具象,等待果陀有點太掀出了整個主題。 等待狗頭讓對象更無聊,更沒有價值。” ![]() “舞臺指示第一句,一個鄉村道路,傍晚。我在臺北做過,搭一個橋過去,整個戲在觀眾的中間。 《等待戈多》本身就是一個百科全書,要學編劇,你要真正地熟讀它,所有的招在它里面都有。 最大的招:第一幕,那個人沒來;第二幕等那個人,那個人沒來,結束了。那個人沒來,沒來的話你在干嘛?你在等待的時候你在做什么?” ![]() “我們不就在等嗎,我們在等什么?今天沒來。明天呢,沒來。后天呢?第一幕第二幕完,還要不要演第三幕?再來第三幕無聊。 結構已經完成了,再來第三就多了。第一第二幕之間有變化,兩幕的質感、狀態已經變了。 什么叫昨天,什么叫今天,什么叫明天,不就是有一天嗎?有一天我瞎了,有一天我生了,有一天我們會死,就是這樣。” ![]() “里面有深層的人類痛苦,又很幽默。貝克特不缺憐憫,角色雖然很慘,但他還是在照顧他們。 幾幕,三角形,都沒有,因為什么事情都沒發生,主角沒上場。誰變成主角?配角。 ![]() 這不就是我們的人生嗎?我們永遠在等一個主角來,我們等待的過程做的,定義了我們是誰。戈多是誰?懂我剛剛說的一切,你就不需要再問這個問題。” 我們走入一個時代,什么都能做,就變成什么都不想做。從主題、故事、肢體、動作重不重要?慢慢這些被分解,一切被平淡化。一切都平板化,好的壞的都平等。 后現代,這個巨大的題目可以放在一個人身上——皮娜鮑什,她的東西包羅萬象。 ![]() 在這樣一個沙漠里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綠洲。各種元素,怎么說故事的方式,什么叫做表演的方式,她帶動的整個潮流,都是關于經典的解構。 孟京輝《茶館》,整個舞臺劇最后是要解體的,蠻壯觀。觀眾爭議很大,因為他們沒看到以為的《茶館》。 ![]() 《影子》,其實是在拍一部電影的過程,你看到所有劇場的畫面。特寫出現了,車子也會搬走,轉移,一直不斷在演繹這個故事。 五花八門,百花齊放,這是我們現代創作者的興奮點,在這兒我們可以做任何東西,可以把劇場和電影結合得這么漂亮,無縫銜接。 悲哀也來了:什么都能做,我們要做什么才有意義,才能再推動劇場文化? ![]() “儀式是戲劇的起源,今天如果脫離了儀式,我希望有些方式讓它回到一點儀式感。儀式是干什么的,一些固定的動作,需要有效用,需要有轉化,有事情發生。 最流行的,沉浸式。我記得有一年在烏鎮看演出,在絲綢廠,我找不到戲。后來碰到陳明昊,他問我怎么樣?我說我沒看到你,他說帶那兩只狗的那個,我說我沒看到兩只狗。 這可能會產生一個問題,你精心地排練了,但觀眾看不到戲在哪里。 我自己在洛杉磯做了一個,2018年,讓觀眾分兩路看9場戲,一路看順時鐘,一路看逆時針。在第一站弟5站會碰到,戲都是一樣,看到的不一樣。你可以感受到沃伊采克的影響。” ![]() 最后回歸到原點:什么是戲劇,戲劇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在所有活動中,戲劇的位置是什么? 如果我們今天看一場戲,僅僅是買一張票的關系,僅僅是商業的契約,戲完了票撕了沒了,多難過。古代不是這樣。我們要努力,讓那張票變成一個象征,是人與人之間的一個連結。 現場是人類需要的。網絡再發達,我們還是更需要面對面,臺上臺下的接觸。如果我們沒有共同的故事,沒有共同紀念重要事情的方式,我們就散掉了。 ![]() 《推銷員之死》50周年的時候,這部戲在紐約演出,《紐約時報》訪問了作者亞瑟.米勒,請問今天和當年首演1949年有什么不一樣。 米勒說,現在百老匯不一樣。以前我們的戲就是在百老匯首演,現在的戲都得先在小地方證明自己有票房才能到百老匯。當年我們做的是劇場,現在做的是娛樂entertainment。 ![]() 在講座的最后 ,賴聲川導演總結道:在劇場史上,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戲劇不同的人物,不管喜不喜歡,他們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吸取了他們的一切,要感謝他們。 大家也用熱烈的掌聲表達了對賴聲川導演的感謝。在此之前有不少地方,觀眾也給出了笑聲和掌聲。這種現場感,現場的交流,可能是直播和回放不能給予的。 ![]() 在講座的尾聲,賴聲川導演留出了半小時的問答時間,并提議盡量把機會讓給連聽了6場的觀眾,以下為簡要記錄。 問題1:執念劇場的定義,和殘酷劇場的區分 答:我沒有體驗過。回歸到殘酷劇場,其實殘酷兩個字沒有那么重要,還是一個潛意識跟潛意識之間溝通的問題。 ![]() 問題2:戲劇的標準是什么? 您從阿姆斯特丹劇團學習了一段時間,您和演員、創作者會用工作坊、即興碰撞,最后排出作品。現在國內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場合可以接觸到演出,美術館,藝術節,社區,觀眾對此有一些爭論:有些演出是一個好的嘗試,但不夠格成為作品。當您在整理素材的過程中,你是用什么樣的方式或標準來決定演出可以上升到舞臺、劇場的尺度? 