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通鑒》遇見紀檢干部】 ![]() 衣賜履按:公元323年的四五月間,王敦從武昌(江州州政府所在縣,湖北省鄂州市)遷到姑孰(安徽省當涂縣),屯駐在于湖(當涂縣南)。公元324年,六七月間,王敦和朝廷正式開戰。誰先動的手?史書語焉不詳。我猜,史官是故意的,為的就是坐實王敦謀反的事實,告誡后世的臣子們,不要輕易向皇權發起挑戰。 于湖到建康,也就一百來里地,快點兒的牛車,一天跑個來回,還有富余。英明神武的晉明帝司馬紹和大權獨攬的大將軍王敦,就那么靜靜地呆著?互相問候歲月靜好了一年多? 怎么可能呢! ![]() 公元324年,正月,建康城里發生了一件現在看起來平淡,但在當年,可能會上熱搜的事情。 東晉朝廷在首都建康的鬧市,斬殺了一個名叫李脫的人。 李脫這個名字,相當打眼。 超凡脫俗的人,大約會認為李脫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而低級趣味的人,大約會覺得李脫是一個風月場所工作者的藝名;但實際上,李脫是活脫脫的一個大神仙。 《晉書·周札傳》載: 當時有個道士,名叫李脫,練了一身妖術,迷惑了大批善男信女。李脫自稱八百歲,所以大家都稱他為李八百。李八百從中原來到建鄴(彼時,建鄴尚未改名為建康,那么,不遲于晉愍帝司馬鄴登基,李脫就到了建鄴),廣收門徒,方法老套而有效——用神神叨叨的方式給人治病(以鬼道療病),并且,“署人官位”,因此,數年下來,信徒甚眾。 【歷史上有好多個李八百】
李脫這個人頗為神秘,據說,王敦害死了不少人,都與李脫有關。 先看看周嵩之死。 周嵩是尚書左仆射周顗(讀如以)的老弟,周顗不但是東晉的高官,而且是天下名士。之前我們講過,公元322年,王敦第一次攻打建康,王師敗績,王敦就把他認為不順眼的幾個家伙給殺了,其中就有周顗。 《晉書·周嵩傳》載: 王敦殺害了周顗,又派人去周家吊唁。周嵩說,我哥為天下人而死,又為天下人所殺,何必來吊唁呢(亡兄天下人,為天下人所殺,復何所吊)!王敦聽說之后,就對周嵩很不爽,但因為跟周嵩有姻親關系(周嵩是王敦的嗣子王應的嫂子的老爹),而且剛殺了人家哥哥,再殺周嵩,有些說不過去,就暫時隱忍,任命為從事中郎。但周嵩對老哥周顗的死,一直憤憤不平,曾當眾說過“王應不宜統兵”這樣的話。 王敦心頭火起,就“密使妖人李脫誣嵩及周筵潛相署置,遂害之”。意思是私下讓李脫誣陷周嵩、周筵等人陰謀作亂,把周嵩給殺了。有意思的是,周嵩本人,并不是道教徒,而是佛教徒,他在市中受刑之前,一直在念頌佛經(臨刑之前,猶于市誦經云)。
再看一下義興周氏之滅族。 上面提到的周筵和周嵩,并不是一家子。周嵩是汝南人,而周筵則出自義興周氏,周家最有名的人物,全中國人民都知道,就是除三害的那位周處。周處早就死了,我們要講的主要是兩位,周札和周筵。周札是周處的兒子,周筵是周處另一個兒子周靖的兒子,也即周札的侄子。 王敦第一次攻打建康時,晉元帝司馬睿派周札守石頭(建康城西北),王敦大軍一到,周札秒降,打開城門迎接王敦,直接導致王師大敗。周氏宗族強盛,在東晉做官的很多,號稱一門五侯,也即是說,他們家有五個侯爵的編制(實際上有人還封了公),吳地的豪門大族,沒有比得上老周家的。王敦對周家勢力之強,想起來就皺眉頭。周筵母親去世時,前往吊唁的有千余人,王敦聽說后,心中不悅。 【這個王敦有特點】 王敦生病之后,他的智囊錢鳳認為,吳地最強的宗族有兩個,一個是周札家,另一個是沈充家,而沈充跟王敦是一伙兒的,錢鳳就琢磨著把周家滅了,他對王敦說: 從古至今,豪強大族都是國家的禍患,但凡皇室有難,基本上都是由豪強大族引起的。現在,江東之豪,沒有比得了周家和沈家的,明公您一旦撒手去了,這兩個家族為了爭權奪利,一定會打起來。現在,周氏強大,并且,周家子弟中,有很多英俊人物,我們應該先作處理,以安后世。 王敦認為錢鳳說得很有道理,著手收拾周家。 于是,又輪到李八百出場了。 李八百有個弟子叫李弘,在灊山(亦作潛山,安徽省潛山縣西北)收徒傳教,李弘對人說,有讖語說,他應當稱王。 王敦就指使廬江(安徽省舒城縣)太守李恒指控周札,以及周札的子侄們,說他們跟這個李八百謀圖不軌。當時,周筵擔任王敦的諮議參軍,王敦派人在“營中殺筵及脫、弘”,又派參軍賀鸞,協助沈充,把周札的兄弟子侄,全部誅殺,隨即進軍會稽,襲擊周札(時任會稽內史,浙江省紹興市)。事發突然,周札稀里糊涂被砍了腦袋,義興周氏,就這么被滅了族。
