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甚少有一種食物能像米粉那樣,如“胎記”一般,打著深深的地域烙印。進入冬月,氣溫驟降,我就特別想念泛著紅油的米粉。我是地道的邵陽人,在選擇吃什么上“膽大妄為”,極具包容性,唯獨在吃粉這個問題上,表現了少見的偏執,用“狹隘”來形容也不為過。 我能接受的米粉,在形狀上必須是我熟悉的粗圓粉,它呈現出來的樣子必須是骨頭湯和泡油熬煮過的紅湯,能聞見帶著老山界辣椒的焦香味。紅湯打底,白色的粗圓粉浸在湯里,再在粉上鋪上大片牛肉或者油豆腐、木耳,擱一點蔥花,滴一兩滴山胡椒油,經過這般層層鋪墊后,我才動筷。 湖南21.18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米粉的分布像星辰。地理環境不同,交通通達度不等,風物不同,文化各異,米粉也呈現不同的個性。長株潭地區的人更喜歡帶清湯和不那么辣的扁粉;常德人以更勁道的圓粉為傲;衡陽人推崇當地的魚粉;邵陽人則離不開泛著紅油如烏冬面一般的粗粉;懷化人更喜好粗粉和鴨肉的碰撞;湘西米粉講究碼子的酸辣;郴州人除了熱愛紅湯的魚粉,小腸粉、殺豬粉等都是他們的心頭好……在湖南,只要在米粉前冠以地域,就是一種迥然不同的米粉文化。 ▼ 湖南各地米粉評價與自我評價 長沙米粉 外地人:沒辣椒,你是不是湖南米粉? 本地人:除了我們都是鄉里滴 常德米粉 外地人:七圓滴七扁滴 本地人:津市米粉不是常德米粉 湘潭米粉 外地人:這不就是一碗長沙粉嗎? 本地人:要不你再試試湘鄉炒碼粉? 株洲米粉 外地人:只知道攸縣米粉 本地人:我們也吃攸縣米粉 衡陽米粉 外地人:pia淡的 本地人:銷魂 邵陽米粉 外地人:湖南人的烏冬面 本地人:我笑陽的最好吃 郴州米粉 外地人:讓人辣到昏迷 本地人:世間絕無僅有的小腸粉 懷化米粉 外地人:我們不是去吃粉是吃鴨子的 本地人:你們那叫粉絲我們的才叫粉 永州米粉 外地人:桂林鹵粉的華麗整形 本地人:堪稱“早餐公主” 婁底米粉 外地人:搜索“婁底米粉”出來的只有“青樹坪米粉” 本地人:沒有山胡椒油的都不算米粉 益陽米粉 外地人:益陽我們只知道麻辣燙 本地人:益陽米粉的魅力只有益陽人知道 岳陽米粉 外地人:岳陽我們只知道岳陽燒烤 本地人:我們還有岳陽樓 張家界米粉 外地人:旅游餐 本地人:慈利米粉天下無敵,不接受反駁 吉首米粉 外地人:吉首在哪兒? 本地人:湘西米粉敢稱第二誰敢稱第一? 衡陽鹵粉 吃粉,是湖南人的一場“大考”。站定,在圓和扁、粗和細、干和濕以及眾多碼子中選擇,實在是一道并不輕松的靈魂拷問。好在湖南的粉民大多是技術流,往往遵循自己慣常的食味,吃到自己中意的那碗米粉后,擦擦嘴角的油漬,打著飽嗝離去。 ▼ “十問”米粉 在一碗粉里發現湖南 煮粉,熱氣騰騰,沒吃都很溫暖 “七圓滴七扁滴”,二十多年前常德米粉進入長沙,店老板不經意的一句話成為流行語,深入人心。 米粉的圓扁最明顯的不同是在工藝上。扁粉強調蒸和切,講究刀工的細膩;圓粉強調打團和壓榨成形。除了工藝,米粉的圓扁之分還體現在食味上。扁粉以濕粉為主,更容易入味,它一般跟清湯底搭配。圓粉,部分是濕粉,部分作為干粉。圓粉比扁粉更難入味,所以做湯粉時,湯底多用紅湯,再配上口味略重的碼子。 吃粉也可以吃出貧富差別。