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福勝村 福勝村,位于合肥市肥東縣古城鎮(zhèn), 130多戶人家,750多名村民,吳姓人家在其中占65%以上 。這些吳姓人家都是明朝開國功臣吳復的后代,村名原先就叫吳復村,被訛傳成“吳福村”,抗戰(zhàn)期間新四軍在此打了一場勝仗后將其改為現(xiàn)名,當?shù)厝巳缃袢匀涣晳T地稱“吳福村”。 安徽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吳志堂,就出生在這里。這個村,有許多鮮有人知的傳奇故事。 明朝開國功臣吳復像 一、明朝開國功臣吳復其人其事 吳復,字伯起,1331年出生于今合肥市肥東縣八斗鎮(zhèn)大吳村,“少負勇略”。元代末年,“四方兵起”,動蕩不安,吳復1354年在家鄉(xiāng)集眾起兵,“團鄉(xiāng)民,編部伍”“結寨以自固”。1355年,投奔朱元璋,從此成為朱元璋麾下的一名大將,英勇善戰(zhàn), “臨陣奮發(fā),沖犯矢石,體無完膚”,幾乎參加了朱元璋指揮的所有重大戰(zhàn)役,為明朝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1368年,明朝建立,吳復被任命為懷遠將軍、安陸衛(wèi)指揮使,成了鎮(zhèn)守一方的大員。1369年,朱元璋在南京郊外的雞鳴山修建功臣廟,論功列祀20位武將,吳復名列其中。 1378年,吳復隨西平侯沐英“再征西番,擒三副使,得納鄰哈七站之地”。1379年,班師回朝,被封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階榮祿大夫柱國”、安陸侯,“食祿二千石”。1381年,率兵攻下普定,奉朱元璋命就地修建城池,第二年建成普定衛(wèi)城(今貴州省安順市),開啟明朝軍屯的先河,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團結與交融,有力推動了西南地區(qū)的開發(fā)與發(fā)展。1383年,吳復戰(zhàn)傷復發(fā),在普定去世,享年52歲。朱元璋追封他為黔國公,謚威毅,加祿五百石,“予世券”。 1385年,朱元璋令翰林院大學士劉三吾撰寫銘文,工部奉敕镵諸于碑。1386年,諭葬吳復,派人把吳復靈柩從普定運到南京,與刻好的石像生一并用船沿水路送回原籍,安葬在離吳復出生地約5公里遠的秦家湖鳳凰崗。 吳復墓前建有享堂、神道,神道兩側分列5對石人、石犼、石羊、石馬及控馬人(馭手)、望柱(華表),雇一位姓任的村民看護,時間久了,這里漸漸形成一個村莊,當?shù)厝朔Q享堂任村,即今肥東縣陳集鎮(zhèn)享堂任村。2019年10月,吳復墓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合肥市肥東縣八斗鎮(zhèn)的吳復祠堂 朱元璋又安排在吳復故居的大吳街建一座專祠,授“國公祠”豎匾。祠前一里的地方設“飲馬塘”“下轎地”,示意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進祠祭拜。1859年,祠堂毀于戰(zhàn)火。清同治年間,吳復后人籌款集資,另行卜地選址,按照原樣重建,并塑像祭祀。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在祠堂內辦學校,21世紀初撤除。2004年清明節(jié),吳復后人再次籌款重修祠堂,2005年秋天竣工,確名為“吳氏宗祠”,祭祀吳復和其長子吳杰。2013年,吳氏宗祠被列為合肥市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吳復影響深遠,貴州省安順市的安順文廟,明朝洪武初年始建,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順文廟中,豎立著吳復的碑位。