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粵廚寶典》叢書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創作品,旨在飲食文化及烹飪技術研究 ![]() 秘傳食譜-蔬菜門 正文: 第十二節 紅燒芥蘭菜心預備: [材料]肥壯芥蘭菜(只取中心)若干,好蔴油(潘老師按:芝麻油)適量,熱水一壺,燒酒少許,草菰(潘老師按:菇)或蘑菰(潘老師按:菇)一二十個(發泡至好,漂洗干凈。但只看菜心多少適量取用),澄凈泥沙的洗草菰(潘老師按:菇)或蘑菰(潘老師按:菇)原湯一碗,白醬油、鹽(均合味)。 ![]() 芥蘭 手術: [第一步]取肥壯芥蘭菜揀取中心,切成一寸余長段子,候用。 [第二步]將好蔴油(潘老師按:芝麻油)先入鍋煉到極旺,即將切好的芥蘭菜心放將進去,炒灼到微轉黃色。撈起用熱水漂洗去油氣。 [第三步]再放菜入鍋,加上少許燒酒略略一烹,即取草菰(潘老師按:菇)或蘑菰(潘老師按:菇)同澄凈泥沙的洗菰(潘老師按:菇)水加將進去,蓋好鍋蓋,爛(潘老師按:疑為“燜”字)到八分,再加上白醬油和鹽燜好,起鍋盛吃極佳。 注意: 只要如此去做,必能十分美滿,千萬不可妄加別物弄巧反拙。 潘老師按: 注1:此節原標題為“草菰紅燒芥蘭菜心”,過于冗長,今縮減為“紅燒芥蘭菜心”。 注2:此節做法相當罕見,芥蘭相對于其他蔬菜而言的最大特點是翠綠持久,耐煮不易黃。然后,這里卻要求是“炒灼到微轉黃色”,不知有何獨到之處。 不過,如果是選用“芥蘭頭”的話,則另當別論。 “芥蘭頭”是芥蘭梗莖膨化的變種,因其質感處于燘腍時方受食客喜愛,所以烹煮時間較為久長。 第十三節 紅燜芥蘭菜心預備: [材料]肥嫩芥蘭菜心若干,油適量,瘦豬肉片少許,凈水少許,紅醬油、鹽(均合味)。 ![]() 芥蘭 手術: 將肥嫩芥蘭菜心撕去皮(連皮也可),切作段(或斜切也好),用滾油微微灼過,加進瘦豬肉片和凈水、紅醬油、鹽適度,燜煮至爛。起鍋后,除去肉片上碗吃,味極佳美。 潘老師按: 注3:芥蘭實際上是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罌粟目[Rhoeadales]白花菜亞目[Capparin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蕓薹族[Trib. Brassiceae]蕓薹屬[Brassica]芥藍[Brassica alboglabra L. H. Bailey]的地上部分。 廣州人膳用這種蔬菜主要有兩種烹調方法: 一種是用白灼,稱“白灼芥蘭”,配蠔油蘸食。 另一種是配上臘肉去炒,稱“臘味炒芥蘭”。 注4:芥蘭頭又稱“苤藍”“玉頭”“球莖甘藍”,是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罌粟目[Rhoeadales]白花菜亞目[Capparin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蕓薹族[Trib. Brassiceae]蕓薹屬[Brassica]擘藍[Brassica caulorapa Pasq.]的球莖。 第十四節 燴莧菜預備: [材料]嫩莧菜若干,油適量,濃雞湯一大碗,火腿絲、草菰(潘老師按:菇)或蘑菰(潘老師按:菇)亦可、雞皮絲均少許。 ![]() 綠莧菜 手術: 摘取極嫩莧菜漂洗乾(潘老師按:干)凈,先用滾油炒過,乃取濃雞湯放入,加進火腿絲、菰(潘老師按:菇)或蘑菰(潘老師按:菇)、雞皮絲同燴到極爛盛吃,極妙。 潘老師按: 注5:此節標題原為“草菰火腿雞皮絲燴莧菜”,過于冗長,今縮改為“燴莧菜”。 注6:莧菜即是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中央種子目[Centrospermae]莧科[Amaranthaceae]莧屬[Amaranthus]三被組[Sect. Blitopsis]莧[Amaranthus tricolor L. Sp]的嫩莖葉。 這種蔬菜屬于野菜類,味不清純,粵菜廚師會先用蒜子起鑊(鍋),讓蒜子產生香氣后才開始烹制。 第十五節 燴菜法預備: [材料]除嫩辣椒葉或枸杞葉或嫩甕(潘老師按:蕹)菜葉(或花生嫩苗、蕃薯嫩葉、雞冠花嫩葉、夜來香葉)以外,其余一切均同前節燴莧菜(草菰火腿雞皮燴莧菜)一樣。 ![]() 紅莧菜 手術: 一切做法均都相(潘老師按:疑為衍字)同前節燴莧菜(草菰火腿雞皮燴莧菜)一樣。 潘老師按: 注7:此節實際上是肴饌制法的總匯,原標題為“燴辣椒葉、枸杞葉、菜葉等物(花生嫩苗、蕃薯嫩葉、雞冠花嫩葉、夜來香嫩葉均附”,過于冗長,今改標題為“燴菜法”。 