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 麥門冬 麥門冬,味甘,平。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饑。生川谷及堤阪。。 【注釋】 ①心:參見丹參、阿膠條。②結氣:《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結氣候》:“結氣病者,憂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結于內。”③傷中:中,心。傷中,即傷心。《漢書·樂書》:“四暢交于中而發作于外”。張守節正義:“中,心也”。漢·曹操《短歌行》:“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歐陽修《秋聲賦》:“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④傷飽:《御覽》無此二字。⑤絡:《御覽》無。⑥絕:絕,《說文》:“絕,斷絲也”。《千金要方》卷第十九:“腎虛寒……脈代,絕時不至。”《蘇秦連橫約縱》:“未絕一弦”。《漢書·蘇武傳》:“武氣絕,半日復息……異域之人,一別長絕……路窮絕兮矢刃摧”。《董卓歌詞》:“鄭康成行酒,伏地氣絕。”《茍子·修身》:“折骨絕筋,終身不可相及也。”今北方人方言云:“繩子絕了”,即繩子斷了,可見今方言仍保留斷之義。故脈絕,即脈有停跳現象,并和桑根白皮、白馬莖條互參。⑦贏(lēi):瘦弱之意。⑧生川谷及堤阪:據孫本補。 【語譯】麥門冬,味甘,性平。主治胸腹氣滯而使心臟損傷,胃絡全傷使脈跳動有斷絕(間歇),身體非常瘦弱,氣短。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巧長壽而不衰老,使人沒有饑餓感。生長在兩山之間的高坡土地而有流水的地方及池塘的堤坡。 【按語】麥門冬為一味既能補虛,又能療“結氣”之品,但補何性質虛,由于其性平,則不甚明了,我們不得從歷代有關文獻當中毛找出其證明材料,以說明問題。《別錄》認為其微寒;《醫學啟源》則曰:“氣寒,微苦”《醫林纂要》認為其“甘淡微苦,微寒。按其比例味應為甘微苦,性則微寒,這就是說,其“平”但偏于涼。 其性味的確定,這往往為確立其功能,又治何性質證候及歸經奠定了基礎,《別錄》云其治“虛勞客熱,口干煩渴……強陰益精……安五臟”。《日華子》用之治“五勞七傷……時疾狂熱”。《衍義》“治心肺虛熱”。《珍珠囊》治“肺中伏火,生脈。”《用藥心法》用其“補心氣不足。”上述文獻綜合起來,加以歸納,不難看出,其有滋陰清熱生脈的功效,滋陰方面為滋肺胃之陰,清熱方面為清肺、胃、心之火,雖可用治時疾狂熱,但更主要是清虛熱而滋陰。 何謂“胃絡脈絕。”《靈樞·經脈》:“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素問·平人氣象論》:“胃之大絡,名虛里,貫膈絡脈,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素問·病能論》:“人迎者,胃脈也。”人迎脈屬三部中的上部的地,其地侯口齒之氣,即表現胃功能的如何,可見,古人說的胃絡脈絕,當為人迎部位的脈的跳動及胃之大絡的虛里處的跳動有間歇。胃為十二經脈之海,其脈絕則通過胃脈表現出來。 關于“傷飽”問題,《本經》中的“傷飽”《別錄》有“消谷”,前呼后應,一脈相承,但以后的醫家均未用之治療傷食者,故疑有四。-為《太平御覽》無“傷飽”二字。疑其為衍文,二為“飽”作滿足、完全、過分解,《廣韻·巧韻》為:“飽,食多也。”《廣雅·釋詁一》:“飽,滿也。”“傷”作損害釋,故傷飽不單作一病證處理,妥否可進一步探討,其三可能因為產地及品種差異所致,因為陶隱居認為以函谷關之地,秦關在今河南靈寶縣南,漢關,在今河南省新安縣東北,此產者為正品,至于《圖經本草》說的“江南出者,葉大者如蔥,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但其近代尚未見有治食積的報導。由于《本經》之“不饑”與“傷飽”二者相悖,其治食積“傷飽”難以令人信服,故“傷飽”與“胃絡脈絕”連起來后則做“過分”解而文通理順。 獨 活 獨活,味苦,平。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癇痙;女子疝瘕?。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護羌使者。生川谷。。 【注釋】①賁豚:《金匱要略方論》:“從少腹起,上沖咽喉”。“氣從少腹上至心”。“奔豚,氣上沖胸”。《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奔豚氣候》的表現與之多異,可互參。奔,亦作“彝”,輯是奔的古體字。賁,氣。《靈樞·百病始生六十六》:“賁響腹脹”。賁,亦通“忿”“墳”。墳,高地。《楚辭·九章·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豚,小豬。《茍子·大略》:“不息雞豚。”豚,通“墩”。墩,通“堆”。《三國志·魏蔣濟傳》:“豫作土豚。”賁豚,一般解釋為象小豬一樣奔突。但與《金匱》所述的奔豚的表現難以合拍。賁豚即“氣堆積高起而上行”。②癇:森本作“痙”。③痤:痙,抽搐。《金匱要略方論·痙濕喝病脈證第二》:“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病也。”④疝:參見防葵條。⑤生川谷:據孫本補。 【語譯】獨活,味苦,性平。主治被風寒傷;能使金屬創傷者痛止;奔豚有氣從下向上沖;癇證抽搐,女子疝瘕。長期服用會使身體輕巧,而抑制衰老。一個名字叫羌活,一個名字叫羌青,一個名字叫護羌使者。生長在兩山之間的高坡土地上而有流水的地方。 【按語】 獨活一名羌活。據此可知,《本經》未將羌活、獨活分開而混用。其治“鳳寒所擊”,當為《藥性論》的“能治中諸風濕冷……皮肌苦癢。手足攣痛。”《千金方》的治中風通身冷,口噤不知人,獨活四兩,好酒一升。煎取半升,分溫再服。其“金瘡止痛”,則后世多用治牙痛。《藥性論》:“主風毒齒痛。《肘后方》:“治風齒痛,頰腫,獨活酒煮,熱含之。”其“癇痘”后世未見其記載的佐證,但多用于風濕之手足拘攣疼痛者。至于其所治“奔豚、疝痕”,后世雖無佐證,但據《內經》《金匱》有關文獻記載,其至少可因寒而成,概取其散風寒而用之。 車前子 車前子,味甘,寒。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當道。生平澤 【注釋】①主:成化《政類》本“主”前有“無毒”二字。并作白字。顧氏刪掉之,是依前后文例,并為與盧本合,應據補。②氣癃:即氣淋《諸病源候論·諸淋候·氣淋候》:“氣淋者,腎虛膀胱熱,氣脹所為也……其狀,膀胱、小腹皆滿,尿澀,常有余瀝是也。亦曰氣癃。”③道:疏通;引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杜預注:“道,通也”。《經典釋文》:“道,本亦作尊。”王夫之《通釋》:“道,引導之也”。④耐老:“耐”同“形”。剃除頰須,古代的一種輕刑。《說文·而部》:“形,罪不至髡也……耐,或從寸,諸法度字從寸。”《漢書·高帝紀下》:“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顏師古注引應邵曰:“輕罪不至形髡,完其形鬃,故曰形,古耐字從鄉,發膚之意也。”形,引申為去掉,耐老,即抑制衰老。⑤生平澤:據孫本補。 【語譯】 車前子,味甘,性寒。主治氣淋;能使痛止;利水以疏通小便;能除濕痹。久服能使身體輕巧,衰老減慢。一個名字叫當道。生長在平地水草叢雜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