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瓊海的人,總以為瓊海的小吃只有抱羅粉、溫泉鵝、嘉積鴨,卻不知另一道美食——雞屎藤粑仔。 初聞雞屎藤粑仔,大多數人都會搖頭不止,一道美食無論再怎樣美味,與雞屎聯系在一起,總讓人還沒有打聽它的做法就先失去了胃口。 其實雞屎藤粑仔與雞屎一點邊都不粘,不過是雞屎藤的葉子用手揉爛,初聞有一股雞屎味,所以被稱為雞屎藤。但是,再聞一聞就會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 在鄉下,房前屋后的灌木叢中經常能看到它的身影,長長的藤蔓依附在灌木叢上,綠綠的葉子中間,冒出幾朵白中透著玫紅的小花,看起來非常不起眼。可是誰家孩子被蛇咬了,誰起了濕疹,誰扭了腳,誰得了肝炎……都去采一把雞屎藤回來煎了,服下去,沒幾天就好利索了。 那隨處可見,不起眼的綠色葉子,被人戲稱為“雞屎藤”,可它渾身都是寶,具有清熱、消炎、解毒、潤肺醒腦的作用,常被人稱做“土參”,生命力極其旺盛。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草語·藤》載:“有皆治藤,蔓延墻壁野樹間,長丈余,葉似泥藤,中暑者以根葉作粉食之,虛損者雜豬胃煮服。” 將大米泡上,去摘一些雞屎藤葉,將大米與雞屎藤葉放在石臼中搗成粉狀,沖入新鮮的井水用手和勻,一塊綠綠的面團就出現在眼前了。揪一小塊面團,用拇指、食指、中指配合著靈巧地一搓,一個小指大小狀似小蟲的粑仔就出籠了。等到全部面團搓好后,燒一鍋開水,下入粑仔、姜絲、椰絲,再加適量的紅糖。等到粑仔熟后,取來家家都有的公雞碗盛上一碗,坐在桌前,那爽滑又帶著濃濃椰香的粑仔滑過喉嚨,幾分鐘后,渾身每個毛孔都透著舒爽。 在瓊海,每年七月初一,家家戶戶都要吃雞屎藤粑仔,謂之“扒鬼皮”,也叫“捏鬼皮”。據說吃了雞屎藤粑仔,可以消災消難保佑平安。如今看來,那不過是人們的一個美好愿景??墒悄且煌爰儤愕碾u屎藤粑仔卻飽含著在外游子對家鄉的思念,妻子對丈夫深深的愛戀,母親對孩子濃濃的愛護之情…… 曾經家家都做的美食,如今只要走進路邊的雜糧店,用不了五分鐘,一碗雞屎藤粑仔就端到了面前。冬天,就來一碗熱騰騰的姜絲紅糖粑仔,喝到肚里暖胃舒爽。夏天,就來一碗冰鎮的椰奶粑仔,喝上一口涼氣逼人,消暑解渴。 文人雅士不喜雞屎藤的鄉土味,硬是將其改名為“雞矢藤”,雖沒了未見其蹤先聞其名的搖頭嘆息,卻也沒了雞屎藤原有的形象感。多年過去了,平民百姓還是喜歡叫它的土名,名字中雖帶著不雅,卻透著百姓對它濃濃的眷戀之情。如今,它更是打了一場翻身仗,成了雜糧店當之無愧的主角。
感謝您關注美食與美文,每周都會為您奉上家常美食與有趣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