湖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處在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南嶺山脈、江漢平原過渡地帶,東、南、西面環山,北邊臨江瀕湖,呈馬蹄形。在“馬蹄形”里,地貌復雜多樣。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不同的風物和飲食習俗。歷史上湘北地區經濟更發達,人們食不厭精,更偏好扁粉。而東西南三面,地處山地丘陵,經濟稍弱,口味偏重,更喜歡圓粉。 株洲炒碼粉 湖南米粉不僅有圓扁之分,在圓粉里還有粗細之分。粗細有細、中細、中粗、粗、特粗,真讓人大開眼界。這些尺寸不一的米粉,都有其專屬口感。 懷化安江粉最粗。它形狀如筷子,Q彈油亮,水煮不糊干炒不斷。這種粗粉在當地非常流行,它不用湯來配,而是干挑。油潑辣子拌在雪白瑩潤的粗粉上,熱騰騰的鴨子澆頭一扣,再放入少許蔥末,最后再配上酸蘿卜條或海帶絲、西紅柿、魚腥草、熟花生米等,麻辣鮮香滋味無窮。吃的時候,筷子攪拌均勻,你只管夾住米粉一頭,用筷子輕輕一送,嘴一嗍,米粉就滑入唇齒之間。 邵陽粉,用的是粗圓粉 第二粗是邵陽米粉。正宗的邵陽米粉直徑在1/8~3/16cm之間,因米粉潔白細滑,還被稱為“湖南烏冬面”。邵陽米粉在當地是用紅油湯打底,再碼上筋道十足的大片牛肉,或者吸收湯汁的油豆腐,撒上蔥花,放些自制酸蘿卜,最后澆上一勺牛骨湯,嗍一口,渾身汗孔打開,那種酣暢,讓人回味無窮。 在米粉上變化花樣,湖南人最擅長。他們細致入微的功夫不僅使米粉不斷變粗,還讓米粉日漸變細。流行于湘鄉的銀絲粉就是這種細米粉,它色白如銀,狀細如絲,在米粉界雖沒名氣,但自成一格。細米粉還要算上攸縣米粉,它的工藝跟圓粉制作工藝一樣,只是在擠壓成型時米粉更細。攸縣米粉的前身是元末明初的米齋,跟道教提倡素食有關。
在米粉店常聽到食客為哪個碼子更好吃而爭論,最后都是以互相品嘗對方碗里的碼子而告終。湖南米粉碼子界的“扛把子”到底是牛肉碼子還是肉絲碼子?好像很難分個伯仲。 為了避免無謂的“嘴仗”,我一連走了近二十家米粉店,得到的答案:一半以上表示牛肉碼子賣得更多?!拔覀冞@里平均每天賣出5000碗粉,大概一千多碗是肉絲粉,800碗左右是牛肉碼子的粉?!碧煨膮^竹塘西路易裕和的老板易軍介紹,肉絲是長沙米粉的經典搭配,人們更容易接受它。 圓粉、 紅湯、牛肉碼、鹵蛋是常德粉的特色,光看著就讓人食欲大振 若從烹飪和食味角度來看,牛肉肉質本身更筋道,要讓其入味,不管用什么烹飪手段都頗費精力,調用的食材更多,但這樣精心炮制的牛肉更有韌性,更有味道。而豬肉易得,又很常見,它肉質較松,口感上沒有牛肉那般驚艷。而牛肉跟米粉搭配時,更適合搭配同樣筋道的圓粉,彈牙的牛肉碼在紅湯米粉上,讓人食欲大振,嚼勁十足。而肉絲粉更適合扁粉或者口味清淡的米粉,這樣兩者相宜,互不沖突。至于牛肉碼子和肉絲碼子誰是No.1,你們說了算。 衡陽市區一米粉店加工的魚粉 湯底是米粉的靈魂。在米粉派系林立的湖南,湯底千差萬別。它們分“清湯派”“紅湯派”,同派之間又因食材不一,分出更多小派來。 “清湯派”米粉以長沙、湘潭、益陽、岳陽、衡陽等地米粉為代表。長沙米粉清湯湯底是精華。有經驗的師傅們選擇筒子骨熬制原湯,熬煮過程中加提鮮的豆豉、提香的胡椒、調百味的甘草和鹽,這些味道相融,提煉出一鍋配米粉的好湯。 “紅湯派”簡直一地一特色。