著名的蘇州評彈里,《吳復三擋晁王》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傳統(tǒng)經典保留劇目。 吳復因南征北戰(zhàn),后人落籍安徽、湖南、貴州等地,現(xiàn)居住在全國各地,約有7、8萬人。2017年7月21日,吳復后人向安徽至德傳統(tǒng)文化研究院申請,成立安徽至德傳統(tǒng)文化研究院吳復文化研究中心,表示要致力于挖掘吳復家族在繼承“吳氏家風、泰伯三讓精神”方面的事跡,弘揚先祖優(yōu)良家德、家風;圍繞吳復及其子女的史料搜集、整理、研究,挖掘先祖在駐地治軍、建設等方面的歷史貢獻;搜集、整理吳復后人中社會名流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為弘揚、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安徽至德傳統(tǒng)文化研究院報省民政廳備案后,2017年9月30日批準,吳志堂首任主任。 新四軍老戰(zhàn)士施夫俊的回憶文章 二、“福勝村”名稱緣于新四軍古城會戰(zhàn)的勝利 “福勝村”原名“吳復村”,被訛傳成“吳福村”,抗戰(zhàn)時期,新四軍曾在這里接連與敵人發(fā)生過兩次戰(zhàn)斗,最終取勝,為慶祝勝利,將原來的村名改為現(xiàn)名。當?shù)卮迕裾f得通俗:“新四軍在這里連續(xù)打了兩仗,第一仗沒打贏,第二仗打贏了,就將'吳福村’名字改成'福勝村’。” 福勝村位于古城集西南,抗戰(zhàn)時期處在戰(zhàn)略要點古城集與王子城的中間地帶,從歷史資料看,當?shù)卮迕裾f的連續(xù)發(fā)生的兩次戰(zhàn)斗,應該是1940年6月,發(fā)生在這里的影響最大的“古城會戰(zhàn)”。這次勝利,是新四軍反“摩擦”斗爭的勝利。 1940年2月,國民黨頑固派發(fā)動第一次反共高潮。3月,蔣介石密令桂系21集團軍司令兼安徽省主席李品仙、蘇魯戰(zhàn)區(qū)副司令兼江蘇省主席韓德勤進攻新四軍。李品仙組織6000多人馬,向位于定遠縣大橋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和新四軍四支隊發(fā)起攻擊。 中共中央中原局根據(jù)中共中央關于對皖東反“摩擦”斗爭的及時指示,令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做好反擊自衛(wèi)作戰(zhàn)準備,同時立即向李品仙提出強硬抗議,并呼吁團結抗戰(zhàn),提議“以淮南路為界,分區(qū)抗日,我不向東,彼不向西”為條件進行談判。李品仙一意孤行,加緊進行圍攻的軍事部署。3月4日,新四軍反擊,取得勝利,迫使桂頑同意談判,達成以淮南路為界、分區(qū)抗日的協(xié)議。 1940年6月,隨著淮南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和擴大,津浦路各據(jù)點的日、偽軍頻繁向定遠縣城、藕塘、周家崗一帶掃蕩,被新四軍四支隊、五支隊次第擊潰。同時,國民黨軍隊也不斷地向淮南抗日民主根據(jù)地進行挑釁。 肥東縣地圖(局部,2019年11月) 6月16日,國民黨頑軍以一三八師為主力,聚集第五戰(zhàn)區(qū)第十游擊縱隊等地方武裝,總兵力約5000人,分別向新四軍所在的古城集、王子城發(fā)動進步,17日占領古城集、王子城,并企圖乘勝向北進犯廣興集。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張云逸,率領新四軍四支隊、五支隊及新四軍地方部隊,約3000人,在6月中旬進行了戰(zhàn)略部署,四支隊的七團、九團集結于廣興集一帶,五支隊的八團集結于古城集西側的肖圩地區(qū)。 6月17日夜間,新四軍四支隊的七團、九團由集結地向古城集接近,18日拂曉分別從東、北兩個方向向古城集發(fā)起進步,經一天激戰(zhàn),反復沖鋒多次,收復了古城集,殘敵向八斗嶺方向逃竄。