事實上,這種烹法在1980年代之后已經不多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上湯浸”的方法。 注8:辣椒葉是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管狀花目[Tubiflorae]茄科[Solanaceae]茄族[Solaneae]茄亞族[Solaninae]辣椒屬 [Capsicum]辣椒[Capsicum annuum L.]的嫩梢葉。 ![]() 辣椒葉 注9:枸杞葉是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管狀花目[Tubiflorae]茄科[Solanaceae]茄族[Solaneae]枸杞亞族[Lyciinae]枸杞屬[Lycium]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的嫩梢及嫩葉。 注10:花生嫩苗是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薔薇目[Rosales]薔薇亞目[Rosineae]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亞科[Papilionoideae]合萌族[Trib. Aeschynomeneae]筆花豆亞族[Subtrib. Stylosanthinae]落花生屬[Arachis]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的嫩芽。 ![]() 花生嫩苗 注11:蕃薯嫩葉是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管狀花目[Tubiflor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旋花亞科[Convolvuloideae]番薯族[Trib. Ipomoeeae]番薯屬[Ipomoea]番薯組[Sect. Batatas]番薯[Ipomoea batatas(L.)Lam.]的嫩梢葉。 ![]() 蕃薯葉 注12:雞冠花嫩葉是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中央種子目[Centrospermae]莧科[Amaranthaceae]青葙屬[Celosia]雞冠花[Celosia cristata L.]的嫩梢葉。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嫩梢葉現在沒有膳用。 ![]() 雞冠花 注13:夜來香嫩葉是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捩花目[Contortae]蘿藦科[Asclepiadaceae]馬利筋亞科[Subfam. Asclepiadoideae]牛奶菜族[Trib. Marsdenieae]夜來香屬[Telosma]夜來香[Telosma cordata(Burm. f.) Merr.]的嫩梢葉。 ![]() 夜來香又稱“夜香花”,花多入膳,葉多入藥 第十六節 翡翠羹(一)預備: [材料]嫩茼蒿葉若干,滾水一壺,冷水一盆,好湯兩大碗,雞蓉(潘老師按:雞茸)適量,纖粉(潘老師按:現在多寫成“芡粉”)少許。或火腿蓉(潘老師按:火腿茸)少許。 手術: [第一步]取嫩茼蒿葉先放入滾水內微焯(潘老師按:灼)一過。取起,剁到極碎,再用冷水泡住。 同時,將雞蓉(潘老師按:雞茸)備好。或先用纖粉(潘老師按:現在多寫成“芡粉”)少許略拌一過,候用。 [第二步]將茼蒿抓出冷水,擠干水氣,用好湯一碗入鍋燴好。同時,再將雞蓉(潘老師按:雞茸)亦另在一鍋放進好湯一同燴好。 [第三步]將燴好的雞蓉(潘老師按:雞茸)同茼蒿一并盛放在一大海碗內。但盛的時候,白綠要各歸一邊,方合款式。 附注: 如再在面上加灑(潘老師按:撒)一層火腿蓉(潘老師按:火腿茸)更好。 潘老師按: 注14:茼蒿又稱“艾菜”,有寫成“塘蒿”, 為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les]菊科[Compositae]管狀花亞科[Carduoideae]春黃菊族[Anthemideae]菊亞族[Chrysantheminae]茼蒿屬[Chrysanthemum] 南茼蒿[Chrysanthemum segetum L.]的嫩葉莖。 ![]() 茼蒿 第十七節 翡翠羹(二)預備: [材料]嫩枸杞苗、嫩蕃薯葉、嫩嗬囒豆葉(潘老師按:即現在所說的“豆苗”)、嫩甕(潘老師按:蕹)菜葉、嫩花生苗、嫩雞冠花(以上六樣任便只取一樣,適量預備)。