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常說“中西醫結合”,但實際上生活里中醫和西醫一直都存在一些隔閡。中醫派有不少人反對西醫的做法,西醫派也有大部分人覺得中醫在無理取鬧,其實兩種醫學沒有可比性。因為它們的出發點都不一樣,它們遵循的信仰有區別,它們的依據有不同,沒有必要去非得去找中醫哪個點對應西醫哪個點,西醫哪個點在中醫上又是什么意思。“濕氣”是一個 抽象概念,中醫取類比象,通過觀察各種現象,結合陰陽五行,通過現象了解本質,是一種“辯證醫學”。西醫則是建立在解剖、實驗的具體化基礎上,是一種求證醫學,兩者在抽象的概念上很難互通。如果一定要類比,大概可以理解為濕氣重就是現代醫學上:身體循環系統不暢、代謝差,心臟搏動輸出效率不足、腸胃消化能力下降的情況。比如,可以反應到一些具體的疾病上,如小腿酸軟、身體乏力、長痘長濕疹、大便不成型粘馬桶、食欲下降、小便不暢等問題。中醫里,“濕氣”其實是對一種身體狀態的總結,濕屬“陰邪”,往往都帶著黏滯、重濁、下沉的屬性。它們有點像一種黏黏的東西,阻礙在脾胃腸道之間,停留在肌肉皮膚之間,人就會覺得動彈不得,好像被什么東西拖住了,氣血不暢。“濕”就很形象,像是水灌滿了你可以運作的空間,讓你無法順利運作,給你拖一個大水袋,讓你根本走不動路起不了床,濕還偏愛“痰”,染上濕氣如果還不節制飲食,加強運動,濕和痰“纏綿”在一起,還多了一點黏糊糊的感覺,就像你被粘住了,被拉扯住了,也別想動了。脾胃是濕邪生發的主要因素,這也是現代人濕氣重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的飲食習慣、熬夜等等都會引起脾胃問題,而如果脾胃虛弱,身體就水分污濁,無法正常排泄、導致脾虛濕困。脾胃屬土,水來土掩,現在土不行了,也掩不住水了。脾虛濕困就容易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身體沉重無力、關節屈伸不能自如、大小便不暢粘膩。而西醫里,并沒有抽象的事物可以總結一種身體狀態,基本都是實打實的,明白可查的東西,比如剛才提到的具體癥狀,如身體乏力、腸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關節難以動彈,運動不能自如、大小便不暢、大便粘膩等問題。你要把它們打包用西醫的東西來概括,那可不容易。不過細微理解,其實就會發現,這些癥狀的特點其實就是“身體動力不足”,身體的動力來自于細胞,細胞產生能量,我們才能獲得能量,細胞的能量產出不足。我們的新陳代謝不旺盛、外周組織、腸胃循環能力下降,也會覺得乏力嗜睡、懶、不想動、不想吃飯、消化不良、排便無力。這可能就是西醫對濕氣最好的解釋了。其實細看,在“濕氣”上,中醫和西醫其實還是有相通之處,就是“加強運動”。中醫祛濕的重點是溫陽健脾健胃。溫陽就是補益陽氣,例如吃一些生發陽氣的食物和草藥,適當運動。健脾胃就好理解了,只有脾胃健康了,“水”才能被運化好,脾胃猶如日光,日光充沛,可蒸發水濕,陰霾濕濁就會自然消退。而西醫雖然沒有什么“生發陽氣”一說,不過當你說你食欲不好,消化不良、排便不暢、身體乏力等問題的時候,醫生肯定會強烈建議你多加運動,因為運動能夠提高血液循環,沖走血管里的“粘膩”,血液循環好了,身體各部就能被濡養得更好,手腳才有勁,大腦才清醒。運動可降低高血壓、高血脂風險,對高血糖患者也十分有利,這些慢性疾病受到抑制,身體就不會乏力、感覺肥胖的拖滯,身體就更輕盈,人也更有精神;運動對于提高腸胃的動力也很有效,例如排便更有勁、幫助胃蠕動,提高食物消化速度等,可預防便秘和大小便不暢的問題。中醫里有句話叫做“少火生陽”,意思其實就是說:適當運動可以生發陽氣,陽氣足了,才能帶動身體驅除濕氣。 作者:只有營養師知道 點擊下圖看更多精彩內容,記得關注我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