19日晚,五支隊八團和七團的二營互相配合,向王子城發(fā)起進步,經3小時激戰(zhàn),殘敵也向八斗嶺撤退。20日上午,新四軍全線追擊潰退的敵人,直到八斗嶺,至此,反“摩擦”的古城會戰(zhàn)取得勝利,新四軍撤至古城以北地區(qū)休整。 古城會戰(zhàn),雙方投入兵力共達近萬人,計斃、傷、俘敵頑1600余人,繳獲一批武器彈藥。敵頑遭此打擊后,再次被迫同意停戰(zhàn),雙方約定以淮南路為界,達成分區(qū)抗日的協(xié)定。這場會戰(zhàn)的勝利,鞏固了初建的淮南路東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堅持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建立、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jù)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福勝村所在的區(qū)域,是古城會戰(zhàn)的重要戰(zhàn)場。古城會戰(zhàn),也是抗戰(zhàn)時期在福勝村附近發(fā)生的規(guī)模最大、勝利最大、影響最大的會戰(zhàn),按常理判斷,“福勝村”名稱就來源于新四軍此次會戰(zhàn)的勝利。 創(chuàng)辦福勝小學的高明義、周美文夫婦 三、艱苦歲月中創(chuàng)辦的福勝小學 1963年6月,福勝村來了一對從上海市下放的師范學校畢業(yè)的年輕夫妻。丈夫高明義,祖籍江蘇省儀征市, 1936年4月5日出生于上海,1956年響應政府號召去甘肅省支援,考上甘肅平涼師范,畢業(yè)后分配到甘肅省環(huán)縣南關小學任教, 5年后回到上海,在上海市武寧路小學代課。 妻子周美文,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1938年8月27日出生于上海,1956年從上海市第三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先后在上海市閘北區(qū)虬江路第一小學、上海市靜安區(qū)育嬰堂路小學任教。 這時的福勝村100多戶人家、500多名村民,卻沒有一所小學,僅有的4名上學兒童,要步行去數(shù)里外的大湖小學就讀。福勝村分為4個生產隊,二隊隊長王明道召集其他三個隊隊長及會計商量,決定發(fā)揮夫妻倆的專業(yè)特長,辦個識字班。識字班借村民家的房子上課,高明義、周美文夫妻倆自制卡片,教孩子們簡單的漢字,學寫自己的名字。 1964年春節(jié)后,生產隊為夫妻倆蓋了兩間小草房,周美文給孩子們上課。晴天在家門口大樹底下上,避著太陽光隨時移動位置,雨天就在家里上。用一塊舊木板涂上鍋煙灰當黑板,孩子們自己帶小板凳當課桌,坐在地上聽課、寫字。沒有課本,夫妻倆自編自教;沒有粉筆和紙,就教孩子們找樹枝,在泥土上照樣畫著寫,寫會了,再發(fā)碎紙片和鉛筆頭,讓寫在紙上。由于孩子們有的放牛,有的拾糞,有的要帶弟妹,有的還要去自留地里干活,所以上課沒有固定時間,一天到晚,孩子們隨到隨學。 1964年9月,生產隊在夫妻倆草屋旁邊用樹料蓋起三間教室。新學期開始,在外就讀的3名學生來上學,鄰村的孩子也來報名,學生數(shù)量增加了,就分兩個年級上課,高明義也被安排來一起辦學,福勝耕讀學校正式掛牌。 福勝小學學生看望高明義、周美文夫婦 高明義去上海母校求助,購買了各年級的課本、教學參考書、學生用的作業(yè)本和簡易的學習體育用品。師生一起干,用土作坯墩,用稻草將葵花桿捆起來,摻在土坯上,再用泥巴糊平,土造的課桌凳過幾天就能用了。 課程按照上海市的教科書進行,在全公社第一個教漢語拼音,除語文、數(shù)學外,還開設了體育、音樂、圖畫等課程,每天安排豐富的課外活動,到打谷場上做操、打拳、跑步、滾鐵環(huán)等。周美義還動員女孩子來校上課,形式不拘,可以帶弟妹上課。