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思考,從懷疑開始 1960年代中期,我只有十來歲,小學到中學的階段都在這個時期。 從上中學開始,我們似乎不再需要什么獨立思考,因為周邊的所有概念全部被定制,被包圍,所有行動,包括思想,都必須按照這個定制的原則去執行,無需自己去思考,更不可能去懷疑。一切必須遵從書本上的東西,背誦語錄、早自習晚匯報,寫心得體會,半年一次思想總結,邁過每一個門檻都要思想鑒定。如果這個鑒定有一句話不適當,進入了自己的檔案,那將是終生不能抹去的痕跡。 后來這些檔案是不是還存在,我一無所知。顯然它們對我后來的人生沒有什么意義。 無休無止地學習文件,無休無止地思想匯報,無休無止地參與鑒定,這就是那個時代我們基本的生活方式。 對周邊的現狀深信不疑,排斥了獨立思考,因為不需要。如果獨立思考,那就是異類。異類的代價是十分殘酷的。 不只是我們這一代人,即便是我的父輩,從舊時代走過來的知識分子,也是按照這種方式生活的。獨立思考,那是一個不可能的奢侈的命題。 進入中學以后,我看了點馬列的書,似乎覺得他們的學說就是從懷疑開始的。用當時很時髦的話說,就是批判的哲學。 而現實是,只能批判那些被認為要批判的東西。 后來讀了一些書,懂得懷疑是一個多么珍貴的品質。我才能夠對這個話題作一番思考。 獨立思考,是“思考”與“獨立”的組合部分。 獨立思考的兩大用途分別是:“自我認知迭代”與“解決外部問題”,這兩者都是理性思維。 獨立思考,就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用1960年代流行的《語錄》里的一段話:對任何事情都要問一個為什么,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真有道理,絕對不應盲從,絕對不應提倡奴隸主義。 所謂批判的眼光,就是懷疑的態度。不盲從,不跟風,用自己的眼光觀察事物,用自己的頭腦想問題,判斷是非曲直,辨別美丑善惡。 換一句話說,獨立地面對所有事自行思考解決方案、獨立操守 、獨立實踐,既不依賴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權威,也不依附于任何力量。 但是,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中,好像也沒有什么手段、方法來幫助我們學習、訓練獨立思考能力。因為我們不需要懷疑。 獨立思考指的是一種洞察力思維。既不能找別人去要答案,比如老師、書、同學、資料、領導者,也不能從你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庫、認識庫、偏見庫中找答案,而是要用一種全新的、理性的、洞察的視角去發現問題。 要想追求真理,我們必須在一生中盡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來懷疑一次。凡可懷疑的事物,我們也都應當認為是虛妄的。 笛卡爾認為,獨立思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先離開書本,從生活中獲取可靠的經驗;第二,通過懷疑來排除掉灌輸進來的成見;第三,懷疑完后,找到那些可靠的知識,以此作為基礎;第四,在牢固的基礎上擺脫懷疑,重建知識體系。 懷疑,就是打破權威、避免洗腦的最好方法。通過懷疑,我們才能將別人宣傳、灌輸進來的偏見清洗干凈。在未成年之前,知識是別人教給我們的,而懷疑能力卻是我們理性中固有的東西,是自我的體現。在思想理性的時候,懷疑被放在了首要地位。我們不盲從、盲信任何觀點,而是直接假設一切外來的知識都不可靠,或者是那些灌輸知識的人不懷好意,或者是我們的感官具有欺騙性。 從懷疑,到辨識,到認同,這是一個辯證的過程。 懷疑,是思想成熟的標志。 在這個世界上,該存疑的東西要遠遠多于可信的東西。寧可疑而不決,也不可輕信于人。 沒有懷疑思維的人,仍然生活在懵懵懂懂之中。他們或許感覺很好,卻自己被別人左右著,而自己渾然不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