其余一切同前一樣。或嫩夜來香葉適量。 手術: 一切做法均同前節一樣。材料能取嫩夜來香葉更好。 潘老師按: 注15:第十六節和第十七節的翡翠羹,實際上是廣東潮州人口中的“護國菜”。 據說,這個肴饌始于南宋末年,是潮州人為逃避元軍、流亡到潮州的宋端宗趙昰所創。 從兩節的制作可知,“翡翠羹”或者是“護國菜”其實是一種烹飪形式,使用的材料并無限制。 第十八節 燒紅芥菜心預備: [材料]肥芥菜心若干,油適量,草菇十數個,雞湯適量,白醬油、紅醬油(每樣一半,適量備好),鹽少許。 手術: 將肥芥菜心去盡外皮,切作塊,放入滾油內先炒肉(潘老師按:疑為“熟”字)。再用草菰(潘老師按:菇)、雞湯、紅醬油、白醬油、鹽加進,一同爛(潘老師按:疑為“燜”字)到透爛起鍋。 潘老師按: 注16:此節標題疑為“紅燒芥菜心”才對,“燒紅芥菜心”估計是植字之誤。 注17:芥菜是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罌粟目[Rhoeadales]白花菜亞目[Capparin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蕓薹族[Trib. Brassiceae]蕓薹屬[Brassica]芥菜[Brassica juncea(L.)Czern. et Coss.]的地上部分。 ![]() 芥菜 第十九節 煀素豬腳預備: [材料]大嫩芥菜頭若干(約二斤上下),油適量,料酒半碗,水一飯碗,淅(潘老師按:浙)醋一小杯,紅醬油、白醬油(各一小杯),白糖少許,熟鹽適量,淡豆豉少許,生紫蘇葉八九片(切成碎花),生蒜頭(槌扁)三四瓣。 [特別器具]大沙煲一個,濕布若干。 手術: [第一步]將嫩大芥菜頭連皮切作段,洗漂干凈,提起瀝凈水氣。入滾醬油鍋內先炒一過,取出候用。 [第二步]將灼起的菜頭放進大沙煲內,加上料酒、水、淅(潘老師按:浙)醋、紅醬油、白醬油、白糖、熟鹽、淡豆豉、切碎的柴(潘老師按:“柴”疑為“紫”字)蘇葉、搥扁的生蒜頭,將(潘老師按:“將”疑為“用”字)蓋好蓋(潘老師按:“好蓋”疑為“蓋好”),用濕布將(潘老師按:沙煲蓋)四周縫口塞緊,不令泄氣。大約煨一枝香久便好取食,風味甚佳。 潘老師按: 注18:此節原標題為“屈素豬腳”,今將“屈”字改為“煀”。 注19:芥菜頭又稱“蔥菜”“大頭菜”。 即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罌粟目[Rhoeadales]白花菜亞目[Capparin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蕓薹族[Trib. Brassiceae]蕓薹屬[Brassica]根用芥[Brassica juncea(L.) Czern. et Coss. var. megarrhiza Tsen et Lee]的塊莖。 ![]() 芥菜頭 第二十節 炒韭黃預備: [材料]嫩韮(潘老師按:韭)黃若干,油適量,金鉤小蝦米(預先洗發好)幾十個,醬油、鹽(各少許)。 手術: 將嫩韮(韭)菜黃切成個寸余長的段,放入滾油鍋內先略炒幾下,即加進發好的小金鉤蝦米,再炒幾下起鍋,風味好。起鍋起時,加進少許醬油和鹽合味。 潘老師按: 注20:此節原標題為“炒韮黃”,今將“韮”字改為“韭”。 ![]() 韭黃 第二十一節 燴黃芽韭預備: [材料]嫩韮(潘老師按:韭)菜黃若干,蘑菰(潘老師按:菇)片、冬筍片、火腿片、小金鉤蝦米均少許,白醬油、好湯(各適量)。 手術: 將嫩黃芽韮(潘老師按:韭)切成絲(潘老師按:“絲”疑應切成“段”),用蘑菰(潘老師按:菇)片、冬筍片、火腿(潘老師按:火腿片)、小金鉤蝦米、白醬油、好湯一同燴吃,其味甚美。 潘老師按: 注21:此節原標題為“蘑菰蝦米冬筍火腿燴黃芽韮”,過于冗長,再將“韮”字換成“韭”,因此標題縮改為“燴黃芽韭”。 注22:第二十節及第二十一節材料的“韭菜黃”及“黃芽韭”即是現在所稱的“韭黃”。 也是就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百合目[Liliflorae]百合亞目[Subordo Liliineae]百合科[Liliaceae]蔥族[Allicea]蔥屬[Allium]根莖組[Sect. Rhiziridium] 韭[Allium tuberosum Rottl. ex Spreng.]及野韭[Allium ramosum L.]以不見陽光種植所得的地上部分。 待續…… ![]() 粵廚寶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