常德米粉的紅湯用紅油牛骨湯;邵陽米粉的紅湯又稱泡油,用油煎熬隆回辣椒,再用骨頭熬煮的原湯和泡油調制而成;郴州棲鳳渡魚粉那碗紅油湯則選取當地河鰱魚煲制,鮮美清爽的魚湯煮好,辣椒粉入油爆香,佐以當地豆膏(醬料)、茶油入湯繼續熬煮,直到湯由奶白色轉成火紅色,這鍋紅湯辣到讓人昏迷。 新化向東街的米粉紅湯用新鮮豬的筒子骨,輔以八角桂皮等多種香料武火煮沸,文火慢燉至湯汁變奶白,再用當地獨門秘方制作紅油,骨頭湯和紅油調配,紅通通火辣辣;婁底青樹坪米粉的紅湯跟向東街的制作又有區別,骨頭熬湯,放入一些大料、桂皮之類的香料熬煮湯后,將骨頭和湯分離,再利用肉臊子來制作紅湯底;湘西米粉的紅湯底,除了慣常的骨頭熬制湯頭外,還會配上酸辣來為湯底增色增味。 竹塘西路易裕和,肉絲是長沙米粉的經典搭配 在湖南,只要給出一碗光頭粉,就能調擺出各種花樣。如果喜歡湯粉,在選擇湯底時可以用清湯或者紅湯,清湯中又可以選擇雞湯、豬骨湯或者牛骨湯。如果不想吃湯粉,也可以選擇干挑或者鹵粉。干挑,則用漏勺將米粉放入滾水中汆一下,撈出后加上重油、重口味的碼子。 如不干拌,還可以選擇鹵。同樣將米粉放入沸水中汆一下,立馬撈出,再淋上精心熬制的鹵汁,選擇切得薄薄的大片牛肉或者鹵豬耳朵、鹵豆腐等,撒上蔥花,再放幾顆花椒,能吃辣再加上一兩勺辣椒油,鹵粉香味撲鼻,讓人直吞口水。若這些吃法都不喜歡,還可以選擇炒。干米粉用溫水泡軟,濾干水粉,放油鹽醬醋,再放上青菜、豆芽,加一兩勺剁辣椒,敲一個雞蛋,放點蔥花,香噴噴的炒米粉就做好了。 懷化鴨子粉 這些米粉的吃法只是有湯沒湯的分別,看似隨個人口味而定,實則不然。新鮮的米粉大多為濕粉,它以扁粉(切粉)和老料米粉為主。新鮮米粉更適合湯粉,它跟湯調配,米香更濃郁。干米粉的米香稍遜色于新鮮米粉,又加上它以圓粉為主,用湯來配,很難調出味道,它反而更適合無湯的做法。而喜歡吃無湯米粉的人群,其飲食習慣更接近靠山而居的人群。這些區域大多吃干圓粉,通常用溫水將米粉泡發,不調湯,用口味較重的配料來讓米粉提味。 吃完粉后,再打會牌,喝杯茶,悠閑早晨吃粉時光 北方人來湖南看著“粉面”摸不著頭腦,粉面店難道不是糧油店嗎?粉和面本是南北最為標志性的飲食分歧,可在湖南人看來,它們都是早餐的代名詞,而標有“粉面”二字的早餐店,賣米粉居多。 從字面上看,“粉”是大米分開后的物質,《說文解字》中對“粉”的解釋:傅面者也。《康熙字典》里,“粉”的解釋為“分也,研米使分散”。這些解釋中都未提及我們現在食用的線條狀米粉。 線條狀米粉在早期的烹飪書《食次》中,記為“粲”。《食次》成書于南北朝甚至更早,它被認為是《隋書》中所記的《食饌次第法》。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還提到“環餅”的做法,它跟“亂積”的做法極為相似,只是要做成環狀?!碍h餅”和“粲”口味偏甜,還能做寒食節的點心,并非日常的吃食。而他詳細介紹的“粉餅”的食用方法是澆拌肉汁或者肉醬食用,跟炸醬面的吃法相似。這應該是我國米粉、米線的萌芽。米粉的原料是米,用米做出來的食物在韌性上是欠缺的,為何卻一定要與面條保持一致,呈長條狀?這不禁讓人產生聯想:米粉的出現是不是受北方飲食風格的影響? 范女士給女兒喂米粉,長沙米粉的口味已深深的刻在小姑娘的味蕾里 吃米粉不像吃米飯,它甚少在家中煮食。作為一種“麻煩”的食物,它從米粉本身制作到熬湯、炒或燉碼子再到調料,每一道工序都繁瑣復雜。它能成為大眾普及的吃食,一定是在稻米產量有盈余,人們不再為果腹發愁時。 在湖南,關于米粉的最早傳聞是郴州棲鳳渡魚粉,跟三國時期的龐統有關。但史料中并沒有確切的時間記載。