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玉.四子—茶人玩具】 鐵壺資料 隨著品茶及其茶文化的風行,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喝茶,喜歡功夫茶。之前多數人使用隨手泡,砂銚,銅銚,現在,燒水壺已經悄然改變,擁有一把合適的煮水壺,是每個茶人的追求。 傳統的潮汕功夫茶煮水器 銅銚 日本老鐵壺煮水器 組套 三代 安之介 金銀嵌開窗花卉鐵瓶;祥云火缽 唐代陸羽(約公元758年左右創作)《茶經》中已有描述。茶經中陸羽共描述了21種茶器,其中就有關于鐵器作為煮茶容器的簡介 : 鍑 唐代雙耳圈足鐵鍑,內蒙古博物院 “鍑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內摸土而外摸沙土。滑于內,易其摩滌;沙澀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臍長則沸中,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淳也”。這是最早對于鐵質煮茶器鍑的簡介及其材質及鑄造的詳解,采用壞了的農具的鐵質燒鑄,砂模成型,內光潔易于清理,外磨砂易于受熱,實用“水味醇美”;另有關于瓷或石作為容器的注解,好看但不耐用,而關于銀器容具,則為清潔但不免過于奢侈,兼顧雅致及清潔耐用,推薦鐵器茶器。 山水紋 鐵釜 鍑,這東西在古代很興盛,但到了宋朝就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日本茶道來自于中國的唐代,是與中國茶文化都是一衣帶水一脈相承的文 化,日本鐵壺傳承于中國唐宋煮水器,也就是上面所說的:鍑。鍑與釜同音,是早期鑄鐵的燒水器。 日 本 年 代 老 鐵 壺 十代云色堂 美之助 開窗飛鳥金銀嵌 鐵壺 最早的鐵壺記載可追朔至日本江戶時期,起源于日本江戶中期(1780年代),那時出現了專門制做茶釜的“釜師”,以京都為中心。到了江戶時代中期,為了方便注水,將小的茶釜加上注水口與把手,就是鐵瓶(鐵壺)的基本設計。而在明治時期則更加廣為流傳。現今備受關注的京都鐵器—日本老鐵壺,距今已有數百年之遙。到昭和期間已因日本茶文化的改變及戰爭而斷絕,戰后日本鐵壺仍有生產,但其材質及工藝與所謂的明治期的鐵壺已迥乎不同,時至今日除了南部鐵器(壺)仍有持續創作與生產(京都仍有極少數至今仍有生產鐵壺的堂口),但由于傳統的快節奏及生活習慣改變,南部鐵器一度衰落,隨著茶文化的復興,茶人們開始喜歡這古樸而具有“東方傳統文化色彩”的鐵壺,南部鐵器也因茶人的追捧而全面復興。 祥云堂 蠟鑄法 珠型老鐵壺 鐵壺走入茶人視野 鐵壺在中國“茶界”早已有其“蹤影”,“2006年開始,圈內茶友就開始使用'老的生鐵壸’。而真正引發關注,當屬2008年昆明茶博會和廣州茶博會,由臺灣茶界人士大量的展出和推廣,以及當時'普洱壸藝’的強力報道,鐵壸煮水泡茶的好處更廣泛為人們所知。” 三代安之介 累座型提把金銀嵌 鐵壺 鐵壺在幾年前悄然進入茶人的視野而逐漸興起,因形制古樸,工藝精湛,實用確能提升燒水溫度(壁厚蓋重),且確有調水功效(沸中則末易揚,末易揚則其味淳也。),尤其適合普洱及老茶而倍受茶人的喜愛追捧。可謂實用品賞俱佳的“茶人玩具”。 日本龜文 波千鳥浮雕山水文鐵壺 鐵壺實用的感受是(有茶友試驗證實)煮水溫高,水質甘醇,特別適合于普洱,老茶的煮水沖泡,易于發揮其甘甜的特質,但清理及養護要求較高,日常使用需妥善保養。有茶友認為,現今世俗紛擾,茶人則通過茶道的過程去自我修行,從茶道的各個環節去體驗,借助儀式去完成心理之修行,在茶水中體會禪的意義。 鐵 壺 的 清 理 清理的非常干凈的明治期鐵壺內部 清洗鐵壺也可謂其中之一。整理一把老鐵壺也是不易,需反復耐心的清理。去除陳銹及水垢至壺內干潔,再行養護;也有反對的觀點:老鐵壺壺內是個復雜的環境,有如湖水,水草及朽木在內,才能有水質甘甜之源,完全清理會像游泳池,口感反而不如壺內復雜而又有活力的老鐵壺....還有觀點:年代水垢附著,更為妥善,一無長銹之憂,二無破漏之煩....當然,不管如何看待,最終目的,就是尋求一把心儀而又益茶且品賞皆宜的鐵壺,這總需要茶人一段時間的努力踐行。 初步整理后養水垢的鐵壺內部 “玩具”在于玩樂,小時候,我們喜歡玩具,爸爸媽媽給我們買玩具,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光...長大后,我們還是喜歡玩具,只是,玩具變了... 喜歡喝茶,尋找一把適手的泡茶器,整理一把年代保存的日本老鐵壺,讓其煥發新生,能日常使用泡茶,確實是“累并快樂著”;同好友人曾說,“日本老鐵壺,猶如“茶人玩具”,玩上會慢慢喜歡。因為自己整理養護,累積日月,茶人都會喜歡這種因年代歷史而煥發新生的“老鐵壺”。 |
|
來自: 微信用戶fsnd0h > 《日本鐵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