小孩哭鬧,周美義給小孩喂奶;孩子吃飽睡覺,就在她家床上睡。沒有鐘表,高明義就在每天早晨太陽升起以后,吹軍號催促孩子們上課;為了讓鄰村的學生聽到,他還到村頭田野上吹。 1967年夏天,一場大暴雨將夫妻倆的房頂掀掉,教室也成了危房,4個年級2個復式班的七、八十名學生上課困難。在各級政府和當?shù)卮迕駧椭拢蚱迋z用盡口糧,度過難關。1968年春天,4間瓦房的新校舍落成,教學設備也增加了,生產隊又聘請了原大隊會計擔任數(shù)學老師。他們在教室前面砌乒乓球臺,做沙坑,立爬桿,添置體育用品,自制木馬,還教學生游泳、拉二胡、吹笛子等。 學校規(guī)模越來越大,學生越來越多,任教老師也在增加,辦學質量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978年,福勝村所在的楊塘公社成立農業(yè)中學,從各小學抽調老師,高明義被調到楊塘農業(yè)中學任體育老師;1980年,周美文也被調到楊塘農業(yè)中學任語文老師。1963年到1980年,將近17年時間,高明義、周美文夫婦白手起家,走過了漫長而艱難的辦學之路,為福勝村及鄰近村莊的文化教育傳播和人才健康成長做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更讓人感慨的是,夫妻倆在整個辦學過程中,沒有教學經費、沒有工資、不收學費,他們的報酬就是生產隊秋后評工分時分到的口糧。師生們自力更生,勤工儉學,抽空余時間釣泥鰍賣,學生上學路上挑野菜喂豬、喂兔、喂鴨,攢起錢來買粉筆、煤油和各種學習用品,克服種種困難,書寫出感人至深的辦學故事和求學故事。 1982年,周美文在楊塘公社指導下,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了楊塘幼兒園,后來轉成公辦老師,1993年9月退休。高明義1991年離開楊塘農業(yè)中學,目前享受民辦教師退養(yǎng)政策。兩位老師現(xiàn)在上海市居住,頤養(yǎng)天年,祝兩位老師健康長壽,肥東縣人民都應該感謝他們! 工作中的吳志堂 四、因公犧牲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吳志堂 吳志堂,吳復第20世后裔, 1964年1月出生于福勝村,父親吳立明,母親張興英,有一個姐姐兩個哥哥,按家里兄弟排行老三,小名叫“小老三”“小三子”,他給自己起的微信名也是“三郎”,1970年2月進福勝小學讀一年級,當時新生都是春季入學。吳志堂小學時擅長體育,跳木馬、擲手榴彈都是優(yōu)秀。 1975年2月升入楊塘中學(不是楊塘農業(yè)中學)讀初中,分在初一(2)班,讀到1977年底臨近畢業(yè)時,恰逢國家恢復考試制度,改新生春季入學為秋季入學,這些在校的學生學年又延長了半年。這時,學校更加重視畢業(yè)班的教學質量,對即將畢業(yè)的學生進行摸底考試,根據(jù)考試成績重新分班。吳志堂被分在“好班”,6月下旬參加中考,7月份中考成績出來,他過了中專的錄取分數(shù)線。那個年代能上中專可不容易,對于鄉(xiāng)村家庭及孩子本人來說,都是天大的喜事。一是中專錄取分數(shù)線高,比高中錄取分數(shù)高,能考上中專的學生都是學霸,鳳毛麟角;二是上中專就轉戶口,由農業(yè)戶口直接轉為“含金量”非常主的非農業(yè)戶口;三是以后畢業(yè)包分配,畢業(yè)后就是國家干部,由國家安排工作。 當時的肥東縣屬于巢湖行署管轄,吳志堂謹慎地填報巢湖農業(yè)學校,順利錄取在農學專業(yè),分在78—1班,從此成了令人羨慕的“吃商品糧”的人。1981年7月畢業(yè),分在肥東縣農業(yè)局,后來調到縣能源辦工作,再調到縣政府辦公室,歷任縣政府辦公室秘書科秘書、副科長、科長,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兼外事僑務辦主任、縣政府辦公室主任、肥東縣店埠鎮(zhèn)黨委書記等職,2007年10月調任合肥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08年4月調任合肥市信訪局副局長、黨組成員,2020年1月至7月主持合肥市信訪局工作,2020年9月任二級調研員。