清末民初,湖南地區米粉的記載才漸漸多起來。這時,一些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的城市開設米粉店,為生計發愁的小販也開始挑擔子賣米粉。 以前長沙人早餐不流行吃粉,米粉真正流行于湖南是1978年改革開放后。這期間全國各地人口流動頻繁,可交換的物產豐富,加上湖南的稻米產量在全國靠前,作為稻米衍生品的米粉成為商品,在市面上流行。這時湖南各地米粉都打上當地食味的烙印,成為地域鮮明的吃食。 有水稻的地方就有米粉。作為米食區重要的標志,米粉的流行程度在各地不同。同為中部省會城市,氣候和地理環境相似,但為什么武漢人更熱衷熱干面,而長沙人更愛嗍粉? 以秦嶺、淮河為界,北麥南稻的格局造成了“南粉北面”不同的飲食結構。它產生的原因跟城市本身息息相關。武漢地處“九省通衢”,南來北往的文化在此交融,而該城市原本的飲食結構也因貿易往來和外來人口流動被打破。種種沖擊之下,它的飲食出現了面條和米粉并重的局面。 而長沙在地理位置上,處在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其境內陸勢起伏較大,雖然湘江穿城而過,但比不上武漢的四通八達。長沙也是較早通商開埠的城市,只是外來文化進入長沙后,它的本土文化更為強勢,保留當地特色更多。 極少再有“嗍粉”這樣的詞能這么形象地表達湖南人吃粉的瞬間了。一碗熱氣升騰的米粉端上桌,用筷子夾著一頭送至嘴邊,吸溜進去,大聲地“嗍嗍嗍”,滾燙的酸甜苦辣入胃,直至微微冒汗,打著飽嗝。當這一連串“嗍粉”動作完成,湖南人充實的一天才算啟動了。 “嗍”這個動作很微妙,它發音時嘴巴自然微張成圓形,恰巧就是吃米粉的嘴型。一碗滾燙的米粉帶著熱辣入口,“嗍”得越大聲越不會被燙,越有勁頭。但“嗍粉”于湖南人而言是個時髦詞,這個詞在長沙流行,僅僅是這二三十年的事。 “現在說'嗍粉’的只有年輕人,我所接觸的人都不這樣說,都是說'呷粉’的?!焙衔氖穼<谊愊葮姓f。語言也有地域性。“嗍粉”首先流行于長沙,但一直沒有撼動本地人的“呷粉”。他們認為“呷粉”比“嗍粉”更能表達對這座城市的熱愛。 一碗湯鮮、碼子濃的米粉,如快餐里的飯加葷菜、素菜和湯。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走進米粉店,只需要花很少的錢,幾分鐘不到就可以填飽饑餓的腸胃。人們不再糾結一天中必須吃米飯才算吃過主食這樣的問題。米粉也不單純只是人們的小食或者饑餓之余的“補救”餐食,而是早餐、中餐乃至一日三餐,甚至連夜宵也要算米粉一份。 一碗長沙沙粉慰籍靈魂 我們從長沙米粉經銷協會獲取了一份數據:2011年,長沙人大概每天消耗30萬斤米粉,而2019年,長沙人每天要消耗60萬斤米粉?!斑@只是17家米粉生產廠的數據?!痹搮f會秘書長彭遙義說。作為湖南省會的長沙,在過去的十個月里,在美團外賣平臺上的日均消耗米粉單量達到6萬單左右。而在常德,截止到11月27日,已經有人在今年點出309單米粉的記錄,幾乎每天要點一碗米粉。 這些數據只是湖南人吃粉的一角。他們吃米粉更喜歡走進米粉小店,哪怕是簡陋的“蒼蠅小館”。在熱鬧的地方嗍粉,才是最恰當的姿態。 吃粉,喜歡就去,管它呢。 END 文字 | 伍婷婷 攝影 | 盧七星 李林東 伍婷婷等 微信編輯 | 伍婷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