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人仿佛自帶焦慮基因,所以他們經常因為各種問題被困在焦慮中:有錢的時候擔心萬一哪天沒錢了怎么辦,沒錢的時候就覺得生活要完蛋;沒對象的時候焦慮自己萬一成了大齡青年怎么辦,終于談了對象就開始焦慮如果對方出軌了怎么辦,終于熬到結婚了,開始焦慮自己是不是會不孕不育。 在他們的生活中,焦慮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要么十分焦慮,要么無比焦慮,如果生活平靜下來的話,隨之而來的就是對平靜生活的焦慮。 焦慮在生活中幾乎是最常出現的波動情緒,它通常強度一般,但卻可以一直牽扯著人的心緒,讓人茶不思飯不想、坐立不安,時間長了可能還會造成焦慮障礙。 ![]() 心理學理論看焦慮 有很多理論可以解釋焦慮,最早把焦慮癥拿出來進行單獨描述和定義的,還是那個以精神分析聞名于世的弗洛伊德,他對焦慮癥的臨床影響巨大,以至于從精神分析角度研究焦慮癥甚至一度成為主流。 他的早期理論認為,潛意識中的本能沖動是焦慮的根源。后來弗洛伊德發展出了“三我”人格結構,其中的“本我”對應潛意識。所以,焦慮其實就是“本我”的原始沖動無法直接表達,轉而通過“自我”以焦慮的形式表達出來了。 比如,一個從小就被教育要與人為善的人,他在受到別人的攻擊時,并不是不產生憤怒情緒或是回擊的想法,而是這種沖動會被道德感壓制下去。最后,如果他無法化解這份憤怒,就可能會以焦慮不安的形式表現出來。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引發焦慮的情境會成為一種刺激或者信號,焦慮是對這種情景反應的習得行為,可能是某種刺激無意中成為了引發焦慮的條件,經過強化之后變成了固定反應。這種引發反應的情境會逐漸泛化,以后再遇到類似的情境,也會引發焦慮,最后泛化成焦慮癥。 比如,偶爾一次的考試失敗,帶來了家長的批評、老師的白眼以及同學的嘲諷,這可能會讓當事人感到窘迫不安、以至于對后來的考試產生焦慮。對考試的焦慮會影響學習水平的發揮,造成考試成績的又一次不理想。反復循環幾回,這種焦慮模式就固定下來了,并且可能會泛化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比如求職面試、匯報工作、相親。 認知理論認為人們對事件的認知評價,是焦慮癥發生的中介。當人們對一種情境做出危險的過度評價時,會激活大腦邊緣系統、交感神經系統等生理結構繼而引發焦慮反應。這些過度評價源自一個人在童年早期形成的潛意識和內隱學習,包括一些不合理的信念、錯誤的認知、警覺過度等等。如果他無法應對危險情境的話,就會加重他對情境危險的過度評價,讓焦慮更加嚴重,陷入惡性循環。 比如小時候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在他的潛意識中,可能會有一種天然的“我不行”信念,做任何事都需要他人幫助。在成年后,他面對困難時便會有無助、失控感,繼而產生焦慮。 其實,除非達到焦慮障礙的診斷水平,否則不應該對焦慮本身存在偏見,因為它也不過是眾多情緒的一款而已,而任何一種情緒對我們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 享受焦慮 如果剛好一個人自帶如本文開頭說的焦慮基因,那焦慮便會是常態,很難通過努力去克服,這時候不妨換個角度,去多找一找焦慮的積極意義。既然我們總是陷入焦慮很難擺脫,那就莫不如去享受它。 1.焦慮可以是一種防御機制,能促進我們的成長和發展。當我們遇到危險時,會被迫地尋找合適的方式來應對這些威脅和其帶來的不確定性,這種應對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我和身份,同時增強心理彈性和適應性。 2.焦慮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己。感到焦慮時,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探索自己內心世界的機會,了解自己在什么情況下會焦慮,焦慮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多了解自己,從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和行為。 3.焦慮可以幫我們提高警惕性。焦慮會讓人更警覺和敏感,而這些特質對于生存和自我保護是非常重要的。焦慮讓人更快地察覺到潛在威脅,提高反應速度和應對能力。同時,這種警惕性能讓人更小心謹慎,避免一些潛在的危險或錯誤。 4. 焦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面臨任務或工作時,適度焦慮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專注和動力,提高工作效率。 5. 焦慮可以促進自我成長和改善。焦慮可以促使人們反思自己的思考和行為方式,進而促進自我成長和改善。當人們面臨不確定性或挑戰時,他們便會主動思考如何更好地適應這種不確定的情況,促使人們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并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 ![]() ![]()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 |
|
來自: 昵稱hmqPRevT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