好,我們把整個事件再梳理一遍: 王敦派李脫誣陷周嵩,然后,殺害周嵩。周嵩臨死前,念頌佛經,他是想顯擺他會念經嗎?當然不是。他是告訴朝廷,老子是釋迦摩尼的弟子,跟妖道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這個事兒傳到明帝司馬紹那邊兒,很可能組織力量調查李脫。 這一查,發現李脫是個大教主,手下教眾不少誒,甚至有個弟子叫李弘的,還打算稱王哩!于是,少客氣,抓! 公元324年,正月,將李脫當街斬首。 這叫什么? 這叫敲山震虎。王敦你不是跟李脫勾勾搭搭的嗎?朕就殺他給你看! 并且,最有意思的就是,正月初八,赦免五年以下的罪犯,“術人李脫,造妖書惑眾,斬于建康市”。 一邊兒宣布赦令,一邊兒殺李脫! 就是告訴王敦,李脫是你的人,朕今兒把他當街斬首了! 王敦一看,司馬紹這小子行啊,給我上眼藥是吧,你還嫩點兒,讓你看看我大將軍的手段! 你不說李脫是妖人嗎,那我就說義興周家,跟李脫是一伙兒的,不等你同意,我就把周家連鍋兒端了。 為什么李弘會出現在王敦的軍營? 很可能就是朝廷抓到了師父李八百,李弘跑到王敦這兒避難來了。王敦什么人啊?那是殺了好幾個親兄弟的人!李八百死了,你李弘有個毛線用處,一刀剁了,正好撇清和你們的關系。 對周札和周筵,司馬紹還是相當看重的,殺他們,就是王敦的有力回擊。 大家看,這一年來,王敦和司馬紹,可不是互問歲月靜好,雖然還沒到掄著片兒刀互砍的地步,但這種打悶棍、戳腰眼兒的事兒,是真沒少干。 別急,還有。 王敦滅了周家的族之后,不知道以什么理由,殺了常從督冉曾、公乘雄,這哥兒倆都是晉元帝司馬睿的心腹。司馬紹也沒客氣,開始挖王敦的墻腳。《晉書·沈充傳》載: 司馬紹打算討伐王敦,派沈充的老鄉沈禎,去做沈充的工作,許諾,只要你肯到朝廷來上班,司空的位子就是你的。不料這位沈充,還真是個爺們兒,講義氣,就撂下一句話,大丈夫共事,自當有始有終,豈可中途改弦易轍! 司馬紹的策反工作,沒成功。 你來我往的,就到了公元324年的五月,王敦病重,司馬紹派侍中陳晷(讀如鬼)、散騎常侍虞騑(讀如非)前往探望。
隨后,司馬紹又干了一件讓人瞠目的事兒。 六月,王敦打算動兵,司馬紹通過某種渠道獲悉(敦將舉兵內向,帝密知之)。于是,司馬紹換了衣服,騎著巴滇駿馬,帶著幾個隨從,一路跑到于湖,親自觀察王敦的大營。王敦手下軍士,見司馬紹這伙兒人,不像是普通老百姓,就向王敦匯報。王敦正在休息,夢到太陽把城池圍起來了(夢日環其城),一下子驚醒,起身說: 此必黃須鮮卑奴來也。 【不會吧!這是鮮卑人臉復原圖???】
這就又牽扯出一樁公安。 《晉書·明帝紀》載: 王敦認為司馬紹神武明略,朝野之人對他都很信服,就想以“不孝”為由,把司馬紹給廢了。于是,王敦大會百官,問溫嶠說,皇太子有什么德行?王敦刻意聲色俱厲,想讓溫嶠把司馬紹給貶損一通。不料,溫嶠說: 太子思想深刻,氣度宏遠,我這種凡夫俗子,真不好評價他。只從禮法這個方面看,太子稱得上孝。 此言一出,大家都很認可,搞得王敦沒辦法行廢立之事。
好,我們回到于湖來。 王敦說,一定是黃須奴來了,立即派人去追。司馬紹早就跑了,所騎之馬,拉了屎,司馬紹讓人用水灌到馬糞上。到了一家客棧,有個賣食物的老太太,司馬紹把七寶鞭給了她,說,后面如果有騎兵過來,把這個東西給他們看。不久,追兵到了,問老太太,看沒看到司馬紹等人。老太太說,早就過去了。然后把七寶鞭交給追兵看,追兵拿著七寶鞭,傳來傳去,把玩了半天,又見馬糞已經冷了,就覺得追不上了,返回大營。 司馬紹回到建康,大約覺得時機已經成熟,熱身也熱得差不多了,準備向王敦發起決戰。 六月二十七日,司馬紹加司徒王導大都督,假節,領揚州刺史;以丹陽尹溫嶠為中壘將軍,與右將軍卞敦共守石頭;以光祿勛應詹為護軍將軍,假節,督朱雀橋南諸軍事;以尚書令郗鑒行衛將軍,都督從駕諸軍事;以中書監庾亮領左衛將軍,以吏部尚書卞壸(讀如捆)行中軍將軍。征平北將軍、徐州刺史王邃(王導堂弟),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祖約,北中郎將、兗州刺史劉遐,奮武將軍、臨淮(江蘇省盱眙縣)太守蘇峻,奮威將軍、廣陵太守陶瞻等,還衛京師。 司馬紹親自屯軍于中堂(建康宣陽門外,南面中門)。 【司馬紹端得英俊人物】
【圖片來自網絡】 音頻版《衣賜履讀通鑒》已在喜馬拉雅平臺上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掃描訂閱收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