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磨玻璃密度影 ? ①定義:指病變密度輕度增高,在 CT 圖像上呈云霧狀陰影,陰影內血管和支氣管紋理清晰可辨。 ②原因:肺泡內氣體減少;固有肺組織增厚;肺血管外體液增加;肺血容量增多。 ③分類:彌漫性磨玻璃影;磨玻璃密度結節;假性磨玻璃影 (包括細支氣管病變導致的空氣豬留征、容積效應、墜積效應)。 02 良性磨玻璃結節 ? ①局灶性纖維化:邊緣銳利,多呈邊緣凹陷的多角形或多邊形,隨訪可長期不變; ②結核:為不規則形的多角狀混合型磨玻璃影,常合并新舊不等形態各異的多灶狀病變,周圍常有多態性的衛星灶,不強化或弱強化。 ③阻塞性細支氣管炎伴機化性肺炎:病灶中心呈磨玻璃密度,周圍呈環形高密度實性組織-反暈征。 ④肺泡出血:圓形或類圓形,內部無血管,或雖有血管進入但形態、走行正常,病變可迅速縮小或消失。 ⑤子宮內膜異位癥:結節為周期性變化,伴月經性氣胸、血胸、咯血。 ⑥局部創傷性水腫:局部有活檢、穿刺病史,病灶實性內部有磨玻璃密度,短期病變變化明顯。 ⑦毛細血管瘤:雙肺的小葉中央磨玻璃密度結節,仰臥位結節呈混合型磨玻璃密度影。 ⑧硬化性血管瘤:類圓形,中央密度略低于周邊,病灶中度或明顯強化。 03 浸潤前病變 ? ①非典型增生:圓形/類圓形,邊緣清楚,內部無血管或雖有血管進入,但形態、走行正常,血管不增多,隨訪病變大小、形狀及密度長期不變。 ②原位癌:圓形/類圓形,邊緣清楚,實性成分內無或僅有少量血管,可見血管進入(即血管“移動”,血管數量≤1支,血管在病灶內可形成多支,血管直徑≤2mm,隨訪密度逐漸增高前后 CT 值增加 100HU 有診斷意義)。 04 肺癌 ? ①微浸潤腺癌:類圓形/不規則,實性成分直徑≤5mm可出現分葉、毛刺、空泡征,支氣管充氣征,胸膜凹陷征,與浸潤前病變鑒別的根本點在于,進入病灶的血管直徑≥2mm,分支增多,相互之間聯通形成血管網 (即昆合型磨玻璃結節+血管“移動”+血管“聯通”)。 ②浸潤性腺癌:外形不規則,實性組織位于病灶中心,成分多而大(>50%,直徑≥5mm),常伴有深分葉、細小毛刺、空泡征、支氣管截斷、腫瘤微血管 CT 成像征胸膜凹陷征等征象。 04 其他惡性病變 ? ①轉移瘤:短期內可迅速增多,如伴縱隔、胸膜、骨的轉移有提示作用,常伴惡性腫瘤史。 ②淋巴瘤:常為多發病灶,圍繞支氣管生長,邊緣清楚/模糊,可有毛刺及分葉,但無胸膜凹陷,瘤內血管支氣管形態、走行自然,發淺表及其他部位淋巴結腫大有助于診斷。 04 彌漫性磨玻璃影 ? 1.肺實質病變 ①病理:呼吸性小氣腔被滲液、血液等其他物質不完全實質充填所致。 ②特點:常伴有肺實變影,在短期內變化較明顯,如治療及時,肺透光度可完全恢復正常。 2.肺間質病變 ①病理:肺部疾病引起肺間質滲出、增生、纖維化時,滲液及細胞成分的增多可導致受累部位密度增高,而增生及纖維化使肺固有結構的變形、破壞。 ②特點:磨玻璃影主要分布于肺的外周帶,邊界多模糊,常伴不規則肺內纖維條索影、網格影、牽拉性支氣管擴張、蜂窩肺等表現,小葉間隔常增厚。 3.肺通氣血流障礙 ①病理:肺血流灌注不均勻時,高灌注區肺血流量增加而使該區肺密度輕度增高。 ②特點:磨玻璃影在肺內各帶均可見,多呈肺小葉亞段分布,與正常相隔,多伴隨病灶區肺動脈增粗(蜂窩狀細網及小血管增粗表現)。這一類型的 GCO 的特征性表現是低灌注區與高灌注區鑲嵌存在,形成典型的馬賽克樣改變。 4.肺血管外體液增加 ①病理:靜脈壓增高和/或血漿滲透壓下降導致液體進入肺間質和肺泡,導致肺密度增高。 ②特點:分布與體位相關,下肺野和背側顯著,常伴有體液肺血管增粗、心影增大或大血管增粗表現,其影像學增加表現變化極快,常可在短暫的數小時內發生驟變. 資料來源: 《影像科醫生手冊》 主 編 龔洪翰 點擊小程序 20 22 享開學季購書優惠 |
|