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涌現出了大批具有卓越才能的軍事家,他們為新中國的創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開國之后首次實行軍銜制時期選出的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和1360名少將,每個人都為祖國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絕大多數人的貢獻都在戰爭方面。
但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這些將帥當中,到底哪些人的軍事水平更加出眾,引起無數爭論。
最終民間普遍認為彭德懷、劉伯承、林彪、粟裕、徐向前軍事水平最優,可謂解放軍五虎將。
然而在1947年8月,陳毅元帥給黨中央的電報中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寫道:“我認為我黨廿年多來創造杰出軍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陳賡等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劉、林并肩前進。”
這些將領有何過人之處,能夠被視為力壓群雄?而陳毅元帥的五虎將與民間的五虎將中的一人不同,又有何因由?
彭德懷元帥:誰敢橫刀立馬,為我彭大將軍
彭德懷元帥祖籍湖南湘潭,1916年,剛滿18歲的他就加入了當時的湘軍,參加了革命。
1928年,他率領的湘軍舉行了著名的平江起義,后來他的隊伍被改編成為了工農紅軍第五軍,正式成為革命軍隊。
平江起義也正式開啟了彭德懷的軍事生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朝鮮戰爭中展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立下了顯赫戰功。
彭德懷直接領導指揮的戰役就有直羅鎮戰役、百團大戰和抗美援朝等戰役。
彭德懷元帥的軍事才能,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也得到了極大的體現。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隨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干預,朝鮮的局勢很快陷入危機。
此時的中國,也在面臨著艱難的抉擇,如果不出兵援朝,且不說中朝友誼深厚,如果朝鮮淪陷,我國東北的重要工業區就會面臨嚴重威脅。
如果出兵,當時中國的形勢也不容樂觀,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大動兵戈不利于國家建設。
此時的毛主席也處在了兩難抉擇中,于是召開了緊急會議,希望黨內的同志們能夠給他一點意見。
彭德懷看出了出兵援朝的必要性,他認為如果不出兵,那么美國就極有可能在之后利用朝鮮的地理位置來制衡中國,掌握住對中國的主動權,因此非出兵不可!
彭德懷的建議,堅定了毛主席出兵援朝的決心。
后來彭德懷作為抗美援朝總指揮,他憑借多年來的軍事經驗,巧妙地發揮志愿軍運動戰、夜戰、近戰的特長,把握重大戰略時機,充分考慮敵情,誘敵深入,實施穿插、分割、包圍等戰術,殲滅了敵軍大量有生力量,在戰爭進行不久后就扭轉雙方戰局。
一到戰場上,我們便只有一個信心,幾十個人的精神注在他一個人身上,誰也不敢亂動;就是剛上火線的,也因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
這是一個抗美援朝士兵對彭德懷的回憶,從側面也凸顯出了彭德懷的軍事魅力。
劉伯承:“論兵新孫吳,守土古范韓”
劉伯承元帥于1892年出生于四川開縣,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說中國人民革命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戎馬一生也是戰功卓著,先后參加過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中國軍隊建設正規化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紅軍長征時,劉伯承指揮了紅軍突破烏江,智取遵義,順利突破國民黨反動派封鎖。
抗日戰爭爆發后,劉伯承帶領部隊直面敵人,不曾表現出一絲畏懼。
他說:“無角的總是綿羊受到欺壓,有蟄的黃蜂卻是不可侮辱的!”他通過以身作則來激勵士兵,鼓舞士氣與日軍作殊死拼搏。
他率領129師進入山西前線,采用夜襲的方式,神不知鬼不覺就端掉了敵人的陽明堡機場,使敵軍損失慘重。
