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子悠 編輯/裴思純 在電視劇《歡樂頌》里,職場精英安迪,高學歷高智商,是令人羨慕的白富美。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她有接觸障礙,抗拒女鄰居和男友觸碰她的身體,讓很多觀眾覺得她情商欠費。 安迪的低情商,其實源于她從小是孤兒的經歷,讓她患上了“皮膚饑渴癥”。 1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恒河猴母愛剝奪實驗”。 研究人員把幼小的獼猴,與媽媽隔離開。把它放到了實驗設置的兩個假媽媽身邊:一個是全身裝了鐵絲,但胸口有奶瓶的媽媽;另一個是包裹著綿軟的絨布,身上沒有奶瓶的媽媽。 通常而言,“有奶便是娘”,小猴應該更加依戀有奶的鐵絲媽媽才符合常理。 然而,結果卻出乎意料,小猴只有餓的時候,才會去鐵絲媽媽跟前吃奶,吃完奶,就跑到了絨布媽媽身邊玩耍。 這個細節,讓研究人員得出了一個結論:絨布綿軟的觸感,可以消減幼猴內心的恐懼,給它帶來溫暖和安全感。 這個實驗并未到此為止,研究人員追蹤觀察發現成年后的猴子,有很多異常行為和心理障礙。 比如,不合群,當別的吃母乳正常長大的猴子靠近它們時,它們會本能地躲閃,過度自我防御。 它們不僅無法融入集體生活,也不愿意尋找配偶,或者接納其他猴子的求偶行為。 研究人員只好對母猴實施人工受孕,本以為虎毒不食子,卻發現成為媽媽的它們,卻對親生的幼崽非常冷漠,有的甚至會咬死自己的孩子。 由于恒河猴和人類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因此這個實驗能反映出人類嬰孩的依戀需求。 2 孩子未出生前,完全處于母體的羊水中,被溫暖包裹著密不透風。一旦出生,孩子的皮膚突然暴露在空氣中,會很不適應,從而十分渴求溫暖的皮膚接觸。 如果,父母能時常愛撫孩子,通過皮膚的觸覺,孩子會感受到自己是可愛的,從而感受到被愛和安全感。 倘若,嬰幼兒時,缺乏養育者的愛撫和觸摸,成年后的皮膚就會因為饑渴而緊繃,嚴重的情況下,就會患上“皮膚饑渴癥”。 患有皮膚饑渴癥的成年人,心靈會陷入孤獨和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不懂得處理親密關系,表現出情商低的行為。 就像安迪一樣,剛開始時,對于女鄰居善意的擁抱,男友的親密接觸,好像如臨大敵一般,產生本能的躲避和抗拒。 好在后來,遇見了相愛的人,良好的親密關系治愈了她的“皮膚饑渴癥”,消除了她的身體接觸障礙,最終,變得越來越有親和力。 相信每個媽媽都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像安迪一樣,成年后深受身體碰觸障礙的困擾,影響親密和人際關系。 《西爾斯親密育兒法》一書中,西爾斯博士鼓勵父母和嬰孩一起同睡,并建議媽媽多撫觸孩子的身體。尤其是媽媽充滿愛意的撫觸,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育。 “現代科學發現,在一快五分硬幣大小的皮膚上,就有25米長的神經纖維和1000多個神經末梢” ,這為觸覺帶來的心理滿足,提供了生物學上的合理性。 嬰幼兒像需要水和食物一樣,對父母的撫愛,尤其是媽媽充滿愛意的眼神,和溫柔的撫摸,充滿了與生俱來的渴求。 媽媽的溫暖的環抱,有溫度的撫摸,通過皮膚傳達給孩子,無疑能給孩子莫大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因為忙碌,或種種原因,對嬰幼兒少了愛撫和身體接觸,不僅容易使孩子體弱多病,也讓孩子的心理自卑、怯懦,嚴重點的孩子會因為自己不受歡迎而產生報復心和破壞性。 3 “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這首歌代表了所有孩子的心聲。 《紅樓夢》中,賈寶玉作為賈府的混世魔王,他的招牌動作就是一骨碌滾到賈母的懷里,賈母極盡疼愛地對賈寶玉的一番愛撫,對賈寶玉而言,都是心理營養。 被父母疼愛的孩子,心理更加健康,外貌也會比不受父母重視的孩子更光彩照人。 賈寶玉的外貌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鼻如懸膽,睛若秋波。雖怒時而似笑,即瞋視而有情。” 與賈寶玉同父異母的弟弟賈環的外貌,卻大相徑庭,在父親賈政的眼里就能看出兩個兒子的待遇。“賈政一舉目見寶玉站在跟前,神彩飄逸,秀色奪人,又看看賈環人物委瑣,舉止粗糙,忽又想起賈珠來。” 賈政雖然對兒子嚴厲,但是看見寶玉的外貌,眼神里也含著幾分滿意,對賈環卻看到的是不堪。父親的眼神,在孩子的眼里,也是一種暗示。 所以要想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父母陪伴孩子的時候,給孩子的身體多一些撫觸,就是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完】 艾子悠|夢想讀書寫作走四方,行走在心理學的路上,面朝身心自由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