答:回到劇場史的語境,當年在古雅典的酒神慶典,作家選的是什么題材,人類開始怎么看戲,為什么需要戲劇?喬布斯一句話,taste決定一切。 品味是什么,你覺得什么東西好吃,好看,值得,你的人生朝那個方向走,這都是你的品味。如果我的要求我的品味不怎么樣,做到舞臺上肯定不怎么樣。如果品味好,要求高,這個作品應該站得住腳。 所有創作者的程度不同。老師看著我說,我知道什么行,什么不行。要用這個方式衡量。 ![]() 問題3:探索過程中有沒有在哪個地方卡住? 答:我自己覺得沒有什么地方卡住,我蠻隨緣地過日子,沒有說今年要創作幾部戲。很重要的事情是我把劇場史搞通了。細心地聽我這句話,搞通了之后,融會貫通,從古希臘一路過來到莎士比亞,變成多元的東西,又變成單一的佳構劇,走到今天諸多的問題沒有了,就變得踏實了。 追問:把內心的部分轉化到空間里的過程中,有沒有在一個點或一個思路上卡住? 答:作品永遠沒有完全完美的,能夠99%是符合自己所想,對觀眾來講其實還不錯。 有時候沒有我們想象中的空間,有時候也覺得被舞臺局限,我就接受這個限制吧。活在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100%的事情,連80%都沒有。我們永遠在一個妥協的狀態中撞擊出新的一些創意。 ![]() 問題4:如何克服自我懷疑? 從上戲的大師班,從上劇場的大講堂,一直跟到您,有很多共鳴。作為一個導演系的學生,創作中是否經歷過一次或多次自我懷疑,你和潛意識對話的時候,作為導演的自我懷疑到底來源于哪里,應該怎樣走出這種自我懷疑? 答:人要多了解自己,就會更了解自己的潛意識。弄清楚自己的動機,修正自己的期望,對潛意識就沒那么多好奇。 潛意識可能沒那么重要。人要多了解自己,就會更了解自己的潛意識。我常常講,要多了解自己的動機。檢查自己的動機就是在打掃自己的潛意識。我那次巨大的沮喪,我內心的動機是,我可能是想透過戲劇得到什么,我弄清楚了之后會發現那個值不值得,可能我又可以回歸到原點。 還有一次,也是徹底被打敗,我拍第二部電影在商業上是慘敗的,演不到周末完就下去了,我兩年的生命就那樣子不到3天就沒有了 。我們的投資者哈哈一笑,說往下走吧,電影都這樣,不成功就失敗,好瀟灑。 但是我聽了更難過。這么輕易就往下走?陷入了一次低潮,后來慢慢走出來,我們有良心的創作者,每一部作品都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期望。修正期望,弄清楚動機。 ![]() 問題4:劇場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 答:劇場史的未來,它有一點沒未來了。希臘羅馬劇場,絕版了,我最啟蒙的書,沒了。好多大學已經沒有劇場史這門課了,也不要求熟讀戲劇經典作品了。這6場下來,我們講的東西現在學校已經不太教了,我有點憂心。 問題5:對青年演員有什么建議? 答:知道前人怎么做,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 做導演,知識是很重要的。原作者的作品年代久了,后來人已經不知道怎么做了。近一點的,像我的作品,可以看到我怎么做,也可以學我怎么做。 現在的人可能急著去拍,不多去研究,我覺得是有點問題。我可以做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是我要先了解別人怎么做的。如果不參考別人怎么做的,很容易摔跤。 我老師說,i know what works, what doesn’t work.這是很重要的。 ![]() 問題6:沉浸式被濫用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危險? 答:現在的觀眾,可以說他什么都能接受,口味很重。我們講到,當你描繪的物體離你越來越近,甚至走入你腦子之后,我少說了一句話,現在我說出來:這是不是意味著某一個文化的結束? 我認為某些東西走到這兒可能是盡頭了。盡頭是什么樣?可能是沙漠,也可能是五花八門,像我們現在這樣,沒有任何定論。 看到五花八門不同種的戲劇而不以為奇,這就是未來世界的走向,我會堅守這個崗位,做一些很踏實的東西。外面的風怎么吹沒關系。 ![]() ![]() 賴聲川劇場史大講堂,到這里就結束了。 總共4天6堂課,我在上劇場聽了9小時。事后整理,發現一個半小時的一堂課至少需要3天。 首先,轉化。當時聽進去的內容可能只有50%,記住的差不多25%,再根據資料整理成文字,很多東西好像第一次知道。 其次,核對。比如說一個人名,只有一個英文發音,我得去搜索去撈出來;一張圖片,比如捷克的老劇場,沒有提名字,可我想知道是哪一個。 最后,梳理。將聲音轉化成文字,需要有更清晰的邏輯線,有自己的思考,力求準確和流暢,我朝這個方向努力,雖然最后也未必能實現。 無論怎樣,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內容不少,希望你看得愉快,有所收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