為了有效地消滅日軍,他采用圍點打援、誘敵深入等戰術,充分利用八路軍游擊戰的優勢,施展了著名的麻雀戰術、黃蜂戰術、釜底抽薪等獨具特色的戰術,成功將日本侵略軍打得丟盔棄甲,死傷無數。
1947年6月,劉伯承與鄧小平突破過國民黨軍隊的“黃河防線”,發起了魯西南戰役。
他采取非常有個人特色的戰役打法,類似于《三十六計》中的圍點打援,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成功殲滅國民黨反動派六萬余人,拉開了人民軍隊戰略大反攻的序幕。
“劉鄧挺近大別山”也被毛澤東稱之為中國革命歷史的轉折點。
陳毅元帥曾贊他“論兵新孫吳,守土古范韓”,正是對他軍事才能的恰當總結。
林彪:委員長蔣的遺憾
林彪元帥是湖北人,15歲的時候,就在武昌加入了中國共青團。
起初他的父母是希望他能夠安穩過一生的,并且都已經為其找到了一份教師的工作,但是他并沒有打算就這么平凡過完一生。
看到當時動蕩不安的中國,他最終還是棄文從武,跟隨朱德和陳毅參加革命。
1928年開始,林彪跟隨毛澤東和朱德參加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反圍剿,先后擔任過紅軍團長、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會書記等職務。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林彪率領部隊挺進華北參與抗日。
他展現出了突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聶榮臻一起取得了平型關大捷,殲滅了一千多日軍,繳獲戰略物資無數。
這次戰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令林彪在這場戰役中一戰成名,成為了當時抗日名將。
抗日戰爭勝利后,林彪擔任東北軍政大學校長,并進入東北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領導組建東北根據地,成功指揮了新開嶺、四平等戰役。
在東北不斷阻擊敵人大股勢力的進攻,不僅有效保障了根據地的安全,還帶領部隊占據了軍事主動權,成功將敵人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林彪的有效阻擊,為后續的東北的戰略決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8年遼沈戰役打響,林彪率領軍隊積極對敵實施打擊,迎來了東北的全線解放。
林彪后來又參與了平津戰役,并且總結出了“一點兩面”等戰術打法,不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在戰場上體現出了個人的用兵魅力。
據說,林彪去世之后,委員長蔣到了一份文件,其中顯示戴笠曾經在拉攏林彪時有所進展,但是由于戴笠沒有匯報,所以蔣介石在戴笠去世后沒有跟進。為此蔣介石大罵“雨農誤我”。
從此也可以看出林彪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巨大貢獻和林彪的軍事水平之出眾。
粟裕:反常用兵,出奇制勝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會同,中國十大將軍之首,是繼彭德懷、朱德等卓越軍事家之后成長起來的人民解放軍主要領導人之一。
他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也是南昌起義參與人之一,進入井岡山跟隨毛澤東經歷了五次反“會剿”,主要指揮過孟良崮戰役、蘇中會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
其中最能體現他軍事才能的戰役還屬孟良崮戰役。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打響,該戰役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74師,一舉打出了解放軍的軍威,也發出了粟裕的戰神威望,一舉扭轉了華東整個戰局形勢。
彼時國民黨將領湯恩伯率領的第一兵團來勢洶洶,大有一股吃定解放軍的氣勢,而且國民黨軍隊數量處于優勢地位,如果指揮不當,很難贏得這場戰役。
粟裕將軍經過全盤考慮,制定了兩個殲敵方案:
如果敵人勇猛精進,那么我們就集中火力,選擇一支敵軍主力打殲滅戰;
如果敵人龜縮不前,那么我們部隊就假裝撤退,作出潰逃的姿態使敵軍追擊,以退為進殲擊敵軍。
15日,湯恩伯的軍隊大都集結于孟良崮高地,粟裕抓住時機,命令華東野戰軍發起總攻,從四面八方對敵軍實施了圍困封鎖,徹底了湯恩伯的74師。
孟良崮戰役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也打出了華東野戰軍的軍威,粟裕也一戰成名,以自己的獨特用兵才能贏得了戰役的勝利,在解放軍中樹立了威望。