2021年12月,合肥市組建實體化的房地產領域信訪突出問題工作專班,吳志堂又去專班工作,任副主任。 2022年6月10日下午2時許,吳志堂在去房地產項目工地開展檢查督導的途中突發(fā)疾病,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噩耗傳出,熟悉他的人都悲痛不已。 他的同學吳朝廣記得,1978年中考后,他名落孫山,繼續(xù)復讀,吳志堂和其堂兄、同時考上巢湖衛(wèi)校的吳志昇將課堂筆記送給他,鼓勵他好好復讀。吳朝廣發(fā)奮圖強,第二年考上六安農校。由于他家庭經濟困難,吳志堂就和吳志昇合計,兩人分別每月給他寄10元生活費,資助他完成學業(yè)。當時,吳志堂的月工資只有41元。 合肥市廬陽區(qū)某生活小區(qū)全體居民記得,他們購買的商品房入駐數(shù)年,由于開發(fā)商的問題,房產證一直辦不下來,吳志堂等人在市領導的果敢決策和大力支持下,與廬陽區(qū)委、區(qū)政府和市房產局等部門一起,克服各種困難,協(xié)調幫助辦好了房產證。 他在合肥市信訪局的同事們記得,吳志堂性格溫和,為人低調謙遜,工作敬業(yè),勇于擔當,從不回避矛盾,工作能力強,善于處理和解決復雜信訪問題,在與他打交道的信訪群眾中有較好的影響,在合肥市信訪局機關和全市信訪工作人員隊伍中享有非常高的威望。 2022年6月,吳志堂在老家安葬的那天上午,去了幾位家里人都不認識的農村老人祭拜。驚訝的家里人詢問才知道,這幾位老人是附近一個村莊的村民代表,他們村莊曾經遇到自身解決不了的困難,多年沒有解決,于是托人向吳志堂求助。吳志堂數(shù)次登門了解實情后,協(xié)調相關單位和地方政府幫助他們村解決了實際困難,他們得知吳志堂去世的消息,專程來祭拜感謝。 吳志堂因公犧牲后,各級領導都非常痛心,安徽省委組織部、省委信訪局和合肥市領導都上門慰問他的親屬,合肥市勞動競賽委員會、合肥市總工會追授他“合肥市五一勞動獎章”稱號,省委信訪局、省人社廳追授他“全省信訪工作先進個人”稱號,中共合肥市委追授他“合肥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2023年5月,中共安徽省委決定,追授吳志堂“安徽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 斯人已去,給痛惜他的人留下傷痛,留下無盡溫暖的回憶。吳志堂和他的先祖吳復一樣,必將在歷史的記憶里永生。 福勝村,這個村莊的名字,也必將為更多的人知曉。 (感謝創(chuàng)辦福勝小學的高明義、周美文夫婦和吳志昇對本文的幫助。) 主要參考資料: 1、《走進肥東祠堂》,梁建文主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2、《肥東歷代人物》,肥東縣政協(xié)編,王盛水主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3、《紅色肥東》,肥東縣黨史研究室、肥東縣地方志辦公室編著,李繼海主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4、《肥東文史資料(第六輯)》,童宗海主編,肥東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2005年8月編印 5、《新四軍在肥東(第三輯)》,童宗海主編,肥東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2007年7月編印 6、《清晰的背影——吳志堂紀念冊》,吳志昇主編,吳復文化研究中心2023年6月編印 作者:吳釗,筆名遠人,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