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濱區因為居于淇水之濱而得名。春秋、戰國,郊區西部置中牟邑。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寧新中"更名安陽。秦,置安陽縣,屬邯鄲。西漢,廢安陽縣,其地分別劃入河內郡湯陰和魏郡內黃縣。建安年間(196~220年),安陽為鄴都。晉,復置安陽縣,屬司州魏郡。前趙,屬冀州魏郡。后趙,遷都于鄴,仍州魏郡。前燕,遷都于鄴,屬中州魏郡。前秦、后燕,屬冀州魏郡。北魏天興四年(201年),置相州于鄴域,屬相州魏郡。天平元年(534年),東魏遷都于鄴,并湯陰、安陽入鄴縣,屬司州魏尹。北周,滅北齊,鄴城廢毀。大象二年(580年),安陽又稱鄴,為州、郡治所,并于今安陽西南龍泉(含現鶴壁郊區西部、北部地域)置零泉縣,屬林慮郡。隋開皇十年(590年),鄴縣遷都鄴城,復置安陽縣。唐初,于安陽西7.5公里置相縣,與安陽、堯城、零泉縣并存。武德四年(621年),零泉縣并入安陽。天寶元年(742年),相州改稱鄴郡。至德二年(757年),改為安慶府。乾元元年(757年),復名相州。安史之亂后,于安陽置昭義軍,后歸魏博藩鎮。五代,仍為安陽縣。貞明元年(757年),于安陽城置昭德軍,后廢,屬天雄軍。后晉天福三年(938年),又于安陽城置彰德軍。北宋,仍為安陽,并于安陽城置彰德軍和相州。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彰德軍為彰德府。興定三年(1219年),于水冶置輔巖縣,隸林州巖軍。元,于安陽城置彰德路,屬中書省。明,廢錄事司,仍置彰德府,隸河南布政使司。清,安陽縣隸河南省彰德府。民國元年(1911年),廢縣,為彰德府直轄地。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復置彰德縣。后,改稱安陽縣,屬河南省豫北道。民國十三年(1924年),道廢,直屬河南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在安陽縣城設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署。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于安陽城置偽彰德縣治及偽河南省治。民國二十八年(1940年),建立安陽縣,屬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太行區漳北辦事處。民國二十九年(1941年),改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太行區五專署。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安陽縣西南部與湯陰縣西北部地區成立安湯縣,屬太行七專署。(1945年,改屬六專署,1946年,屬三專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安湯縣分為安陽縣和湯陰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原屬太行三專署安陽七區東齊村、王家迪、杜家迪、師家頂、西頂、黃龍廟溝、老王巖、嶺南等8個村劃歸太行三專區湯陰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水冶、鶴壁集解放,西部安陽縣遷往水冶,屬太行五專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成立。9月,華北政府成立,轄太行行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安陽全境解放,安陽縣屬太行五專署。8月,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4年,安陽縣、鄴縣合并,仍名安陽縣。1957年3月26日,設置鶴壁市。4月,鶴壁市為省轄市,委托安陽行政公署領導。6月,鶴壁市正式成立,屬河南省直接領導。原安陽專員公署鶴壁辦事處撒銷。1958年,鶴壁市屬新鄉專署。1961年,鶴壁市歸安陽專區。1966年,鶴壁市郊區成立。2001年,郊區更名淇濱區。淇河穿境而過,境內山清水秀,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戰國時期,趙國曾定都于此;歷史文化古跡主要有辛村西周墓群、龍山文化遺址、東漢農民起義遺址、羅貫中隱居地等;有風景名勝寒坡洞、金山寺、許溝溫泉、青巖絕千佛洞、白龍廟、鶴壁“第一峰”牟山、雞冠山、雙塔寺玄天洞、仙鶴湖等;天然太極圖被認定為華夏元點文化發源地,上峪火山地幔被稱為“世界地幔窗口”。冬凌草、淇河鯽魚、纏絲蛋被譽為淇河“三珍”,享譽海內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