正所謂:兵者,詭道也。粟裕將軍以反常的用兵謀略,在瞬息萬變的戰局中運籌帷幄,真正地將兵法用到了極致。
毛主席也十分欣賞他的軍事才華,曾經稱贊他是“最能打仗的將軍”。
陳賡:無往不勝的大胡子將軍
如果提升起我們在抗戰時期最出名的美髯公,那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周恩來總理,但是其實在抗戰時期,我們還有一位美髯公,那就是陳賡將軍。
陳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將之一,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鄉,是將門之后,12歲便投身革命。
1931年顧章順被捕叛變組織,陳賡協助周恩來善后上海地下黨,隨即被黨組織派到鄂豫皖蘇區,擔任紅軍12師師長,在以后的對敵作戰中驍勇善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紅軍長征整編后,他在紅軍長征師擔任干部團團長。
陳賡的軍事才能在長征的時候開始顯赫于六軍。
在土城戰役中,陳賡率領的干部團成為了紅軍部隊的有效援軍,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紅軍的人數優勢,在戰爭關鍵時刻投入戰斗,扭轉了戰爭局勢,讓紅軍成功轉危為安。
陳賡還因此被毛澤東表揚到:“打的好,干部團立了功,陳賡可以當軍長。”
1935年4月底,紅軍大部隊已經到達金沙江沿岸,周恩來親自給陳賡的干部團下達了作戰指令,要求陳賡率領干部團作為紅軍渡江先頭部隊,打探敵人部署情況。
陳賡也不辱使命,在懸崖峭壁、險灘深溝里急行軍,為紅軍打前陣,通過避實就虛,迂回戰術以4死6傷的代價擊斃敵人上百人,成功占領了通安縣城。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陳賡已經憑借自己的軍事才能成為了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并且已經參與了呂梁、汾孝、運城等戰役,打了很多硬仗,巧仗、勝仗,早已在八路軍聲名遠播。
徐向前:超群的指揮藝術,攻堅的示范樣板
1901年出生與山西五臺縣,1924年進入黃埔軍校學習,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2年蔣介石向川陜根據地發動了三路圍攻,導致紅四方面軍遭受重大損失,同時士兵士氣低沉。
在這種情況下,徐向前集中主要兵力,放棄通江,誘敵深入。
國民黨軍隊以為我軍要潰逃,所以鉆進了我軍為其特別準備的口袋里去了,徐向前率領部隊收緊陣地,采取迂回戰術,一舉擊潰了國民黨主力,既贏得了民心,也穩住了軍心。
戰士們在徐向前的帶領下革命熱情高漲,并且在之后的儀南戰役、贏渠戰役和宣達戰役三大進攻戰役中都取得了極大勝利,使得川陜根據地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
抗日戰爭全面鋪開以后,徐向前與劉伯承、鄧小平一起依托太行山的晉冀豫根據地廣泛開展抗日工作,在極短時間內就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廣泛動員根據地老百姓,聯合所有抗日力量進行了長期作戰,中日雙方戰爭也在此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解放戰爭時期,徐向前領導了臨汾戰役,此戰付出較大的傷亡代價,但取得了寶貴的攻城經驗。徐向前評價其“傷亡大、勝利大、鍛煉大”。
在晉中決戰中,徐向前成功憑借軍事才能,成功運用了靈活機動的戰術,創造了以寡敵眾,以少勝多的范例,這也成為了運動戰的典范之作。
毛主席同樣認可徐向前的軍事水平,在解放戰役當中,毛主席對于其他元帥都經常發報提出軍事建議,唯獨對于徐向前,幾乎看不到指導電報,可見主席對于徐向前軍事水平的信任。
但是陳毅元帥評選“五虎上將”時卻沒有徐向前,而是把陳賡列入其中,卻并不是陳賡作為黃埔三杰之一,革命初期和陳毅元帥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的私心作祟。
雖然徐向前早在抗日戰爭前就表現出了非常高的軍事才能,但是兩人早年并沒有在一起工作,陳毅對徐向前的了解不深。
而1938年后,徐向前因病不得不回到后方修養,直到陳毅元帥發報前仍沒有回歸前線,所以陳毅忽視了這個已經長期沒有功勛的不了解的將領也實屬正常。
但是在回到前線之后,徐向前很快展現了自己的軍事素養,并且后來民間評價將領們的軍事水平時有更多更詳細的資料參考,所以在民間評選時,徐向前壓過了陳賡,成為了五虎將之一。
但是無論是陳毅元帥所評價的五虎將還是民間所流傳的五虎將,確實都是軍事水平出眾,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值得后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